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_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茶是一首诗,“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钩”。你可闻到那缕缕清香?你可听到那悠悠心语?袅袅轻烟,是最美的思绪。还有人说,茶是有缘人静默的心语,“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缕缕清香浅浅飘散,“山间一壶茶,万缘皆放下”。
  【茶之渊源】 古韵今旋风
  神农时期,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恰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后的水微黄,入口,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神农根据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于是便揭开了中国饮茶起源的帷幕。
  商末周初,巴国用所产之茶作为珍品向周武王纳贡,以维护和平共处的关系。那时,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
  东周时,茶叶被人们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西汉初期,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同时,巴蜀人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来表达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地区成了人类种植茶、饮茶最早的地方。后来,在四川一带有人开始拿着茶叶到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
  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肯定了茶叶的药理功效。
  隋朝时,茶的饮用开始普及。因隋文帝患病,有人告诉他煮茗草服用,立竿见影。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此时的茶叶生产、加工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茶道、茶礼、茶文化已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结合,并有较多的茶诗茶画作品和茶文化著作问世。其中,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780年的《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在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茶叶传入日本。
  宋代明初,中国茶文化空前繁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了一个月。
  元代、明代时期,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1610年荷兰人在澳门贩卖茶叶,并转运入欧。1618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朝,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此时,中国茶叶在法、英、印、锡兰等国市场销售。
  现在,茶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饮茶之道,一种消遣方式,也是一种养生之道。而与之一同衍生的文化,则跨越国界,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推进了多元文化的国际交流,“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之意蕴】 茶道轻味雅
  茶,博采天地之浩气,汲取日月之云岚,与霜雪相亲,随烟露开展,云飘逸以拥怀,日亲吻而闪光。茶,寓庭院以增色,缀花径而明朗,衬峋石以风景,簇草坪而倜傥。或山野林中,或茅亭野店,或勾栏茶肆,或明轩雅室,或殿堂宫苑。
  古人“禅茶一味”。茶道玄如明月,茶品以见人品。茶之苦余味之甘,茶之香上口之芳,茶之涩回味无穷,茶之道沸沸之扬。
  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为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为明礼之伦;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为谦和之礼;品茗后,“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为俭德之行。
  茶需“静”。茶要静品,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静可体道入微。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茶寓“怡”,“自恣以适己”。王公贵族重“茶之珍”,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雅士重“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以“茶之德”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重“茶之功”保生尽年,道化成仙;寻常百姓重“茶之味”涤烦解渴,快意人生。
  茶可斗。斗茶,又称“茗战”。若言唐人在风炉茶鳆中“煎”出了“茶道大行”的气度,宋人则在汤瓶茶盏里“点”出了雅俗共赏的韵味。宋代斗茶的兴起与盛行,使茶从庙堂书斋逐步走向瓦房茅舍。
  斗茶以茶“新”为贵,用水以“活”为上。斗茶一看汤色,二看水痕。茶汤色泽纯白者为佳,茶汤纯白,则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则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则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烘焙过了火候。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茶道技艺之斗。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在宋代,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山水云雾,花鸟鱼虫,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让观者叹为观止。
  说到斗茶,不能不说茶盏。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為人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因其色黑紫,故又名“乌泥建”“黑建”“紫建”。建盏中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兔毫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
  一盏香茗,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红尘阡陌,不如归去,茶道韵兮轻醍醐。
  【与茶结缘】 一杯清茶洗尘心 ◎宋修虹
  几年前,在一所师院进修。空暇时,与友结伴在那个城市里闲逛。
  腿酸脚软时,在喧嚣浮躁的街道旁边,我们发现了一间茶店。
  它只有两层,立在那里,并不惹眼,却气定神闲。店面是落地玻璃门,对面的楼梯拐角处,有几丛翠竹,修长直立,郁郁葱葱。店门两旁有一副对联——“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上面悬挂着竹制的牌匾,刻着“清茶洗尘”四个大字。
  想必店主有些文化,不禁暗赞店主的品位高,“清茶洗尘”,这四个字意境甚妙。作为日益忙碌的都市人,能拥有澄澈的心境,像这素朴的小茶店,静立于城市喧嚣之中,不随众,不奢华,不喧哗,坚守宁静与淡泊,是多么难能可贵。
  走进去,若有若无的江南丝竹乐,萦绕耳畔。服务员引我们进了二楼的一个房间,掀起竹帘,屋里仅一桌,摆着竹制的茶盘。窗外的院子,也有一片绿意流泻的竹林,很有“闹中取静”之意。最让人心动的是,几株竹子上,竟缀着几朵莹蓝、粉紫的牵牛花……
  不一会儿,上了一壶绿茶。茶水,带着热气,徐徐倒进杯里。茶气袅袅上升,茶香随之四溢,这大自然的气息,芬芳,柔软,让人的心也变软了,闲适、舒缓、心神宁静的感觉悠然而生。
  人生起起伏伏,长路弯弯曲曲,如果能有这样一方静谧的天地,是值得欣慰的,至少心灵上应该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否则,又该如何去面对浮躁纷扰的生活。从此,便喜欢上了喝茶。
  “茶为水骨,水为茶神”,在妙玉看来,好茶重在水品。她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积存雨水。她请宝黛吃茶,却是五年前收的一花翁梅花雪,埋在地下,夏日才开。雪水里,融了梅花清香,泡出的茶,自是清醇。我属妙玉口中的“大凡俗人”一类,品茶不讲究“茶、水、器、境、艺”,喝的只是心情。
  有时,喜欢用玲珑剔透的玻璃杯,看茶叶在沸水中翻滚、舒展,随之茶水温润碧透。杯中茶叶,浮浮沉沉,水的颜色由浅变浓,色泽调和。小呷一口,微苦;含之细品,又略带些柔甜;咽之,再回味,满口香醇,心逐渐沉静,疲惫喧嚣遁去。
其他文献
川航于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成功迫降成都的新闻曾占据国内各大媒体头条,机长刘传健更是被美誉为“英雄”“男神”,就连国外媒体亦是追捧有加。在巨大灾难面前,刘传健冷静、理性,从死神手中“抢”回一百多条生命和价值不菲的航空器,的确了不起,理应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掌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战争烽火年代,一批批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勇抗争,抛头颅洒热血;和平时代,同
期刊
中国的历史长河滔滔不竭,其蕴涵的文化取之不尽。尽孝是中华民族贯穿古今的一种美德,种种孝子孝行为人称颂。孝道仍是如今我国大众热议的话题。面对不同的看法,我不禁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  “二十四孝图”被古人称颂,教育人以之为榜样。图中有的故事被人诟病,如“卧冰求鲤”中,饱受继母虐待的孝子王祥,在严冬时为了满足生病的继母吃鱼的愿望,竟脱了衣服一动不动地卧在冰上,直至苍天有眼,冰融化了,两条大鱼相继跃
期刊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之说。一个节俭的人,不仅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更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素材一】  借鞋开会  周诒春曾在清华大学担任校长4年多时间。1918年初,周诒春离开清华大学,开始改行在银行界任职。虽然身份有了很大的改变,周诒春热爱教育的初衷却一点也没变。在心底,他还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为教育事业再贡献一份微薄之力。1938年,已经55岁的周诒
期刊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是高大的背影,是声如洪钟的训导,是坚强与正义的化身,而现在……  在去复习班报到的路上,父亲走在前面,我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后。沉重的行李压弯了他的腰,大颗大颗的汗珠划过他的面颊,衬衫也紧紧地贴在他的脊背上,本来高大的父亲,此时背驼得很厉害,活像一个“?”,更像一个向地球引力求饶的虾米;肩膀被压得向一边倾斜着,一手扶着行李,另一手用力甩着,好似要把沉重的步伐狠狠地摔在地上。【细腻
期刊
从雾中,迷迷蒙蒙向我迎来的,真的是梦里寻它千百度的江南水巷吗?  水巷在江南的乌镇,在水乡柔情的怀中,穿过高桥,悠悠然拾级而上,展眼便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旷,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  清清的苕溪水,又名车溪,为乌镇的市河,从南至北纵贯市区,使整个市区河道如网,水街相依。关于它的由来,有一段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姓乌的将军,为讨伐逆臣,力战而死,化为一株银杏
期刊
美是什么?  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是轻轻拾起地上的一片纸屑,还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安然与宁静?  或许都是。  看完这则材料,我感慨万分:与其忙忙碌碌重复编织,不如坐观云卷云舒。若老人仅仅以生产十万件草编为目标,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也便失去了心中的那份闲适,连草编也会黯然失色。或许草编于商人而言,是能从中发笔大财;实际上,草编的美,是精致,是闲暇时从容的见证,既非金钱,也非功利。  也许,我们有
期刊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将“立鸿鹄志”中的“鹄”念成“hào”,并发帖就念错字一事道歉,解释读错读音与其成长经历有关,并补充说明所有重要讲话都是自己写的,他还说自己不能保证今后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林建华校长这种直面缺点、主动认错、不掩饰不矫情的态度值得点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能否虚心改正错误,是检
期刊
虽然已是初秋,但天气仍十分炎热。外面没有一点风,树木在烈日的炙烤下,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知了不停地在枝头发出令人烦躁的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教室里,空调正在发挥它的作用,极力让教室的温度降下来。沙龙还没开始,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大家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刚学过的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绰号“小喇叭”的赵晓说:“我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为什么呢?”正在翻看一本
期刊
就大学生的任务而言,养花种菜自然是“不务正业”,但我认为这未必就不是好事。  “不务正业”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业”,做好“正业”是一个人的责任,但人生不可能只有正业。工人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呆在车间里,科学家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呆在实验室里,大学生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呆在教室里。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养花种菜,最多就是一点业余爱好。这点爱好可能无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却可以缓解
期刊
【聚焦热点】  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學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以“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为题发表演讲。在演讲中,林建华将“立鸿鹄志”中的“鹄”念成“hào”,引发广泛关注。  次日,北大未名BBS上,名为“pku”的注册用户发布了题为“致同学们”的帖子,署名“热爱你们的校长林建华”。当晚,北大未名BBS官方微信推送此帖全文,确认是校长本人的致歉信无疑。  林建华在帖子中就念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