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学,作为对审美文化的思考,体现出的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审美,是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称为对文化艺术的哲学理解。美学的发展伴随哲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文明的不断演进,西方美学的关注点产生了那些变化和转型,本文从哲学美学的现代发展角度进行一定的梳理。
关键词:西方美学;传统美学;转向;现代主义
提到美学,不能不说文化,不能不考察哲学的发展。20世纪的西方文化,充满了对抗,分裂和矛盾。形成了旧和新,古典和反传统,艺术与非艺术,物化也人化等等多种对抗的形态。在美学上,则反映成对以往一切艺术思维都产生了怀疑,正如阿多诺所说:“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一切多不是永恒的了,一切也都不是权威的,不变的真理真理性,过去那些审美标准,艺术的形式和经典的原则,都被否定和背叛,古典的宗教文化下的哲学,美学已经要死了!批判性,否定性,是这个时代最本质的体现。终其原因,是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断层。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工业化的加剧,随着社会的变化,种种古典主义的缺陷暴露了。时代往往是这样的,当社会的发展受到阻碍和危机时,必然要变革,对传统的否定,必将导致新的有生命力的东西,而且往往集中反映在文化和艺术上。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作为一种时代的反叛,反传统的代言,使西方文化产生了:“断裂”,也给人的主观心灵造成了冲击,人们处于时代的边缘,焦躁不安,这时的现代文化的冲击,极力背叛、脱离中世纪以来的宗教哲学,脱离古典的艺术,美学原则,使美成为非美,即反艺术的象征。它的出现,是与古典艺术的“和谐”相对立的,是冲突对抗和矛盾的体现,它不仅反对传统原则,而且批判启蒙思想。按照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所指出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初期就是后现代主义。”现代审美是对现代性的冷静思考和批判,是在传统的古典艺术的压抑下的一种反叛和爆发的否定。纵观20世纪的哲学,美学历程,经历了告别古典主义,面向现代主义,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反思现代性三个阶段。可以说,这三个历程之间,都存在着批判和怀疑,都是对前一个形态的彻底的否定。用提吉拉的话概括:现代美学异于传统美学有三个转向:
转向艺术本身
转向人的独创性
转向人的境况
美学的转变正朝向对人的自我性和艺术的无形式性迈进,打破了对艺术的规范化和高度定位,转向了自律性,即艺术本身就是艺术,而不是脱离艺术的单纯的功利的道德教化的工具性。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是“超民主文化”。美学是伴随西方哲学同步变化的。20世纪的西方哲学的主流应该看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实证-分析哲学,三者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美学上的“批判理性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趋势。这种转向促成了美学由古典到现代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内在动力。并且,他们最终汇总于“后现代主义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从而否定现代性的历程。是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一种递归。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批判理性转向。
批判理性的代表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从广义上说,是指本世纪对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立场并且带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左派。所谓批判理性,是指一种不同于实证的自然科学式的社会研究方式。它放弃对社会做机械决定论和抽象功能的研究而转向了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的考察,是一种“解释的转向”。社会文化的研究必须对社会冲突加以考察,作为一种立场,来对待社会文化的冲突。所以说,批判理性是一种对待文化思维方式的立场。它放弃了古典主义文化的单性原则,而从总体性把握,不是抽象的任知,而是感性的把握。这也正是现代主义文化运动的体现。在本质上,这种转变的目的是要建立关于人的哲学思维,也是一个关于社会的历史科学,还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批判立场对文化中不平等和支配现象的特别关注,以及对新理想可能的探索。它要求古典主义文化中的高高在上的“贵族化”和僵死的“形式主义”加以否定,是反对艺术形式,反对一切旧有原则,和哲学形而上学。但,现代主義的也是脱离“大众文化”的,即,现代主义是反对古典的,也是反对绝对的现代性,是要在文化艺术上回归古典主义的初期,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做的是同样的工作。有相同的特点。这种脱离“规范化”、“意义化”的批判反映了对现代性的否定实质。
在批判理性转向中,美学发展有三个层次:
(1)“西方的没落”时代,现代性的兴起。
(2)追求现代主义美学时期,卢卡奇主张总体性;阿多诺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反对物化,反对美学传统,追求现代性;到了本雅明,则完全转入了后现代立场,是这种批判性发挥到了及至。
(3)后现代主义问题:对现实的反叛,迷惑,追求理想的乌托邦,瓦解总体性,是哲学美学回到现实,成为世俗化文化。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和极端的否定和冷静的审视。
第二、语言学上的转向。
这是从语言学上讨论哲学与美学的转向。20世纪的美学关注语言问题。西方哲学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的过程。说到底,哲学是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传统哲学探讨意识、精神、观念。用古典哲学的意义、语词、表象等来说明世界的主客关系。但,这也造成了语言上的混乱。语言成为哲学的关键,语言学成为了解释哲学,美学的重要的工具。可以说,美学就是一种“语言批判”。在这个方面,海德格尔代表了语言学的总体走向。“语言是一种建构的力量,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他将语言建立在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语言有至上性,并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与巴赫金形成了20世纪西方美学中语言学转向的重要方向——对话主义。在美学对话中,寻找真正的意义,价值,通过文本,传递意义。同样,后现代主义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后现代化是随话语的对话性,文本的非中心化,意义的多元化,解释和理解的多元化而产生的必然转向。从语言学上看,这种话语的转化,也是后现代化的形成的催化剂。这种非中心化,非总体化和多元化,正反映了后现代特征,为后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模式。 所以,从两个转向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必然性因素。我个人认为在对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的大规模的转向,可以说是人类不断自我解放、不断解除总体性的,体现独立性的历程。现代主义看到了古典主义对艺术文化的模仿和形式化和规则化制约了艺术自身的发展,使艺术和文化独立于艺术客体,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形式化的象征而现代主义所做的正是打破这种严格界限,混淆艺术与非艺术,取消形式,破除美学,使艺术客体直接成为艺术本身,即“艺术本身成为艺术”一切都是艺术的,这样,就使审美伴随这种“打开眼界”而大大的拓展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美的认知突破了对现实的模仿,美失去了其功用性而单纯作为美。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我想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以及在后工艺信息时代的大发展有关。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也相应地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现代化进程的不满,人在社会中逐步地体现着“超民主文化”,对艺术要实现起自身的解放和自由。要打破文化的“高贵血统”的专有性。人要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艺术文化,直接体现出来,而作为思维的哲学,则更加深刻的审视着时代的变化。
自席勒以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对古典主义初期力量的怀念,它孕育了批判的内在的动力。伴随着这种文化和社会的变革,德国成为批判的文化哲学和美学的先锋。19-20世纪的大转变下,世纪末的悲观为西方哲学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现代文化在危机中出世,反叛古典,批判现代性,工业性,使传统的格局被打破,建立起来的新的全面否定的现代主义文化观,艺术观,不再是对现实的模仿,不是道德教化的工具,艺术就是艺术,脱离了功利和意义。艺术存在的根据就是其自身。
现代主义另一个特征就是否定大众文化,他们否定古典原则,也否定现代性,工业化,商业甚至是交流的必要。大众文化是世俗化的代言。这种新型的以工业化商业化为代表的“超民主文化”也正是后现代主义者所追求和向往的精神的复归。而后现代主义从这一点上看去,是一种意义上,价值上寻找的乌托邦。这种文化的大冲击,让西方不断寻找着答案,出现了多种学派,看看他们的观点,可以看到现代主义面对现代性的逃避,而后现代主义的积极解决方式。这里只简单谈谈:
(1)斯宾格勒:敌视西方现代文化,现代化失去了古典主义的活力,向往古典主义的青春时期,古典主义的终结是理性的缺失。但他把现代主义视为古典主义无生命力的模仿,是不客观的。在后期的现代主义美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颠覆资本主义没落文化的新生力量和救赎功能。可以说,斯宾格勒是对古典主义新生时期向往的反古典主义者和反现代性的综合,是现代文化的复古主义者。
(2)齐美尔:文化是生命和形式的统一,并且永恒的运动,他主张文化的二元论。西方现代文化的悲剧源于文化的主体和客体的冲突,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人被自己创造的文化所控制,在文化的悲剧中,面对文化,艺术,美学,他指出:“每一天,来自物质文化,财富不断增长,然而,个体心灵却只有通过使自己不断远离物质文化来丰富自身发展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审美和对待社会要保持“距离”,才能不陷入物质文化的现实而迷失。这正是美学的必然选择。只有背离文化对象,才能把握现实,是美学的社会性的反映。所以,必须反对一切的艺术形式。
(3)韦伯:从宗教角度理解审美:西方现代化,实际是一个合理化理性化的过程。是从古典宗教-形而上学的社会分化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化的现代性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自身合理化,自律存在的过程。艺术作为一门独立领域,具备了自身独立价值,可以不再按非艺术的非审美的合法化運做。有自身的规律性。艺术的分化使人们得到了从古典主义美学形式的解放,是一种关于文化现代性的建构。可以说,韦伯的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的初衷和成熟理论的实质。
(4)“非文化”的奥尔特加:他的特点是提出了“现代大众理论”。
先锋派艺术不能被大众接受,他有脱离大众,自恋的本性,先锋派努力打破艺术形式,随之也出现了“非人化”,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使一切都陌生化了。现代艺术也已经失去了改造社会的功能。正如海明威的话:“我们都是迷茫的一代。”
(5)卢卡奇的总体性:虽然资本主义在社会、文化艺术上出现了破碎,但实际上,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独立性和各部门的统一性的加强,这种文化的总体性却得到了加强,因此,这种破碎下的文化艺术是物化的和现实化的。
所以,可以看出,现代主义者看到了古典主义的没落,也看到了现代化的某种不利。他们试图采取中间的路线去对抗,去反叛。但他们在脱离传统的时候,也远离了现代主义下的真正的主体——大众。他们没有认识到文化审美大众化的意义。相反,他们害怕世俗化,采取逃避的态度。他们追求自由的过程就这样不彻底的结束了。
参考文献
[1]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2]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1
[3]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
作者简介
曲宁(1978.12),男,汉族,籍贯天津,职称讲师,职务教师,学历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学、思想政治理论、艺术学。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关键词:西方美学;传统美学;转向;现代主义
提到美学,不能不说文化,不能不考察哲学的发展。20世纪的西方文化,充满了对抗,分裂和矛盾。形成了旧和新,古典和反传统,艺术与非艺术,物化也人化等等多种对抗的形态。在美学上,则反映成对以往一切艺术思维都产生了怀疑,正如阿多诺所说:“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一切多不是永恒的了,一切也都不是权威的,不变的真理真理性,过去那些审美标准,艺术的形式和经典的原则,都被否定和背叛,古典的宗教文化下的哲学,美学已经要死了!批判性,否定性,是这个时代最本质的体现。终其原因,是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断层。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工业化的加剧,随着社会的变化,种种古典主义的缺陷暴露了。时代往往是这样的,当社会的发展受到阻碍和危机时,必然要变革,对传统的否定,必将导致新的有生命力的东西,而且往往集中反映在文化和艺术上。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作为一种时代的反叛,反传统的代言,使西方文化产生了:“断裂”,也给人的主观心灵造成了冲击,人们处于时代的边缘,焦躁不安,这时的现代文化的冲击,极力背叛、脱离中世纪以来的宗教哲学,脱离古典的艺术,美学原则,使美成为非美,即反艺术的象征。它的出现,是与古典艺术的“和谐”相对立的,是冲突对抗和矛盾的体现,它不仅反对传统原则,而且批判启蒙思想。按照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所指出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初期就是后现代主义。”现代审美是对现代性的冷静思考和批判,是在传统的古典艺术的压抑下的一种反叛和爆发的否定。纵观20世纪的哲学,美学历程,经历了告别古典主义,面向现代主义,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反思现代性三个阶段。可以说,这三个历程之间,都存在着批判和怀疑,都是对前一个形态的彻底的否定。用提吉拉的话概括:现代美学异于传统美学有三个转向:
转向艺术本身
转向人的独创性
转向人的境况
美学的转变正朝向对人的自我性和艺术的无形式性迈进,打破了对艺术的规范化和高度定位,转向了自律性,即艺术本身就是艺术,而不是脱离艺术的单纯的功利的道德教化的工具性。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是“超民主文化”。美学是伴随西方哲学同步变化的。20世纪的西方哲学的主流应该看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实证-分析哲学,三者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美学上的“批判理性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趋势。这种转向促成了美学由古典到现代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内在动力。并且,他们最终汇总于“后现代主义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从而否定现代性的历程。是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一种递归。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批判理性转向。
批判理性的代表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从广义上说,是指本世纪对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立场并且带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左派。所谓批判理性,是指一种不同于实证的自然科学式的社会研究方式。它放弃对社会做机械决定论和抽象功能的研究而转向了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的考察,是一种“解释的转向”。社会文化的研究必须对社会冲突加以考察,作为一种立场,来对待社会文化的冲突。所以说,批判理性是一种对待文化思维方式的立场。它放弃了古典主义文化的单性原则,而从总体性把握,不是抽象的任知,而是感性的把握。这也正是现代主义文化运动的体现。在本质上,这种转变的目的是要建立关于人的哲学思维,也是一个关于社会的历史科学,还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批判立场对文化中不平等和支配现象的特别关注,以及对新理想可能的探索。它要求古典主义文化中的高高在上的“贵族化”和僵死的“形式主义”加以否定,是反对艺术形式,反对一切旧有原则,和哲学形而上学。但,现代主義的也是脱离“大众文化”的,即,现代主义是反对古典的,也是反对绝对的现代性,是要在文化艺术上回归古典主义的初期,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做的是同样的工作。有相同的特点。这种脱离“规范化”、“意义化”的批判反映了对现代性的否定实质。
在批判理性转向中,美学发展有三个层次:
(1)“西方的没落”时代,现代性的兴起。
(2)追求现代主义美学时期,卢卡奇主张总体性;阿多诺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反对物化,反对美学传统,追求现代性;到了本雅明,则完全转入了后现代立场,是这种批判性发挥到了及至。
(3)后现代主义问题:对现实的反叛,迷惑,追求理想的乌托邦,瓦解总体性,是哲学美学回到现实,成为世俗化文化。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和极端的否定和冷静的审视。
第二、语言学上的转向。
这是从语言学上讨论哲学与美学的转向。20世纪的美学关注语言问题。西方哲学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的过程。说到底,哲学是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传统哲学探讨意识、精神、观念。用古典哲学的意义、语词、表象等来说明世界的主客关系。但,这也造成了语言上的混乱。语言成为哲学的关键,语言学成为了解释哲学,美学的重要的工具。可以说,美学就是一种“语言批判”。在这个方面,海德格尔代表了语言学的总体走向。“语言是一种建构的力量,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他将语言建立在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语言有至上性,并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与巴赫金形成了20世纪西方美学中语言学转向的重要方向——对话主义。在美学对话中,寻找真正的意义,价值,通过文本,传递意义。同样,后现代主义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后现代化是随话语的对话性,文本的非中心化,意义的多元化,解释和理解的多元化而产生的必然转向。从语言学上看,这种话语的转化,也是后现代化的形成的催化剂。这种非中心化,非总体化和多元化,正反映了后现代特征,为后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模式。 所以,从两个转向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必然性因素。我个人认为在对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的大规模的转向,可以说是人类不断自我解放、不断解除总体性的,体现独立性的历程。现代主义看到了古典主义对艺术文化的模仿和形式化和规则化制约了艺术自身的发展,使艺术和文化独立于艺术客体,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形式化的象征而现代主义所做的正是打破这种严格界限,混淆艺术与非艺术,取消形式,破除美学,使艺术客体直接成为艺术本身,即“艺术本身成为艺术”一切都是艺术的,这样,就使审美伴随这种“打开眼界”而大大的拓展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美的认知突破了对现实的模仿,美失去了其功用性而单纯作为美。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我想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以及在后工艺信息时代的大发展有关。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也相应地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现代化进程的不满,人在社会中逐步地体现着“超民主文化”,对艺术要实现起自身的解放和自由。要打破文化的“高贵血统”的专有性。人要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艺术文化,直接体现出来,而作为思维的哲学,则更加深刻的审视着时代的变化。
自席勒以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对古典主义初期力量的怀念,它孕育了批判的内在的动力。伴随着这种文化和社会的变革,德国成为批判的文化哲学和美学的先锋。19-20世纪的大转变下,世纪末的悲观为西方哲学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现代文化在危机中出世,反叛古典,批判现代性,工业性,使传统的格局被打破,建立起来的新的全面否定的现代主义文化观,艺术观,不再是对现实的模仿,不是道德教化的工具,艺术就是艺术,脱离了功利和意义。艺术存在的根据就是其自身。
现代主义另一个特征就是否定大众文化,他们否定古典原则,也否定现代性,工业化,商业甚至是交流的必要。大众文化是世俗化的代言。这种新型的以工业化商业化为代表的“超民主文化”也正是后现代主义者所追求和向往的精神的复归。而后现代主义从这一点上看去,是一种意义上,价值上寻找的乌托邦。这种文化的大冲击,让西方不断寻找着答案,出现了多种学派,看看他们的观点,可以看到现代主义面对现代性的逃避,而后现代主义的积极解决方式。这里只简单谈谈:
(1)斯宾格勒:敌视西方现代文化,现代化失去了古典主义的活力,向往古典主义的青春时期,古典主义的终结是理性的缺失。但他把现代主义视为古典主义无生命力的模仿,是不客观的。在后期的现代主义美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颠覆资本主义没落文化的新生力量和救赎功能。可以说,斯宾格勒是对古典主义新生时期向往的反古典主义者和反现代性的综合,是现代文化的复古主义者。
(2)齐美尔:文化是生命和形式的统一,并且永恒的运动,他主张文化的二元论。西方现代文化的悲剧源于文化的主体和客体的冲突,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人被自己创造的文化所控制,在文化的悲剧中,面对文化,艺术,美学,他指出:“每一天,来自物质文化,财富不断增长,然而,个体心灵却只有通过使自己不断远离物质文化来丰富自身发展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审美和对待社会要保持“距离”,才能不陷入物质文化的现实而迷失。这正是美学的必然选择。只有背离文化对象,才能把握现实,是美学的社会性的反映。所以,必须反对一切的艺术形式。
(3)韦伯:从宗教角度理解审美:西方现代化,实际是一个合理化理性化的过程。是从古典宗教-形而上学的社会分化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化的现代性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自身合理化,自律存在的过程。艺术作为一门独立领域,具备了自身独立价值,可以不再按非艺术的非审美的合法化運做。有自身的规律性。艺术的分化使人们得到了从古典主义美学形式的解放,是一种关于文化现代性的建构。可以说,韦伯的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的初衷和成熟理论的实质。
(4)“非文化”的奥尔特加:他的特点是提出了“现代大众理论”。
先锋派艺术不能被大众接受,他有脱离大众,自恋的本性,先锋派努力打破艺术形式,随之也出现了“非人化”,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使一切都陌生化了。现代艺术也已经失去了改造社会的功能。正如海明威的话:“我们都是迷茫的一代。”
(5)卢卡奇的总体性:虽然资本主义在社会、文化艺术上出现了破碎,但实际上,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独立性和各部门的统一性的加强,这种文化的总体性却得到了加强,因此,这种破碎下的文化艺术是物化的和现实化的。
所以,可以看出,现代主义者看到了古典主义的没落,也看到了现代化的某种不利。他们试图采取中间的路线去对抗,去反叛。但他们在脱离传统的时候,也远离了现代主义下的真正的主体——大众。他们没有认识到文化审美大众化的意义。相反,他们害怕世俗化,采取逃避的态度。他们追求自由的过程就这样不彻底的结束了。
参考文献
[1]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2]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1
[3]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
作者简介
曲宁(1978.12),男,汉族,籍贯天津,职称讲师,职务教师,学历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学、思想政治理论、艺术学。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