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能力已成为全社会教育思潮的主流。语文是中职生学习各类专业课、文化课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为切入点,阐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要培养的学生素质,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心理素质;中职语文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每一位职业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适应学生,以人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语文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使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面对职业中学职业技术课(专业课)重于语文课(文化课)的现状,教师应从兴趣角度入手吸引学生,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语文能力方面将文学变成一种应用工具或实用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修养和优秀的意志品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通过语文教学完善学生人格、增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使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语文课上的课文分析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方法是比较多样的。对于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帮助学生学会察言观色。《荷花淀》一文中,五位妇女相约去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一人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却能透视出她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若能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将会使其学着“听话听音”。同样,对论点的分析、对论证方法的揣摩能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作者偏重事理论证,层层深入,很具说服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思维方式,学习其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语文教学就能达到这一要求。汉语的语汇比较丰富,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同样的语言组织用不同的语气又会体现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在作文课上,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构思,只指方向而不划范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任思维自由驰骋。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总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创新求异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高。教材中课文的教学,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项链》一课时,在学生熟悉课文后笔者首先问学生:“这篇文章哪儿最具讽刺性?”很多学生都说:“结尾,这使人感到太意外,令人啼笑皆非!”笔者肯定了大家的回答,又问:“若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就说明那项链不是钻石的,那对情节发展有何影响?”经过思考讨论后,学生理解了“一夜豪华十年艰辛”的绝妙讽刺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即小说的教育作用和艺术魅力,这时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得到了有效开发。
三、培养品质,锻炼意志,陶冶情操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法修辞、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学习作品中优秀人物的言行。作品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无疑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中的主人公才思敏捷、能言善辩,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为了中国人的人格,在面对外国教授种种“刁难”的情况下不卑不亢、勇敢睿智、不屈不挠的形象在学生中就引起不小的反响,成为许多学生崇拜的偶像。这些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无疑会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榜样。马克思在《青年在择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应该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从而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这些都将深深影响学生的一生,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化公民这一目的。
四、审美能力
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课上培养的审美能力,比其他诸如音乐、美术等直接的感官欣赏、审美能力要求标准更高,因为文学艺术不是直接的感官欣赏,而是心理品味,它总是通过巧妙的文字组织将一个个人物在纸上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如《红楼梦》里对那么多不同人物的描写。文学可以使一件事在记叙说明中或惊天动地,或荡气回肠,或让人忍俊不禁,像《沁园春·雪》那豪迈的气势,像《答李淑一》那百结的柔肠。所以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专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一技之长、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三至四年的学业结束后,他们就要投身社会,开始独立的工作、生活。因此,对中专生进行语文教育应注重实用性,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出发点。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心理素质;中职语文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每一位职业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适应学生,以人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语文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使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面对职业中学职业技术课(专业课)重于语文课(文化课)的现状,教师应从兴趣角度入手吸引学生,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语文能力方面将文学变成一种应用工具或实用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修养和优秀的意志品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通过语文教学完善学生人格、增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使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语文课上的课文分析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方法是比较多样的。对于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帮助学生学会察言观色。《荷花淀》一文中,五位妇女相约去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一人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却能透视出她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若能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将会使其学着“听话听音”。同样,对论点的分析、对论证方法的揣摩能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作者偏重事理论证,层层深入,很具说服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思维方式,学习其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语文教学就能达到这一要求。汉语的语汇比较丰富,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同样的语言组织用不同的语气又会体现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在作文课上,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构思,只指方向而不划范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任思维自由驰骋。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总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创新求异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高。教材中课文的教学,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项链》一课时,在学生熟悉课文后笔者首先问学生:“这篇文章哪儿最具讽刺性?”很多学生都说:“结尾,这使人感到太意外,令人啼笑皆非!”笔者肯定了大家的回答,又问:“若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就说明那项链不是钻石的,那对情节发展有何影响?”经过思考讨论后,学生理解了“一夜豪华十年艰辛”的绝妙讽刺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即小说的教育作用和艺术魅力,这时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得到了有效开发。
三、培养品质,锻炼意志,陶冶情操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法修辞、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学习作品中优秀人物的言行。作品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无疑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中的主人公才思敏捷、能言善辩,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为了中国人的人格,在面对外国教授种种“刁难”的情况下不卑不亢、勇敢睿智、不屈不挠的形象在学生中就引起不小的反响,成为许多学生崇拜的偶像。这些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无疑会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榜样。马克思在《青年在择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应该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从而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这些都将深深影响学生的一生,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化公民这一目的。
四、审美能力
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课上培养的审美能力,比其他诸如音乐、美术等直接的感官欣赏、审美能力要求标准更高,因为文学艺术不是直接的感官欣赏,而是心理品味,它总是通过巧妙的文字组织将一个个人物在纸上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如《红楼梦》里对那么多不同人物的描写。文学可以使一件事在记叙说明中或惊天动地,或荡气回肠,或让人忍俊不禁,像《沁园春·雪》那豪迈的气势,像《答李淑一》那百结的柔肠。所以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专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一技之长、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三至四年的学业结束后,他们就要投身社会,开始独立的工作、生活。因此,对中专生进行语文教育应注重实用性,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出发点。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