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深深喜爱。本文从““三力”课堂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念好“四字诀”的策略。
【关键词】“三力”课堂;“四字诀”;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三力”课堂,是指“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的课堂样态。建设“三力”课堂,要从以下四点着力:一是抓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在“显”字上下功夫。二是抓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适”字上做文章。三是抓教学流程的优化,在“动”字上想办法。四是抓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在“实”字上动脑筋。
一、教学目标凸“显”
《石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以季節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深深喜爱。文本文笔优美,感情丰富真实,语言充满情趣,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一位教师是这样设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1.学会本课9个生字,找近义词、抓关键字理解“驰名中外、喜讯”等词语的意思。品味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表达上的准确,并尝试运用。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比喻的妙处,并学写比较具体的比喻句。我认为,这第一课时的目标是明确的、清晰的,做到了不缺位、不越位。第一个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生字新词,正确读写一些词语,扫清阅读障碍。第二个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行文思路,为第二课时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个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出物体特点的方法,并仿写比喻句,读写有机结合,感受本喻体形象、神似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合“适”
学习生字新词,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学时要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石榴》中的“榴”这个字单个儿读第二声liú,在读课题时要提醒学生读轻声。这样比较自然、巧妙。文中“仿”“佛”两个字连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比喻句中被称作比喻词,并可以在引导学生用近义词方法理解的同时,指导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发现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规律,认认真真地描红、临写。这样,词语的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了。如何让词语教学不枯燥而又不功能单一呢?在这篇文章中采用词语“组块教学”是个好办法。首先,把课文中有价值的词语归类,这样既便于识记,又体现了词语教学的情境化。然后,可引导学生多手段地理解,多层次地积累。比如为使学生掌握“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红白相间”等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先引导学生采用字形比较、拆词等方法,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再提供句子及相关图片让学生填上刚学到的表示颜色的词语,使词语“活”起来。
三、教学流程互“动”
成尚荣先生认为,以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亟须建立“学习者”的理念。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是学习者……正因为自己也是学习者,教师才能更尊重学生、更理解学生,才能从高高在上的“教”的位置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学,向学生学习如何学。是啊,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石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这句话中“抽”字是个关键字,蕴含了作者对石榴深深的情意。一位教师“抽”字教学有意思。她先请班里力气大的学生抓住老师的手,接着从学生紧握的手中抽了出来,然后由那位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那位学生说:“老师,你抽出来的时候用了很大的力气。”听到这里,教师即抛出一个问题:“一个‘抽’字写出了什么?”学生妙语连珠:“‘抽’字写出了石榴树充满了勃勃生机,不然怎么会是抽出枝条呢?”“‘抽’字写出了石榴树的枝条胀起来很快,很有力量。”“‘抽’字写出了石榴树的枝条很有活力,也看出作者用词很妙。”在这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同一频道”上,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该教师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契合学生实际,能感染、激励学生成长。
四、教学检测求“实”
教学检测不仅能关注所有学生,而且有利于教师通过对质量的评定,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相关的指导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检测必须关注学生学科能力点、特别是学科素养的达成情况。根据《石榴》的文体特点,领悟作者写出物体特点的写法,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并进行仿写,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但对于刚刚由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体悟作者情感、运用修辞手法等则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巧妙点拨,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课堂上得到生长。如火红的枫叶,宛如孩子们拍红的手掌,在欢迎秋姑娘的到来。火红的枫叶,仿佛燃烧的火焰,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月亮圆圆的,仿佛一个大玉盘,高高地挂在夜空中。月亮弯弯的,好像一只小船,活泼地飘荡在星空里。那棵树长得郁郁葱葱,好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太阳红彤彤的,像个大火球,无情地烤着大地。课堂作业是检测题。这位教师布置的作业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检测出目标的达成度,考虑到学生完成的可能性,并有跟进措施。这些是“实”的具体体现。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言语生长性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D/2013/02/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三力”课堂;“四字诀”;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三力”课堂,是指“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的课堂样态。建设“三力”课堂,要从以下四点着力:一是抓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在“显”字上下功夫。二是抓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适”字上做文章。三是抓教学流程的优化,在“动”字上想办法。四是抓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在“实”字上动脑筋。
一、教学目标凸“显”
《石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以季節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深深喜爱。文本文笔优美,感情丰富真实,语言充满情趣,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一位教师是这样设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1.学会本课9个生字,找近义词、抓关键字理解“驰名中外、喜讯”等词语的意思。品味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表达上的准确,并尝试运用。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比喻的妙处,并学写比较具体的比喻句。我认为,这第一课时的目标是明确的、清晰的,做到了不缺位、不越位。第一个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生字新词,正确读写一些词语,扫清阅读障碍。第二个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行文思路,为第二课时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个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出物体特点的方法,并仿写比喻句,读写有机结合,感受本喻体形象、神似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合“适”
学习生字新词,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学时要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石榴》中的“榴”这个字单个儿读第二声liú,在读课题时要提醒学生读轻声。这样比较自然、巧妙。文中“仿”“佛”两个字连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比喻句中被称作比喻词,并可以在引导学生用近义词方法理解的同时,指导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发现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规律,认认真真地描红、临写。这样,词语的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了。如何让词语教学不枯燥而又不功能单一呢?在这篇文章中采用词语“组块教学”是个好办法。首先,把课文中有价值的词语归类,这样既便于识记,又体现了词语教学的情境化。然后,可引导学生多手段地理解,多层次地积累。比如为使学生掌握“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红白相间”等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先引导学生采用字形比较、拆词等方法,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再提供句子及相关图片让学生填上刚学到的表示颜色的词语,使词语“活”起来。
三、教学流程互“动”
成尚荣先生认为,以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亟须建立“学习者”的理念。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是学习者……正因为自己也是学习者,教师才能更尊重学生、更理解学生,才能从高高在上的“教”的位置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学,向学生学习如何学。是啊,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石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这句话中“抽”字是个关键字,蕴含了作者对石榴深深的情意。一位教师“抽”字教学有意思。她先请班里力气大的学生抓住老师的手,接着从学生紧握的手中抽了出来,然后由那位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那位学生说:“老师,你抽出来的时候用了很大的力气。”听到这里,教师即抛出一个问题:“一个‘抽’字写出了什么?”学生妙语连珠:“‘抽’字写出了石榴树充满了勃勃生机,不然怎么会是抽出枝条呢?”“‘抽’字写出了石榴树的枝条胀起来很快,很有力量。”“‘抽’字写出了石榴树的枝条很有活力,也看出作者用词很妙。”在这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同一频道”上,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该教师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契合学生实际,能感染、激励学生成长。
四、教学检测求“实”
教学检测不仅能关注所有学生,而且有利于教师通过对质量的评定,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相关的指导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检测必须关注学生学科能力点、特别是学科素养的达成情况。根据《石榴》的文体特点,领悟作者写出物体特点的写法,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并进行仿写,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但对于刚刚由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体悟作者情感、运用修辞手法等则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巧妙点拨,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课堂上得到生长。如火红的枫叶,宛如孩子们拍红的手掌,在欢迎秋姑娘的到来。火红的枫叶,仿佛燃烧的火焰,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月亮圆圆的,仿佛一个大玉盘,高高地挂在夜空中。月亮弯弯的,好像一只小船,活泼地飘荡在星空里。那棵树长得郁郁葱葱,好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太阳红彤彤的,像个大火球,无情地烤着大地。课堂作业是检测题。这位教师布置的作业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检测出目标的达成度,考虑到学生完成的可能性,并有跟进措施。这些是“实”的具体体现。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言语生长性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D/2013/02/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