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龄稍长一些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大多喜欢将教学资料标注在课本上。养成这个习惯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要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答题准确率,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化答案。为了免去上课时既要拿课本又要翻教案之烦,自然而然养成了标注习惯。而这个习惯带来的便利,又给老师重标注而轻教案提供了最为充足的理由——与其年复一年编写或抄写内容几乎相同的教案,倒不如多花些时间去查阅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答案;其二,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状况看,多数语文教师基本上还是按照“师教生学”的思路进行授课。教学过程、内容基本上是预设的、静态的、可控制的。在这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无险情之乱阵,无杂音之劳神,语文老师只须将标注在课本上的教学资料,按预设的顺序和盘托出,就能顺利达成教学任务和考试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和做法的“成功”,老师们就从心理上看轻了教案编写,认为教案编写不过是机械的文字抄录,毫无实用价值。
然而教案是不能不写的,因为每年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都要对老师们的教案进行检查。为了统一管理和量化评比,业务部门对教案的格式、篇幅、篇数都做了严格规定。学校为了配合上级检查,则把检查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以及晋级挂钩。在这个的制度约束下,日复一日,老师们更加把教案编写工作当作是一种负担和累赘。
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对教案编写的现状进行反思:
首先,老师编写教案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指导教学活动过程还是应付上级检查?业务主管部门检查老师的教案目的又是什么?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教案的服务对象是谁?是为教师课堂上的“教”提供思路,为老师指导学生的“学”提供脚本,还是为领导检查提供样本?
再次,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案能否突破传统编写形式的“瓶颈”,还教师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
以上三点实际上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所有学科老师在教案编写问题上的困惑。为了便于阐释,笔者只从语文教案编写角度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思考,不当之处还望行家批评指正。
思考一: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给教案“松绑”。
一是多一些宏观管理,少一些微雕要求。
这一点是针對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本来检查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教学,可是年年检查,收效却微乎其微。以语文学科为例,检查时要先算出应备课时,再数出已备总数,接着分别数出详案篇数。我们不禁要问:真的非这样做不可吗?教师(特别是十五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把一篇文章归纳起来不分课时内容,写一篇预设性教学思路构想好不好?或者把一些教学要点旁注在书本上,课后再结合上课情况写个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行不行?或者写一份有个性的教学设计简案可不可以?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对教案管理方式进行反思:我们是否可以给教案编写进行“松绑”呢?比如只对教案作宏观上的管理,使其体现结构的不确定性、内容的概要性和形式的模糊性,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老师在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中留有余地。至于内容的详略、篇幅的长短、有无分课时则不去作微雕式的规定。试想,如果能让备课活动成为教师激活情感、凸显个性、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快乐舞台,让教案编写不再成为一种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和累赘,这不正是我们各级业务主管们所期待的吗?
二是多一些自觉意识,少一些应付心理。
这一点是针对老师们提出来的。业务主管部门需要对教案检查进行认知上“松绑”,教师在对待教案的编写态度上,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上的“松绑”。教案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基本框架等等方面进行设计,是老师备课后将心中预设的教学模式书面化的过程。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教学活动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活动,老师都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因此老师在课前不管是集备还是个体形式,都必须或详或略地预设出教学活动“脚本”。仅仅依靠课本上的一些旁批和标注,显然再也无法自如应对现今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活动。老师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抱有累赘的心态去应付教案的编写。因为这是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因为谁做出的规定。
思考二: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给教案正确定位。
一是教案不是教学过程的“标本”,而是教学活动的“脚本”。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对教案进行正确定位,还原教案的本来面目——教案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的“脚本”。 这个“脚本”当然只是初步预设的雏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及时调整原先的设计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应该把教案当作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标本”来机械地执行,从而使课堂上出现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动态生成性被我们因照本宣科产生的麻木所淹灭和扼杀。
二是教案不仅要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服务,更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
教案是将备课活动中对教与学的最佳策略研究与探索的结果进行书面化。新课程背景下,教案编写的目的不仅要为教师的“教”服务,更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思考三: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给教案注入新的理念。
一是重视三维目标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已开始从过去强调“双基”转变为“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目标则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二是重视教案中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而不仅仅是静态预设。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的是师生互相交往过程中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如能善于把握敏感,意识到其价值,并加以及时引导,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绝不是机械执行教案所能体验到的。
总之,教案编写是一门艺术,需要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来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需要大胆创新。在编写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为重。只有这样,教师在教案编写工作中才会更具有自觉性、激励性和创造性,从而体验到研究与探索所产生的成功乐趣。
基于上述认识和做法的“成功”,老师们就从心理上看轻了教案编写,认为教案编写不过是机械的文字抄录,毫无实用价值。
然而教案是不能不写的,因为每年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都要对老师们的教案进行检查。为了统一管理和量化评比,业务部门对教案的格式、篇幅、篇数都做了严格规定。学校为了配合上级检查,则把检查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以及晋级挂钩。在这个的制度约束下,日复一日,老师们更加把教案编写工作当作是一种负担和累赘。
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对教案编写的现状进行反思:
首先,老师编写教案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指导教学活动过程还是应付上级检查?业务主管部门检查老师的教案目的又是什么?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教案的服务对象是谁?是为教师课堂上的“教”提供思路,为老师指导学生的“学”提供脚本,还是为领导检查提供样本?
再次,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案能否突破传统编写形式的“瓶颈”,还教师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
以上三点实际上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所有学科老师在教案编写问题上的困惑。为了便于阐释,笔者只从语文教案编写角度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思考,不当之处还望行家批评指正。
思考一: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给教案“松绑”。
一是多一些宏观管理,少一些微雕要求。
这一点是针對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本来检查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教学,可是年年检查,收效却微乎其微。以语文学科为例,检查时要先算出应备课时,再数出已备总数,接着分别数出详案篇数。我们不禁要问:真的非这样做不可吗?教师(特别是十五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把一篇文章归纳起来不分课时内容,写一篇预设性教学思路构想好不好?或者把一些教学要点旁注在书本上,课后再结合上课情况写个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行不行?或者写一份有个性的教学设计简案可不可以?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对教案管理方式进行反思:我们是否可以给教案编写进行“松绑”呢?比如只对教案作宏观上的管理,使其体现结构的不确定性、内容的概要性和形式的模糊性,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老师在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中留有余地。至于内容的详略、篇幅的长短、有无分课时则不去作微雕式的规定。试想,如果能让备课活动成为教师激活情感、凸显个性、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快乐舞台,让教案编写不再成为一种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和累赘,这不正是我们各级业务主管们所期待的吗?
二是多一些自觉意识,少一些应付心理。
这一点是针对老师们提出来的。业务主管部门需要对教案检查进行认知上“松绑”,教师在对待教案的编写态度上,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上的“松绑”。教案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基本框架等等方面进行设计,是老师备课后将心中预设的教学模式书面化的过程。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教学活动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活动,老师都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因此老师在课前不管是集备还是个体形式,都必须或详或略地预设出教学活动“脚本”。仅仅依靠课本上的一些旁批和标注,显然再也无法自如应对现今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活动。老师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抱有累赘的心态去应付教案的编写。因为这是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因为谁做出的规定。
思考二: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给教案正确定位。
一是教案不是教学过程的“标本”,而是教学活动的“脚本”。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对教案进行正确定位,还原教案的本来面目——教案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的“脚本”。 这个“脚本”当然只是初步预设的雏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及时调整原先的设计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应该把教案当作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标本”来机械地执行,从而使课堂上出现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动态生成性被我们因照本宣科产生的麻木所淹灭和扼杀。
二是教案不仅要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服务,更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
教案是将备课活动中对教与学的最佳策略研究与探索的结果进行书面化。新课程背景下,教案编写的目的不仅要为教师的“教”服务,更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思考三: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给教案注入新的理念。
一是重视三维目标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已开始从过去强调“双基”转变为“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目标则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二是重视教案中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而不仅仅是静态预设。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的是师生互相交往过程中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如能善于把握敏感,意识到其价值,并加以及时引导,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绝不是机械执行教案所能体验到的。
总之,教案编写是一门艺术,需要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来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需要大胆创新。在编写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为重。只有这样,教师在教案编写工作中才会更具有自觉性、激励性和创造性,从而体验到研究与探索所产生的成功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