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时,面对一个个似是而非的选项,学生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不知所“选”。事实上,解答这些题目,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对称法”就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掌握了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对称法,巧识错别字
辨识错别字的题目,历年高考都有。然而,有的考生偏偏在这道基本题上失分,非常可惜。有些词语或成语中的错别字,粗粗看来,的确让人如坠云雾,难辨是非。然而,如果运用对称法加以分析,往往比较容易识别。
1.近义对称。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请看下题:
下列词语中,哪些有错别字()
山青水秀 清山绿水 怨天犹人 尔愚我诈
惮精竭虑 聚精会情 涂脂摸粉 胼手纸足
我们运用对称法来分析一下,“山青水秀”中,与“青”位置相对称的是“秀”,“青”与“秀”不能组成“青秀”,只有“清”才能与“秀”组成“清秀”,所以“青”应为“清”。在“清山绿水”中,“绿”是表颜色的,“清”不能与“绿”构成对称,只有“青”与“绿”才能构成对称,都表示颜色,所以“清”应改为“青”。在“怨无犹人”中,“怨”是埋怨、怨恨的意思,“犹”是如同、好像,或尚且、还的意思,显然不能构成对称,只有“尤”有“怨恨”的意思,所以“犹”应为“尤”。在“尔愚我诈”中,“诈”是欺骗的意思,“愚”是愚蠢、愚笨的意思,显然“愚”和“诈”不能构成对称,所以“愚”应改为“虞”。在“惮精竭虑”中,“竭”是用尽的意思,而“惮”是怕的意思,也不能对应,所以“惮”应为“殚”。其他如“聚精会情”“涂脂摸粉”“胼手纸足”也可以分别改为“聚精会神”“涂脂抹粉”“胼手胝足”。
2.反义对称。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对或相反的。如:
下列词语中,哪些有错别字()
貌和神离 惹事生非 前距后恭
遐瑜互见 以罗克刚 经文伟武
我们同样可以用对称法来分析。在“貌和神离”中,“和”显然不能与“离”对称,应为“合”。“惹事生非”中,“非”的意思是不对、不正确,显然,与之相对称的“事”应为“是”。在“前距后恭”中,“恭”的意思是恭敬,与之相对的应是“倨”,意为傲慢。同理,我们可以将“遐瑜互见、以罗克刚、经文伟武”分别改为“瑕瑜互见、以柔克刚、经文纬武”。
二、运用对称法,巧析词义
“对称法”在辨析词义当中,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较多的词语是由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词义组合而成的,因此一个字的意义确定以后,另一个字的意义就可以大致推断出来了。如:
下列词语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是()
欲盖弥彰(表彰) 文(文章)过饰非 夙(夙愿)兴夜寐
彰善瘅(害怕)恶 否(否定)极泰来 正襟危(高高地)坐
如果仔细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以上词语中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在“欲盖弥彰”中,“盖”与“彰”相对,“盖”是覆盖的意思,所以“彰”应是“显露、清楚”的意思。在“文过饰非”中,“文”与“饰”相近,所以“文”的意思也应是“掩饰”。在“夙兴夜寐”中,“夙”与“夜”相对,所以,“夙”的意思应为“早晨”。在“彰善瘅恶”中,“彰”的意思是表扬,所以与之相对的“瘅”的意思应为“批评、斥责”。在“否极泰来”中,“否”与“泰”相对,所以“否”的意思应为“坏运气”。在“正襟危坐”中,“危”与“正”相对,所以“危”的意思不是“高高地”,而是“端正”。
三、运用对称法,巧做连贯题
语言连贯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连贯研究的是句与句之间衔接组合的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使句子的组合取得最佳表达效果的问题。用语连贯主要考查使用语言时话题是否一致,语序是否合理,语句是否讲究呼应或句式是否统一。对称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做出选择。请看下面一道题目: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__________。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__________,和平可期,__________,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C.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坚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把握句子的对称性,分析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如第一空格,与“时局极端险恶”相对应的必是“人心异常悲愤”或“人民无比沉痛”;第二空格,与“心不死”相对应的肯定是“志不绝”;第三空格,与“和平可期”相对应的肯定是“民主有望”。这样,综合起来,就不难选出正确的答案B项了。
再看下面的试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物欲横流的社会向我们展示着很多诱惑,在无边无际的幻想和欲望面前,我们的躯体应该堂堂正正地站直,__________。我就是我,__________,但不自惭形秽;若小草一株,羡慕白杨之高大,__________。
①绝不能像葡萄藤那样为了攀升就一个劲地卷曲②绝不能像葡萄藤那样一个劲地攀升③如一粒石子,仰望高山之巍峨④如石子一粒,仰望高山之巍峨⑤绝不妄自菲薄⑥却不妄自菲薄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①④⑥
这道题目,从表面上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如运用对称法,稍加推敲,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应该注意句子中的对称性提示,①②两句中,与“堂堂正正地站直”相对应的应该是“一个劲地卷曲”,这样就确定了①是最佳选项。而在③④两句中,与后面“若小草一株”相对应的应是“如石子一粒”,这样就确定了④为最佳选项。而⑤⑥两句中,与前面“但不自惭形秽”相对称的应该是“却不妄自菲薄”,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应该选⑥。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正确答案D。
四、运用对称法,巧写仿句
仿写句子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题型,从试题的形式上看,仿句题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参照性的,一类是承续性的。无论哪类,都一定要注意句式的前后一致,内容的前后关联。请看下面的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意贯通。
信念是石,敲击星星之火;
信念是火,__________;
信念是灯,__________;
信念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解答这个题目,用对称法去思考效果会非常好。题目当中的第一句结尾是“火”字,第二句的喻体也是火,第三句的喻体是灯,可见第二句的最末一字肯定是“灯”;同理,第三句的最末一字也肯定是“路”。最后一个字确定以后,只要找准支点,充分展开想象,就可以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来。如“点燃希望之灯”“照亮前进之路”等都符合此题的写作要求。
再看下面的试题:
在下文的横线处补写句子,做到前后照应,句式恰当。
有人说:秋风是冷酷无情的。抱怨它是冰雪酷寒的使者,说它吹走了一个勃勃生机的世界。人们啊,你可曾想过这样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是秋风将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冰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道路;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温暖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这类题目,有的考生可能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其实,我们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道路”,实际上已经暗示了首句的内容,再结合第二句的句式,我们自然会轻松地写出来。比如:“如果不是秋风将叶子摘下枝头,那叶子不是要被冷风吞灭吗?”根据前面一句“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冰僵吗?”再结合上一句的句式,我们同样自然会写出最后一句来,比如:“是秋风,把种子埋入了肥沃的土壤,使它积蓄了生命的力量。”利用对称法,解决这类问题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五、运用对称法,巧拟对联
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短可至每联一个词,长可至每联数百字,但上下两联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这是对联具有对称美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在选择或写作对联时,运用对称法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先看下面这道题目: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变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做这样的题目,在考虑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运用对称法,就能快速答出来。“纵目”“登阁”须调序,二者存在先后关系;“鸢飞”“鱼跃”是主谓结构,为了对仗,“水木”“清华”须作相应调整,改为主谓结构的“水清”“木华”。这样,改后的对联就可以确定为“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再来看这道题目:
以“溪云初起日沉阁”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与它组成对句的一项是()
A.一上高楼万里愁 B.故国东来渭水流
C.蝉鸣黄叶汉宫秋 D.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这道题目中,与“溪”“云”相对的只能是“山”“雨”,与“初起”相对的只能是“欲来”,与“日”相对的只能是“风”,与“阁”相对的只能是“楼”。这样就可以自然得出答案D。
拟写对联最重要的也是运用对称法,如2004年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题:
下面都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们运用对称法,稍加琢磨,就容易对出对句来。比如第一句可对“树一代新风”,第二句可对“大地气象新”,第三句可对“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只要掌握规律,运用方法,解这种题不会太难。
六、运用对称法,巧推文言词义
1.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一句,与“摧”相对称的是“破”,其意也可推为“破、穿”。《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如以下几个例句:“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四句中,每句都有两个加点的词,其中有一个词的词义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词的词义比较难理解,但是由于例句句式比较整齐,我们就可以借“易”推“难”。比如,A句中“被”比较容易懂,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见”也作“被”理解;B句中“通”容易懂,我们可以推断出“贯”也作“通”讲;C句中可以依据“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D句中,“以”是很难理解的,但借助“用”,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3.借助句子的对称结构,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以下几个例句:“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变姓名,诡踪迹。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A句中,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把它解释为“坚固的地方”。B句中,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进而解为“隐蔽”。D句中,借助“戴”可以将“腰”定为动词,因而解为“腰上佩带着”。
4.利用对称法,推断词类活用。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一句中,“高”与“长”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是“使……加高”“使……加长”;而“佩”与“冠(帽子)”相对,因而也应该是动词活用作名词,作“佩带”讲。再如“栗深林兮惊层巅”一句,“栗深林”与“惊层巅”结构相同,“栗”与“惊”同属使动用法,分别是“使……战栗”“使……震惊”之意。词类活用确定了,词义也就清楚了。
一、运用对称法,巧识错别字
辨识错别字的题目,历年高考都有。然而,有的考生偏偏在这道基本题上失分,非常可惜。有些词语或成语中的错别字,粗粗看来,的确让人如坠云雾,难辨是非。然而,如果运用对称法加以分析,往往比较容易识别。
1.近义对称。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请看下题:
下列词语中,哪些有错别字()
山青水秀 清山绿水 怨天犹人 尔愚我诈
惮精竭虑 聚精会情 涂脂摸粉 胼手纸足
我们运用对称法来分析一下,“山青水秀”中,与“青”位置相对称的是“秀”,“青”与“秀”不能组成“青秀”,只有“清”才能与“秀”组成“清秀”,所以“青”应为“清”。在“清山绿水”中,“绿”是表颜色的,“清”不能与“绿”构成对称,只有“青”与“绿”才能构成对称,都表示颜色,所以“清”应改为“青”。在“怨无犹人”中,“怨”是埋怨、怨恨的意思,“犹”是如同、好像,或尚且、还的意思,显然不能构成对称,只有“尤”有“怨恨”的意思,所以“犹”应为“尤”。在“尔愚我诈”中,“诈”是欺骗的意思,“愚”是愚蠢、愚笨的意思,显然“愚”和“诈”不能构成对称,所以“愚”应改为“虞”。在“惮精竭虑”中,“竭”是用尽的意思,而“惮”是怕的意思,也不能对应,所以“惮”应为“殚”。其他如“聚精会情”“涂脂摸粉”“胼手纸足”也可以分别改为“聚精会神”“涂脂抹粉”“胼手胝足”。
2.反义对称。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对或相反的。如:
下列词语中,哪些有错别字()
貌和神离 惹事生非 前距后恭
遐瑜互见 以罗克刚 经文伟武
我们同样可以用对称法来分析。在“貌和神离”中,“和”显然不能与“离”对称,应为“合”。“惹事生非”中,“非”的意思是不对、不正确,显然,与之相对称的“事”应为“是”。在“前距后恭”中,“恭”的意思是恭敬,与之相对的应是“倨”,意为傲慢。同理,我们可以将“遐瑜互见、以罗克刚、经文伟武”分别改为“瑕瑜互见、以柔克刚、经文纬武”。
二、运用对称法,巧析词义
“对称法”在辨析词义当中,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较多的词语是由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词义组合而成的,因此一个字的意义确定以后,另一个字的意义就可以大致推断出来了。如:
下列词语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是()
欲盖弥彰(表彰) 文(文章)过饰非 夙(夙愿)兴夜寐
彰善瘅(害怕)恶 否(否定)极泰来 正襟危(高高地)坐
如果仔细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以上词语中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在“欲盖弥彰”中,“盖”与“彰”相对,“盖”是覆盖的意思,所以“彰”应是“显露、清楚”的意思。在“文过饰非”中,“文”与“饰”相近,所以“文”的意思也应是“掩饰”。在“夙兴夜寐”中,“夙”与“夜”相对,所以,“夙”的意思应为“早晨”。在“彰善瘅恶”中,“彰”的意思是表扬,所以与之相对的“瘅”的意思应为“批评、斥责”。在“否极泰来”中,“否”与“泰”相对,所以“否”的意思应为“坏运气”。在“正襟危坐”中,“危”与“正”相对,所以“危”的意思不是“高高地”,而是“端正”。
三、运用对称法,巧做连贯题
语言连贯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连贯研究的是句与句之间衔接组合的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使句子的组合取得最佳表达效果的问题。用语连贯主要考查使用语言时话题是否一致,语序是否合理,语句是否讲究呼应或句式是否统一。对称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做出选择。请看下面一道题目: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__________。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__________,和平可期,__________,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C.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坚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把握句子的对称性,分析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如第一空格,与“时局极端险恶”相对应的必是“人心异常悲愤”或“人民无比沉痛”;第二空格,与“心不死”相对应的肯定是“志不绝”;第三空格,与“和平可期”相对应的肯定是“民主有望”。这样,综合起来,就不难选出正确的答案B项了。
再看下面的试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物欲横流的社会向我们展示着很多诱惑,在无边无际的幻想和欲望面前,我们的躯体应该堂堂正正地站直,__________。我就是我,__________,但不自惭形秽;若小草一株,羡慕白杨之高大,__________。
①绝不能像葡萄藤那样为了攀升就一个劲地卷曲②绝不能像葡萄藤那样一个劲地攀升③如一粒石子,仰望高山之巍峨④如石子一粒,仰望高山之巍峨⑤绝不妄自菲薄⑥却不妄自菲薄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①④⑥
这道题目,从表面上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如运用对称法,稍加推敲,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应该注意句子中的对称性提示,①②两句中,与“堂堂正正地站直”相对应的应该是“一个劲地卷曲”,这样就确定了①是最佳选项。而在③④两句中,与后面“若小草一株”相对应的应是“如石子一粒”,这样就确定了④为最佳选项。而⑤⑥两句中,与前面“但不自惭形秽”相对称的应该是“却不妄自菲薄”,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应该选⑥。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正确答案D。
四、运用对称法,巧写仿句
仿写句子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题型,从试题的形式上看,仿句题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参照性的,一类是承续性的。无论哪类,都一定要注意句式的前后一致,内容的前后关联。请看下面的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意贯通。
信念是石,敲击星星之火;
信念是火,__________;
信念是灯,__________;
信念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解答这个题目,用对称法去思考效果会非常好。题目当中的第一句结尾是“火”字,第二句的喻体也是火,第三句的喻体是灯,可见第二句的最末一字肯定是“灯”;同理,第三句的最末一字也肯定是“路”。最后一个字确定以后,只要找准支点,充分展开想象,就可以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来。如“点燃希望之灯”“照亮前进之路”等都符合此题的写作要求。
再看下面的试题:
在下文的横线处补写句子,做到前后照应,句式恰当。
有人说:秋风是冷酷无情的。抱怨它是冰雪酷寒的使者,说它吹走了一个勃勃生机的世界。人们啊,你可曾想过这样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是秋风将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冰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道路;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温暖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这类题目,有的考生可能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其实,我们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道路”,实际上已经暗示了首句的内容,再结合第二句的句式,我们自然会轻松地写出来。比如:“如果不是秋风将叶子摘下枝头,那叶子不是要被冷风吞灭吗?”根据前面一句“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冰僵吗?”再结合上一句的句式,我们同样自然会写出最后一句来,比如:“是秋风,把种子埋入了肥沃的土壤,使它积蓄了生命的力量。”利用对称法,解决这类问题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五、运用对称法,巧拟对联
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短可至每联一个词,长可至每联数百字,但上下两联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这是对联具有对称美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在选择或写作对联时,运用对称法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先看下面这道题目: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变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做这样的题目,在考虑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运用对称法,就能快速答出来。“纵目”“登阁”须调序,二者存在先后关系;“鸢飞”“鱼跃”是主谓结构,为了对仗,“水木”“清华”须作相应调整,改为主谓结构的“水清”“木华”。这样,改后的对联就可以确定为“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再来看这道题目:
以“溪云初起日沉阁”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与它组成对句的一项是()
A.一上高楼万里愁 B.故国东来渭水流
C.蝉鸣黄叶汉宫秋 D.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这道题目中,与“溪”“云”相对的只能是“山”“雨”,与“初起”相对的只能是“欲来”,与“日”相对的只能是“风”,与“阁”相对的只能是“楼”。这样就可以自然得出答案D。
拟写对联最重要的也是运用对称法,如2004年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题:
下面都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们运用对称法,稍加琢磨,就容易对出对句来。比如第一句可对“树一代新风”,第二句可对“大地气象新”,第三句可对“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只要掌握规律,运用方法,解这种题不会太难。
六、运用对称法,巧推文言词义
1.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一句,与“摧”相对称的是“破”,其意也可推为“破、穿”。《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如以下几个例句:“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四句中,每句都有两个加点的词,其中有一个词的词义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词的词义比较难理解,但是由于例句句式比较整齐,我们就可以借“易”推“难”。比如,A句中“被”比较容易懂,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见”也作“被”理解;B句中“通”容易懂,我们可以推断出“贯”也作“通”讲;C句中可以依据“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D句中,“以”是很难理解的,但借助“用”,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3.借助句子的对称结构,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以下几个例句:“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变姓名,诡踪迹。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A句中,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把它解释为“坚固的地方”。B句中,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进而解为“隐蔽”。D句中,借助“戴”可以将“腰”定为动词,因而解为“腰上佩带着”。
4.利用对称法,推断词类活用。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一句中,“高”与“长”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是“使……加高”“使……加长”;而“佩”与“冠(帽子)”相对,因而也应该是动词活用作名词,作“佩带”讲。再如“栗深林兮惊层巅”一句,“栗深林”与“惊层巅”结构相同,“栗”与“惊”同属使动用法,分别是“使……战栗”“使……震惊”之意。词类活用确定了,词义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