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任万里的秘书,现担任中房集团理事长、幸福人寿监事长、汇力基金董事长、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等
孟晓苏原本对房地产业毫不了解。1983年8月,他与万里、李鹏两位国务院副总理一起去陕北革命圣地延安。他们看到,当地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是住的依然是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窑洞。这次陕北之行深深刺激了孟晓苏,他心里萌生一个想法:为13亿中国人盖房子!
孟晓苏具有三重身份,即企业家、学者、官员。
第一个身份,企业家———孟晓苏既是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又是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法人代表,管辖全国220多个城市中430多家房地产企业。
第二个身份,学者———孟晓苏博士先后撰写和主编11本有关经济理论、房地产业、企业管理、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著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他还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的论著《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作者共4位,领衔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其他3位则是厉以宁教授的高足,名字依次排列为孟晓苏、李源潮和李克强。
第三个身份———官员。孟晓苏曾经长期在中南海工作,从1983年5月至1990年12月,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秘书达7年半之久。他还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
孟晓苏的祖父孟昭琳,是国民党少将,父亲孟宪成则是中共党员,早年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以,当孟晓苏在2003年第一次访问台湾时,台湾媒体称他“血管里流着国共两党的血”。
孟晓苏祖籍山东,1949年12月24日,他在父母南下途中出生于苏州,因而得名“晓苏”。孟晓苏4岁时随父母从苏州到北京,从此定居北京。1968年,孟晓苏被分配到北京东方红汽车制造厂工具分厂当工人。孟晓苏从小喜欢写作,进入工厂后便成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理论组成员之一。1974年初,他写出了报道《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们写出〈读《封建论》〉》,1974年7月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解放军报》都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孟晓苏的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在工厂里,孟晓苏认识了万里之子万季飞,两人成为好友。高考制度恢复后,孟晓苏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新闻专业。
1982年初,北大毕业的孟晓苏进入中宣部新闻局,后来中央办公厅需要秘书,孟晓苏来到中办,被直接分配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当秘书。万里与孟晓苏相处得非常融洽。万里有5个子女,孟晓苏的年纪小于万里的第四个孩子万季飞,大于第五个孩子万晓武,用孟晓苏的话来说,他成了万里的“第四点五个孩子”。
1992年,孟晓苏出任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兼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1996年10月,孟晓苏担任房改课题小组组长,他成为中国房改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孟晓苏最初把房地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定位被广泛接受,写入各种政府文件。1997年,孟晓苏又进一步提出“房地产业是国家支柱型产业”。这一提法于2003年写入国务院第十八号文件。从此,房地产业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
2000年,孟晓苏出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房价牵动千千万万百姓的心。有人质问:“房价到底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孟晓苏回答:“这两个选项都不是,商品房价格是归市场管!”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孟晓苏提出要采取限制性措施。孟晓苏说,第一是要增加土地的供应量,第二是要增长商品房的有效供给,第三是政府要加快保障房建设,第四,这三项建设并不是马上就可以产出效果的。为了防止他们在没产出效果之前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可以采取临时性措施来抑制需求,但它绝不是长期政策。这些想法后来就构成了“国十条”、“国八条”等限制购房政策。正因为孟晓苏从宏观上、从政策与理论上对中国房地產业提出诸多创见,所以他的贡献就不仅仅在于中房集团这样一艘中国房地产的“航空母舰”,而是成为“中国房地产教父”。
(摘自《名人传记》2013年第12期)
孟晓苏原本对房地产业毫不了解。1983年8月,他与万里、李鹏两位国务院副总理一起去陕北革命圣地延安。他们看到,当地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是住的依然是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窑洞。这次陕北之行深深刺激了孟晓苏,他心里萌生一个想法:为13亿中国人盖房子!
孟晓苏具有三重身份,即企业家、学者、官员。
第一个身份,企业家———孟晓苏既是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又是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法人代表,管辖全国220多个城市中430多家房地产企业。
第二个身份,学者———孟晓苏博士先后撰写和主编11本有关经济理论、房地产业、企业管理、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著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他还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的论著《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作者共4位,领衔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其他3位则是厉以宁教授的高足,名字依次排列为孟晓苏、李源潮和李克强。
第三个身份———官员。孟晓苏曾经长期在中南海工作,从1983年5月至1990年12月,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秘书达7年半之久。他还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
孟晓苏的祖父孟昭琳,是国民党少将,父亲孟宪成则是中共党员,早年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以,当孟晓苏在2003年第一次访问台湾时,台湾媒体称他“血管里流着国共两党的血”。
孟晓苏祖籍山东,1949年12月24日,他在父母南下途中出生于苏州,因而得名“晓苏”。孟晓苏4岁时随父母从苏州到北京,从此定居北京。1968年,孟晓苏被分配到北京东方红汽车制造厂工具分厂当工人。孟晓苏从小喜欢写作,进入工厂后便成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理论组成员之一。1974年初,他写出了报道《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们写出〈读《封建论》〉》,1974年7月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解放军报》都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孟晓苏的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在工厂里,孟晓苏认识了万里之子万季飞,两人成为好友。高考制度恢复后,孟晓苏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新闻专业。
1982年初,北大毕业的孟晓苏进入中宣部新闻局,后来中央办公厅需要秘书,孟晓苏来到中办,被直接分配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当秘书。万里与孟晓苏相处得非常融洽。万里有5个子女,孟晓苏的年纪小于万里的第四个孩子万季飞,大于第五个孩子万晓武,用孟晓苏的话来说,他成了万里的“第四点五个孩子”。
1992年,孟晓苏出任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兼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1996年10月,孟晓苏担任房改课题小组组长,他成为中国房改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孟晓苏最初把房地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定位被广泛接受,写入各种政府文件。1997年,孟晓苏又进一步提出“房地产业是国家支柱型产业”。这一提法于2003年写入国务院第十八号文件。从此,房地产业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
2000年,孟晓苏出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房价牵动千千万万百姓的心。有人质问:“房价到底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孟晓苏回答:“这两个选项都不是,商品房价格是归市场管!”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孟晓苏提出要采取限制性措施。孟晓苏说,第一是要增加土地的供应量,第二是要增长商品房的有效供给,第三是政府要加快保障房建设,第四,这三项建设并不是马上就可以产出效果的。为了防止他们在没产出效果之前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可以采取临时性措施来抑制需求,但它绝不是长期政策。这些想法后来就构成了“国十条”、“国八条”等限制购房政策。正因为孟晓苏从宏观上、从政策与理论上对中国房地產业提出诸多创见,所以他的贡献就不仅仅在于中房集团这样一艘中国房地产的“航空母舰”,而是成为“中国房地产教父”。
(摘自《名人传记》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