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i9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曹禺的戏剧创作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从对西方的悲剧意识的消解中重构独特的剧作状态,从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消解中熔铸独特的悲剧含义。
  关键词:戏剧创作;西方文化;消解;重构
  中图分类号: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005—002
  
  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动荡的时期。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风云际会,激荡、冲突、分化、交融,极大地震撼着一大批有着深刻良知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曹禺正是处于社会变革旋涡中的一位以戏剧作为载体来宣泄人生体验或表达自己社会理想的作家。因此,他也与他同时代的一大批志士仁人不可避免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一、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它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旧约圣经》被认为像希腊神话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对西方的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曹禺在他的剧作《日出》中大量地引用了《圣经》中的话语,其中的作用应该探询。
  曹禺在有关《日出》的话题中做过这样的阐述:“全部引语放在前面,是想代替序的作用。”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对引语的表层定位,更深层次的含义恐怕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同时他还说:“我的想法是要毁掉哪个不合理的社会,当时不敢说出来写出来,就用了一大串《圣经》上的话。过去,我曾经提醒人们要按照我排列的顺序读那些引自圣经的段落。”(《曹禺自述》京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97、98页)。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话语共有7小节,我们认真解读就会发现其严密的思想和情感的逻辑层次。 “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之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新约.罗马书》第二章)
  “……我的肺腑啊,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里面烦不安,我不能静默不言。因为我已经角声和打仗的喊声。毁坏的信息连络不绝。因为全地荒废。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旧约耶利米书》第五章)
  显然,作者借用这两段文字发出了对被扭曲了的丑陋人性的抨击、对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的质问,警醒人们怀疑这旧的世界旧的秩序。正象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上帝如果没有死。为什么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多的凶险呢?尼采的“上帝死了”,这是—个复杂的哲学命题。它预示的是西方基督文明的崩溃和—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当然。对于这样一个即将过去的社会和历史。我们应该“重估一切价值”。
  作者同样借用《圣经》里的观点来表达自己试图重新构建一个合理有序的世界的理想。“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吃饭”(《新约.帖撒罗尼迦后书》第三章)“是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我又看见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启示录》第二十一章)作者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切都要重新重来”。
  诚然,曹禺先生的《日出》深刻地描绘了一个“不合理的”、“不义的”、“该死的”黑暗世界。在这个黑暗世界中人们的灵魂与精神全都被折腾着被扭曲着,人性的毁灭,心灵无所依归,精神家园荡然无存。作者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驾驭着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灵与肉的绞杀,追求与幻灭的交替,理想与软弱的消长建构了人物之间紧张的心理对抗,呈现出了一个毫无希望腐朽堕落的社会现实。但剧中的主人公陈白露有÷二段精彩的台词:“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不管我们如何去解读主人公的心理与情绪都无关紧要,关键是作者借主人公之口呼唤太阳的升起,诅咒逝去的黑暗。曹禺先生也曾说:“写《日出》。之前,是心中早已有了那几句话。”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经典,它存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宗教性。曹禺先生引用圣经中看似零,散的经典语言来演绎着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对宗教经典的消解中重构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悟与认知。众所周知,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要利用艺术的有限性去超越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无限性就必须具备超火的智慧。曹禺这种充满着哲理的思辩与艺术实践正展示了他那种站在历史高度的豁达精神和艺术家的可贵品质。
  
  二、从对西方悲剧意识的消解串重构独特的剧作形态
  
  曹禺先生的悲剧创作无疑是受到西方悲剧创作理论和悲尉创作手法的影响,他“第一次把希腊悲剧,尤其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盼讽喻手法易卜生以来近代剧的闭锁结构技巧结合起来运用,创作了激动人心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悲剧。”(《曹禺的剧作道路》杨海根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一1988年版,第41页)笔者也曾经在《(雷雨)的社会价值及其它》一文中对曹禺先生的悲剧作品作过这样的阐述:“曹禺悲剧的意义是带有强烈的时代性的,正像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索福克勒斯所处的时代是人类还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时代,还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时代,所以古希腊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今时代的人物及其命运的悲剧,不是天命安排的,而是含有其社会法则的,是社会斗争的产物,是不合理的制度的产物;人物的命运安排是作者根据现实的生活特征,逐步凸现出来的。索福克勒斯给他的主人公俄狄浦斯预设了神的诏示,而曹禺笔下的任何人物没有这样。看样子,曹禺是不相信命运的,他只是欣赏希腊命运悲剧而已。他所追求的是希腊悲剧的艺术特征,尽力打造出希腊悲剧的那种戏剧形态,以造成自己戏剧的那种神秘感和朦胧感,酝酿出不可言喻的令人战栗的悲剧气氛。”(拙作见《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3页)的确,索福克勒斯向人们倾诉的是人类命运的不可捉摸,宇宙背后有一个神秘的主宰者。那么对他的悲剧特征我们称为——“命运悲剧”。
  曹禺先生说:“外国剧作家对我的创作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第二个使我受到影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博大精深,宇宙有多么神奇,它就有多么神奇。我从易卜生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写作的方法,而莎士比亚的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浩瀚的想象力,是任何天才不能比拟的。”(《曹禺自述》京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35页)对莎士比亚的解读曹禺先生很独到很精深。可见影响特别之大。我们今天看来,莎翁的悲剧作品有着他自身的特点:第一是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第二是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全在于主观因素。所以我们称之为——“性格悲剧”。从莎翁的代表作品《哈姆雷特》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的重要性不在于悲剧主人公的遭遇。而在于悲剧表现,的矛盾深度,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度。莎翁悲剧的主人公虽然死了,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给 人以一种光亮和前途。莎翁的悲剧含有极其浓重的人文主义理想韵色彩。
  通观曹禺先生的悲剧作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作者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是从对宇宙人生的关切出发,真切地揭露和抨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与制度。换言之,作者是怀着“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的心情愤笔直书的,他将悲剧的主人公置放在一个“吃人的社会”背景中去冲突去绞杀去毁灭的,显而易见,作者从古希腊悲剧作家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那里找到的是一种悲剧创作的精神,找到的是一种可贵的艺术品质,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模仿。他的创作带有心灵的痛苦与拆磨,历史的沉思与探索、时代的激情与冲动。可以这样说,曹禺先生另辟蹊径,有着自己独到的创意,如果要将先生的剧作定位的话,那就称为“社会悲剧”吧。
  
  三、从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消解中熔铸独特的悲剧含义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在西方衰落之后,应运而生的便是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主要影响是在诗歌领域。象征主义的特征很复杂,早期的象征主义“主要强调展示隐匿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念世界,要求诗人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运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法通过丰富和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暗示、透露隐藏于日常经验深处的心灵隐秘和理念。”(《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0页)我们在解读曹禺先生的悲剧作品时不难发现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在剧作中隐约可见。
  
  (一)戏剧命题的象征性
  曹禺先生一系列的悲剧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等,这些个作品的命题,作者抓住生活中具有强烈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意象。展示给读者或观众的不仅仅是蕴藏着的浓郁的个体诗情,而且还洋溢着人类所追求的普遍审美价值规律;不仅仅是物象表层的感性意义,而且具有深层的不可捉摸的理性色彩,留给读者更为广阔更为悠长的思考与想象的时空跨度。
  
  (二)舞台设计的象征性
  在这一点上特别突出的是《原野》。作者为剧中活动的人们设计出奇异、诡秘、恐怖的舞台环境与气氛。暮秋的原野,黑云密匝匝遮满了天空,低沉沉压着大地。狰狞的云泛着幽暗的赭红色,在云朵中点染成万千诡异艳怪的色彩。尤其是最后一幕,黑林子,黑幽幽潜伏着原始的残酷和神秘。正如作者所说:“这里蟠踞着生命的恐怖,原始人想象的荒唐。”作者将象征主义手法与写实主义手法融为一体。为主人公的复仇心理和复仇过程设置了一个令人震颤和恐怖的环境,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民身上的极其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负担。从艺术接受角度讲也给读者和听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听觉与心理冲击力。
  
  (三)人物塑造的象征性
  在《雷雨》中,作者塑造了周朴园、鲁侍萍、周繁漪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如果按照尼采的观点来解析的话,我们似乎可以又发现曹禺先生的剧作暗含着极大的哲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又恰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尼采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一书中认为,古希腊艺术的产生在于日神的冲动和酒神的冲动。日神代表的是整个世界的规范、秩序,代表的是所谓的公正与权威;酒神则是原始的冲动,主要是情欲的放纵。只有太阳之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厄罗索斯二者结合才会产生悲剧。
  周朴园恰好是父权的代表与象征,在人类历史上父权就是一切的主宰,父权像太阳神阿波罗一样,以他的光辉笼罩着整个世界。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父权走向了他的反面——理性的极端独裁、专制——导致世界的不公与黑暗。侍萍与繁漪则是母性的代表与象征。但不管母性释放出来的是温婉善良、忍辱负重的光辉,还是“蛮性”与抗争这种人类原始野性的冲动,都必将与父权产生对峙。人类社会越是走向理性化,人的本性就会受到致命的挤压和打击,整个人类也就沦为理性精神的奴隶。那么,只有酒神精神才会撩开太阳=神阿波罗的面纱,去寻求个性的凸显与张扬,于是就产生了悲剧。《雷雨》中母性为了寻求个体的生存个性的解放——不管是侍萍还是繁漪——在理性的遏制下都走向了自我毁灭;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悲剧中所暗示出的意义:即个体的价值毁灭换来却是人类整体抗争的延续。从这个角度去透视曹禺悲剧作品《雷雨》中的人物形象,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作者恰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对尼采的悲剧理论进行了重新解构。
  总之,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曹禺先生一方面像当时“五·四”时期前后的那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一样,满怀激情地如“天狗”一般地去“吞噬”;但同时他又采用审慎的态度去辨识去消解去重构。只有这样。他才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气派与民族特色的社会悲剧。
其他文献
摘要:对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一所重点小学二到五年级的1228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动机;调查    学习活动占了小学生在校生活的绝大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及其对个体学习行为、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我们对四川省达州市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资料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
期刊
摘要:本文现从高二必修教材上册第118页例题3的几种解法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若能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中去挖掘其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来,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例题;解法……
期刊
摘 要:文章评价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认为该书论述有力,开掘深邃、站位颇高,影响亮丽,是一部有力度、深度、高度和亮度的力作。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趣论与实践研究》;评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008—003    拜读了杨晓龙等人的大作《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获益匪浅,深受启迪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礼治    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
期刊
明代的韵书表现的知照系声母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二庄和知三章有别。如《韵略易通》、《韵略汇通》、《通解今俗音》、《交泰韵》。但也有人主张合为一个音位。另一类则是知庄章无别。如《中原雅音》(也有人认为是宋代或宋元时期的作品)、《青郊杂俎》、《书文音义遍考私编》、《韵法横图》、《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泰律篇》等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 要: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非常枯燥、乏味,甚至苦涩难懂。如何将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何把杂乱无序:的各种常用记号系统化,如何把抽象的乐理概念形象化,如何运用音乐创作实践进一步掌握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下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关键词:直观形象;创作实践;调式;音程;坐标图;排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012—005    乐
期刊
摘要:个性化教育,是在区别于相对单一的模式化教育的环境下提出的,是一种差异化教育、引导式教育。本文从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实践、目标来探讨了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个性化需求;个性化教育;自主学习    早在1998年,上海有51所高中被命名为上海市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率先开始进行二期课改试验探索,就标志着全市中小学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的教改实践的开始。二期课改为优化和完善教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为视角,评价了张凤琴新作《新时期图书馆问题研究》,指出是一部集知识性、理论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好书,适合社会不同人群阅读,是大中专学校、成人各类学校教辅的好教材,无论任何人、从任何角度去看,都会大有裨益的,将产生显著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新时期图书馆问题研究》;评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15—0
期刊
摘要:进入近代以后,人们原有的历史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面对急剧变迁的世界政治格局,晚清学人从传统史学的内在理路出发,重新挖掘出国别体以记载外史,表现出通过历史了解外部世界的强烈渴望,甲午战后,面对明治日本诸种并存的“世界历史”观念,晚清学人呈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认为近代史就是欧化史,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只有接受欧洲文化,才有出路,这是近代史的铁律。柯文
期刊
摘 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自身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因而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乌托邦形象。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通过调解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的认知,以维护和整合本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象征模式。本文反观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