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岁末年初,本刊照例约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2008年的国际政活、国际经济、国际战略与安全、中国外交等问题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新一年的国际形势进行展望,以飨读者。
寰球同此凉热:2008年国际形势新发展
林利民
从评估国际战略形势的视角看,2008年堪称是“9·11”以来最有特点的一年,其在国际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可能要超过因“9·11事件”而著称的2001年,堪与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的1991年相提并论。对这一点,可能还需要经过一代人左右,才能看得更清楚。金融危机的超大范围影响反映了全球化的新发展
2007年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到2008年年终才演化为一场深刻的、无处不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但它却为人们提供了一串足以认识2008年国际战略的金钥匙。解析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的诸般新变化、新特点,不能不以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为起点。
去年当美国次贷危机初现端倪之时,不少人都不以为然,不认为那是一场了不得的危机,更不认为它会演化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甚而有学者提出了“阴谋论”,千方百计地论证所谓次贷危机是美国人精心策划、企图“忽悠”中国外汇存底的一个大“圈套”。现在,再没有人否定这场危机的全球性了,“阴谋论”也销声匿迹。
有人把当前这场危机与“三十年代大危机”相提并论。就其严重性而言,当前这场危机可能不及“三十年代大危机”。“三十年代大危机”持续4年,波及资本主义各国的包括农业、工业、金融、贸易等几乎各经济领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缩减了三分之二。目前这场危机主要发生在金融信贷领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还不能与“三十年代大危机”相提并论。
但就其波及范围的全球性而言,目前这场危机较“三十年代大危机”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十年代大危机”主要影响美欧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没有受到影响。非但如此,苏联还利用“大危机”大大缩小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差距。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波及西方国家,并不影响苏东集团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为后者缩小与西方的发展差距提供了机遇。但是,在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中,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到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从中美日等能源资源消费国到中东、非洲等能源资源输出国,哀鸿遍野,无一幸免。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同时,中俄印巴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率也大幅下调。
为了应对危机,以“G20集团”为核心的世界各国普遍协调政策,如普遍降息减税、政府出资“救世”等,这与“三十年代大危机”时各国纷纷以邻为壑,明目张胆地分割世界市场、公开转嫁危机、甚至以军备和战争手段摆脱危机的作法也大为不同。
凡此种种,说明全球化出现了质的升跃,世界真正全方位进入了全球化新时代,进入了“寰球同此凉热”时代。如果说弗里德曼的名作《世界是平的》是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和最形象化的逻辑描述了世界已经全方位进入了全球化时代的话,那么2008年就以全球性金融危机及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在危机面前同进退的应对方式,将作为全球化升跃的标识年份被载入史册。
“G20集团”会议标志着国际政治生态的崭新变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主宰力量是“七国集团”及容纳俄罗斯后的“八国集团”。每当世界经济出现问题,七国/八国集团就要举行首脑会议或者财长会议,为解决世界经济问题找病源、开药方,并出资抓药。实际上,“七国集团”之所以建立,其初衷就是为了应对世界经济问题。但是,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发生后,七国/八国集团以及其附属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呼风唤雨,而是退居其后,推出了一个“G20集团”,把包括中、印、巴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及沙特等中东产油国一并推上前台,争取支持,共同“救市”。
通过召开“G20集团”会议“救市”而不是以七国/八国峰会或财长会议的方式“救市”是一个转折性事件。以召开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G20集团”会议为标志,世界变得与从前很不一样了。
数百年来,以美欧为主的西方国家执工业革命先鞭,始终占据着世界经济的龙头地位,并由此掌握着世界政治的话语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尤其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主导者。但在“G20集团”中,西方国家在数量上并不占多数,且推动建立这样一个集团(尽管是临时性的而非机制化的)的是西方国家而非新兴国家,这表明单靠西方国家已经不能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甚至也不能解决西方国家自己的经济问题。在其他问题上,反恐、应对全球变暖、防扩散、反跨国犯罪、防控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上,没有非西方国家的积极参与,西方国家也难以有所作为。
目前,非西方国家的经济总量不到世界经济总量的40%,但西方已经感到单靠其自身难以解决全球和自身问题。按照目前非西方与西方的增长率差距,经过大约一代人时间,以中印俄巴等“金砖四国”以及“钻石五国”、“新钻十一国”等在内的新兴国家的加速发展,将可能使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缩减至50%以下,届时西方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将进一步缩小,国际政治生态将朝有利于增大非西方发言权的进一步变化。而在这一历史性变化进程中,2008年及“G20集团”会议将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国格局的新变化尤其引人瞩目
大国关系调整是认识年度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大国关系不仅在大国俱乐部的成员构成、内部排序等常规层面有重大调整,也在国际政治中的“大国现象”及其作用等深层次内容上变化更加明朗。
首先,大国国际政治影响力和作用的下降趋势在加速。数百年来、甚至直到冷战结束以来的10多年间,大国一直是国际政治的主宰。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及维持是欧洲英俄奥普法五大国保持均势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维持的基础是英法美意日“五巨头”意志的反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维持是美苏两大国对立与合作的产物;甚至冷战后的国际冲突与合作也一度主要受美国意志的影响。但是,面对当前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一向呼风唤雨的西方大国无能为力,不得不主动求助于沙特、土耳其、阿根廷、韩国、南非这样一些非大国积极参与,这一事态的深刻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国际政治权力的分散化,且这一趋势具有长期性。从2008年看,大国对国际政治权力的垄断性下降也反映在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局势无能为力、对委内瑞拉反美无可奈何,以及美俄中日及欧洲大国合力遏制不住朝鲜、伊朗的核追求等。
其次,大国圈子变化很大。20世纪70年代,大国格局呈现为“五极”世界,即美苏中欧日并立共存;冷战后大国格局呈现为“一超多强”,即美国“一超”与中俄日欧“四强”并存。从2008年的变局看,印度、巴西已经跻身于 大国俱乐部,而韩国等中等强国也跃跃欲试。还有一个复杂现象是,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很活跃,越来越像一个独立的单位,但德、法、英等欧洲大国作为单独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也很活跃,这实际上又在抵消、分散欧盟的影响力。
第三,大国“圈子”内的排序变化很大。一是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其军力、经济力及综合实力仍然远远超过其他大国,但其国际影响力和对国际格局、大国关系的操控能力较之冷战结束后的高峰期、甚至较冷战时期都有明显下降。这从美国不得不弃置“八国集团”,而转求“G20集团”救市,在朝核、伊核、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方面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上可见一斑,其原因除了美国相对实力有所下降、战略上的失误外,更在于国际政治潮流本身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二是俄罗斯的影响力明显回升。虽然2008年年末油价下跌对俄实力的回升和“强俄”战略影响很大,但俄对南奥塞梯冲突的强烈反应和成功的军事行动证明俄仍是不可侮的力量,其大国意志尤其给国际社会以深刻印象。三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影响力上升,印度的影响力尤其直线上扬,其在亚太的地位有超越日本、直逼中国之势。四是欧洲英法德等国争夺影响力的竞争加剧,德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上升,其争取独立大国地位的意图也更加明朗化。五是日本的大国地位在下降,其原因包括中印俄加速崛起、甚至韩国影响力的提升,以及日自身实力下降及其缺乏有远见和可行的大国战略等。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加速提升
2007年10月,英国《经济学家》专栏文章预言2008年是“中国年”。尽管2008年中国遇到了不少困难,如年初有雪灾、西藏“3·14”事件、奥运圣火事件、汶川大地震,年末又遭遇全球金融震荡等,但综观全年,尤其是综观全球变化,综合分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美国实力地位及其战略困境、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及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以“中国年”作为2008年国际形势的主题词依然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尽管2008年世界陷入堪与20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相比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美欧日皆深陷衰退。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降至3%至4%之间,中国也受波及,经济增长率降到10%以下,但增速仍很高,为美欧日及大多数新兴国家难以企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本年度将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与日本的差距大大缩小。因欧元贬值因素,中国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能果断地拿出4万亿人民币“救市”,不仅是魄力的表现,也是实力的表现。国际社会对中国“救市”以及在解决各种全球l生问题和地区性问题上发挥作用也寄予很大希望。
其次,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中心,中国外交活跃,全方位外交硕果累累。北京奥运战胜重重阻力,取得巨大成功。奥运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次盛会,成为一次展示中国国运、国势、国力的盛会,也成为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的一次盛会。来京出席奥运开幕式、闭幕式的各国国家元首、嘉宾,创下历届奥运之最,这是对中国外交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具体肯定。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皆取得诸多成就。
第三,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重新增大。马英九上台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两岸交流,帮助疏通台农产品在大陆的运销渠道、采取措施加快两岸“三通”步伐。特别是陈云林访台,更是向台湾各界及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力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最大诚意。
(作者系《现代国际关系》杂志主编、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栋)
2008年国际政治形势的主要特点
金灿荣
2008年是国际上重大事件特别集中的一年。其中有四一件大事最为重要,对未来国际格局将产生长期的政治影响。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国际金融格局,影响国际力量对比。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结构会因此而发生重大变化。发端于撒切尔一里根革命时期,盛行近三十年的新保守主义风光不再。“华盛顿需要制约,华尔街也需要制约”的治理哲学将受到民众的认同。第二,俄格冲突。俄格冲突反映了俄美矛盾的紧张,是俄罗斯对西方长期战略挤压的一次战略反击。作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关系,俄美矛盾的恶化升级对全球地缘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北京奥运。北京奥运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至少在国际层面,人们不再把中国崛起当成假设命题,而是当作一个事实来看待,其影响将在未来五到十年逐渐显现出来。第四,美国大选。此次美国大选不是政党间简单的权力更替,而是代表了美国内部政治和种族关系的重大变化。
具体到国际政治层面,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值得关注。
多国内部政局呈现不稳定状态
2008年是名副其实的大选年。美国、俄罗斯、韩国都经历了总统大选和领导更替,日本政局也出现重大变化。美国大选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最为深刻,标志着盛行了近三十年的保守主义走向终结,自由主义以某种形式重新回归。麻生的上台意味着日本出现了“一年一相”时代,政治稳定性出现了问题。自民党政府推行的内外政策没能解决民众关切的重大问题,导致首相支持率下降和民众的普遍不满,这直接影响了日本政局的稳定。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俄罗斯历史也翻开新的一页,标志着俄罗斯政局进入了“梅-普组合”的超稳定状态。在韩国,李明博虽然高票当选,但很快民意支持率就降到危险线以下,内部政局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而欧洲在德、英、法领导人相继变动后也进入了一个缺乏强有力领导的时代。
可以说,上述主要力量的内部政治特点纷呈,既有形成稳定权力中心的国家,如俄罗斯;也有出现内部重大变革的国家,如美国。更为明显的是,在很多国家,政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非稳定状态。同样的情况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也可以看到,政治对抗、内部分裂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常态。在巴基斯坦,世俗力量和宗教力量的斗争在不断加剧,世俗政权的权威逐渐式微。泰国的持续动乱突显了亚洲民主的脆弱性,既得利益集团和城市中产阶级的联盟与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困农民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暴力示威、街头政治导致泰国政局出现严重不稳。所有这些都表明很多国家在2008年出现了政治不稳定的迹象。
国家间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是俄美关系。近年来,美国通过北约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罗斯也对西方做出强烈回应,美俄关系持续恶化。俄格冲突之后,俄美战略对抗的一面更加突显。但另一方面,双方也不想因此而进行“另一场冷战”。俄罗斯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美国在应对全球问题时也离不开俄罗斯的合作。因此,美俄关系较之以前更为复杂,未来的发展态势尚不确定。其次是美欧关系。美欧关系在布什的第二任期内有了一定程度地改善,但是美欧有效合作并不突出。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美欧立场差异 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解决上,双方政策也不尽一致。奥巴马上台后,美欧关系有可能继续改善,但双方的利益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政策立场的差异也很难得到弥合。此外,在东亚地区内的双边关系上,有一种危险的迹象需要重视,即由于内部政局不稳,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一些国家企图利用对外冲突来应对国内矛盾的可能性上升。泰柬两国围绕柏威夏寺爆发的冲突,孟买事件后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不断威胁都是很好的证明。
热点问题发生变化
首先,在反恐问题上出现了新的特点。伊拉克2008年的局势比以前有所好转,恐怖分子出现从中东向两翼转移的迹象。在东面,阿富汗的恐怖袭击明显增多,南亚的暴力活动也更为活跃。具体表现在巴基斯坦宗教势力的日益强大,以及印度恐怖分子的大量增生。在西面,非洲2008年的人质绑架和海盗行为日益严重,成为影响海运安全、威胁公民切身利益的国际公害。
其次,在防扩散问题上处于僵持状态,朝核、伊核问题久拖不决。2008年12月8日,朝核六方会谈团长会在北京召开,以期解决朝鲜核计划申报验证的问题,朝核问题取得有限进展。然而美朝双方在具体验证问题上仍然难以达成共识;朝韩、朝日关系的恶化更为朝核问题的解决增加了不确定性。伊核问题在2008年同样停滞不前。美国在强调致力于外交解决伊核问题的同时,不时发出战争威胁;伊朗在表示和平谈判的同时,也屡屡显示强硬姿态,不断进行军事演习。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再加上国内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缺乏武力解决伊核问题的实力和决心,伊核问题仍然处于胶着状态。
气候变化问题仍然是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国际议程上的位置继续突出,成为全球热议的问题。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目标是在2009年底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协议。2008年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先后在泰国首都曼谷、德国波恩、加纳首都阿克拉和波兰的波兹南举行。然而,在具体的谈判中,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在减排额度、技术转让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因此,从总体看,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态度积极,但实际行动和具体效果却十分有限。
中国成就斐然,挑战不断
中国成功地应对了自然灾害袭击、台独和藏独势力的挑衅。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得到了检验,市民社会的成长速度也超出人们预期;中国出色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成功发射神州七号,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都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度大大上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在内部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在加大对中国经济刺激力度的同时,着力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结构升级,解决就业和民生,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垒球经济难题,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具体到外交层面,成就也十分突出。中国与除欧洲以外的所有大国的关系都保持了良好势头,战略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双边关系上积极合作,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维持了世界局势的基本稳定;以金融危机后的行动为标志,中国在经济事务上的发言权有所上升,成为国际议程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整体良好,“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东亚的地区合作稳步推进;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保持总体稳定,加大了对非洲、拉美等地区的战略关注和投入力度,为中国的资源进口和海外利益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问题同样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大国关系中,如何稳定和推进中欧关系将是中国2009年外交的重要任务;周边国家的一大问题是政局不稳,由此带来的内部冲突,甚至地区战争将恶化中国的外部安全环境,需要认真对待;在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在自保与助人之间保持有效平衡是重要的外交挑战;在应对非国家行为体和全球公民社会方面。中国外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2008年对中国与世界都是不平凡的一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了崭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社会的自由度和可选择性大大增强。2008年,中国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政策应对表明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成熟和自信。2008年的世界也正在经历危机深化和体系转型的过程,国际社会的复杂性超出以往。世界局势的紧张、全球问题的大量增生使得国际合作,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合作显得必要而迫切。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中国的崛起与世界体系的转型同步进行。世界体系的和平转型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而中国也以自身的力量影响世界体系继续朝着和平、合理的方向转变,成为现存体系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两者在互动关系上更为频繁、复杂;在认知结构上,中国对世界的认识由以前的仰视转为平视,而外部世界也认识到中国的力量和复杂性,对中国有了更加客观、但是心态复杂的评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栋)
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影响
甄炳禧
2008年是世界形势发生关键性变化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金融危机正转变为全球经济衰退,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次贷危机高潮迭起并转为金融危机
2008年年初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出现了五波高潮:第一,1月,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出现严重亏损,并导致实体经济下滑,美联储采取了罕见的降息行动,在10天内两次降息共1.25个百分点。第二,3月中旬,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倒闭,美联储为摩根大通银行接管提供290亿美元融资。第三,7月,“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公司因严重亏损陷入困境,美联储和财政部联手“救市”,向“两房”注资2000亿美元,并于9月初正式接管“两房”。第四,9月中旬,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倒闭、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以1500亿美元救助计划)接管、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第一、二大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被迫转型,这些迫使美国政府采取非常规的、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第五,11月21日,美国最大商业银行之一——花旗集团股价跌破4美元,其股票市值从2006年年底的2740亿美元骤减至210亿美元,即“缩水”92%,也无法在金融危机苦海中独力支撑下去;2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向花旗注资200亿美元,并将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手向花旗账上约3060亿美元的贷款和证券提供担保。这些表明,美 国次贷危机已于2008年下半年转化为金融危机。主要标志是美国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崩溃的风险和可能性,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都难以置身事外。
(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
首发于全球金融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其他国家迅速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是欧洲国家,由于购买了美国大量次贷等“有毒”的金融资产,一个又一个资产数以百亿美元计的金融机构深陷困境。2008年9月底以来,英国大型房贷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被英国政府接管;比利时最大金融机构富通集团濒临倒闭;法国和比利时政府联手拯救濒临绝境的德克夏银行;冰岛三大银行均深陷困境,货币贬值50%以上。新兴市场国家也无法幸免。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股市暴跌,货币急剧贬值,财政状况恶化。不少国家不得不向国际社会求救,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磋商以获得紧急贷款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冰岛、匈牙利、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等。
(三)全球市场剧烈动荡
第一,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股市持续同步震荡。据估计,2008年头10个月,全球56个股市的股票市值减少了16万多亿美元,其中9月、10月分别减少4万亿美元和5.8万亿美元。到11月19日,美国股价降到近5年来最低点,其中道琼斯指数比上一年10月的最高点下跌了42%以上。主要新兴市场股市的下跌幅度已超过发达国家股市,按美元价值计算,2008年新兴市场股价跌幅达到60%左右。其中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股价跌幅分别为80%、75%、75%、73%;巴西、印度等国的降幅也超过60%。
第二,汇市波动加剧。8月以来,除日元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货币均贬值。据美联储统计,自8月初以来,美元兑26种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已上涨8%;其中美元兑欧元、美元兑英镑的汇率分别上升23%和34%。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大多也贬值,8月初到11月中旬,巴西里亚尔兑美元贬值40%;2007年10月末至2008年111月中旬,南非兰特兑美元、土耳其里拉兑美元分别贬值60%、40%。金融危机中美元不跌反升,究其原因,一是欧元区、英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加之欧元和英镑前一段升势过猛,投资者抛欧元、英镑而买美元;二是新兴市场股价和大宗商品由涨转跌,投资者从这些资产中撤出时,将变现资金换成美元;三是目前美国投资者将资金撤回国内,其中七、八两月卖出的外国股票和债券比买进的多570亿美元,资金回撤创下历史新高。
第三,国际商品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2008年头7个月,能源、粮食及矿物价格大幅上涨,其中油价从1月初每桶100美元涨至7月中旬147美元,升幅达47%;但到12月5日却降到每桶40美元左右,累计降幅超过72%,跌至2004年年底以来新低;铜价也跌至2005年以来的新低。
(四)世界经济明显下滑,发达国家开始陷入经济衰退
金融危机正通过多种渠道向实体经济扩散。第一,住房抵押贷款大减,从而使美欧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降。第二,信贷紧缩使占美欧GDP60%至70%的个人消费支出减少。第三,金融市场紧缩抑制了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美欧非金融公司的债券发行大幅缩减,美国股市最近十几周没有一家企业发行新股(IPO)。第四,金融动荡还影响到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世界银行称,国际贸易出现27年来首次下降。许多国家的企业因资金紧缺减少外国订单,2008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也明显降温。结果,实体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
最近世界银行发表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为3.6%,低于2007年的4.9%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为1.2%,低于2007年的2.4%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为6.3%,低于去年的7.9%。
从国别和地区看,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增长均下滑,发达国家已陷入经济衰退。欧元区和日本已正式进入衰退(经济衰退一般被界定为一国GDP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为负值)。数据显示,2008年第二、三季度欧元区GDP增长率分别为-0.2%和-0.4%;日本GDP增长率分别为-0.9%和-0.1%(折合成年率分别为-3.7%和-0.4%)。据经合组织(OECD)预测,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日本的GDP增长率还将为负增长,因而,全年增长率将分别从去年的2.6%、2.1%降到今年的1.1%、0.5%。
尽管美国经济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仍未出现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2008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0.9%、2.6%和-0.3%),但美国权威机构——全国经济研究局(NBER)发表的报告称,2007年12月以来,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NBER界定美国经济衰退的标准除了季度GDP增长率外,还包括:工业生产、减去支付转移的实际个人收入、就业、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等月度指标。其主要依据是上述指标自2007年12月以来大都已下降。尽管美国经济2008年全年平均增长仍未出现负值,但美联储10月底将今年全年GDP增长率从6月预测的1%-1.6%下调到0-0.3%之间,远低于去年的2%。
主要新兴经济体也难以与西方经济“脱钩”。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增长率将可能从2007年的11.9%降到2008年的9.4%;印度将从6.4%降到6.2%;俄罗斯将从6.6%降到5.4%;巴西将从8.7%降到6.6%。
2009年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势
展望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9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回落到1.9%;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增长率将为0.9%(据国际机构对全球经济衰退的界定,按PPP计算的全球经济增长率低于3%,按市场汇率计算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即1.2%,都可算作全球经济衰退)。发达国家增长率将为-0.3%,其中美国为-0.5%,欧元区为-0.6%,日本为-0.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为4.5%,其中中国为7.5%,印度为5.7%,俄罗斯为4.0%,巴西为1.5%。2009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时陷入衰退,全年增长率为负增长,而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百分之百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这是二战后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
关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衰退何时触底问题,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乐观的看法,明年下半年或年底美国经济将开始复苏(美联储、OECD、IMF等权威机构最近报告称,美国衰退至少持续到2009年二季度末);二是审慎乐观的看法,美国经济衰退将持续两、三年;三是悲观的看法,衰退将持续10年。
笔者观点是介乎于第一和第二种看法之间。即2009年底或2010年初美国经济走出衰退,但复苏将十分乏力和异常不确定,增长低迷状况还将可能持续一个时期。这 是基于对世界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
目前看,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存在一些有利因素。第一,主要国家通过注资和债务担保等形式干预金融业,将有助于防止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动荡。第二,各国央行向市场提供无限的流动性并联手降息,将使同业银行拆借利率下降,有助于舒缓信贷紧缩。第三,中国已推出4万亿人民币、美国将推出数千亿美元、欧元区将推出1300亿欧元的重大经济刺激方案,将有助于扩大内需。第四,主要经济体加强协调,例如2008年11月中旬及2009年3月底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金融和经济峰会”,讨论防止金融危机及加强金融监管等问题,将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第五,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较大幅度回落,有助于减轻通胀压力和消费者负担。据估计,美国汽油价格从2008年7月每加仑4.14美元降到10月2.20美元,美国消费者可节省2820亿美元。第六,与过去相比,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抵御西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冲击的能力有所加强,虽然近期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有所减弱,但它们仍会成为缓冲力量的一个来源。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下行风险及不确定因素:第一,美欧股价和房价暴跌使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将抑制个人消费开支增长。据估算,今年股价和房价下降已使美国家庭资产净值损失约10万亿美元。第二,西方信贷紧缩将持续一段时间。最近美联储调查显示,40%的贷款机构认为,信贷紧缩将持续到2010年。主要原因是信用违约掉期(CDS)等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市场不透明,金融机构之间彼此放贷十分谨慎。第三,美欧房地产市场可能继续恶化,房价将进一步下降。据估计,2008年7月美国2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比2006年7月下降了20%,估计仍有10%至20%的下降空间。美国目前房屋库存需要10-11个月消化。第四,金融危机还存在新风潮的可能性。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窟窿仍很大,即便被政府接管的房利美和AIG等机构第三季度再次遭遇严重亏损,预测银行业第四季业绩报告中将披露更多亏损。第五,美国经济普遍乏力。除消费开支萎缩外,近期美元升值和世界经济衰退,美国出口增长也将受到制约。第六,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回旋余地很小,美联储降息刺激经济的空间有限。财政手段捉襟见肘,而越来越多的公司和行业纷纷要求政府救助。布什留下了近500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加上已经或即将出台的救市计划,估计奥巴马一上台就得背负近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美国41个州政府也有财政赤字。
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建议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中国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
主要挑战:
第一,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着投资风险。中国金融机构持有“两房”的半官方机构债券超过4000亿美元;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和招行等持有雷曼等私营金融机构的债权。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可能套现其投资中国的金融资产,对中国金融市场稳定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第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面临新的困难。在美元、欧元和日元资产管理中,美元资产仍是中国的第一选择,因为欧元资产太贵,日元资产收益率太低,而且其他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对美国更高。美国的国债和机构债的风险需要重估。在持有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1生的统一面临新挑战。第三,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影响。金融危机将影响美、欧的消费,并继续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中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中国2008年头9个月出口同比增长22.2%,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对美、欧出口增长分别回落4.6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11月出口下降2.2%,这是近7年来首次出口下降。由于中国出口在经济增长中仍占20%以上,出口增长回落已影响到经济增长。随着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继续恶化,中国2009年出口和经济增长将受到进一步的拖累。第四,中国还面临“英雄救‘美’”的压力。当前,中国政策趋向和国际作用备受关注。西方一方面“捧杀”中国,称中国是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的中流砥柱,应发挥领导作用;另一方面,把金融危机归因于中国,称中国过高储蓄造成美国流动性过剩,从而导致美国次贷危机。两种言论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压中国加大对美“救市”力度,最好再购买几千亿美元的国债等。
主要机遇:
一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有所作为,适当扮演稳定角色,这将有助于中国获得未来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二是全球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酝酿重大改革,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供机遇;三是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对中国出口的中低档产品特别是物美价廉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较大潜力,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四是有利于中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此次危机将促使中国更多转向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改变依赖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有利于使中国经济结构提升,有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建立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
面对五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制定战略性、系统性的对策,而不是采取零敲碎打的短期对策。
首先,稳住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一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二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市场的依赖;三是扩大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以弥补对美欧市场出口减少的损失;四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在金融动荡情况下,贬值可能给市场一个错误信号,导致大规模资金流出,但如继续升值将对中国出口造成更大消极影响。
其次,加强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建设,强化风险防范、金融安全意识。一是加强金融监管,重视金融产品安全。在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和资产进行动态监管的同时,加强对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资本双向管制,防止资本大进大出。二是加强金融能力建设,引进并培养国际金融管理人才。三是加快金融发展步伐,鼓励真正的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储蓄无法有效转换为投资,因此,必须通过加强金融创新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美国金融创新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做法。
第三,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逐渐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中的话语权。加强双边和多边国际金融协调,并强调中国在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一些国际金融专家认为,如果中国能为IMF购买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权债券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将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评。
第四,加强区域特别是东亚金融协调与合作。东亚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扩大,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本地区在金融稳定、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如果金融危机对某些亚洲国家造成影响,中国可在地区金融领域发挥稳定作用,一是扩大从一些亚 洲国家的进口,二是给如巴基斯坦等国家提供适当的贷款。
第五,适当参与美国金融救市符合中国利益,不仅有利于中美经贸合作,也有助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与美国新政府打交道提供政治资本。但在合作方式、方法及条件方面须有审慎的评估和选择。对美方应强调如下几点:一是中国尽一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本身是对美国和世界的最有力的支持;二是中国已持有美国1万多亿美元的资产,其中一半以上是国债,中国拒绝“抛售”呼声,维持美元和美国国债的稳定;三是中美两国从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就相互沟通,协调行动,始终不断。另外,可考虑适量购买美国国债,中资金融企业购买美国金融资产要慎重并适时。切忌盲目“抄底”,目前的价格可能不是底。因为不清楚资产具体情况,认为廉价的资产可能并不廉价。即便成功入股了类似摩根这样的投行,由于国内缺乏有全球资本市场运作经验的高级人才,结果并不能很好地监督控制公司,这将导致更大风险。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栋)
国际安全形势:回顾与前瞻
郭新宁 尤东晓
2008年,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保持总体和平、局部紧张的基本态势,但是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冲击着国际和平与稳定。
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大国关系呈现新的特点
国际力量对比态势逐步发生微妙的变化,美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仍占据优势地位,但其他战略力量的分量明显加重。
尚未走出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困境的美国在经济上2008年又遭遇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的最严重危机,其波及面正不断由金融业向制造业及其他领域延伸,最终结果尚难评估。如无有效措施阻止,美国实力地位的弱化还会继续。与此同时,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发言权明显提高。俄罗斯已经完全摆脱20世纪末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经济上保持连续多年的强势增长态势;国内政治乱局不复存在,特别是成功地进行了政治权力交接。国力增强驱使俄罗斯以一种更具进取心的姿态活跃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舞台上,力争重振大国雄风。随着经济实力迅猛增强,印度越来越自信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新兴国家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其对外政策走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当然,“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短期内还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多极化还只是一个趋势,其进程仍将非常曲折,且存在诸多变数。
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态势发生微妙变化同步,大国关系也相应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在台湾问题上和北京奥运会期间,两国保持了政策上的协调,这是2008年两国关系的亮点。两国在朝核问题及其他重大国际问题上也保持了积极的对话与磋商。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军事热线于2月正式开通,反映出中美军方关系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4月10日,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首次通过热线电话进行了交流。当然,两国关系发展并非一片坦途,也出现了一些波折。10月3日,在其总统任期还剩下几个月的时候,布什不顾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向台湾地区出售总价值高达60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使一年来一直发展平稳的两国关系再起波澜。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发展深化。梅德韦杰夫当选俄罗斯总统后保持了对华关系的连续性,中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5月2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两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表达了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政治意愿。中国是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以来除独联体国家以外访问的第一站,显示出中俄政治关系的“亲密”程度,体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特殊性、战略性和牢固性。10月14日,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联合举行主权交接仪式,两国外交部通过换文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件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勘定。10月底,中国总理温家宝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两国又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书。这一切反映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均有了新的发展。
中日关系在日本首相更替后实现平稳过渡。5月6日-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时隔10年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日本。胡锦涛访日期间,与日方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份文件在继承已有3个政治文件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指导原则。开启中日“暖春”时代的福田康夫首相于9月辞职,改由外交风格硬朗的麻生太郎继任首相,中日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麻生上台后,中日关系发展总体平稳。12月中旬,中日韩三国首脑在日本举行首次三边峰会,主要内容是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朝核问题等。三方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国际金融经济问题联合声明》、《防灾合作联合声明》等文件。三国表现出的合作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只要双方从稳定双边关系大局出发,中日之间加强务实性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经历了考验,双方在人权、西藏、贸易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摩擦。先是3月份西藏发生骚乱后,以萨科齐为代表的一些欧洲领导人批评中国的西藏政策,并公开扬言要抵制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在12月6日萨科齐不顾中方反复劝说和多次严正交涉,执意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高调会见达赖,迫使中方不得不推迟了预定的中欧峰会,中欧关系步入近年来的低谷。
美欧关系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裂痕得到进一步修复。年内,美国与欧盟各国进行了频繁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6月上旬,欧盟—美国峰会在斯洛文尼亚举行,虽然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但美国在会议上表现出重视与欧盟进行对话与合作的意愿。另一方面,欧盟各国对美立场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出于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和俄罗斯重新崛起的担心,以及共同应对地区热点和全球性问题挑战的需要,欧盟也希望改善对美关系。
俄同美国和欧盟关系发生严重矛盾。近年来,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一直在斗争与合作中起起落落。2008年,双方围绕导弹防御系统、科索沃独立、北约东扩、俄格冲突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美国决定在波兰部署导弹拦截装置以及在捷克建立反导雷达预警基地后,俄认为其国家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因此表示强烈反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美欧关系进一步紧张。4月3日,北约在布加勒斯特首脑会议上决定正式接纳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入盟,同时美加紧推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入盟进程。对此,俄罗斯表示了强烈反对的立场。8月,格俄武装冲突爆发,美国完全站在格鲁吉亚一边,指责俄罗斯的侵略行 径,导致美俄关系进一步恶化。
多重矛盾与争端困扰地区安全,战争与冲突频频发生
2008年,困扰各地区安全的主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新的矛盾与冲突不断产生。
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起伏不定。2008年,伊拉克局势总体上趋稳,但战后重建进程困难重重。美国虽然多次声称伊局势正在好转,但反美武装活动十分活跃,频繁发生的恐怖活动严重影响着社会生活秩序。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民众对政府施加了越来越强大的压力,要求尽早撤军。而参加美国领导的驻伊联军的13国部队正着手准备撤军。伊战已经结束5年,美国能否实现对伊战略目标,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阿富汗形势亦难以令人乐观。“基地”组织不断制造恐怖活动,塔利班武装组织扩大了活动范围,阿政府军和联军对局势的控制能力经受考验。
朝核、伊核问题发展曲折复杂。朝核问题发展一波三折。朝鲜先是表现出积极姿态,提交了核计划申报书,并于6月27日炸毁了宁边核设施的冷却塔。由于美国未能按时兑现将朝鲜从其“支恐”名单中除名的承诺,朝鲜强烈反弹,于8月份宣布停止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9月19日又宣布已着手恢复宁边核设施。在此情形下,美国于10月份宣布将朝鲜从其“支恐”名单中除名。朝鲜同时释出善意,宣布继续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并允许美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在宁边继续开展工作。但12月举行的新一轮六方会谈未能就朝鲜核计划申报验证问题达成一致,解决朝核问题进程再陷僵局。在伊核问题上,国际社会年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由于矛盾的主要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这一问题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伊朗各不相让。西方进一步加大了对伊制裁,伊朗则表现出更加强硬的姿态。
科索沃独立诱发欧洲安全新难题。2月17日,科索沃议会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科索沃独立问题在沉默近十年后突然被引爆,给地区形势甚至世界格局带来很大的冲击。科索沃问题因其特殊性,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在这一问题上,俄罗斯与美国、欧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科索沃独立问题,关系到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是否可以无限分割,是否可由联合国代作裁决等重大原则。如果贸然行事,立即会对周边国家的稳定造成影响。欧盟本身在这一问题上也难以达成一致,饱受“巴斯克分离主义”之苦的西班牙,便第一个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其他存在类似民族问题的国家也担心科索沃独立会引发民族分裂主义浪潮。
俄格冲突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8月8日。格鲁吉亚军队和南奥塞梯武装人员发生武装冲突。俄罗斯出兵,用5天时间结束了“迫使格鲁吉亚实现和平”的军事行动。随后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10月下旬,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称俄将分别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建立军事基地。格鲁吉亚不甘示弱,先是议会全票通过格鲁吉亚退出独联体的决议,继而又于9月2日正式宣布同俄罗斯断交。10月中旬,联合国、欧盟和欧安组织共同主持召开了格鲁吉亚问题国际会议,但会议仅持续了半天便因所谓“程序性困难”宣告中止,预示着解决格鲁吉亚问题。道路不平坦。
泰柬冲突对东盟内部团结造成冲击。7月,泰国和柬埔寨因领土争端发生严重对抗。争端的焦点在于柏威夏寺附近领土归属。柬泰都宣称对该寺所属区域拥有主权。争端升级后,双方向争议区域增派士兵,形成剑拔驽张的军事对峙局势,并一度发生武装冲突。尽管在东盟和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双方的紧张关系暂时得到了缓解,但领土争端还远未解决。近年来,东盟一体化进程发展较为顺利,泰柬冲突如果处理不慎,有可能对这一进程和东盟内部团结产生负面影响。
多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并发,国际合作任重道远
2008年,相对于各种传统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损失要大得多,影响也更为深远,特别是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以及地震、飓风等严重自然灾难所造成的惨重损失凸显了国际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必要性。
金融海啸蔓延全球。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金融海啸。9月15日,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为标志,于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并迅速向世界各国蔓延,导致国际著名投资机构出现严重亏损,并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以及国际金融信贷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受此影响,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宣布经济陷入衰退;这直接导致许多新兴经济体遭遇外资撤出、出口锐减、市场信心消失、股票市场暴跌等重创。
恐怖主义依然猖獗。反恐战争已经持续近7年,但恐怖主义活动并未销声匿迹。从北非、中东、南亚到东南亚,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其中,11月底发生的印度孟买恐怖袭击活动凸显了各国在防范恐怖主义方面存在着严重漏洞。11月26日至29日,约10名恐怖分子在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发动了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包括孟买警察局、火车站、数家豪华酒店在内十几个目标同时遭到攻击,造成195人丧生,300人受伤,这是继“9·11”事件后全世界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
自然灾难酿成人间惨剧。2008年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之年。先是5月2日一股印度洋上的强热带飓风袭击了缅甸,据报道,在这次灾难中至少有22500人死亡一1000人失踪,以及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正当国际社会积极向缅甸提供援助之际,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近7万人遇难,近40万人受伤,此外还有约2万人失踪。这些严重的自然灾害震惊了世界,它们所造成的严重损失绝不亚于一场战争。
海盗活动成为海上通道安全的公害。索马里海域的海盗活动尤其猖獗。截至2008年11月,年内在该海域遭劫的船只达40多艘,目前仍有20多艘、近300名船员被索马里海盗扣押。索马里海域是连接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的战略通道,频繁的海盗活动对这一战略通道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决定派遣海军舰艇前往该地区打击海盗,而且国际社会已经就共同应对海盗活动达成重要共识。
频频发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社会提出了严重挑战,世界各国也意识到仅凭一国之力应对这些挑战,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为此,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事实上,在国际反恐、抢险救灾、金融危机等问题上,国际社会明显加强了合作,形成了一些共识,并采取了具体措施。例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20国集团在华盛顿举行了峰会,共同商讨应对措施;主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政策上加强了沟通和合作。
展望2009年,如无重大突发事变发生,国际安全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和平,局部动荡的态势。大国关系还将进一步调整、组合,竞争又合作的主调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面对可能出现的全球经济衰退,大国之间协作与磋商将会更加频繁。特别是,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执政风格上将有别于小布什,在对外政策上会显示出更多的多边主义姿态。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有助于主要大国之间关系的平稳发展。影响各个地区的安全热点问题会有张有弛,那些长期困扰国际安全的热点问题以及非传统安全挑战仍十分突出。如同2008年一样,为避免热点问题升级或激化,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安全合作的趋势有可能得到加强。尤其是,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还未结束,其影响也尚未完全显现,令2009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堪忧。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何以化解,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如何建立,是2009年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一作者系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副院长、教授,第二作者系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栋)
2008:成功应对危机的中国外交
任 晓
2008年是颇不平凡的一年,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是如此。北京奥运会令世界惊喜赞叹,美国大选产生第一位非白人总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都足以使这一年在历史中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记。
在这一年中,中国经历了大悲大喜。上半年,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强烈地震相继发生;下半年,精彩难忘的北京奥运会获得巨大成功。所有这些都牵涉到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从年初到年末,如果说上半年在西藏等地发生了有组织的骚乱,奥运火炬传递在海外受到敌对势力人为蓄意干扰,展示了2008年内外形势严峻的一面,一时间中国外交人员仿佛救火队员一般,那么,到年末之时,形势就好似“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了,中国外交克服了艰难险阻,进入了佳境,重要外交活动接踵而至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内政外交错综交织
总体上而言,当今之世,一个重要特点,是内政和外交错综交织,密不可分,其互动性日益增强。很多事务,看似对内问题,却也是对外问题;反过来也一样,有些事务看似对外问题,却也是对内问题。这是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后的必然反映。在此背景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需要和必要,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突出和紧迫。2008年,西藏一度成为国内外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对中国内政外交的一大考验。
西藏事务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统一大局。2008年藏独势力在西藏等地制造严重骚乱事件,其行为令人发指,也不得人心,它对中国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考验。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可称之为国际公共关系,即要迅速及时准确地向外界传递事实真相,要使外界人士接受事实真相,而不能相反。西藏事务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它不是人权问题,而是一个维护国家主权领土统一的重大问题,中方希望有关国家充分认识和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而当对方无视中国立场时,中方保留做出适当反应甚至强烈反应的权利。临近年末,具有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双重身份的萨科齐高调执意要在波兰会见达赖。中国理所当然要在外交上做出反击,包括决定将中国一欧盟峰会延后举行。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重视对欧和对法关系(事实与之相反),而是面对这一问题,必须在对外关系中表明中方在核心利益上的严正立场,并以此收举一反三之效。
重点把握外交基轴
除上述问题之外,2008年中国外交借以展开的基轴,大体可以一个奥运、两次危机、三大峰会、四场对话来加以概括。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也是各国体育文化交流的人文盛事。自然也是2008年与中国外交有关的一件大事。在此过程中,为了配合和确保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中国在外交上做出了各种努力。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外交的一份功劳。
2008年中国遭遇了两次危机。一是强烈地震。这一年里,四川有关地区遭受了强地震重大自然灾害,全国上下众志成城,迅速投入抗灾救灾。外交工作也毫不含糊,为了国内救灾需要,外交战线积极动员,千方百计解决难题,外交为民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如果说地震灾害影响所及尚是局部的,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则造成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它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和扩展。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自然不能不受影响,也不能不采取相应行动。与此同时,这场危机也向全世界提出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自应迅速表明态度,积极参与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行动,参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变革。为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华盛顿出席了20国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并提出了中国的主张,包括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可以有把握地说,国际金融秩序的变革不会是立竿见影式的,而将是渐进和长期的。
三大峰会,是指上面提到的20国金融蜂会,以及亚欧首脑会议和APEC领导人会议。亚欧首脑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2008年由中国作为东道国主办,会议举行前,以雷曼兄弟公司等巨头破产或被并购、冰岛等国金融形势岌岌可危等为体现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从而为亚欧首脑会议提供了一个紧迫而富有意义的议题,也使之成为一个共同谋划应对危机的重要机会。在亚欧两大陆各国首脑云集北京之际,对这一共同面临的重大国际问题展开讨论,共商对策,自属题中之意。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更加凸显了中国主办的这一峰会的重要意义。2008年的APEC领导人会议同样如此,中国在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各国承诺保持密切合作,采取全面行动,应对当前危机。
四场对话是年末之对的一道亮色。启动中韩高级别战略对话,是胡锦涛在奥运会结束后访问韩国期间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重要举措,由两国外交部门的第二号人物领衔进行。这是继与美、日等国之后,中外之间新确立的又一个双边对话机制。中韩互为重要邻国,此一定期磋商机制的确立,有助于两国之间保持充分沟通,及时化解矛盾问题,并可借此平台探讨协调合作行动。2008年12月11日,首次对话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和韩国外交通商部第一次官权钟洛分别率团在北京举行。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本来应是在9月间举行的,后由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突然宣布辞职而推迟至12月。众所周知,三方领导人会议,最初是在东盟加三(或10 3)机制内启动的,通常在10 3领导人会议期间进行,因此也总是在某一东盟国家内举行。但这次会议,是三方领导人第一次在三国中的某一国内举行会议,而且今后将在三国间轮流举行,这是一个有别于过去的新发展,其中孕育着东北亚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在此次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并发表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此前,中日韩三国央行达成一致,同意定期召开行长会议,就区域经济金融形势和共 同关心的与央行有关议题交换意见。原则上,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将每年举办一次。中国人民银行将于2009年主办第一次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同样,三国领导人会议2009年也将在中国举行,并且届时将庆祝中日韩合作启动十周年。类似这样的“小多边”,在中国外交中还包括中、俄、印(度)三方外长会晤机制,以及再加上巴西的四国外长会晤,还有八国集团与五个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话形成为机制后,五国之间正在形成的磋商协调。这些小多边机制的成形,在国际事务和中国对外关系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且具有进一步成长的潜在空间。
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美国布什政府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中美之间的这一新机制是在两年多前由布什和胡锦涛共同支持建立的,它对于中美在经贸、能源、环境等领域克服分歧、发展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布什告别白宫后,美国即进入了奥巴马时期,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否能保持下去,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从有关情况分析,这一机制应能继续下去,但不排除会做出某些调整的可能。一是在人员方面,美方是否仍由财政部长作为总统的代表领衔出席,抑或由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或者由副总统拜登挂帅,尚在未定之数;二是频率,美方有包括现职官员在内的人士认为,目前每半年举行一次的频率过于频繁,提出改为一年一次;三是规模和议题,到目前为止的对话,中美双方都有众多部长参加,他们分别负责某一个专门领域,难免讨论具体问题。但战略经济对话更应讨论重大的问题,因此有人建议缩小其规模,调整其议题,等等。发生这些变化的可能性,均不能排除,但要等奥巴马上任,美政府新班子配备就绪后,经两国协商才会趋于明朗。
如果说,上述三者都反映了某种积极的进展,那么12月间在北京召开的六方会谈团长会的遇挫则凸显了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难度。六方未能在年内就朝核设施去功能化的验证机制达成协议,再次表明了半岛无核化将是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每推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外交努力。不过,尽管六方进程仍具有脆弱性,自2003年8月六方会谈开启以来,中国已经在五年间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外交努力的成效,“9·19”、“2·13”和“10·3”三个重要文件为半岛无核化奠立了基础,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完成了80%,尚有待完成剩余部分工作,以便进入第三阶段。2008年7月,六方外长在东盟地区论坛(ARF)年度会议期间首次举行非正式会晤。这样,六方逐步形成了从五个工作组到六方团长会或六方全体会议再到外长会晤的三层次架构(其中外长层级上有待举行正式会议),六方机制显露雏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构建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是符合逻辑的。
打破先例出海缉盗
在即将告别2008年之际,中国采取了派遣军舰到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执行任务的行动,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亚丁湾水域索马里海盗活动猖獗,大肆掳掠包括中国船只在内的过往国际船只,为此,联合国安理会已通过了多项措辞鲜明的决议。
此一海盗威胁的产生,实源于索马里的政治变迁。1991年,该国西亚德政府倒台后,索马里中央政权崩溃,群雄蜂起,军阀割据,各派势力冲突争夺不断,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为了用来指称这一政治状况,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新术语,日“失败国家”,英文为“failed state”。在英语中,“state”是一个政治概念,指一个领土实体所具有的政治外壳。当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乃至瘫痪时,就出现了国家失败。从政治学意义上说,这一概念是能够成立的。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有的国家或力量滥用这一概念,借以对自己不喜欢的国家实施军事干预。索马里中央权威崩溃后,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曾经派兵入索,在首都摩加迪沙与索军阀武装发生冲突,导致美军伤亡,在国内各种压力下,克林顿政府只得决定撤兵。此后,索马里国内局势随波逐流,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十多年来始终没有改观。在这一背景下,海盗活动逐渐滋生,并且愈演愈烈,及至成为一个“产业”,导致了海上无政府状态。现今的索马里临时政府虚弱无力,解决不了这一问题,以至猖獗的海盗活动日益对国际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008年下半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816、1838、1846和1851号决议,呼吁和授权世界各国到亚丁湾海域打击海盗,并授权各国经索马里政府同意可以进入索马里领海。
因此,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中国派出军舰赴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行动,完全符合有关国际法的规定。1982年通过、1994年开始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0条到107条专门规定了关于制止海盗的内容,明确规定缔约国有义务在打击海盗中进行合作。中国于1996年正式批准了这一公约。公约规定,在领海以外的海域里,任何国家的军舰或得到政府授权的政府公务船舶都有权打击海盗,而发生在一国领海以内的海盗行为一般被定义为海上武装抢劫行为或海上犯罪活动,由该国享有充分的权利对其进行管理制裁。
中国是猖獗海盗活动的受害者。2008年1月至11月,中国有1265艘次商船通过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平均每天3至4艘次。中国过往船只中有20%受到海盗袭击。2008年发生涉华劫持案7起,包括中国的两艘船只和42名船员,其余5起为外轮,有1名中国船员,装载中国货物或挂中国香港旗船只。12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所属“振华4”号货轮在亚丁湾水域遭海盗袭击,9名海盗登船。中国船员奋起抵抗,击退海盗。同时马来西亚和有关国际组织在救援中给予了有效协助,中方对此表示了感谢之意。
12月26日,中国向该海域派出的三艘军舰启航赴亚丁湾,参与护航和打击海盗,这一行动师出有名,破了先例,是中国国际行为中的一个新标志,预示着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也即是新中国外交的60周年,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外交新一页的辉煌将得到续写。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文博英)
寰球同此凉热:2008年国际形势新发展
林利民
从评估国际战略形势的视角看,2008年堪称是“9·11”以来最有特点的一年,其在国际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可能要超过因“9·11事件”而著称的2001年,堪与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的1991年相提并论。对这一点,可能还需要经过一代人左右,才能看得更清楚。金融危机的超大范围影响反映了全球化的新发展
2007年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到2008年年终才演化为一场深刻的、无处不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但它却为人们提供了一串足以认识2008年国际战略的金钥匙。解析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的诸般新变化、新特点,不能不以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为起点。
去年当美国次贷危机初现端倪之时,不少人都不以为然,不认为那是一场了不得的危机,更不认为它会演化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甚而有学者提出了“阴谋论”,千方百计地论证所谓次贷危机是美国人精心策划、企图“忽悠”中国外汇存底的一个大“圈套”。现在,再没有人否定这场危机的全球性了,“阴谋论”也销声匿迹。
有人把当前这场危机与“三十年代大危机”相提并论。就其严重性而言,当前这场危机可能不及“三十年代大危机”。“三十年代大危机”持续4年,波及资本主义各国的包括农业、工业、金融、贸易等几乎各经济领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缩减了三分之二。目前这场危机主要发生在金融信贷领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还不能与“三十年代大危机”相提并论。
但就其波及范围的全球性而言,目前这场危机较“三十年代大危机”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十年代大危机”主要影响美欧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没有受到影响。非但如此,苏联还利用“大危机”大大缩小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差距。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波及西方国家,并不影响苏东集团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为后者缩小与西方的发展差距提供了机遇。但是,在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中,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到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从中美日等能源资源消费国到中东、非洲等能源资源输出国,哀鸿遍野,无一幸免。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同时,中俄印巴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率也大幅下调。
为了应对危机,以“G20集团”为核心的世界各国普遍协调政策,如普遍降息减税、政府出资“救世”等,这与“三十年代大危机”时各国纷纷以邻为壑,明目张胆地分割世界市场、公开转嫁危机、甚至以军备和战争手段摆脱危机的作法也大为不同。
凡此种种,说明全球化出现了质的升跃,世界真正全方位进入了全球化新时代,进入了“寰球同此凉热”时代。如果说弗里德曼的名作《世界是平的》是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和最形象化的逻辑描述了世界已经全方位进入了全球化时代的话,那么2008年就以全球性金融危机及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在危机面前同进退的应对方式,将作为全球化升跃的标识年份被载入史册。
“G20集团”会议标志着国际政治生态的崭新变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主宰力量是“七国集团”及容纳俄罗斯后的“八国集团”。每当世界经济出现问题,七国/八国集团就要举行首脑会议或者财长会议,为解决世界经济问题找病源、开药方,并出资抓药。实际上,“七国集团”之所以建立,其初衷就是为了应对世界经济问题。但是,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发生后,七国/八国集团以及其附属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呼风唤雨,而是退居其后,推出了一个“G20集团”,把包括中、印、巴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及沙特等中东产油国一并推上前台,争取支持,共同“救市”。
通过召开“G20集团”会议“救市”而不是以七国/八国峰会或财长会议的方式“救市”是一个转折性事件。以召开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G20集团”会议为标志,世界变得与从前很不一样了。
数百年来,以美欧为主的西方国家执工业革命先鞭,始终占据着世界经济的龙头地位,并由此掌握着世界政治的话语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尤其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主导者。但在“G20集团”中,西方国家在数量上并不占多数,且推动建立这样一个集团(尽管是临时性的而非机制化的)的是西方国家而非新兴国家,这表明单靠西方国家已经不能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甚至也不能解决西方国家自己的经济问题。在其他问题上,反恐、应对全球变暖、防扩散、反跨国犯罪、防控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上,没有非西方国家的积极参与,西方国家也难以有所作为。
目前,非西方国家的经济总量不到世界经济总量的40%,但西方已经感到单靠其自身难以解决全球和自身问题。按照目前非西方与西方的增长率差距,经过大约一代人时间,以中印俄巴等“金砖四国”以及“钻石五国”、“新钻十一国”等在内的新兴国家的加速发展,将可能使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缩减至50%以下,届时西方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将进一步缩小,国际政治生态将朝有利于增大非西方发言权的进一步变化。而在这一历史性变化进程中,2008年及“G20集团”会议将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国格局的新变化尤其引人瞩目
大国关系调整是认识年度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大国关系不仅在大国俱乐部的成员构成、内部排序等常规层面有重大调整,也在国际政治中的“大国现象”及其作用等深层次内容上变化更加明朗。
首先,大国国际政治影响力和作用的下降趋势在加速。数百年来、甚至直到冷战结束以来的10多年间,大国一直是国际政治的主宰。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及维持是欧洲英俄奥普法五大国保持均势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维持的基础是英法美意日“五巨头”意志的反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维持是美苏两大国对立与合作的产物;甚至冷战后的国际冲突与合作也一度主要受美国意志的影响。但是,面对当前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一向呼风唤雨的西方大国无能为力,不得不主动求助于沙特、土耳其、阿根廷、韩国、南非这样一些非大国积极参与,这一事态的深刻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国际政治权力的分散化,且这一趋势具有长期性。从2008年看,大国对国际政治权力的垄断性下降也反映在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局势无能为力、对委内瑞拉反美无可奈何,以及美俄中日及欧洲大国合力遏制不住朝鲜、伊朗的核追求等。
其次,大国圈子变化很大。20世纪70年代,大国格局呈现为“五极”世界,即美苏中欧日并立共存;冷战后大国格局呈现为“一超多强”,即美国“一超”与中俄日欧“四强”并存。从2008年的变局看,印度、巴西已经跻身于 大国俱乐部,而韩国等中等强国也跃跃欲试。还有一个复杂现象是,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很活跃,越来越像一个独立的单位,但德、法、英等欧洲大国作为单独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也很活跃,这实际上又在抵消、分散欧盟的影响力。
第三,大国“圈子”内的排序变化很大。一是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其军力、经济力及综合实力仍然远远超过其他大国,但其国际影响力和对国际格局、大国关系的操控能力较之冷战结束后的高峰期、甚至较冷战时期都有明显下降。这从美国不得不弃置“八国集团”,而转求“G20集团”救市,在朝核、伊核、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方面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上可见一斑,其原因除了美国相对实力有所下降、战略上的失误外,更在于国际政治潮流本身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二是俄罗斯的影响力明显回升。虽然2008年年末油价下跌对俄实力的回升和“强俄”战略影响很大,但俄对南奥塞梯冲突的强烈反应和成功的军事行动证明俄仍是不可侮的力量,其大国意志尤其给国际社会以深刻印象。三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影响力上升,印度的影响力尤其直线上扬,其在亚太的地位有超越日本、直逼中国之势。四是欧洲英法德等国争夺影响力的竞争加剧,德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上升,其争取独立大国地位的意图也更加明朗化。五是日本的大国地位在下降,其原因包括中印俄加速崛起、甚至韩国影响力的提升,以及日自身实力下降及其缺乏有远见和可行的大国战略等。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加速提升
2007年10月,英国《经济学家》专栏文章预言2008年是“中国年”。尽管2008年中国遇到了不少困难,如年初有雪灾、西藏“3·14”事件、奥运圣火事件、汶川大地震,年末又遭遇全球金融震荡等,但综观全年,尤其是综观全球变化,综合分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美国实力地位及其战略困境、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及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以“中国年”作为2008年国际形势的主题词依然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尽管2008年世界陷入堪与20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相比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美欧日皆深陷衰退。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降至3%至4%之间,中国也受波及,经济增长率降到10%以下,但增速仍很高,为美欧日及大多数新兴国家难以企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本年度将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与日本的差距大大缩小。因欧元贬值因素,中国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能果断地拿出4万亿人民币“救市”,不仅是魄力的表现,也是实力的表现。国际社会对中国“救市”以及在解决各种全球l生问题和地区性问题上发挥作用也寄予很大希望。
其次,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中心,中国外交活跃,全方位外交硕果累累。北京奥运战胜重重阻力,取得巨大成功。奥运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次盛会,成为一次展示中国国运、国势、国力的盛会,也成为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的一次盛会。来京出席奥运开幕式、闭幕式的各国国家元首、嘉宾,创下历届奥运之最,这是对中国外交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具体肯定。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皆取得诸多成就。
第三,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重新增大。马英九上台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两岸交流,帮助疏通台农产品在大陆的运销渠道、采取措施加快两岸“三通”步伐。特别是陈云林访台,更是向台湾各界及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力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最大诚意。
(作者系《现代国际关系》杂志主编、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栋)
2008年国际政治形势的主要特点
金灿荣
2008年是国际上重大事件特别集中的一年。其中有四一件大事最为重要,对未来国际格局将产生长期的政治影响。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国际金融格局,影响国际力量对比。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结构会因此而发生重大变化。发端于撒切尔一里根革命时期,盛行近三十年的新保守主义风光不再。“华盛顿需要制约,华尔街也需要制约”的治理哲学将受到民众的认同。第二,俄格冲突。俄格冲突反映了俄美矛盾的紧张,是俄罗斯对西方长期战略挤压的一次战略反击。作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关系,俄美矛盾的恶化升级对全球地缘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北京奥运。北京奥运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至少在国际层面,人们不再把中国崛起当成假设命题,而是当作一个事实来看待,其影响将在未来五到十年逐渐显现出来。第四,美国大选。此次美国大选不是政党间简单的权力更替,而是代表了美国内部政治和种族关系的重大变化。
具体到国际政治层面,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值得关注。
多国内部政局呈现不稳定状态
2008年是名副其实的大选年。美国、俄罗斯、韩国都经历了总统大选和领导更替,日本政局也出现重大变化。美国大选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最为深刻,标志着盛行了近三十年的保守主义走向终结,自由主义以某种形式重新回归。麻生的上台意味着日本出现了“一年一相”时代,政治稳定性出现了问题。自民党政府推行的内外政策没能解决民众关切的重大问题,导致首相支持率下降和民众的普遍不满,这直接影响了日本政局的稳定。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俄罗斯历史也翻开新的一页,标志着俄罗斯政局进入了“梅-普组合”的超稳定状态。在韩国,李明博虽然高票当选,但很快民意支持率就降到危险线以下,内部政局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而欧洲在德、英、法领导人相继变动后也进入了一个缺乏强有力领导的时代。
可以说,上述主要力量的内部政治特点纷呈,既有形成稳定权力中心的国家,如俄罗斯;也有出现内部重大变革的国家,如美国。更为明显的是,在很多国家,政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非稳定状态。同样的情况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也可以看到,政治对抗、内部分裂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常态。在巴基斯坦,世俗力量和宗教力量的斗争在不断加剧,世俗政权的权威逐渐式微。泰国的持续动乱突显了亚洲民主的脆弱性,既得利益集团和城市中产阶级的联盟与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困农民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暴力示威、街头政治导致泰国政局出现严重不稳。所有这些都表明很多国家在2008年出现了政治不稳定的迹象。
国家间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是俄美关系。近年来,美国通过北约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罗斯也对西方做出强烈回应,美俄关系持续恶化。俄格冲突之后,俄美战略对抗的一面更加突显。但另一方面,双方也不想因此而进行“另一场冷战”。俄罗斯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美国在应对全球问题时也离不开俄罗斯的合作。因此,美俄关系较之以前更为复杂,未来的发展态势尚不确定。其次是美欧关系。美欧关系在布什的第二任期内有了一定程度地改善,但是美欧有效合作并不突出。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美欧立场差异 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解决上,双方政策也不尽一致。奥巴马上台后,美欧关系有可能继续改善,但双方的利益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政策立场的差异也很难得到弥合。此外,在东亚地区内的双边关系上,有一种危险的迹象需要重视,即由于内部政局不稳,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一些国家企图利用对外冲突来应对国内矛盾的可能性上升。泰柬两国围绕柏威夏寺爆发的冲突,孟买事件后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不断威胁都是很好的证明。
热点问题发生变化
首先,在反恐问题上出现了新的特点。伊拉克2008年的局势比以前有所好转,恐怖分子出现从中东向两翼转移的迹象。在东面,阿富汗的恐怖袭击明显增多,南亚的暴力活动也更为活跃。具体表现在巴基斯坦宗教势力的日益强大,以及印度恐怖分子的大量增生。在西面,非洲2008年的人质绑架和海盗行为日益严重,成为影响海运安全、威胁公民切身利益的国际公害。
其次,在防扩散问题上处于僵持状态,朝核、伊核问题久拖不决。2008年12月8日,朝核六方会谈团长会在北京召开,以期解决朝鲜核计划申报验证的问题,朝核问题取得有限进展。然而美朝双方在具体验证问题上仍然难以达成共识;朝韩、朝日关系的恶化更为朝核问题的解决增加了不确定性。伊核问题在2008年同样停滞不前。美国在强调致力于外交解决伊核问题的同时,不时发出战争威胁;伊朗在表示和平谈判的同时,也屡屡显示强硬姿态,不断进行军事演习。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再加上国内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缺乏武力解决伊核问题的实力和决心,伊核问题仍然处于胶着状态。
气候变化问题仍然是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国际议程上的位置继续突出,成为全球热议的问题。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目标是在2009年底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协议。2008年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先后在泰国首都曼谷、德国波恩、加纳首都阿克拉和波兰的波兹南举行。然而,在具体的谈判中,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在减排额度、技术转让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因此,从总体看,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态度积极,但实际行动和具体效果却十分有限。
中国成就斐然,挑战不断
中国成功地应对了自然灾害袭击、台独和藏独势力的挑衅。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得到了检验,市民社会的成长速度也超出人们预期;中国出色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成功发射神州七号,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都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度大大上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在内部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在加大对中国经济刺激力度的同时,着力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结构升级,解决就业和民生,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垒球经济难题,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具体到外交层面,成就也十分突出。中国与除欧洲以外的所有大国的关系都保持了良好势头,战略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双边关系上积极合作,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维持了世界局势的基本稳定;以金融危机后的行动为标志,中国在经济事务上的发言权有所上升,成为国际议程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整体良好,“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东亚的地区合作稳步推进;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保持总体稳定,加大了对非洲、拉美等地区的战略关注和投入力度,为中国的资源进口和海外利益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问题同样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大国关系中,如何稳定和推进中欧关系将是中国2009年外交的重要任务;周边国家的一大问题是政局不稳,由此带来的内部冲突,甚至地区战争将恶化中国的外部安全环境,需要认真对待;在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在自保与助人之间保持有效平衡是重要的外交挑战;在应对非国家行为体和全球公民社会方面。中国外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2008年对中国与世界都是不平凡的一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了崭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社会的自由度和可选择性大大增强。2008年,中国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政策应对表明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成熟和自信。2008年的世界也正在经历危机深化和体系转型的过程,国际社会的复杂性超出以往。世界局势的紧张、全球问题的大量增生使得国际合作,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合作显得必要而迫切。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中国的崛起与世界体系的转型同步进行。世界体系的和平转型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而中国也以自身的力量影响世界体系继续朝着和平、合理的方向转变,成为现存体系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两者在互动关系上更为频繁、复杂;在认知结构上,中国对世界的认识由以前的仰视转为平视,而外部世界也认识到中国的力量和复杂性,对中国有了更加客观、但是心态复杂的评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栋)
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影响
甄炳禧
2008年是世界形势发生关键性变化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金融危机正转变为全球经济衰退,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次贷危机高潮迭起并转为金融危机
2008年年初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出现了五波高潮:第一,1月,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出现严重亏损,并导致实体经济下滑,美联储采取了罕见的降息行动,在10天内两次降息共1.25个百分点。第二,3月中旬,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倒闭,美联储为摩根大通银行接管提供290亿美元融资。第三,7月,“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公司因严重亏损陷入困境,美联储和财政部联手“救市”,向“两房”注资2000亿美元,并于9月初正式接管“两房”。第四,9月中旬,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倒闭、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以1500亿美元救助计划)接管、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第一、二大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被迫转型,这些迫使美国政府采取非常规的、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第五,11月21日,美国最大商业银行之一——花旗集团股价跌破4美元,其股票市值从2006年年底的2740亿美元骤减至210亿美元,即“缩水”92%,也无法在金融危机苦海中独力支撑下去;2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向花旗注资200亿美元,并将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手向花旗账上约3060亿美元的贷款和证券提供担保。这些表明,美 国次贷危机已于2008年下半年转化为金融危机。主要标志是美国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崩溃的风险和可能性,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都难以置身事外。
(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
首发于全球金融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其他国家迅速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是欧洲国家,由于购买了美国大量次贷等“有毒”的金融资产,一个又一个资产数以百亿美元计的金融机构深陷困境。2008年9月底以来,英国大型房贷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被英国政府接管;比利时最大金融机构富通集团濒临倒闭;法国和比利时政府联手拯救濒临绝境的德克夏银行;冰岛三大银行均深陷困境,货币贬值50%以上。新兴市场国家也无法幸免。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股市暴跌,货币急剧贬值,财政状况恶化。不少国家不得不向国际社会求救,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磋商以获得紧急贷款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冰岛、匈牙利、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等。
(三)全球市场剧烈动荡
第一,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股市持续同步震荡。据估计,2008年头10个月,全球56个股市的股票市值减少了16万多亿美元,其中9月、10月分别减少4万亿美元和5.8万亿美元。到11月19日,美国股价降到近5年来最低点,其中道琼斯指数比上一年10月的最高点下跌了42%以上。主要新兴市场股市的下跌幅度已超过发达国家股市,按美元价值计算,2008年新兴市场股价跌幅达到60%左右。其中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股价跌幅分别为80%、75%、75%、73%;巴西、印度等国的降幅也超过60%。
第二,汇市波动加剧。8月以来,除日元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货币均贬值。据美联储统计,自8月初以来,美元兑26种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已上涨8%;其中美元兑欧元、美元兑英镑的汇率分别上升23%和34%。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大多也贬值,8月初到11月中旬,巴西里亚尔兑美元贬值40%;2007年10月末至2008年111月中旬,南非兰特兑美元、土耳其里拉兑美元分别贬值60%、40%。金融危机中美元不跌反升,究其原因,一是欧元区、英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加之欧元和英镑前一段升势过猛,投资者抛欧元、英镑而买美元;二是新兴市场股价和大宗商品由涨转跌,投资者从这些资产中撤出时,将变现资金换成美元;三是目前美国投资者将资金撤回国内,其中七、八两月卖出的外国股票和债券比买进的多570亿美元,资金回撤创下历史新高。
第三,国际商品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2008年头7个月,能源、粮食及矿物价格大幅上涨,其中油价从1月初每桶100美元涨至7月中旬147美元,升幅达47%;但到12月5日却降到每桶40美元左右,累计降幅超过72%,跌至2004年年底以来新低;铜价也跌至2005年以来的新低。
(四)世界经济明显下滑,发达国家开始陷入经济衰退
金融危机正通过多种渠道向实体经济扩散。第一,住房抵押贷款大减,从而使美欧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降。第二,信贷紧缩使占美欧GDP60%至70%的个人消费支出减少。第三,金融市场紧缩抑制了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美欧非金融公司的债券发行大幅缩减,美国股市最近十几周没有一家企业发行新股(IPO)。第四,金融动荡还影响到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世界银行称,国际贸易出现27年来首次下降。许多国家的企业因资金紧缺减少外国订单,2008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也明显降温。结果,实体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
最近世界银行发表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为3.6%,低于2007年的4.9%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为1.2%,低于2007年的2.4%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为6.3%,低于去年的7.9%。
从国别和地区看,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增长均下滑,发达国家已陷入经济衰退。欧元区和日本已正式进入衰退(经济衰退一般被界定为一国GDP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为负值)。数据显示,2008年第二、三季度欧元区GDP增长率分别为-0.2%和-0.4%;日本GDP增长率分别为-0.9%和-0.1%(折合成年率分别为-3.7%和-0.4%)。据经合组织(OECD)预测,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日本的GDP增长率还将为负增长,因而,全年增长率将分别从去年的2.6%、2.1%降到今年的1.1%、0.5%。
尽管美国经济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仍未出现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2008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0.9%、2.6%和-0.3%),但美国权威机构——全国经济研究局(NBER)发表的报告称,2007年12月以来,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NBER界定美国经济衰退的标准除了季度GDP增长率外,还包括:工业生产、减去支付转移的实际个人收入、就业、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等月度指标。其主要依据是上述指标自2007年12月以来大都已下降。尽管美国经济2008年全年平均增长仍未出现负值,但美联储10月底将今年全年GDP增长率从6月预测的1%-1.6%下调到0-0.3%之间,远低于去年的2%。
主要新兴经济体也难以与西方经济“脱钩”。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增长率将可能从2007年的11.9%降到2008年的9.4%;印度将从6.4%降到6.2%;俄罗斯将从6.6%降到5.4%;巴西将从8.7%降到6.6%。
2009年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势
展望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9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回落到1.9%;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增长率将为0.9%(据国际机构对全球经济衰退的界定,按PPP计算的全球经济增长率低于3%,按市场汇率计算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即1.2%,都可算作全球经济衰退)。发达国家增长率将为-0.3%,其中美国为-0.5%,欧元区为-0.6%,日本为-0.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为4.5%,其中中国为7.5%,印度为5.7%,俄罗斯为4.0%,巴西为1.5%。2009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时陷入衰退,全年增长率为负增长,而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百分之百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这是二战后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
关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衰退何时触底问题,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乐观的看法,明年下半年或年底美国经济将开始复苏(美联储、OECD、IMF等权威机构最近报告称,美国衰退至少持续到2009年二季度末);二是审慎乐观的看法,美国经济衰退将持续两、三年;三是悲观的看法,衰退将持续10年。
笔者观点是介乎于第一和第二种看法之间。即2009年底或2010年初美国经济走出衰退,但复苏将十分乏力和异常不确定,增长低迷状况还将可能持续一个时期。这 是基于对世界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
目前看,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存在一些有利因素。第一,主要国家通过注资和债务担保等形式干预金融业,将有助于防止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动荡。第二,各国央行向市场提供无限的流动性并联手降息,将使同业银行拆借利率下降,有助于舒缓信贷紧缩。第三,中国已推出4万亿人民币、美国将推出数千亿美元、欧元区将推出1300亿欧元的重大经济刺激方案,将有助于扩大内需。第四,主要经济体加强协调,例如2008年11月中旬及2009年3月底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金融和经济峰会”,讨论防止金融危机及加强金融监管等问题,将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第五,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较大幅度回落,有助于减轻通胀压力和消费者负担。据估计,美国汽油价格从2008年7月每加仑4.14美元降到10月2.20美元,美国消费者可节省2820亿美元。第六,与过去相比,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抵御西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冲击的能力有所加强,虽然近期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有所减弱,但它们仍会成为缓冲力量的一个来源。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下行风险及不确定因素:第一,美欧股价和房价暴跌使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将抑制个人消费开支增长。据估算,今年股价和房价下降已使美国家庭资产净值损失约10万亿美元。第二,西方信贷紧缩将持续一段时间。最近美联储调查显示,40%的贷款机构认为,信贷紧缩将持续到2010年。主要原因是信用违约掉期(CDS)等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市场不透明,金融机构之间彼此放贷十分谨慎。第三,美欧房地产市场可能继续恶化,房价将进一步下降。据估计,2008年7月美国2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比2006年7月下降了20%,估计仍有10%至20%的下降空间。美国目前房屋库存需要10-11个月消化。第四,金融危机还存在新风潮的可能性。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窟窿仍很大,即便被政府接管的房利美和AIG等机构第三季度再次遭遇严重亏损,预测银行业第四季业绩报告中将披露更多亏损。第五,美国经济普遍乏力。除消费开支萎缩外,近期美元升值和世界经济衰退,美国出口增长也将受到制约。第六,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回旋余地很小,美联储降息刺激经济的空间有限。财政手段捉襟见肘,而越来越多的公司和行业纷纷要求政府救助。布什留下了近500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加上已经或即将出台的救市计划,估计奥巴马一上台就得背负近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美国41个州政府也有财政赤字。
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建议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中国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
主要挑战:
第一,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着投资风险。中国金融机构持有“两房”的半官方机构债券超过4000亿美元;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和招行等持有雷曼等私营金融机构的债权。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可能套现其投资中国的金融资产,对中国金融市场稳定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第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面临新的困难。在美元、欧元和日元资产管理中,美元资产仍是中国的第一选择,因为欧元资产太贵,日元资产收益率太低,而且其他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对美国更高。美国的国债和机构债的风险需要重估。在持有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1生的统一面临新挑战。第三,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影响。金融危机将影响美、欧的消费,并继续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中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中国2008年头9个月出口同比增长22.2%,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对美、欧出口增长分别回落4.6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11月出口下降2.2%,这是近7年来首次出口下降。由于中国出口在经济增长中仍占20%以上,出口增长回落已影响到经济增长。随着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继续恶化,中国2009年出口和经济增长将受到进一步的拖累。第四,中国还面临“英雄救‘美’”的压力。当前,中国政策趋向和国际作用备受关注。西方一方面“捧杀”中国,称中国是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的中流砥柱,应发挥领导作用;另一方面,把金融危机归因于中国,称中国过高储蓄造成美国流动性过剩,从而导致美国次贷危机。两种言论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压中国加大对美“救市”力度,最好再购买几千亿美元的国债等。
主要机遇:
一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有所作为,适当扮演稳定角色,这将有助于中国获得未来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二是全球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酝酿重大改革,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供机遇;三是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对中国出口的中低档产品特别是物美价廉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较大潜力,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四是有利于中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此次危机将促使中国更多转向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改变依赖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有利于使中国经济结构提升,有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建立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
面对五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制定战略性、系统性的对策,而不是采取零敲碎打的短期对策。
首先,稳住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一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二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市场的依赖;三是扩大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以弥补对美欧市场出口减少的损失;四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在金融动荡情况下,贬值可能给市场一个错误信号,导致大规模资金流出,但如继续升值将对中国出口造成更大消极影响。
其次,加强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建设,强化风险防范、金融安全意识。一是加强金融监管,重视金融产品安全。在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和资产进行动态监管的同时,加强对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资本双向管制,防止资本大进大出。二是加强金融能力建设,引进并培养国际金融管理人才。三是加快金融发展步伐,鼓励真正的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储蓄无法有效转换为投资,因此,必须通过加强金融创新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美国金融创新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做法。
第三,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逐渐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中的话语权。加强双边和多边国际金融协调,并强调中国在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一些国际金融专家认为,如果中国能为IMF购买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权债券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将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评。
第四,加强区域特别是东亚金融协调与合作。东亚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扩大,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本地区在金融稳定、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如果金融危机对某些亚洲国家造成影响,中国可在地区金融领域发挥稳定作用,一是扩大从一些亚 洲国家的进口,二是给如巴基斯坦等国家提供适当的贷款。
第五,适当参与美国金融救市符合中国利益,不仅有利于中美经贸合作,也有助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与美国新政府打交道提供政治资本。但在合作方式、方法及条件方面须有审慎的评估和选择。对美方应强调如下几点:一是中国尽一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本身是对美国和世界的最有力的支持;二是中国已持有美国1万多亿美元的资产,其中一半以上是国债,中国拒绝“抛售”呼声,维持美元和美国国债的稳定;三是中美两国从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就相互沟通,协调行动,始终不断。另外,可考虑适量购买美国国债,中资金融企业购买美国金融资产要慎重并适时。切忌盲目“抄底”,目前的价格可能不是底。因为不清楚资产具体情况,认为廉价的资产可能并不廉价。即便成功入股了类似摩根这样的投行,由于国内缺乏有全球资本市场运作经验的高级人才,结果并不能很好地监督控制公司,这将导致更大风险。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栋)
国际安全形势:回顾与前瞻
郭新宁 尤东晓
2008年,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保持总体和平、局部紧张的基本态势,但是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冲击着国际和平与稳定。
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大国关系呈现新的特点
国际力量对比态势逐步发生微妙的变化,美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仍占据优势地位,但其他战略力量的分量明显加重。
尚未走出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困境的美国在经济上2008年又遭遇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的最严重危机,其波及面正不断由金融业向制造业及其他领域延伸,最终结果尚难评估。如无有效措施阻止,美国实力地位的弱化还会继续。与此同时,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发言权明显提高。俄罗斯已经完全摆脱20世纪末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经济上保持连续多年的强势增长态势;国内政治乱局不复存在,特别是成功地进行了政治权力交接。国力增强驱使俄罗斯以一种更具进取心的姿态活跃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舞台上,力争重振大国雄风。随着经济实力迅猛增强,印度越来越自信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新兴国家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其对外政策走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当然,“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短期内还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多极化还只是一个趋势,其进程仍将非常曲折,且存在诸多变数。
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态势发生微妙变化同步,大国关系也相应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在台湾问题上和北京奥运会期间,两国保持了政策上的协调,这是2008年两国关系的亮点。两国在朝核问题及其他重大国际问题上也保持了积极的对话与磋商。值得一提的是,两国军事热线于2月正式开通,反映出中美军方关系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4月10日,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首次通过热线电话进行了交流。当然,两国关系发展并非一片坦途,也出现了一些波折。10月3日,在其总统任期还剩下几个月的时候,布什不顾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向台湾地区出售总价值高达60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使一年来一直发展平稳的两国关系再起波澜。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发展深化。梅德韦杰夫当选俄罗斯总统后保持了对华关系的连续性,中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5月2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两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表达了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政治意愿。中国是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以来除独联体国家以外访问的第一站,显示出中俄政治关系的“亲密”程度,体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特殊性、战略性和牢固性。10月14日,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联合举行主权交接仪式,两国外交部通过换文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件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勘定。10月底,中国总理温家宝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两国又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书。这一切反映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均有了新的发展。
中日关系在日本首相更替后实现平稳过渡。5月6日-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时隔10年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日本。胡锦涛访日期间,与日方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份文件在继承已有3个政治文件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指导原则。开启中日“暖春”时代的福田康夫首相于9月辞职,改由外交风格硬朗的麻生太郎继任首相,中日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麻生上台后,中日关系发展总体平稳。12月中旬,中日韩三国首脑在日本举行首次三边峰会,主要内容是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朝核问题等。三方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国际金融经济问题联合声明》、《防灾合作联合声明》等文件。三国表现出的合作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只要双方从稳定双边关系大局出发,中日之间加强务实性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经历了考验,双方在人权、西藏、贸易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摩擦。先是3月份西藏发生骚乱后,以萨科齐为代表的一些欧洲领导人批评中国的西藏政策,并公开扬言要抵制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在12月6日萨科齐不顾中方反复劝说和多次严正交涉,执意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高调会见达赖,迫使中方不得不推迟了预定的中欧峰会,中欧关系步入近年来的低谷。
美欧关系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裂痕得到进一步修复。年内,美国与欧盟各国进行了频繁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6月上旬,欧盟—美国峰会在斯洛文尼亚举行,虽然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但美国在会议上表现出重视与欧盟进行对话与合作的意愿。另一方面,欧盟各国对美立场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出于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和俄罗斯重新崛起的担心,以及共同应对地区热点和全球性问题挑战的需要,欧盟也希望改善对美关系。
俄同美国和欧盟关系发生严重矛盾。近年来,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一直在斗争与合作中起起落落。2008年,双方围绕导弹防御系统、科索沃独立、北约东扩、俄格冲突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美国决定在波兰部署导弹拦截装置以及在捷克建立反导雷达预警基地后,俄认为其国家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因此表示强烈反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美欧关系进一步紧张。4月3日,北约在布加勒斯特首脑会议上决定正式接纳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入盟,同时美加紧推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入盟进程。对此,俄罗斯表示了强烈反对的立场。8月,格俄武装冲突爆发,美国完全站在格鲁吉亚一边,指责俄罗斯的侵略行 径,导致美俄关系进一步恶化。
多重矛盾与争端困扰地区安全,战争与冲突频频发生
2008年,困扰各地区安全的主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新的矛盾与冲突不断产生。
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起伏不定。2008年,伊拉克局势总体上趋稳,但战后重建进程困难重重。美国虽然多次声称伊局势正在好转,但反美武装活动十分活跃,频繁发生的恐怖活动严重影响着社会生活秩序。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民众对政府施加了越来越强大的压力,要求尽早撤军。而参加美国领导的驻伊联军的13国部队正着手准备撤军。伊战已经结束5年,美国能否实现对伊战略目标,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阿富汗形势亦难以令人乐观。“基地”组织不断制造恐怖活动,塔利班武装组织扩大了活动范围,阿政府军和联军对局势的控制能力经受考验。
朝核、伊核问题发展曲折复杂。朝核问题发展一波三折。朝鲜先是表现出积极姿态,提交了核计划申报书,并于6月27日炸毁了宁边核设施的冷却塔。由于美国未能按时兑现将朝鲜从其“支恐”名单中除名的承诺,朝鲜强烈反弹,于8月份宣布停止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9月19日又宣布已着手恢复宁边核设施。在此情形下,美国于10月份宣布将朝鲜从其“支恐”名单中除名。朝鲜同时释出善意,宣布继续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并允许美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在宁边继续开展工作。但12月举行的新一轮六方会谈未能就朝鲜核计划申报验证问题达成一致,解决朝核问题进程再陷僵局。在伊核问题上,国际社会年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由于矛盾的主要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这一问题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伊朗各不相让。西方进一步加大了对伊制裁,伊朗则表现出更加强硬的姿态。
科索沃独立诱发欧洲安全新难题。2月17日,科索沃议会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科索沃独立问题在沉默近十年后突然被引爆,给地区形势甚至世界格局带来很大的冲击。科索沃问题因其特殊性,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在这一问题上,俄罗斯与美国、欧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科索沃独立问题,关系到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是否可以无限分割,是否可由联合国代作裁决等重大原则。如果贸然行事,立即会对周边国家的稳定造成影响。欧盟本身在这一问题上也难以达成一致,饱受“巴斯克分离主义”之苦的西班牙,便第一个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其他存在类似民族问题的国家也担心科索沃独立会引发民族分裂主义浪潮。
俄格冲突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8月8日。格鲁吉亚军队和南奥塞梯武装人员发生武装冲突。俄罗斯出兵,用5天时间结束了“迫使格鲁吉亚实现和平”的军事行动。随后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10月下旬,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称俄将分别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建立军事基地。格鲁吉亚不甘示弱,先是议会全票通过格鲁吉亚退出独联体的决议,继而又于9月2日正式宣布同俄罗斯断交。10月中旬,联合国、欧盟和欧安组织共同主持召开了格鲁吉亚问题国际会议,但会议仅持续了半天便因所谓“程序性困难”宣告中止,预示着解决格鲁吉亚问题。道路不平坦。
泰柬冲突对东盟内部团结造成冲击。7月,泰国和柬埔寨因领土争端发生严重对抗。争端的焦点在于柏威夏寺附近领土归属。柬泰都宣称对该寺所属区域拥有主权。争端升级后,双方向争议区域增派士兵,形成剑拔驽张的军事对峙局势,并一度发生武装冲突。尽管在东盟和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双方的紧张关系暂时得到了缓解,但领土争端还远未解决。近年来,东盟一体化进程发展较为顺利,泰柬冲突如果处理不慎,有可能对这一进程和东盟内部团结产生负面影响。
多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并发,国际合作任重道远
2008年,相对于各种传统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损失要大得多,影响也更为深远,特别是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以及地震、飓风等严重自然灾难所造成的惨重损失凸显了国际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必要性。
金融海啸蔓延全球。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金融海啸。9月15日,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为标志,于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并迅速向世界各国蔓延,导致国际著名投资机构出现严重亏损,并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以及国际金融信贷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受此影响,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宣布经济陷入衰退;这直接导致许多新兴经济体遭遇外资撤出、出口锐减、市场信心消失、股票市场暴跌等重创。
恐怖主义依然猖獗。反恐战争已经持续近7年,但恐怖主义活动并未销声匿迹。从北非、中东、南亚到东南亚,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其中,11月底发生的印度孟买恐怖袭击活动凸显了各国在防范恐怖主义方面存在着严重漏洞。11月26日至29日,约10名恐怖分子在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发动了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包括孟买警察局、火车站、数家豪华酒店在内十几个目标同时遭到攻击,造成195人丧生,300人受伤,这是继“9·11”事件后全世界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
自然灾难酿成人间惨剧。2008年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之年。先是5月2日一股印度洋上的强热带飓风袭击了缅甸,据报道,在这次灾难中至少有22500人死亡一1000人失踪,以及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正当国际社会积极向缅甸提供援助之际,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近7万人遇难,近40万人受伤,此外还有约2万人失踪。这些严重的自然灾害震惊了世界,它们所造成的严重损失绝不亚于一场战争。
海盗活动成为海上通道安全的公害。索马里海域的海盗活动尤其猖獗。截至2008年11月,年内在该海域遭劫的船只达40多艘,目前仍有20多艘、近300名船员被索马里海盗扣押。索马里海域是连接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的战略通道,频繁的海盗活动对这一战略通道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决定派遣海军舰艇前往该地区打击海盗,而且国际社会已经就共同应对海盗活动达成重要共识。
频频发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社会提出了严重挑战,世界各国也意识到仅凭一国之力应对这些挑战,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为此,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事实上,在国际反恐、抢险救灾、金融危机等问题上,国际社会明显加强了合作,形成了一些共识,并采取了具体措施。例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20国集团在华盛顿举行了峰会,共同商讨应对措施;主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政策上加强了沟通和合作。
展望2009年,如无重大突发事变发生,国际安全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和平,局部动荡的态势。大国关系还将进一步调整、组合,竞争又合作的主调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面对可能出现的全球经济衰退,大国之间协作与磋商将会更加频繁。特别是,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执政风格上将有别于小布什,在对外政策上会显示出更多的多边主义姿态。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有助于主要大国之间关系的平稳发展。影响各个地区的安全热点问题会有张有弛,那些长期困扰国际安全的热点问题以及非传统安全挑战仍十分突出。如同2008年一样,为避免热点问题升级或激化,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安全合作的趋势有可能得到加强。尤其是,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还未结束,其影响也尚未完全显现,令2009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堪忧。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何以化解,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如何建立,是2009年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一作者系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副院长、教授,第二作者系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栋)
2008:成功应对危机的中国外交
任 晓
2008年是颇不平凡的一年,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是如此。北京奥运会令世界惊喜赞叹,美国大选产生第一位非白人总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都足以使这一年在历史中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记。
在这一年中,中国经历了大悲大喜。上半年,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强烈地震相继发生;下半年,精彩难忘的北京奥运会获得巨大成功。所有这些都牵涉到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从年初到年末,如果说上半年在西藏等地发生了有组织的骚乱,奥运火炬传递在海外受到敌对势力人为蓄意干扰,展示了2008年内外形势严峻的一面,一时间中国外交人员仿佛救火队员一般,那么,到年末之时,形势就好似“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了,中国外交克服了艰难险阻,进入了佳境,重要外交活动接踵而至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内政外交错综交织
总体上而言,当今之世,一个重要特点,是内政和外交错综交织,密不可分,其互动性日益增强。很多事务,看似对内问题,却也是对外问题;反过来也一样,有些事务看似对外问题,却也是对内问题。这是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后的必然反映。在此背景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需要和必要,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突出和紧迫。2008年,西藏一度成为国内外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对中国内政外交的一大考验。
西藏事务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统一大局。2008年藏独势力在西藏等地制造严重骚乱事件,其行为令人发指,也不得人心,它对中国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考验。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可称之为国际公共关系,即要迅速及时准确地向外界传递事实真相,要使外界人士接受事实真相,而不能相反。西藏事务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它不是人权问题,而是一个维护国家主权领土统一的重大问题,中方希望有关国家充分认识和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而当对方无视中国立场时,中方保留做出适当反应甚至强烈反应的权利。临近年末,具有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双重身份的萨科齐高调执意要在波兰会见达赖。中国理所当然要在外交上做出反击,包括决定将中国一欧盟峰会延后举行。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重视对欧和对法关系(事实与之相反),而是面对这一问题,必须在对外关系中表明中方在核心利益上的严正立场,并以此收举一反三之效。
重点把握外交基轴
除上述问题之外,2008年中国外交借以展开的基轴,大体可以一个奥运、两次危机、三大峰会、四场对话来加以概括。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也是各国体育文化交流的人文盛事。自然也是2008年与中国外交有关的一件大事。在此过程中,为了配合和确保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中国在外交上做出了各种努力。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外交的一份功劳。
2008年中国遭遇了两次危机。一是强烈地震。这一年里,四川有关地区遭受了强地震重大自然灾害,全国上下众志成城,迅速投入抗灾救灾。外交工作也毫不含糊,为了国内救灾需要,外交战线积极动员,千方百计解决难题,外交为民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如果说地震灾害影响所及尚是局部的,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则造成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它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和扩展。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自然不能不受影响,也不能不采取相应行动。与此同时,这场危机也向全世界提出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自应迅速表明态度,积极参与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行动,参与国际金融秩序的变革。为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华盛顿出席了20国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并提出了中国的主张,包括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可以有把握地说,国际金融秩序的变革不会是立竿见影式的,而将是渐进和长期的。
三大峰会,是指上面提到的20国金融蜂会,以及亚欧首脑会议和APEC领导人会议。亚欧首脑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2008年由中国作为东道国主办,会议举行前,以雷曼兄弟公司等巨头破产或被并购、冰岛等国金融形势岌岌可危等为体现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从而为亚欧首脑会议提供了一个紧迫而富有意义的议题,也使之成为一个共同谋划应对危机的重要机会。在亚欧两大陆各国首脑云集北京之际,对这一共同面临的重大国际问题展开讨论,共商对策,自属题中之意。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更加凸显了中国主办的这一峰会的重要意义。2008年的APEC领导人会议同样如此,中国在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各国承诺保持密切合作,采取全面行动,应对当前危机。
四场对话是年末之对的一道亮色。启动中韩高级别战略对话,是胡锦涛在奥运会结束后访问韩国期间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重要举措,由两国外交部门的第二号人物领衔进行。这是继与美、日等国之后,中外之间新确立的又一个双边对话机制。中韩互为重要邻国,此一定期磋商机制的确立,有助于两国之间保持充分沟通,及时化解矛盾问题,并可借此平台探讨协调合作行动。2008年12月11日,首次对话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和韩国外交通商部第一次官权钟洛分别率团在北京举行。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本来应是在9月间举行的,后由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突然宣布辞职而推迟至12月。众所周知,三方领导人会议,最初是在东盟加三(或10 3)机制内启动的,通常在10 3领导人会议期间进行,因此也总是在某一东盟国家内举行。但这次会议,是三方领导人第一次在三国中的某一国内举行会议,而且今后将在三国间轮流举行,这是一个有别于过去的新发展,其中孕育着东北亚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在此次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并发表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此前,中日韩三国央行达成一致,同意定期召开行长会议,就区域经济金融形势和共 同关心的与央行有关议题交换意见。原则上,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将每年举办一次。中国人民银行将于2009年主办第一次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同样,三国领导人会议2009年也将在中国举行,并且届时将庆祝中日韩合作启动十周年。类似这样的“小多边”,在中国外交中还包括中、俄、印(度)三方外长会晤机制,以及再加上巴西的四国外长会晤,还有八国集团与五个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话形成为机制后,五国之间正在形成的磋商协调。这些小多边机制的成形,在国际事务和中国对外关系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且具有进一步成长的潜在空间。
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美国布什政府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中美之间的这一新机制是在两年多前由布什和胡锦涛共同支持建立的,它对于中美在经贸、能源、环境等领域克服分歧、发展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布什告别白宫后,美国即进入了奥巴马时期,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否能保持下去,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从有关情况分析,这一机制应能继续下去,但不排除会做出某些调整的可能。一是在人员方面,美方是否仍由财政部长作为总统的代表领衔出席,抑或由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或者由副总统拜登挂帅,尚在未定之数;二是频率,美方有包括现职官员在内的人士认为,目前每半年举行一次的频率过于频繁,提出改为一年一次;三是规模和议题,到目前为止的对话,中美双方都有众多部长参加,他们分别负责某一个专门领域,难免讨论具体问题。但战略经济对话更应讨论重大的问题,因此有人建议缩小其规模,调整其议题,等等。发生这些变化的可能性,均不能排除,但要等奥巴马上任,美政府新班子配备就绪后,经两国协商才会趋于明朗。
如果说,上述三者都反映了某种积极的进展,那么12月间在北京召开的六方会谈团长会的遇挫则凸显了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难度。六方未能在年内就朝核设施去功能化的验证机制达成协议,再次表明了半岛无核化将是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每推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外交努力。不过,尽管六方进程仍具有脆弱性,自2003年8月六方会谈开启以来,中国已经在五年间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外交努力的成效,“9·19”、“2·13”和“10·3”三个重要文件为半岛无核化奠立了基础,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完成了80%,尚有待完成剩余部分工作,以便进入第三阶段。2008年7月,六方外长在东盟地区论坛(ARF)年度会议期间首次举行非正式会晤。这样,六方逐步形成了从五个工作组到六方团长会或六方全体会议再到外长会晤的三层次架构(其中外长层级上有待举行正式会议),六方机制显露雏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构建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是符合逻辑的。
打破先例出海缉盗
在即将告别2008年之际,中国采取了派遣军舰到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执行任务的行动,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亚丁湾水域索马里海盗活动猖獗,大肆掳掠包括中国船只在内的过往国际船只,为此,联合国安理会已通过了多项措辞鲜明的决议。
此一海盗威胁的产生,实源于索马里的政治变迁。1991年,该国西亚德政府倒台后,索马里中央政权崩溃,群雄蜂起,军阀割据,各派势力冲突争夺不断,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为了用来指称这一政治状况,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新术语,日“失败国家”,英文为“failed state”。在英语中,“state”是一个政治概念,指一个领土实体所具有的政治外壳。当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乃至瘫痪时,就出现了国家失败。从政治学意义上说,这一概念是能够成立的。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有的国家或力量滥用这一概念,借以对自己不喜欢的国家实施军事干预。索马里中央权威崩溃后,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曾经派兵入索,在首都摩加迪沙与索军阀武装发生冲突,导致美军伤亡,在国内各种压力下,克林顿政府只得决定撤兵。此后,索马里国内局势随波逐流,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十多年来始终没有改观。在这一背景下,海盗活动逐渐滋生,并且愈演愈烈,及至成为一个“产业”,导致了海上无政府状态。现今的索马里临时政府虚弱无力,解决不了这一问题,以至猖獗的海盗活动日益对国际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008年下半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816、1838、1846和1851号决议,呼吁和授权世界各国到亚丁湾海域打击海盗,并授权各国经索马里政府同意可以进入索马里领海。
因此,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中国派出军舰赴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行动,完全符合有关国际法的规定。1982年通过、1994年开始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0条到107条专门规定了关于制止海盗的内容,明确规定缔约国有义务在打击海盗中进行合作。中国于1996年正式批准了这一公约。公约规定,在领海以外的海域里,任何国家的军舰或得到政府授权的政府公务船舶都有权打击海盗,而发生在一国领海以内的海盗行为一般被定义为海上武装抢劫行为或海上犯罪活动,由该国享有充分的权利对其进行管理制裁。
中国是猖獗海盗活动的受害者。2008年1月至11月,中国有1265艘次商船通过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平均每天3至4艘次。中国过往船只中有20%受到海盗袭击。2008年发生涉华劫持案7起,包括中国的两艘船只和42名船员,其余5起为外轮,有1名中国船员,装载中国货物或挂中国香港旗船只。12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所属“振华4”号货轮在亚丁湾水域遭海盗袭击,9名海盗登船。中国船员奋起抵抗,击退海盗。同时马来西亚和有关国际组织在救援中给予了有效协助,中方对此表示了感谢之意。
12月26日,中国向该海域派出的三艘军舰启航赴亚丁湾,参与护航和打击海盗,这一行动师出有名,破了先例,是中国国际行为中的一个新标志,预示着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也即是新中国外交的60周年,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外交新一页的辉煌将得到续写。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文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