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sao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初识郭锋是在1997年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期间,外表俊朗、言谈优雅、思维严谨的他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他大学毕业后到湖北宜昌工作,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即使当上了校长之后也情系语文。在初中语文教改这片热土上,他收获了丰硕的教学实践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得到过刘国正等语文教育名家的悉心指导甚至高度肯定。2010年,他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并受聘我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兼职教授。2012年,调到北京市工作。收到他寄给我的这本专著《语文四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让人着实喜欢。
  这是一本当代青年语文特级教师的书。顾之川先生在《序》中说:“书名‘四界’,既指书中的语文教学实例、语文体验写作、语文教学研究、语文考试探索四部分内容,也指作者所倡导的生活语文、课文语文、文学语文和文化语文”,简洁地揭示了其中的行与思、事与理、显与隐等关系。作者在《自序》中说:“佛教称‘断’、‘离’、‘灭’为众生之‘三界’,借用这个度量名词,‘生活’、‘课文’、‘文学’、‘文化’就是我语文观中的‘四界’”,则谦逊地流露出自己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修为”与“悟道”的艰辛历程。书中“语文教学课例”部分,包括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共计18个,这些“出道”课、公开课、示范课、巡回课、名师课或录像课经典课例,都是作者语文教改探索的“原生态”样本,极具独创性、示范性、启发性和理论蕴含。“语文体验写作”部分,包括“且行且吟”、“生活写真”、“自我感悟”、“情境应用”的诗文40多篇,其间不乏古体吟。这些古体诗中,有短律排律,有民歌乐府,有词歌调曲,有浓墨重彩的写景,有倾抒胸意的抒情,有即物感怀的老庄之道,有慷慨之气的军旅风格,甚至还有一首油滑诙谐的打油之作。在当下,尚有青年教师流连古风,令人颇觉讶异。作者称之为“体验写作”,既称写作,必有体验,我能读到的便是他从自己的体验之中流露出来的优雅情志。“语文教学研究”部分收录两类文章,一是实施“新课改”后的研究文章,其中特别专注地探讨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系列问题;二是研究语文“课内外衔接”的力作,全面阐述了“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现了备受赞誉的“课内外衔接”是怎样一份“带给21世纪语文教坛的厚礼”。“语文考试探索”部分,包括语文考改研究、命题说明、试卷分析文章等10篇,其中全面地记录了连续8年的语文开卷考试的缘起缘灭,为语文考试改革研究留下了历史性记录,也为一线教师揣摩命题规则,提升教学针对性提供了极好的解密档案。一句话,这本专著,展现了一位青年语文特级教师的优雅情趣、执着创新和深刻思考。
  这是一本当代青年语文教师的书。郭锋从19岁开始教语文,至今刚刚走过20年,书中的点点滴滴既是令人赞赏的成就,又是语文人可圈可点的年少风华。他的成功在于不断追求专业化发展,而最好“抓手”就是执着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和理论研究。《语文四界》是一本厚实的值得珍视的书,它选入的教学课例、体验写作、教学研究、考试探索文章,反映了作者“语文教师生活”的主要方面,隐含着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功利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实与活的境界等问题与范畴的独特认识。作者坦言“四界”书名受到佛教“三界”的启发,我由此联想到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刻的神留给人类的箴言“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几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后来在《圣经》里演绎成基督教关于生命终极问题的三大“教义”。郭锋说自己“将继续沿着这条道思考并探索下去”,这是他和《语文四界》带给我的不尽遐思和新期待。年华终将老去,而思想者的生命长青,我们共同期待作者以及像作者一样的青年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的路途上为我们不断吹来永远年轻的风。
  [作者通联: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原题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引出常理,表达常态;第二句话用“却”表转折,凸显创新,并用破折号加以解说;第三句话进行评论,点明题旨,暗示立意。“也许”“闪现”的使用十分准确、颇有分寸。该作文题引导创新思维,颇有思辨空间。然该作文题刚一发布就引起激烈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个性”与“创新”是啥关系?不少老师认为,“个性”与“创新”概念交叉,并列不当;但也有老师认为,“个性”与“创新”并无交叉,可以并
我国古代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家族的命运,家长们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子女被视为父母的天职。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于晚年写成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里程碑,是颜之推根据自己的学识、经历编写的教育子孙的书籍。在《颜氏家训》之后,家训、家诫类著述大都承袭了《颜氏家训》的基本框架与寓意。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专门设科,古代语文同哲学、政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曾入选过清代学塾教材《古文观止》,影响极广。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阅读部分,也选入了该文。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文本、注释、研讨与练习。其中注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疏通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中给唐太宗连上的四疏之一,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将其选入时采用了《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本,篇中名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在同是中华出局出版的1975年版的《旧唐书·魏征传》和1990年版的《贞观政要》(骈宇骞、骈骅编著)中却写作“胡越”。对于“吴越”应为“胡越”之错讹的说法,经过各学者历年来基于版本、文字沿用以及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教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塑造自己灵魂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情感就是生命的美,语文的智慧就是生命的智,语文的深度就是生命的深度。  这,是我读完大夏书系中李镇西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魏志渊的《语文课》和王开东的《深度语文》之后的感受。教育类的书籍常常是枯燥而乏味的,但是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语文课》《深度语文》,我感受到的是崇高情感的熏陶,是人类智慧的洗礼,是生命的深度挖掘。
回顾课改,在诗歌教学方面,方家探索出了许多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囿于中考、高考等诸多因素,在诗歌课堂教学中还多固守着诗歌讲读、训练等一般程式。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弱化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比较浅显,没有体现出真正地自主学习诗歌的过程。评点,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能够充分地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契合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试图借
解读一篇文本的动机,常常源于这篇文本给读者带来的冲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诸多优秀的文本,总能在应试的隙缝里,发现一些原本以为不起眼实则力量无穷的文本。《鸟啼》便是其中的一篇!  一、寒冬之抑  文中写寒冬并不多,直接写的只有文首一段,而且写得很是简单:几个星期的严冬,鸟儿死去了,到处都是鸟儿的血衣。  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却以为这一段的教学绝不可简单带过,因为当我们以之作为经典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所谓“共生写作”,就是和大家共享生活素材,一起讲故事,一起写作文。用特级教师黄厚江所举的一个生活事例来演绎就更直观了:渔夫不需要跟儿子讲撒网的N种方法,直接跟着他上船捕鱼,在捕鱼中学会捕鱼,这是唯一的也是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同理,最科学最有效的写作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当然,学生可以和老师,和同学,和自己,甚至和课堂之外的他人一起写作。这令我不得不佩服黄老师那本色而朴质的农民式智慧。  
语文界似乎陷于一种顾此失彼的游戏:在某一阶段,趋向于语言,过分强调工具性;在另一阶段,又容易趋向于人文内容,过分强调人文性。  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之后,“人文性”强势介入,引起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大肆挖掘人文价值,隆重推出文化专题,精心挖掘历史底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样的现象早已受到有识之士的批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语言”,把课文当做普通的训练材料,搞纯技术操作,使课堂失
从中国文脉来看,文史本是不分家的!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重文轻史甚至是忽视历史的情形,笔者以为是不妥的。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三个观点供同行參考。  一、以史为背景读文  文史本不分家,语文的人文性很多时候都来自于历史。高中语文的史感培养,除了来自于文言文之外,新闻通讯类的文本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触摸现代史与当代史,而学生形成的史感,也可以驱动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故笔者以为,以历史事实为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