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去旅行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eery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是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的标准之一。
  在不提倡长时间出游的古代,出游的大多是墨客骚人或和尚、道士、侠客。他们仅靠一只笔,便写下了一路见闻,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当然,个人的初衷不同,情怀与故事亦不相同。
  【我辈岂是蓬蒿人】
  青山行
  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倍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渐渐地,青山出现在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这里以前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人生的最后岁月。
  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般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被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来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却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作者季宇,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6期)
  读后一思
  1.为什么说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2.第五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3.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简单作答。
  【物是人非事事休】
  流泪的滕王阁
  江畔的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在上演。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將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层层江浪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能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般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怅惘。
  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作者潘碧秀,选自《晨读美文2》)
  读后一思
  1.题目“流泪的滕王阁”有何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全文语境,品味文中的画线句子。
  3.结合文意,说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
其他文献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混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
期刊
有人说:“要是我的记性好,我就不会忘记这么多事儿了。”在很多人的眼中,忘记似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在我的眼中,忘记其实是美好的。  大自然里,鱼的记忆只有7秒,也就是说,鱼在7秒后就会失去记忆,把所有的事都忘记,很多人因此为它感到惋惜:“哎!只能记得住7秒钟的事情,这活得有什么意思?”可在我看来,这其实还是有好处的。你看,它在7秒前的所有悲伤与痛苦全部被忘记,它的生命就只会拥有7秒钟的痛苦,这难
期刊
【文题亮相】  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纯洁却永恒;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轻柔却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落日,缠绵却绚烂;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模糊却隽永。亲情,超越了时空,编织了人生美丽的彩虹。  阅读上面的文字,并结合切身体验,以“______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地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
期刊
【左读名家经典】  一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学者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奋读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
期刊
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题记  五岁时。  年幼的我十分怕黑。晚上睡觉时,点了小夜灯还不行,非得抱着母亲的手才能安睡。  泛黄的灯光下,母亲的手纤细柔美,白白的皮肤,微微泛出点儿粉红色,春笋般的手指绵绵的,柔柔的。无数个夜晚,我握着母亲的手,伴着母亲轻柔的儿歌入睡。那淡淡的兰花香,让我童年的梦美好而快乐。  母亲还常常嗔怪道:“都这么大了,还拉着妈妈
期刊
奶奶被接到了城里后,无所事事,整天躺在那扇最大的落地窗下的躺椅上,戴着老花镜,晃悠悠地看着报纸。偶尔看累了,就把头靠在窗户上,打起盹儿来;但更多时候,还是打开窗,凝望远处,目光仿佛穿过远方的大厦,将思绪带到不知名的地方。①  电视里依旧播放着上周播过的动画片。我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脚不著地、一前一后地摇摆着。时间久了,我竟心生不耐烦,便将手中的绘本随意丢在茶几上,坐在椅子上发呆。  不经意间,我发现
期刊
近日,央视新闻重磅推出原创微视频《美丽中国说》,与观众一起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留住绿水青山的远见卓识,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治国方略,读懂他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深思远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媒体聚
期刊
父爱于我,如糖,亦如茶。  记得上幼儿园时,每逢假期,你都會带我去郊游,常陪我在田野中做游戏。每逢雨夜,惊雷响起,我吓得扑到你的怀中,你轻轻地抚着我的背,连声说:“没事,没事。”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你总会递给我一块糖,我迫不及待地剥开,塞入口中,香甜的滋味立刻向我袭来。记忆中,父爱便是如此甜蜜。  随着我渐渐长大,你却越来越忙碌,我的学习也变得紧张起来,我们的交流变少了,这种甜在慢慢淡去。  后来
期刊
雪,一直下着,我路过一个十字路口,看到路边一个双腿残疾的老人正一脸无助地望着来往的路人,也许乞讨是他生存的技能和不二选择吧。岁月让皱纹爬满了他的脸庞,虽然身处冰冷的环境,但他仍在路边低声乞求路人能施舍点什么。  “行行好吧……我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行行好吧……”或许大家都急着回家吧,竟没有一个人理睬他。雪花落满了他破旧的外衣。老人望着眼前萧瑟的景象,感到有些绝望,偷偷地抹起了眼泪。  雪越下越大
期刊
幸福是什么?著名作家毕淑敏是这样说的:“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摩,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可见,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听听媒体怎么说  《厦门日报》(2018.4.18) 一张全家福,见证着一个家庭的温馨幸福,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旺繁衍。随着相机的“咔嚓”声,画面一瞬定格,从此珍藏。它记录了往昔美好,传承优良家风。  晒晒你的全家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