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好父母,再做好朋友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de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威德·霍恩说:“做孩子朋友的真正含义是要以平等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说服孩子不做违规的事情。”
  美琳最近很犯愁——刚刚为了宝贝儿子的大好前途,狠心买下一套学区房,可临近搬家,小家伙却天天晚上抹眼泪:他舍不得幼儿园里的小伙伴,坚决不想换幼儿园。
  “妈妈,妈妈,我们现在的房子多好啊!我不想搬家,我们不要搬家好不好……”惦记着儿子嘴里喃喃的小委屈,美琳几经纠结后决定各让一步:搬家,但是不换幼儿园。于是乎,每天7点懒洋洋起床的大好日子一去不复返,转而变成了6点钟闹钟一响,她就得咬牙切齿地把自己和孩子从床上揪起来,然后在果酱般拥挤的交通高峰中,一步一挪地开车奔向孩子心中“最好”的幼儿园。
  两个月之后,在幼儿园这件事情上,美琳不想再做通情达理的“好朋友”老妈了,她坚决地将儿子转到了离家近的幼儿园。
  谁把握着家庭的方向盘?
  做孩子的好朋友,是一件听起来特别美好的事情。
  但是,它只是“听起来”美好而已。因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只做孩子的好朋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平等的。父母是一个家庭的总舵手和护航人,肩头上还担负着对孩子的保护、抚育、教养、指导等等重大的责任。当我们的宝贝追着气球冲到车流汹涌的马路边,父母首先要做的,必须是在第一时间把他狠狠按住——哪怕有些时候,我们脸上的表情是简单,甚至粗暴的。
  最近这些年,各种类似“做好朋友”的教育口号,受到很多家长的赞同和追捧。相信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我们这一代家长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的那个“委屈的小孩”的渴望——
  当我们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希望爸爸妈妈可以温柔一些、和蔼一些,可以常常蹲下来,微笑着,听听我们的心里话,就像朋友一样。于是转眼二三十年过去,很多当年“充满渴望”的小孩子长大之后,都争抢着竭尽所能地“做孩子的好朋友”。晚饭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甚至像“要不要搬家”这样的大问题,都恨不得和孩子好好“商量”一下。
  遗憾的是,这样的父母很可能忽视了另外一个大问题——生活中很多决定的后果,都是小朋友们稚嫩的肩膀背负不起的。
  实际上,很多时候,限制即保护。过度“尊重”孩子的意见,结果会在父母的心中,积累起大量对孩子“还不是为了你”式的愤怒,最终因某一契机,瞬间爆发,导致父母权威被挑战,孩子情感被伤害。
  逐渐放手的智慧
  一个孩子可以享受的自由,是要与他自我负责的能力相匹配的;而父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做孩子的“好朋友”,也是要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试想,当我们的宝贝还在襁褓之中闭着眼睛吸手指,我们都是十分“专断”地为他决定用什么牌子的尿片,什么厂家的奶瓶;等他上了幼儿园,我们允许孩子去选择今天穿蓝色还是紫色,但是绝不会答应他在三九天里穿短袖。简单地说:做父母,需要拥有一种逐渐放手的智慧。这道理不难理解,只是现实中常常会被我们忘记。
  出生—1岁 在这个阶段,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保护者、照顾者,是保姆甚至奴仆和玩具。你要尽可能地及时回应孩子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要,在他饿的时候给他喂奶,在他困的时候哄他睡觉,在他需要拥抱的时候把他紧紧抱在怀中。还有特别重要的是:一定、一定要注意确保孩子所在的环境是绝对、绝对安全:没有尖锐的物品,没有可能被打翻的开水杯,没有可能被误食的小药片,如此等等。
  在这一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朋友,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分享孩子的情绪状态,就像我们对待生活中的朋友一样——当他对你微笑的时候对着他微笑,当他苦恼的时候也跟着皱眉头。
  1—3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开阔,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父母在“保护者”这个角色上需要做的事情,除了确保环境中没有危险因素以外,还常常以限制的方式,去规范孩子远离危险。比如不许操作电器,不许接近火源,不捡地上东西吃,等等。
  注意,不要期待这么大的孩子,会充分理解你天天唠叨的那些禁令。更多的时候,你要用行动的方式去表达。比如,你不需要大声对孩子呵责“到家之后要先洗手”,而是每次从外边回家,进门就直接领着他去水池边洗手,洗干净之后再亲亲他的小手说:“好了,我们可以吃东西了。”
  在这一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朋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陪孩子玩耍,探索这个有趣的世界。你要经常蹲下身来,试着从和孩子同样高度的地方,和他一起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3—6岁 在这个阶段,父母一般都会变得“可恶”起来——你除了要继续承担“保护者”这一角色以外,还要开始坚定地承担起“规则制定者”和“奖惩者”这两个很不可爱的角色,还要在许多生活技能上做孩子的“培训师”和“监督员”,有些时候我们还要像个“带路人”一样,带领他们去领略更大、更丰富的大千世界……总之,我们开始在孩子的世界中引入规则的概念,让孩子去逐渐适应未来的人际交往,并储备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让你的要求表达得清晰且具体,并且一定要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笼统地说“你要乖乖的”是没用的,也很少有孩子能够弄明白“收拾房间”是什么意思。你得温柔地告诉他“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玩具抽屉里”。另外,不要企图用那些你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来吓唬孩子。作为惩罚,“如果你不把玩过的积木收到抽屉里,我就把它锁在车的后备箱里,你保证一周都看不到它了”,要比“我会把你的玩具都扔了”有效得多。
  在这一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朋友,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我们与孩子一同进行的游戏中,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的对话者、商讨者和共同行动者。
  小学以后 实际上,我们真正开始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已经一只脚迈出家门的孩子,需要我们更多采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倾听、陪伴和见证成长。在很多他的个人世界里,我们的意见开始逐渐变得只能是一种“意见”,而不再是命令或者要求。最简单的,你无法要求孩子对你无所不说。
  编辑 刘建淑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美国科学家布卢姆曾就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跟踪观察。他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
期刊
名人小档案:   黄菡:心理学专家、《非诚勿扰》嘉宾主持,女儿出生于1997年。面对即将十八岁的女儿,她的舐犊之情,除了怜爱疼惜,更多是让女儿清醒地活在当下。她为女儿构建出一幅当今女性实况图,只想让女儿懂得,身为女性,有些原则需要坚守,有些壁垒仍待打破。   ……   身为女婴,你出生时要割断依赖于我的生物脐带;身为成人,你十八岁时要割断依赖于父母的心理脐带;生为女人,你始终别忘了割断依赖于男
期刊
害怕或恐惧是人的本能,0-2岁的小宝宝也会有恐惧和害怕哦。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较为敏感。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
期刊
父母与孩子,是彼此生命中最为亲密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亲子之间,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亲子之间,也不只是爱和被爱那么简单。  面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大小冲突,为人父母,你会怎么做?是自我、权威和冲动,还是理性、尊重和反思?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小心翼翼的陪护,因为诱惑真的无处不在。孩子不小心触犯了你的教育底线,而且他也知道父母的禁令在那儿
期刊
一   我女儿从小很守规矩:不属于她“势力范围”的东西,她一概不会去碰,例如,我认为弊多利少的电子产品。   女儿上五年级时,老师经常通过邮箱发布作业,同学之间也会通过QQ交流一些作业心得。出于对女儿的信任,我一口气给她配齐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与iPad。   然而,事实证明电子产品的诱惑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经常发现女儿做作业做到晚上10点。女儿解释说,这学期作业多,而且有难度
期刊
一   教养女儿,我一直很注意跟她的关系,绝大部分时间都相处得十分融洽,亲子冲突相对来说比较少。只有一次比较大的冲突,我至今印象深刻。   女儿6岁多开始学琴,为了激励她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艺缺憾,我采取了与她同步学习的办法。因为有妈妈这样一个大伙伴陪练,女儿也很高兴,起初的一段时间里,她每天都能自觉地练琴,甚至比我做得还要好。这种情景,甚至让我生出一种幻想:不是说孩子
期刊
一   我们家厨房有一只站立不稳的星巴克杯子,是我最喜欢的那种金属杯。只可惜杯口已经变形,无法与任何一个规则的杯盖相匹配,而且杯底也部分扭曲。这一切,使得杯子失去了原本的使用价值,而我之所以把它一直保留着,是因为它记录了发生在我们家的一次亲子之间张力极大、火药味极浓的“心理型”冲突。   一个周五的晚上,儿子临睡前,一再要求他妈妈,明天别忘记去参加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活动,是关于复习备考的。
期刊
一直以来,独有一种江南情结。或许是从小时候背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开始,抑或是发端于读到古龙的《剑花烟雨江南》……这是一种情怀,就像是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都会重读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般,遥想着那些清婉的词汇和风情的地名,究竟此时是一般怎样的风景。   而这几年的春天,那些江南地名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虞山尚湖了,那些风景中,最吸引我的,自然也是虞山尚湖的牡丹了。  牡丹之美   习
期刊
沈雪洪,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校长,著有《幸福守望》等。女儿沈一帆现就读于苏州中学高三国际班。他说,陪女儿一起成长,是他作为父亲最开心的事。  同甘苦,她能懂   女儿上小学时,我没有一味想着如何给孩子找一所一流的学校就读。为了接送方便,我让女儿就近上了普通乡镇小学。我们把培养重点放在女儿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上。   因为忙于工作,我每天都会早早出门上班,女儿也跟着我一大早出门。晚上我经常不能按时下
期刊
1  欣欣从小反应就比别人慢半拍,为此,她很恐惧数学王老师每天雷打不动的口算练习。  当王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口算题,用严厉的目光扫视全班,点到学生名字,要求他立即报出结果时,欣欣便觉得心跳加速,头脑里一片空白,只好低下了头,恨不得让自己遁形消失。  可是越是害怕,越是容易被老师抽到。被点到名字的欣欣站起来,看着黑板上那两个数字相加,心里紧张地计算着,却总也算不出结果。  “你数学怎么这样差?”王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