高年级文字批注实效性研究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di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识字量,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加之学生阅历和成长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对于文章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徐州市“学讲计划”推行之后,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让学生先自主学习,随文批注,与文本对话,再将学习所得与他人交流,以取得共同的进步和提升。可是,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批注的实效性并不乐观。
  一、批注现状及思考
  笔者前期进行了学生与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实际课堂观察,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观察所得,发现高年级学生在批注和利用批注进行表达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高年级学生批注时符号多、文字少
  从学生进入小学时,语文教师就在帮助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标小节、画优美词句、记中心思想等等,都属于“批”的范畴。在低年级时,学生更多的使用符号进行批注;进入中年级后,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批注的意识,但是喜欢沿用画线、圈圈等常用的符号批注。这些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不强有很大的关系。调查五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发现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课本中存在大量符号,而没有相应的文字批注作为辅助,时间一长,学生对于当初为什么画线,为什么圈圈已经没有印象了。这样的符号批注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许在当时的课堂上有一些帮助,但是后期的成效就比较低。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批注方式应该由重符号批注转变为重文字批注。
  2. 文字批注内容重复的多、有新意的少
  学生批注点雷同较多,是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稍有新意的批注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提到,或者最后干脆由老师提出。在“学讲”的课堂上看不到合作学习的成效,学生原有的批注,经过课堂宝贵的40分钟,经过组内的讨论、交流,经过全班的展示、分享等环节,依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深化和发展。
  3. 用批注表达时,用一句话的多,用一段话的少
  大多数的学生有相似的批注,会组织结构比较相似的语言进行回答,看似课堂的生成不足,实则是学生不会有效地利用批注帮助自己整理思路,组织语言。
  4. 学生课内批注多、课后批注少
  从目前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来看,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组织学生课前自主批注,进行预学;课中交流补充,合作展示,一堂课进行完,学生对于文本的批注就停止了,课后没有对批注的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提升。很少有学生在课后整理批注,在课外阅读中运用批注;即使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想到要做批注,基本上也是限于画画优美词句,标注不认识的字这几种简单的、思维含量较低的批注。
  二、改进措施
  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笔者在实验班级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进步。
  1.端正态度,明作用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期望学生能有高质量的批注,养成批注的习惯,首先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批注的作用,端正批注时的态度。把“要我批”变成“我要批”。其实,批注就是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它是一种深入文章,和作者对话的方式,通过批注,我们能和作者同呼吸,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受到文字的灵动。在进入中年级之后,老师要反复强调批注的好处,并能从课本中甄选出几种不同体裁的文章专门进行批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批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师示范,教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最好的讲解就是示范”。在引导学生进行批注时,老师的示范是不可避免的。老师首先要独立阅读文本,在文本上留下自己的思考,不能仅仅是照搬教参上的理解。老师的自主批注也绝不能仅限于一个词、一句话,而是一定要对整篇文本进行把握。当然,老师对于整篇文本的把握没有必要全部展示给学生看,但是只有老师进行了全文的批注,课堂上才能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批注方向、批注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颖的批注点。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中,爱因斯坦的不拘小节表现在他穿着的隨意,但是,爱因斯坦为什么不拘小节,不重视服饰?这就是需要老师上课时进行点拨的,穿着的随意正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衬托出他对科学的热爱,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门心思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走在路上之所以能碰到小姑娘,是因为他脑子里都在想着实验、研究,所以连日常穿戴的细节都不
  去讲究,不舍得花时间、花心思在穿衣打扮上,在解读的时候,学生往往只能看到爱因斯坦的不拘小节,却不会去深入思考,在这种表象之下的原因。文章中小姑娘的父亲、小姑娘和爱因斯坦本人,对于“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都持有不同的看法,那么这种认知的矛盾正是学生该通过文字而去理解的。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就要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以便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
  3.合作学习,互补充
  在“学讲”的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合作的基础是学生的预学,可是现实中学生的预习工作仅仅限于读读课文、认认生字、组组词语、标标段落等基础的程序性工作,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这些工作的思维含量就明显太低,长此以往,预习和不预习似乎差别不大,所以到了高年级,有一些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的时候会有“滥竽充数”的现象。
  高年级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对于文本的认读情况后,应该有自己对于文本的感悟、理解、疑惑、评价等。对于学生的自主批注,课堂上再进行组内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批注进行阐述,找到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求同存异,以寻求同伴之间的帮助和补充。此时,学生可以将同伴的批注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在自己文本的相应位置,以深化理解、拓展思维。经过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批注在经过多次训练后就会引导自己思考的深入。
  4.名家引领,促深化
  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批注的研究历史悠久。小学语文课本里,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古典作品,如《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三顾茅庐》等经典作品,都有很多评论流传下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出示名家批注,让学生欣赏、品评,发现批注本身的魅力。甚至可以出示原文,与课本中的文本进行比对,找出差异,进行批判性阅读,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与批判性。
  5.课外迁移,成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坚持的结果。批注式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阅读教学,而是要贯穿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之中。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加强语感的培养。而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在课外阅读中也进行批注,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这样既巩固了批注的学习方法,又能让学生意识到批注的重要性,从而养成批注的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小学(221002)
其他文献
说明文是小学教材中的重要文体,是丰富学生表达方法,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极好资源。在“语用”教学理念的浸润下,对于说明文的教学理应聚焦在说明方法上。但不同年级的说明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顺应文本特点和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将说明文的教学定位于感知了解、悦纳辨析、实践运用三个不同的层面中,引领学生语用能力的科学发展。  一、感知了解,触摸说明方法  苏教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典型的说明文是在三年级,由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图像,大街小巷的广告、书籍封面、电视电影中的画面等等。时代的发展及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小学语文教材也发生了变化,教材中的插图变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一个显著特点。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助读系统的一部分,它除了具有插图的一般功能之外,还具有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智力、见识、心理等都还处于建构初期。但是,毕竟小学生的发展是指向于未来的,他们必将随着生活的歷练和学业的滋养变得越来越社会化,越来越成熟化。于是,从其终极发展角度来看,学校、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生发展、成熟的的根基。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性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但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小学文学教育,将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
所谓的“读写结合”就是语文阅读写作与作文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与涵养,充分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兴趣。对此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式开展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视,通过此种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对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