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相关问题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部控制评价是近几年内部控制研究的重点,它切实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正确性,本文对内部控制评价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并给出了一些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主体建立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重要性
  内控评价问题提出是我国近期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内部控制包括设计、执行、评价和修正几个步骤,其目的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评价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充分地运用内控评价,对内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发现,随之对其进行有效整改,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改进。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
  1.缺少法律支撑
  企业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从近十年左右才起步,还缺少许多相应的法规、规范。2007年美国出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它通过立法对内部控制做出规范。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之后继续发布了相关配套指引。这些文件标志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仅靠这两部法规不够,有很多问题没有被涉及到。中国所有企业先行实施的内控基本原则和主要控制环节都由基本规范作出明确规定,但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方面还必须建立一系列规范。目前国内外的法规、研究都主要侧重能否合理地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实现上,内部控制评价方面很少被考虑。
  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内控结果进行事后评价的标准,只有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是完整健全的才能使评价结果具有效性、合理性。就目前而言,。学术界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来判断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于内部控制体系本身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评价中常出现各种因素和评价模型固有风险等导致不管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3.评价主体定位不明确
  内控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公允性要有适当内控评价主体作为必要前提。内部控制建立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活动中委托代理矛盾,双方主体可以是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也可以是政府与其他利益,双方构成了评价主体与客体。内部控制评价实施有企业内部自我评价、董事会或监事会、中介机构、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企业内部实施评价具有充分了解内部信息及设计、实施情况等优势,但是缺乏专业性和客观性。我们一般认为内控评价的起源是注册会计师实施评价,外部评价方式虽然具有足够专业素养,却在获取信息发面有所欠缺,仅依靠外部评价机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不能满足内部控制需要。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建议
  1.积极促进立法
  内部控制立法既是内部控制建设发展重要手段,也是其必要途径。内部控制评价实施除需要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还需要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首先要对内部控制评价实施进行适当规范,包括实施评价的具体方法、时间及周期和评价主体等。然后,需要提高评价实施者的权利,要重视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而不是把他看做内部控制的附属品,赋予实施者权利有利于他充分自主、客观进行评价,评价者免受领导上级等利益相关者影响作出不客观评价。最后,加大对违规评价惩罚力度。内部控制评价实施目的在于找出内部控制中的错误并予以及时纠正,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正确性、客观性非常必要,因此评价主体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对没有客观公正做出内部控制评价的评价者,要追究其责任并加大惩罚力度。
  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指标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建立需要实现进行综合系统考虑,为建立一套科学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指标体系一定要根据既定原则制定。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建立前提因素,以及指标的选择也要充分符合科学,符合中国特色这个大环境。
  (2)系统性原则。其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它既要反映内控的本质特征,又要反应目标要求,保证结果具有真实性。
  (3)层次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划分若干层次且每一个层次分别设置若干指标,分层次监督评价内控实施。
  建立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中国企业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基础前提,建立指标体系,从其控制目标出发设立其指标。《基本规范》做出定义,认为内控将保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保证企业合法经营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等作为目标,并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高效果增强和帮助企业实现发展。根据张先治、 戴文涛(2011)两位学者的研究,总结归纳内控目标包括财务报告可靠性、战略目标、法律遵循、经营活动效果四。战略目标又可分为目标制定、目标保证两个方面。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又可以分为企业层面控制、业务活动层面控制两方面。经营活动的效率可分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法律法规的遵循可分为监管者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监督两方面。
  3.协调内外主体关系
  内控评价结果公正客观性及全面有效性和内控主体选择高度相关,选择合适恰当的内控评价主体是内控评价重点,它既能提高内控效率又能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正确实施,只有选择出合适、恰当的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才能保证内控评价结果客观有效及其公正性。作者认为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当从全局观、战略观等方面出发,与此同时结合内外评价主体,通过二者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评价主体责任,共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内部评价主体和外部评价主体各自的优点,互相弥补双方的缺点,将内部评价主体和外部评价主体的优势结合起来,系统全面地形成一个完整互补的评价主体整体。具体地说,就是由内部评价主体即企业内部评价机构或人员主要负责指挥和指导评价的具体执行和实施活动。与此同时法规明确颁布条例,规定内控的设计和评价不能由同意主体人员进行,他们的职责权限必须分开。所以作者认为应由企业内部评价主体负责评价掌握主要权利,进行主体掌控、指挥领导具体评价实施,然后将评价的具体操作与执行交由企业外部人员即外部评价主体来负责实施,以此达到内外结合共同负责的目的。并且,同时应该制定相关准、则规定对内部和外部评价主体二者在内部评价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进行明确规定、划分,避免越权等情况出现,使二者实现良好合作。
  企业内控评价的成功进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评价是内控必不可少的关键,它的地位和作用无可代替,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控制评价,评价体系完善,才能实现企业发展和进步,最终实现经营目标等企业目标。(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 戴文涛.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 审计研究, 2011, (1)
  [2] 张颖, 郑洪涛.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_国际比较与借鉴[J]. 理论研究, 2009, (75)
  [3] 戴文涛, 王茜, 谭有超.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念框架构建[J]. 企业经济, 2013, (2)
  [4] 徐虹, 林钟高. 信任水平、组织结构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研究[J]. 会计研究, 2011, (10)
  [5] 池国华. 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 会计研究, 2010, (10)
  [6] 陈关亭, 黄小琳, 章, 甜. 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及应用[J]. 审计研究, 2013, (6)
其他文献
期刊
变化是企业环境的永恒主题。应变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培训正成为企业适应不断变化和日趋复杂环境过程中日益重要的核心职能。培训工作的质量越来越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
离婚后王女士多次到前夫家看望儿子,均受到前夫刘男及家人的百般阻挠.万般无奈的王一纸诉状将刘男推上了被告席.
2001年的金秋是个历史性的收获季节,历经14年艰辛,中国加入WTO大局奠定,只等12月11日钟声一响,中国就是WTO的正式成员了。WTO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有短期内冲击之虞,但
期刊
加入WTO在即,从当前来看,必须从强化经营理念入手,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rn外向经营理念:“入世”意味着100多个缔约国将向我国开放市场,这就为我国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提供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企业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财务管理充当企业管理的
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WTO规则来规范计划职能。要围绕发展,突出发展 According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WTO rules to regulate the planning function. W
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要钱存在银行就应得到利息,银行实行代收代付业务也是免费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