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称法 妙解高考题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ie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时,面对一个个似是而非的选项,学生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不知所“选”。事实上,解答这些题目,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对称法”就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掌握了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对称法,巧识错别字
  
  辨识错别字的题目,历年高考都有。然而,有的考生偏偏在这道基本题上失分,非常可惜。有些词语或成语中的错别字,粗粗看来,的确让人如坠云雾,难辨是非。然而,如果运用对称法加以分析,往往比较容易识别。
  1.近义对称。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请看下题:
  下列词语中,哪些有错别字()
  山青水秀 清山绿水 怨天犹人 尔愚我诈
  惮精竭虑 聚精会情 涂脂摸粉 胼手纸足
  我们运用对称法来分析一下,“山青水秀”中,与“青”位置相对称的是“秀”,“青”与“秀”不能组成“青秀”,只有“清”才能与“秀”组成“清秀”,所以“青”应为“清”。在“清山绿水”中,“绿”是表颜色的,“清”不能与“绿”构成对称,只有“青”与“绿”才能构成对称,都表示颜色,所以“清”应改为“青”。在“怨无犹人”中,“怨”是埋怨、怨恨的意思,“犹”是如同、好像,或尚且、还的意思,显然不能构成对称,只有“尤”有“怨恨”的意思,所以“犹”应为“尤”。在“尔愚我诈”中,“诈”是欺骗的意思,“愚”是愚蠢、愚笨的意思,显然“愚”和“诈”不能构成对称,所以“愚”应改为“虞”。在“惮精竭虑”中,“竭”是用尽的意思,而“惮”是怕的意思,也不能对应,所以“惮”应为“殚”。其他如“聚精会情”“涂脂摸粉”“胼手纸足”也可以分别改为“聚精会神”“涂脂抹粉”“胼手胝足”。
  2.反义对称。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对或相反的。如:
  下列词语中,哪些有错别字()
  貌和神离 惹事生非 前距后恭
  遐瑜互见 以罗克刚 经文伟武
  我们同样可以用对称法来分析。在“貌和神离”中,“和”显然不能与“离”对称,应为“合”。“惹事生非”中,“非”的意思是不对、不正确,显然,与之相对称的“事”应为“是”。在“前距后恭”中,“恭”的意思是恭敬,与之相对的应是“倨”,意为傲慢。同理,我们可以将“遐瑜互见、以罗克刚、经文伟武”分别改为“瑕瑜互见、以柔克刚、经文纬武”。
  
  二、运用对称法,巧析词义
  
  “对称法”在辨析词义当中,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较多的词语是由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词义组合而成的,因此一个字的意义确定以后,另一个字的意义就可以大致推断出来了。如:
  下列词语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是()
  欲盖弥彰(表彰) 文(文章)过饰非 夙(夙愿)兴夜寐
  彰善瘅(害怕)恶 否(否定)极泰来 正襟危(高高地)坐
  如果仔细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以上词语中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在“欲盖弥彰”中,“盖”与“彰”相对,“盖”是覆盖的意思,所以“彰”应是“显露、清楚”的意思。在“文过饰非”中,“文”与“饰”相近,所以“文”的意思也应是“掩饰”。在“夙兴夜寐”中,“夙”与“夜”相对,所以,“夙”的意思应为“早晨”。在“彰善瘅恶”中,“彰”的意思是表扬,所以与之相对的“瘅”的意思应为“批评、斥责”。在“否极泰来”中,“否”与“泰”相对,所以“否”的意思应为“坏运气”。在“正襟危坐”中,“危”与“正”相对,所以“危”的意思不是“高高地”,而是“端正”。
  
  三、运用对称法,巧做连贯题
  
  语言连贯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连贯研究的是句与句之间衔接组合的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使句子的组合取得最佳表达效果的问题。用语连贯主要考查使用语言时话题是否一致,语序是否合理,语句是否讲究呼应或句式是否统一。对称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做出选择。请看下面一道题目: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__________。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__________,和平可期,__________,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C.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坚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把握句子的对称性,分析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如第一空格,与“时局极端险恶”相对应的必是“人心异常悲愤”或“人民无比沉痛”;第二空格,与“心不死”相对应的肯定是“志不绝”;第三空格,与“和平可期”相对应的肯定是“民主有望”。这样,综合起来,就不难选出正确的答案B项了。
  再看下面的试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物欲横流的社会向我们展示着很多诱惑,在无边无际的幻想和欲望面前,我们的躯体应该堂堂正正地站直,__________。我就是我,__________,但不自惭形秽;若小草一株,羡慕白杨之高大,__________。
  ①绝不能像葡萄藤那样为了攀升就一个劲地卷曲②绝不能像葡萄藤那样一个劲地攀升③如一粒石子,仰望高山之巍峨④如石子一粒,仰望高山之巍峨⑤绝不妄自菲薄⑥却不妄自菲薄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①④⑥
  这道题目,从表面上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如运用对称法,稍加推敲,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应该注意句子中的对称性提示,①②两句中,与“堂堂正正地站直”相对应的应该是“一个劲地卷曲”,这样就确定了①是最佳选项。而在③④两句中,与后面“若小草一株”相对应的应是“如石子一粒”,这样就确定了④为最佳选项。而⑤⑥两句中,与前面“但不自惭形秽”相对称的应该是“却不妄自菲薄”,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应该选⑥。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正确答案D。
  四、运用对称法,巧写仿句
  仿写句子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题型,从试题的形式上看,仿句题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参照性的,一类是承续性的。无论哪类,都一定要注意句式的前后一致,内容的前后关联。请看下面的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意贯通。
  信念是石,敲击星星之火;
  信念是火,__________;
  信念是灯,__________;
  信念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解答这个题目,用对称法去思考效果会非常好。题目当中的第一句结尾是“火”字,第二句的喻体也是火,第三句的喻体是灯,可见第二句的最末一字肯定是“灯”;同理,第三句的最末一字也肯定是“路”。最后一个字确定以后,只要找准支点,充分展开想象,就可以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来。如“点燃希望之灯”“照亮前进之路”等都符合此题的写作要求。
  再看下面的试题:
  在下文的横线处补写句子,做到前后照应,句式恰当。
  有人说:秋风是冷酷无情的。抱怨它是冰雪酷寒的使者,说它吹走了一个勃勃生机的世界。人们啊,你可曾想过这样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是秋风将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冰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道路;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温暖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这类题目,有的考生可能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其实,我们冷静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道路”,实际上已经暗示了首句的内容,再结合第二句的句式,我们自然会轻松地写出来。比如:“如果不是秋风将叶子摘下枝头,那叶子不是要被冷风吞灭吗?”根据前面一句“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冰僵吗?”再结合上一句的句式,我们同样自然会写出最后一句来,比如:“是秋风,把种子埋入了肥沃的土壤,使它积蓄了生命的力量。”利用对称法,解决这类问题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五、运用对称法,巧拟对联
  
  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短可至每联一个词,长可至每联数百字,但上下两联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这是对联具有对称美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在选择或写作对联时,运用对称法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先看下面这道题目: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变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做这样的题目,在考虑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运用对称法,就能快速答出来。“纵目”“登阁”须调序,二者存在先后关系;“鸢飞”“鱼跃”是主谓结构,为了对仗,“水木”“清华”须作相应调整,改为主谓结构的“水清”“木华”。这样,改后的对联就可以确定为“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再来看这道题目:
  以“溪云初起日沉阁”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与它组成对句的一项是()
  A.一上高楼万里愁 B.故国东来渭水流
  C.蝉鸣黄叶汉宫秋 D.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这道题目中,与“溪”“云”相对的只能是“山”“雨”,与“初起”相对的只能是“欲来”,与“日”相对的只能是“风”,与“阁”相对的只能是“楼”。这样就可以自然得出答案D。
  拟写对联最重要的也是运用对称法,如2004年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题:
  下面都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们运用对称法,稍加琢磨,就容易对出对句来。比如第一句可对“树一代新风”,第二句可对“大地气象新”,第三句可对“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只要掌握规律,运用方法,解这种题不会太难。
  
  六、运用对称法,巧推文言词义
  
  1.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一句,与“摧”相对称的是“破”,其意也可推为“破、穿”。《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如以下几个例句:“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四句中,每句都有两个加点的词,其中有一个词的词义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词的词义比较难理解,但是由于例句句式比较整齐,我们就可以借“易”推“难”。比如,A句中“被”比较容易懂,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见”也作“被”理解;B句中“通”容易懂,我们可以推断出“贯”也作“通”讲;C句中可以依据“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D句中,“以”是很难理解的,但借助“用”,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3.借助句子的对称结构,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以下几个例句:“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变姓名,诡踪迹。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A句中,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把它解释为“坚固的地方”。B句中,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进而解为“隐蔽”。D句中,借助“戴”可以将“腰”定为动词,因而解为“腰上佩带着”。
  4.利用对称法,推断词类活用。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一句中,“高”与“长”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是“使……加高”“使……加长”;而“佩”与“冠(帽子)”相对,因而也应该是动词活用作名词,作“佩带”讲。再如“栗深林兮惊层巅”一句,“栗深林”与“惊层巅”结构相同,“栗”与“惊”同属使动用法,分别是“使……战栗”“使……震惊”之意。词类活用确定了,词义也就清楚了。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缺氧性脑损伤后癫痫发作敏感性及其与PSD-95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以8%氧氮混合气体建立大鼠缺氧性脑损伤模型,腹腔注射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PTZ)10mg/(kg&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人物传记,描写了一位克己奉公、严格执法的人物。学习本文,可从包拯的生平经历入手,结合传记这种文学样式,熟读课文,疏通文字,讲解故事。本文宜采用讲—议—析的方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传主有关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较为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传记手法。  3.认识包拯,走近包拯,与包拯交朋友。    三、
[摘要]和谐思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维基础,而和谐思维的形成则必须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辩证法理论的误读,实现从强调对立斗争的传统辩证思维向突出和谐共生的现代辩证思维的转变,以此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思维 辩证法理论 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理论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人们
“脱光”一词我们并不陌生。近来,在网络语言中,“脱光”一词频频以新面貌出现。请看如下例子:  (1)我们是男光棍和女光棍,11.11就是我们伟大的节日。这一天,凡是光棍,都是最尊贵的人。在这个贼牛的日子里,“光棍”也要大比拼,看看到底哪样的“光棍”最有魅力,哪样的“光棍”最不合格,让他们在众“光棍”面前争相“脱光”,告别单身,摘除他们“尊贵”的象征。(北京客齐集网2006年11月8日)  (2)想
期刊
《科学与艺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复杂深奥的关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文中的科学术语尤其让学生感到陌生。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
本文介绍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虚拟频谱分析仪及测量相位差的方法。该分析仪基于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所设计,能够同时进行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及谐波分析。与传统的硬件电路相
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人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
[摘 要]:归化和异化是当前翻译理论研究中两个核心的概念。从翻译方法论的发展以及国际文化融合潮流来分析,异化翻译是大势所趋,但同时归化翻译也是必要的。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时要根据原语内容和翻译目的掌握好翻译尺度,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求得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文化融合    一、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    西方关于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Cicero, Hora
“还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路径,当然,一丝不差地“还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地“还原”是文学作品解读应该努力的方向。所谓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还原”,尽可能地接近作者本意。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以为只有“还原”作品、接近作者的解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否则,虽很热闹终不能说是在阅读。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认为陈松泉老师执教的《采薇》是一次极好的尝试,同时也是一次成功的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