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先缓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快,是否就得加速?
   还真不见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急水难存。暴雨过后,有时反而会出现水荒。因为水来得急,去得快。若是暴雨持续时间短,根本就很难存住。一味加速一味急,非但不见得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这就像一个人,想成为另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该急一急还是缓一缓?
   下意识的做法,自然是前者。喜欢了,就得主动。光是主动,还不够,攻势还得够猛烈。若是不出意外,对方很快就会沦陷,于是,一段感情看似皆大欢喜地开始了。
   可來得快,去得也可能快。感情来得太快,还来不及好好打基础,就已经跨级连跳,直接进入热恋阶段。若是幸运,一帆风顺,倒也罢了。可若是有什么磕磕碰碰,很容易便各走各路,一点儿留恋都未曾留下。毕竟,也没什么刻骨铭心的,哪来欲走还留?
   加速,能让速度提高,效率却低了。因为快,快到来不及吸收就已经消失。反之,若能先缓一缓,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选择后者,先让自己慢慢进入对方的生活,相互了解,直至成为对方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浸润,看似速度慢,却能留出充足的时间,慢慢吸收与消化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最后,高效率成就持续力,结果反而容易皆大欢喜。
   感情如此,生活亦是。
   一个人,对生活,对工作,若一味疾风骤雨,往往只是三分钟的热度。速度是快了,但什么也消化不了,什么都存不住。最后,只能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一个领域的权威,靠的多半不是快,而是缓。放慢速度,却提高了吸收的效率。前半段,是慢龟搏兔;后半段,自己成了兔。后半段的快,靠的是前半段慢中的积累。于是,人生在漫流中积累,在激流中勇进。
   人生在世能不能有所成,有时缺的就是这么一个“缓”字。
  选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陌生的村庄,在屋门口坐着摘花生的老妇人,脚跟边蜷着一只小黑猫,屋顶上趴着开好的丝瓜花……这是一次旅途之中,无意间掠入我眼中的画面,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就是常常被我想起。那个村庄,那个老妇人,那貓那花,它们在我心里,投下异样的温暖。我确信,它们与我心底的某根脉络相通。机场门口,一对年轻男女依依惜别,男人送女人登机。就要登机了,女人走向检票口,复又折回头,跑向男人,只是为了帮他理理乱了的衣领。这样的场景
居住在繁华的都市,每当白昼已尽,城市里华灯璀璨,凭窗遥望浩瀚银河里闪烁不定的星辰,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乡下的老家,想起老家散发着桐油清香味的木板房,想起木板房里的煤油灯,想起煤油灯伴我走过的那段难忘的岁月,想起那个遥远的年代。我出生在一个山旮旯里。童年时,老家不通电,人们照明用的是一盏盏大大小小、样式大同小异的煤油灯。那时,每当夜幕降临,村里家家户户就会陆陆续续点起煤油灯,闪闪的灯光星星点点散
男人藏私房钿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私房钿是老婆不知道也不能让老婆知道的,而且要隐藏在不能让老婆发现的地方。每月10日,母亲总会在吃晚饭的时候问父亲,“工资发了吗,拿出来。”这是我家每月都会出现的一幕。“发了。”父亲从皮夹中拿出一只工资袋,递到母亲手中。工资“交公”,听从“组织”安排,香烟钱、交通费、零用钱,除此外,基本没有“财政预算”了,父亲只能将平时单位发的加班费、值班费和省下来的零用钱攒起来。我知
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有句话:“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极佳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味觉,还是一种视觉与触觉。一个人站窗外,看别人在室里于窗户纸上写字。丽日瞳瞳,窗户纸上映着什么字?上看下瞧,左观右看,大抵是一些“清风明月”、“福禄寿禧”。字虽是反的,然而却觉得效果不错。这样的生活场景,往往发生在江南的某个风雅老宅院内。  生活有许多“极佳”,透视感很强,让人觉得事物的美妙。  冬
在上海,人们普遍认同“家常菜最好吃”,上海人请客吃饭,最高境界就是设家宴。但如果条件所限,必须“外头吃”,那也是锁定“最好吃的”而不是“最贵的”。  所以经过一百多年的修炼,上海人也越来越会吃了,所谓“会吃”,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口而止,二是适可而止。前者讲究对味道的品鉴,后者强调内敛,反对铺张浪费。  早年,来城里创业的厨师就是取各帮之长为我所用,形成了咸甜适口的本帮菜。近年来本帮菜满血复活
一進峄城,就融入一个石榴的世界。满耳是石榴的故事,满眼是摇动的石榴树。记得小时候,鲁北平原,我们的村落只有一株石榴树,在九奶奶家。九奶奶住在村西头,家屋后有个大院子,里面种着阔叶的桑树,开白花的杏树,开红花的桃树,还有一棵粗壮高大的树。树上的虬枝舒意伸展,树叶层层叠叠,夏日里绿荫遮日,浓密的叶子里垂出无数圆圆的小小的果实。我们小伙伴就常常爬到树上去摘。那是一种青色的果,味似苹果,酸而甜,咬一口,爽
不少人对春雨情有独钟,究其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喜欢它的若即若离,有的喜欢它的诗意盎然,有的喜欢它的步履轻盈,有的喜欢它的润泽万物。因此,便有了这许多关于春雨的曼妙之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天街小雨润如酥”等等。而我也十分喜欢春雨,个中缘由却与以上的种种不尽相同,如果真要说有点什么联系,那么可以说喜欢它的生发万物。在村庄里,春雨过后,极易滋生出一味野菜。这野菜长在山野之间,有一个好
古人对于美食,喜欢用谚语给予定论。谚语是最短的文学形式,往往能抓住事物最显著的特点,精准地说出其要义。单就有关新疆美食的谚语而言,可圈可点者不胜枚举。譬如“马是男儿的翅膀,饭是人类的营养”“迷路时星星跟月亮一样亮,饥饿时面条跟酥油一样香”“即便活到中午,也要准备晚餐”……  我在新疆近三十年,一直受到美食的暗示、影响和引领,让我先是成为一个饮食方面的模仿者,后又养成了顽固的味觉习惯。新疆的美食背后
人有七情六欲,如影相随。孤独、开心、烦恼、难过、痛苦、悲伤、不舍、绝望、希望……这就是火热的但又真实得有些残酷的生活。   刚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话,一位名叫索尔·雷特的美国摄影大师说:“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for nothing to happen.”中文意思是“幸福的秘密在于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这真的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一个人的成长,怎么可能不会发生任
精神上近是精神范畴的亲人,肉体上近是荷尔蒙范畴的亲人,多数时候这两者不统一。人会因为这种不统一感到疲惫。当我们言说爱情,是白马非马与马非白马的状态,我想它可能并不存在。如果说,人说话是因为人应合于语言——那么人相爱或许也是人应合于爱情,即使我们并不认识这种召唤。最动人的情感不属于爱情。最动人之处,个人几乎是消失的。爱情是一种途中状态,不是抵达。关乎抵达的事情仰赖于命运的参与。情诗也并不是最好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