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频率快、社会飞速进步,面对世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挑战,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所以在当前推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从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出发,重点探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 创新型 人才 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深入发展,各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计算机的水平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能力和英语水平一起成为评价大学生毕业生综合业务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标志,社会信息化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大学生信息能力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普通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大学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的优秀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现代信息科技的兴趣,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注重对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看法,创造力指的是一种智力水平,具体而言是依据一定任务和目标,运用已知的相关信息,进行主观能动的思维活动和训练,从而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并且具有社会意义或者个人意义的产品的智力水平。所谓创新人才指的就是兼具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十分完备、扎实的知识。知识的储备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掌握着大量知识的人,这里的“知识”包括最基础的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完全掌握并且能很好的运用相关知识是予以创新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同时具有创意性思维的能力以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本领,有创意性的思维才能创造出新的思想,通过有创造性的体力或脑力的劳动才能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在这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这就必然要求普通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时要一定要注重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最后,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水平。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很多的优秀素质,例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等等。但是,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较强的人,并不必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人才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所以,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也要注重人才较高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普通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学生基础的计算机知识的教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的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同时还包括计算机的重要应用技术。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科技的预见性、独立性以及自觉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这一阶段中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授的任何过程和步骤都和人的思维密切相连,从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开始,到如何理解该知识点、再到制定详细的学习规划、利用电脑进行实际知识点的操作实践,直到最后完全掌握该知识点,都是需要思维能力的参与。即使在对最基本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概念的涵义、以及查阅相关的计算机学习资料思维都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通过频繁的思维训练,最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和相关的专业课相结合,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模式,这促进了计算机教育和专业课程的紧密相结合,把计算机技术和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问题的解决以及学术的交流等紧密相结合。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教师和各学科各领域的教师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团队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各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专长,使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此外,这种团队工作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耳濡目染,渐渐地养成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起始于对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源于生活实践,因此要加强实践造就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高校计算中心一般都设立了数据库资源实验室、教学和研究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这些都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开放。增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均比较强的实验项目,有目的的对学生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锻炼。学生可以按照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终获取实验结果,进而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行实验报告总结。在研究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实验的提示方向,严格审核学生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法,并且在实验时要特别注重观察和调控、帮助学生释疑,找出实验中的不足,不断的提高学生实验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得到了完全的锻炼,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促进学生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网页的制作,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的学习和竞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不断地训练,同时学习和竞赛本身也是一个耗体力耗脑力的过程,学生艰苦顽强的吃苦作风在这一过程得以充分的训练和展现。这为学生的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宜,我们应该根据相关课程的特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目标,让学生拥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动手的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雪莲.论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
[2]高林.论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2,(06).
[3]杨松,吕显强等.高校计算机基础创新实践的探索与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02).
【关键词】大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 创新型 人才 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深入发展,各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计算机的水平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能力和英语水平一起成为评价大学生毕业生综合业务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标志,社会信息化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大学生信息能力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普通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大学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的优秀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现代信息科技的兴趣,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注重对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看法,创造力指的是一种智力水平,具体而言是依据一定任务和目标,运用已知的相关信息,进行主观能动的思维活动和训练,从而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并且具有社会意义或者个人意义的产品的智力水平。所谓创新人才指的就是兼具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十分完备、扎实的知识。知识的储备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掌握着大量知识的人,这里的“知识”包括最基础的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完全掌握并且能很好的运用相关知识是予以创新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同时具有创意性思维的能力以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本领,有创意性的思维才能创造出新的思想,通过有创造性的体力或脑力的劳动才能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在这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这就必然要求普通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时要一定要注重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最后,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水平。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很多的优秀素质,例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等等。但是,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较强的人,并不必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人才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所以,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也要注重人才较高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普通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学生基础的计算机知识的教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的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同时还包括计算机的重要应用技术。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科技的预见性、独立性以及自觉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这一阶段中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授的任何过程和步骤都和人的思维密切相连,从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开始,到如何理解该知识点、再到制定详细的学习规划、利用电脑进行实际知识点的操作实践,直到最后完全掌握该知识点,都是需要思维能力的参与。即使在对最基本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概念的涵义、以及查阅相关的计算机学习资料思维都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通过频繁的思维训练,最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和相关的专业课相结合,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模式,这促进了计算机教育和专业课程的紧密相结合,把计算机技术和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问题的解决以及学术的交流等紧密相结合。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教师和各学科各领域的教师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团队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各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专长,使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此外,这种团队工作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耳濡目染,渐渐地养成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起始于对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源于生活实践,因此要加强实践造就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高校计算中心一般都设立了数据库资源实验室、教学和研究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这些都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开放。增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均比较强的实验项目,有目的的对学生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锻炼。学生可以按照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终获取实验结果,进而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行实验报告总结。在研究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实验的提示方向,严格审核学生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法,并且在实验时要特别注重观察和调控、帮助学生释疑,找出实验中的不足,不断的提高学生实验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得到了完全的锻炼,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促进学生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网页的制作,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的学习和竞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不断地训练,同时学习和竞赛本身也是一个耗体力耗脑力的过程,学生艰苦顽强的吃苦作风在这一过程得以充分的训练和展现。这为学生的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宜,我们应该根据相关课程的特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目标,让学生拥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动手的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雪莲.论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
[2]高林.论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2,(06).
[3]杨松,吕显强等.高校计算机基础创新实践的探索与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