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教师,一说上实验课就松了一口气,认为实验课好上,学生喜欢上实验室,积极性高,因而不认真备课,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案就走进实验室。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真正上好实验课很不容易,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上实验课应当和其他课一样备好课、写好教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提前预做实验,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懂得每一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许多老教师,虽然讲课多年,每个实验在他们心中了如指掌,每次上课前仍要认真预做。因为时间条件变了,因素也随着变化,只有预做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之中,所有新颖有趣的实验和新奇美妙的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物理实验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别于直观的理论教学,又必须以理论教学为指导。课堂上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上好实验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备课
学生们的好奇心强,爱动手,实验对中差生是一个引起他们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学好物理的好契机。一个好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准备,上好每一节实验课。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也是应该做的一项工作。而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实验员的事,不予重视,结果实验开始了,才发现有的器材短缺,有的仪器不能使用,致使一部分学生做不成实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检查每组仪器一定要认真,首先从数量上、规格上检查,其次看每一件仪器是否能用。考虑到实验的过程中有出问题的可能,还应有一些备用器具,以便及时补充更换。
二、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提倡学生预习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布置预习题纲,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逐步做到不预习不准进实验室。例如可采用提问检查,进实验室前检查笔记等形式;也可以权力下放到小组长,由他们检查后汇报。对于无故不预习的学生,可采取停做实验先预习,课外补做实验的办法。这样要求几次就逐步走向正规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验课上,应抽出适当时间,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点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这样能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陷入被动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之中。
在实验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工作的重点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可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
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应在检查电路后,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平面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如:电学实验,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橡皮圈垫上、砝码放回砝码盒等等。
物理实验的重大突破,都会促进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必须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一、认真备课
学生们的好奇心强,爱动手,实验对中差生是一个引起他们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学好物理的好契机。一个好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准备,上好每一节实验课。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也是应该做的一项工作。而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实验员的事,不予重视,结果实验开始了,才发现有的器材短缺,有的仪器不能使用,致使一部分学生做不成实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检查每组仪器一定要认真,首先从数量上、规格上检查,其次看每一件仪器是否能用。考虑到实验的过程中有出问题的可能,还应有一些备用器具,以便及时补充更换。
二、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提倡学生预习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布置预习题纲,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逐步做到不预习不准进实验室。例如可采用提问检查,进实验室前检查笔记等形式;也可以权力下放到小组长,由他们检查后汇报。对于无故不预习的学生,可采取停做实验先预习,课外补做实验的办法。这样要求几次就逐步走向正规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验课上,应抽出适当时间,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点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这样能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陷入被动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之中。
在实验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工作的重点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可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
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应在检查电路后,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平面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如:电学实验,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橡皮圈垫上、砝码放回砝码盒等等。
物理实验的重大突破,都会促进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必须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