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zh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成功地以“小人物”傅老大对幸福的简单追求诠释了当下我们对幸福应持有的审慎的、知足的心态。然而冷静分析一下发现,他并不幸福,而是被我们认为幸福了,是知足常乐的群体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老大的幸福》 知足常乐 反思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成功地以“小人物”傅老大对幸福的简单追求诠释了今天物欲横流之下我们对幸福应持有的审慎的、知足的心态,并且由此告诫我们知足才是永葆幸福的真谛,因此感染了千百万观众。
  不错,知足常乐,知足就是幸福,中国古代哲人也早就如此说过。尤其是在当下喧嚣浮动的、人们欲望升腾的社会,它的现实意义或日“调理”功能更加明显。但对于剧中老大获取幸福的方式却有些保留意见。不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老大的“幸福”。在没去北京之前,他给别人讲新闻、说故事、做足疗,可以说是自由自在,“乐乐呵呵”的;去北京之后,穿梭于其他人的事务当中,以“忘我”的态度调和着别人的幸福,并不停的教导弟妹要知足,而知足也就成了老大的幸福。但是由此他就幸福了吗?沉寂下来后孤单一人时的表情可以给我们答案,或者我们不从演员的表演而从剧情及其逻辑来看,老大47岁了,还是孤身一人,好不容易遇到自己倾心的女人,但是来自傅家弟妹们自私的举动却狠狠地将这种幸福的想法扼杀,最终将老大能够现实拥有的幸福稻草吹走。虽然,老大最后“收获”了乐乐这一千儿子,但这能比得上有一个能陪自己一生的伴侣重要吗?毕竟,按常理说乐乐最终还是要回到妈妈身边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老大大半时间的自己是他人的、群体的。按照现行的情理逻辑来说,这是应该的,也是该剧能够畅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的,人是社会人,生活于关系当中,不可能脱离别人而存在,这样做也是必须的。但是,我们还要记住,人不仅是社会人,在更大程度上还是一个个体,并且首先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消灭了个体、泯灭了个性的社会,是没有活力的社会,今天大概没有人想回到四十多年前的那个时代了——清一色的服装、清一色的思想,当然更有清一色的言行。既然历史的车轮已经驰到五彩斑斓的现在,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小我得到自由的伸展。老大伸展了吗?没有,他不停的把摩胜的、感情的自我抛弃,在所谓的亲情网中把自己掩埋。当然,这并不是否认亲情的重要,也不是蔑视奉献的力量,而是要个人在适当的时候张扬个体,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只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才有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倡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才有健全的人性和社会的构建。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为老大是幸福的呢?一是上述的群体心理在作怪。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宏大叙述中,从国家生活到个人生活,从政治领域到文学领域,莫不以此为标签。久而久之,我们便以无条件的奉献观念、大写的人取代了个体还要自由发展的意识,并且宣传力量把这种阿尔都塞称之为的“想象”关系固定了下来,当这种想象关系成为社会的一种惯例或习见,或者说成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时候,在它的簇拥下,我们就想当然的认为老大是幸福的。个性张扬的今天实在是有破除这种心理的必要。二是知足常乐的心态在作祟。人是要知足,但不要时时处处知足。当时时处处知足的心态笼罩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没有动力了。老大在剧末表白自己“绝对”知足的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一个时时处处知足的人,因此也就明白他为什么看到自己的准老婆嫁给别人仍然乐呵,自己慌慌乱转一无所成仍然高兴了,他的这种情绪和演员的名牌效应影响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情绪,使得我们跟着认为他这样知足就是幸福的了。该争取的、得到的在时时处处知足的心态下放弃了,这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个人是这样,推而论之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当时时知足的心态笼罩它的时候,这个民族离老化就不远了。时时知足要不得!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学者提出的生态美学观是对我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美国大型科幻电影《阿凡达》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和壮美的自然景象展现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生态绝美画卷,同时也向人类发出终极警告。从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典的生态美学观的三个方面:天人合一、会通物我的圆融境界;道法自然、逍遥无为的超然思想;以仁为本,良知在心的绝美生灵,  【关键词】《阿凡达》古典中国 生态美学    前言    20世纪
期刊
摘要:初唐诗人卢照邻,以一首风情华美、流光溢彩的七言歌行诗《长安古意》,奠定了其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当今时代的视觉文化为切入视角,从感性特征、景观盛宴和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对初唐诗歌《长安古意》进行解读。  关键词:视觉文化 《长安古意》    初唐诗人卢照邻,以一首风情华美、流光溢彩的七言歌行诗《长安古意》,奠定了其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古往今来,受到无数文学家的肯定与
期刊
摘要 从人性在现代文明之中的危机这一角度看,《雨人》这部经典电影给现代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影片把贝比兄弟二人不同的金钱观,血缘观与生活观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对比,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人性在现代文明之中沉浮这一现实状况。  关键词 《雨人》 人性 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是以利益为主导,以金钱作为通行证,以时效著称的高质量文明,人们在现代文明中享受着极大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巨额的财富又鞭挞着贪婪
期刊
摘要 《阿基里斯与龟》试图借助影像进行哲学意味的反恩,通过类似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影片借助芝诺悖论架设的多重视域,试图引导观众参与文本思考,从而引发观众自身可能获得的真知。这导致影片从其悲剧叙事不断趋向荒诞,不仅为观众读解创造了表征性的叙事时空,同时使得影片文本自身反映了当下时代症候。  关键词 悲剧 荒诞 助产术 视域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的偈语似乎先在的成为北野武电影的注脚
期刊
摘要:1978年以来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形态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不断改变着我国的媒体生态,驱使传媒业做出相应的改革;同时,传媒业的改革是对传媒属性的再认识,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对于新媒体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变化都可以在传媒领域中清晰的折射出来。  关键词:新媒体 传媒改革 文化生产力 
期刊
摘要 《高考1977》是一部特殊历史题材的影片,对于特殊题材的处理有着诸多值得探讨的话语空间。其在历史现场的复现,历史中的人物塑造,细节的艺术提炼与创造方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并且在价值观多元且驳杂的现代社会具有呼吁重视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革历史 现实意义 高考    一、镜像中的历史复现    伯格曼导演说,好的电影,一如倒影,一如梦境。《高考1977》就是一部时光的倒影,让我们临流为
期刊
【摘要】一部叙事影片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剧作,是动作和反动作不断冲突——斗争的结果,当电影投射到银幕上的时候,便有了外部发展动力,它来自于观众视觉——心理上的期待,是通过视听手段刺激观众观看的结果。视听拓展空间,剧作强化时间,优秀的电影作品是视听——剧作俱臻上乘的综合艺术。《复仇》承袭了银河映像、杜琪峰一贯的风格,把富于复杂意味的情境以独特风格的视听语言进行艺术表现,将视觉趣味与剧作紧密结合,互为
期刊
摘要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人物,其作品被反复改编搬上荧幕。电视剧《倾城之恋》可以说是以张爱玲的名义娱乐大众,改编剧把小说的主题由苍凉变得温暖,由细碎纠缠的爱恋扩张为一部浩瀚的年代言情剧,全剧审美变得更加当下而普众化。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言情剧 普众化    小说《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名片佳作,是张爱玲最为倾心的作品之一,一对痴男怨女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在她的笔下却具
期刊
摘要 电影《小裁缝》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受到欢迎,其原因除了展现东方异域情调、文革文化奇观而外,还来源于其诸种充满着不平衡性别话语表述,满足男性文化世界的话语内涵。作为一部回忆文革的影片,那些本来是戕残人性的苦难经历,因为对女性的窥视与玩味而弥漫着一股异样浪漫的轻松情调,这种对苦难理性反思的放逐,对女性的异样玩味,是当下消费社会在文化表象上的显著特征。而女性本身的世界却在这种被动性中永远被忽视与掩盖
期刊
摘要 三个女人,三种遭遇,发生在引领中国风尚的北京。这是一场浪漫、喜趣又充满时尚魅力的爱情冒险。表面平庸的欧泛泛是草根阶级灰姑娘的代表,风风火火的铁菱是追星族的化身,雷厉风行的唐露则是典型的女强人形象。透过她们的生活,可以从中窥见现代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如性感情生活缩影,同时也能彰显女性意识。  关键词 《女人不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因其对于女性地位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