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收已过,秋收在即。记者近日在粮食主产省安徽的多个地方调查了解到,受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价格下行、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部分产粮大户陷入连续亏损困境,“弃租”者接二连三发生。有的缩减租地规模,有的拖欠農民租金、经销商农资款,甚至为此对簿公堂,有的干脆放弃耕种或直接“跑路”。而这势必影响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对此,当务之急在于多管齐下,建立土地流转租金预付机制,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完善金融保险扶持政策等,既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也让产粮大户有钱赚、有奔头。
产粮大户频频“弃租”
“我去年流转了710多亩地,种着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其中有188亩地生产条件恶劣,连续亏损三年,无奈之下今年丢掉了,现在只剩530亩了。”安徽滁州天长市一位张姓家庭农场主说,周边几个产粮大户也弃租了一些土地。不论是忍痛弃租还是无奈跑路,流转的土地被弃置都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这位张姓家庭农场主原来在上海经营一家装修公司,9年前返乡成了产粮大户。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接连遭遇自然灾害,经营效益连续下降。以小麦为例,正常年景一亩地收成800元,成本700元(包括生产成本500元、租金200元),每亩赚100元。去年收成500多元,每亩亏约200元,今年小麦收成600元,每亩亏100元。
不仅天长市,安徽省其他多个地方也出现弃租现象。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宿州市砀山县一个家庭农场2013年流转土地300多亩,租金1000元/亩,夏季生产小麦、秋季生产玉米。2013年以来由于玉米价格下跌,从1.2元/斤跌到0.8元/斤,正常年景也只能收支持平,难以为继。经与农户商量,不愿意降低租金的,就协商退掉160亩。
宿州市是农业大市,地处平原,地块条件较好,租金价格一直较高。据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金海介绍,截至去年底,宿州市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423.18万亩。“近两年来,因为有一些大户弃耕,土地租金的价格略有下降,虽然土地流转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
有的产粮大户忍痛弃租,有的无奈跑路。记者近日来到皖东地区一个村采访“弃租”情况,该村党支部书记知道来意后直摇头。“这几年,流转土地亏本的不少,我们村里有2个大户实在干不下,就跑路了。”他说,其中有个产粮大户2012年起流转土地,因经营管理不善,前年他连种在地里的水稻都没收就不顾合同跑路了。
原来,这位产粮大户当时流转约300亩土地,稻谷还在田里,看本钱捞不回来了,就跑了。这个村组织人员把水稻收割、销售了,一亩地租金大概600元,收上来的稻谷不够支付农户的租金,大户还欠经销商的化肥、农药钱。
成本高企“看天吃饭”难倒承包人
记者走访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地方的产粮大户的“弃租”,折射出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除了自然灾害频发外,还包括沟渠水利不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对滞后等多重因素。部分产粮大户反映,在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情况下,当遇到自然灾害时,越是规模经营可能亏得越多。“自然灾害频发,旱不能灌,涝不能排,主要在于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有欠缺。”宿州市埇桥区一位李姓种粮大户告诉记者,他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虽然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了近800万元,但依旧达不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
“去年秋季接连下雨,水排不出去,我7000多亩大豆全烂在地里了,亏了600多万元。”这位李姓种粮大户说。“我包的土地地势低,去年大雨,1000多亩地,基本颗粒无收,亏得狠呐。”皖北地区一位陈姓种粮大户说,地的基础太差,高低不平,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做排灌,没能躲过大雨。农资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飙升。天长市优品家庭农场主张治岑等反映,从2015年开始,粮食价格走跌,但农资价格却持续走高,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辛辛苦苦干一年,加上家里人的工资,扣除成本肯定是亏本的。”
“2016年,一吨普通肥料2000元左右,今年涨到了2400元。2016年一个人工一天最高工资150元,现在200元出头。” 张治岑算了一笔账,“没办法,花了大价钱买的农机,不包地就成了一堆破铜烂铁,这几年种粮的收益实在是太低了。”土地流转推高了租金价格,加大了流转大户的经营成本。亳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德平表示,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该市土地流转热情较高,但租金在去年也达到最高点,一些城区近郊土地流转租金已经超出每亩1000元价格,仅靠种粮很难盈利。而且,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遭遇亏损。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各地已从农业补贴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但多位受访者认为,这还不够,建议在新增加的农业投入中,适度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让种粮者有钱赚、有奔头,谨防出现土地无人耕种、农业产业化放缓的不利局面。
(摘自《经济参考报》8.29)
产粮大户频频“弃租”
“我去年流转了710多亩地,种着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其中有188亩地生产条件恶劣,连续亏损三年,无奈之下今年丢掉了,现在只剩530亩了。”安徽滁州天长市一位张姓家庭农场主说,周边几个产粮大户也弃租了一些土地。不论是忍痛弃租还是无奈跑路,流转的土地被弃置都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这位张姓家庭农场主原来在上海经营一家装修公司,9年前返乡成了产粮大户。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接连遭遇自然灾害,经营效益连续下降。以小麦为例,正常年景一亩地收成800元,成本700元(包括生产成本500元、租金200元),每亩赚100元。去年收成500多元,每亩亏约200元,今年小麦收成600元,每亩亏100元。
不仅天长市,安徽省其他多个地方也出现弃租现象。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宿州市砀山县一个家庭农场2013年流转土地300多亩,租金1000元/亩,夏季生产小麦、秋季生产玉米。2013年以来由于玉米价格下跌,从1.2元/斤跌到0.8元/斤,正常年景也只能收支持平,难以为继。经与农户商量,不愿意降低租金的,就协商退掉160亩。
宿州市是农业大市,地处平原,地块条件较好,租金价格一直较高。据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金海介绍,截至去年底,宿州市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423.18万亩。“近两年来,因为有一些大户弃耕,土地租金的价格略有下降,虽然土地流转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
有的产粮大户忍痛弃租,有的无奈跑路。记者近日来到皖东地区一个村采访“弃租”情况,该村党支部书记知道来意后直摇头。“这几年,流转土地亏本的不少,我们村里有2个大户实在干不下,就跑路了。”他说,其中有个产粮大户2012年起流转土地,因经营管理不善,前年他连种在地里的水稻都没收就不顾合同跑路了。
原来,这位产粮大户当时流转约300亩土地,稻谷还在田里,看本钱捞不回来了,就跑了。这个村组织人员把水稻收割、销售了,一亩地租金大概600元,收上来的稻谷不够支付农户的租金,大户还欠经销商的化肥、农药钱。
成本高企“看天吃饭”难倒承包人
记者走访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地方的产粮大户的“弃租”,折射出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除了自然灾害频发外,还包括沟渠水利不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对滞后等多重因素。部分产粮大户反映,在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情况下,当遇到自然灾害时,越是规模经营可能亏得越多。“自然灾害频发,旱不能灌,涝不能排,主要在于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有欠缺。”宿州市埇桥区一位李姓种粮大户告诉记者,他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虽然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了近800万元,但依旧达不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
“去年秋季接连下雨,水排不出去,我7000多亩大豆全烂在地里了,亏了600多万元。”这位李姓种粮大户说。“我包的土地地势低,去年大雨,1000多亩地,基本颗粒无收,亏得狠呐。”皖北地区一位陈姓种粮大户说,地的基础太差,高低不平,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做排灌,没能躲过大雨。农资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飙升。天长市优品家庭农场主张治岑等反映,从2015年开始,粮食价格走跌,但农资价格却持续走高,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辛辛苦苦干一年,加上家里人的工资,扣除成本肯定是亏本的。”
“2016年,一吨普通肥料2000元左右,今年涨到了2400元。2016年一个人工一天最高工资150元,现在200元出头。” 张治岑算了一笔账,“没办法,花了大价钱买的农机,不包地就成了一堆破铜烂铁,这几年种粮的收益实在是太低了。”土地流转推高了租金价格,加大了流转大户的经营成本。亳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德平表示,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该市土地流转热情较高,但租金在去年也达到最高点,一些城区近郊土地流转租金已经超出每亩1000元价格,仅靠种粮很难盈利。而且,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遭遇亏损。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各地已从农业补贴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但多位受访者认为,这还不够,建议在新增加的农业投入中,适度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让种粮者有钱赚、有奔头,谨防出现土地无人耕种、农业产业化放缓的不利局面。
(摘自《经济参考报》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