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和友人闲聊。言及顾随,都不禁为之扼腕,觉得对这样天才的艺术鉴赏家,知道得太晚了。几年前曾拜访过叶嘉莹先生,那一次谈话。得知她的学识,有许多是来自于顾随的暗示,这才留心到这位已逝的前辈。后来,陆续读到张中行、周汝昌、史树青等文化前辈怀念顾随的文章,便隐隐感受到了一个特别的精神存在。一个人死去几十年后,仍被不断提及,便也证明了一种力量。可惜,许久以来,他的文字在书界早已难觅了。
直到《顾随文集》问世的时候,才得以窥见他的风采。那真是一个诱人的存在,他的为诗、为文,以及为人。都有着别人难及之处。
顾随不仅艺术天分高。能写很漂亮的诗话,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见识不俗,常言他人难言之语。于迷津之中,道出玄机,给人豁然开朗的惊喜。这样的学人,在今天,已不多见了。
顾随是典型的“京派学人”,与周作人那个圈子里的人很熟悉,但他看人看事,并不以权威眼里的是非为是非,而是有特立独行的一面的。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苦雨斋”里也执弟子之礼。周氏的学生们对老师恭恭敬敬,像俞平伯、沈启无,甚至对周作人有崇拜感。顾随则以平常目光视之,对苦雨斋主人的短长颇为清楚。虽然在学问上,多少受到周作人的影响,但在那个圈子里,顾氏应该说是个“鲁迅党”的一员,虽然他和鲁迅并无什么交往。
他毕生从事教书工作,但对创作又别有情怀。一直关注文坛的动态。自己也写过小说、散文,而尤以古诗词多见功力。冯至先生说他:“多才多艺,写诗、填词、作曲,都创有新的境界;小说、信札,也独具风格;教学、研究、书法,无一不取得优越的成就;只是他有一时期说禅论道,我与此无缘,不敢妄置一词。但除此以外,他偶尔也写点幽默文字、调侃词章。既讽世,也自嘲。”
顾随生于1897年,河北人,字羡季。笔名苦水,晚年号驼庵。他在北大读书时,大概就认识了周作人。不过,那时他对周氏的印象,远不及鲁迅。看他的书信、日记以及学术文章,言及鲁迅处很多。对周作人却很少提及。偶涉苦雨斋主人,还略带批评,看法是很奇特的。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当他涉足到周作人的圈子里时,对诸位的感觉,很有分寸。不像废名、俞平伯那么醉心。他的书信,多次写有对钱玄同、周作人的感受,这些,已成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顾随的审美情调与治学方式,与周作人圈子的风格,略微相同。比如都深恶八股,为文与为人。以诚信为本,此其一;看书精而杂,喜欢人生哲学,其谈禅的文章,我以为超出废名、俞平伯。有大智存焉,此其二;他谈艺论文,与周作人思想时有暗合之处,如主张“诗人必须精神有闲”等等,不为功利所累,此其三。
但顾氏在根底上,又是位诗人。对为学术而学术,或说以学术而自恋的生活,不以为然。虽身在北平,但心却神往上海的鲁迅,以为“鲁夫子”的世界,才是知识人应有的情怀。自上世纪20年代起。他便有意搜集鲁迅的作品,无论创作还是译作,都很喜欢。有时甚至达到崇仰的地步,并以大师视之。顾随谈及周氏兄弟,佩服的是周作人的读书之多。敬仰的是鲁迅的精神状态,以为后者的超迈。虽可望而不可即也。
周作人生前,与顾随的交往止于一般友人的礼仪,并非像对废名、江绍原那么热情。但他读鲁迅著作,就是另一种状态。1942年,翻阅鲁迅的译作《译丛补》时,顾随就感动不已,说出这样的感慨:“《译丛补》自携来之后,每晚灯下读之,觉大师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页上那方图章,刀法之秀润,颜色之鲜明,也与十几年前读作者所著他书时所看见的一样。然而大师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师那样地努力过而死,大师虽未必(而且也决不)觉得满足,但是后一辈的我们,还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吗?想到这里。再环顾四周,真有说不出的悲哀与惭愧。”
我相信,顾随的感觉是真实的。他对周氏兄弟的判断,十分到位。顾氏生活于学人的圈子,能悟出其中的冷暖。看到己身的不足。这就很有几分哲人气。顾氏于平淡中又能生出奇拔的超逸情怀。与喜欢鲁迅不无关系。顾随的文章。每每被后人提及,且喜好者甚多。那是见解的不俗所致。至少比起周作人的诸多弟子的文章,是有可咏叹者在的。
直到《顾随文集》问世的时候,才得以窥见他的风采。那真是一个诱人的存在,他的为诗、为文,以及为人。都有着别人难及之处。
顾随不仅艺术天分高。能写很漂亮的诗话,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见识不俗,常言他人难言之语。于迷津之中,道出玄机,给人豁然开朗的惊喜。这样的学人,在今天,已不多见了。
顾随是典型的“京派学人”,与周作人那个圈子里的人很熟悉,但他看人看事,并不以权威眼里的是非为是非,而是有特立独行的一面的。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苦雨斋”里也执弟子之礼。周氏的学生们对老师恭恭敬敬,像俞平伯、沈启无,甚至对周作人有崇拜感。顾随则以平常目光视之,对苦雨斋主人的短长颇为清楚。虽然在学问上,多少受到周作人的影响,但在那个圈子里,顾氏应该说是个“鲁迅党”的一员,虽然他和鲁迅并无什么交往。
他毕生从事教书工作,但对创作又别有情怀。一直关注文坛的动态。自己也写过小说、散文,而尤以古诗词多见功力。冯至先生说他:“多才多艺,写诗、填词、作曲,都创有新的境界;小说、信札,也独具风格;教学、研究、书法,无一不取得优越的成就;只是他有一时期说禅论道,我与此无缘,不敢妄置一词。但除此以外,他偶尔也写点幽默文字、调侃词章。既讽世,也自嘲。”
顾随生于1897年,河北人,字羡季。笔名苦水,晚年号驼庵。他在北大读书时,大概就认识了周作人。不过,那时他对周氏的印象,远不及鲁迅。看他的书信、日记以及学术文章,言及鲁迅处很多。对周作人却很少提及。偶涉苦雨斋主人,还略带批评,看法是很奇特的。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当他涉足到周作人的圈子里时,对诸位的感觉,很有分寸。不像废名、俞平伯那么醉心。他的书信,多次写有对钱玄同、周作人的感受,这些,已成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顾随的审美情调与治学方式,与周作人圈子的风格,略微相同。比如都深恶八股,为文与为人。以诚信为本,此其一;看书精而杂,喜欢人生哲学,其谈禅的文章,我以为超出废名、俞平伯。有大智存焉,此其二;他谈艺论文,与周作人思想时有暗合之处,如主张“诗人必须精神有闲”等等,不为功利所累,此其三。
但顾氏在根底上,又是位诗人。对为学术而学术,或说以学术而自恋的生活,不以为然。虽身在北平,但心却神往上海的鲁迅,以为“鲁夫子”的世界,才是知识人应有的情怀。自上世纪20年代起。他便有意搜集鲁迅的作品,无论创作还是译作,都很喜欢。有时甚至达到崇仰的地步,并以大师视之。顾随谈及周氏兄弟,佩服的是周作人的读书之多。敬仰的是鲁迅的精神状态,以为后者的超迈。虽可望而不可即也。
周作人生前,与顾随的交往止于一般友人的礼仪,并非像对废名、江绍原那么热情。但他读鲁迅著作,就是另一种状态。1942年,翻阅鲁迅的译作《译丛补》时,顾随就感动不已,说出这样的感慨:“《译丛补》自携来之后,每晚灯下读之,觉大师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页上那方图章,刀法之秀润,颜色之鲜明,也与十几年前读作者所著他书时所看见的一样。然而大师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师那样地努力过而死,大师虽未必(而且也决不)觉得满足,但是后一辈的我们,还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吗?想到这里。再环顾四周,真有说不出的悲哀与惭愧。”
我相信,顾随的感觉是真实的。他对周氏兄弟的判断,十分到位。顾氏生活于学人的圈子,能悟出其中的冷暖。看到己身的不足。这就很有几分哲人气。顾氏于平淡中又能生出奇拔的超逸情怀。与喜欢鲁迅不无关系。顾随的文章。每每被后人提及,且喜好者甚多。那是见解的不俗所致。至少比起周作人的诸多弟子的文章,是有可咏叹者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