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我们将再一次高度评价目的而不是手段,选择善而不是效。我们会尊敬那些教会我们如何度过高尚而最直接的快乐的人,那些像野百合一般自由而烂漫的人。
——凯恩斯
人工智能作为而今所有学科的结构洞,已经成了人们未来社会生活无法避开的话题。从目力所及的无人商场、无人酒店、无人驾驶汽车,到未来后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架构、职业模式、经济运转模式都会在奇点时刻爆发彻底的变革,甚至引发就业大崩溃……
作者井上智洋,为日本驹泽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在大学期间,作者学的是计算机科学,这为他通过交叉学科的视角,发起“AI社会论研究会”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探索宇宙起源方面有重大发现,他是机器叛变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崛起时,或许就是人类终结之时”。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也发出了同样的担忧。微软公司此前曾推出过一款网络聊天人工智能TAY,它通过在推特上与人类互动,能进行自主学习,并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在其后来的言论中,出现了赞美希特勒以及宣泄仇恨的内容,还出现了不少粗俗下流的脏话。当然这只是一款聊天工具,不会对人类产生物理攻击,但如果未来产生了恶意的人工智能具有控制联网或者被安装在机器人身上的话,它就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
除了上述诸多隐患,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还有“技术性失业”这个问题。所谓“技术性失业”,说的就是类似银行引进ATM机后,导致窗口人员失业。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危机的来临。曾经离不开柜台服务员的超市,已经开始推出自助支付服务,酒店服务员被无人酒店的送餐机器人所替代,未来公交、出租车行业很可能被无人驾驶替代,各种机器人开始陆续取代人类的工作……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百年前的凯恩斯“技术性失业”,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技术性失业,当然伴随的是技术创新和劳动转移。而今,面临就业危机的不是脑力劳动者,也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从事“事务性劳动”的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的减少,低、高收入者的增加,被劳动市场称为“两极分化”,这种变化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牛津大学的卡尔·弗瑞和迈克尔·奥斯本,在《就业的未来》论文中,对702种职业,计算了10—20年后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的可能性,将职业分为“创造性”“社会性智慧”“认知操作”三类,认为需要认知及操作技能的行业将所剩无几,美国近半数的职业在10-20年期间将有70%的概率被机器取代。当AI发展到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时候,毋庸置疑,相对于人类,企业会倾向雇佣AI或者雇佣搭载AI的机器人。
计算机智力水平超过人类这个时间点,通常被称为奇点,这个概念出现在美国著名发明家雷·库兹韦尔的著作《奇点临近》(2005年)中。“奇点”原本是个数学和物理学用语,技术上的奇点和物理学阐释的奇点的共通处在于:现有的法则无法预测,也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用库兹韦尔的话来说,那就是“撕裂人类历史这块巨布的现象”。
随着人类医疗技术的进步,库兹韦尔认为,未来15年内人类将会每年都延长一年以上的寿命,只要不出现意外情况,人类就可以再活1000年—2000年,这听起来很像是天方夜谭,但它已经在最顶尖的研究中初露端倪。例如,往2岁大的小白鼠体内注入NAD这种化合物,就可以使它回到6个月的生理状态。这就相当于把60岁的老太变成20岁的年轻女孩。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未来退休的年龄恐怕不断推后,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那么就业岗位从何而来呢?
为了搞清楚经济即将发生的变化和重构,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来介绍未来人工智能会如何变化。从2015年开始,世界各国围绕强人工智能的研发展开了竞争,目前其研发模式分为全脑架构和全脑仿真。“全脑架构”是指将新皮质、基底核、海马体等大脑各部分的功能作为程序(模块)进行复原,之后将其整合;“全脑仿真”是指将全部的大脑神经系统网络构造(或者是将大脑全部细化到分子级别)进行扫描,然后再在计算机上复制。“全脑仿真”是指意识上传,库兹韦尔主张使用纳米机器人扫描人类大脑,欧洲的“人类大脑计划”和美国的“国际大脑计划”目前正在使用各自的方法解析大脑的全貌。日本早在2013年便启动了“全脑架构项目”,其方法是将人脑的海马体、基底核、新皮质等各部分的功能作为程序进行再现与结合。相对来说,日本方案可执行性更强。但作者认为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会有无法与人类匹敌的领域,尤其在震撼人心的艺术创作上。人工智能无法了解人类潜在的欲望和感性,“触及灵魂的工作无法归结于大脑的物质性”。因此,就人类的职业角度而言,作者认为应该通过国际公约禁用全脑扫描的方式,只用全脑架构方式进行AI开发,以维护世界和平。这样,至少在21世纪的前半期,还能为人类的创造性工作留下机会。
作者认为2045年左右,日本经济将会十分接近全面机械化经济,届时可能还会有10%的人在工作。他将资本主义定义为“工人使用机器进行商品生产的经济”,到了全面机械化经济时代,不再是工人使用机器,而是机器摆脱人工进行自主生产。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某些工作或许会作为娱乐或休闲方式保留下来,但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劳动将会消失,成为“脱劳动化社会”。那么,到了这个阶段,人类的收入将会从何而来呢?为了简单起见,作者将人类分为劳动者和资本家,劳动者是指以劳动赚取资本的人,而资本家是工厂、店铺及公司的所有者或者提供运营资金的人,一个靠工资,一个靠利息和分红。届时劳动者可能毫无收入,其面临失业的话题不可避免。
由于未来人类寿命的延长,地球上物质、能源、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期待的商品价格很难为零。在作者提出的全机械化经济社会中,即使没有工人,资本家也毫不担心,他们会全面投入机器来进行商品生产与销售,购买商品的也是资本家,于是即使劳动者都饿死了,资本家除了收入减少有遗憾外,并没有其他担心。届时,作者预言,围绕工作减少,全社会的劳动者将卷入“工作之战”的激烈争夺战中。因此,作者提出了写就本书的主旨,提倡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收入制度”,就是不论收入水平而向所有人无条件发放最低生活费……
掩卷而思,笔者认为,在这个人工智能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前瞻课题。只有这个前瞻课题研究透彻了,有了良性的社会托底,社会发展的后劲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编辑:黄灵
——凯恩斯
人工智能作为而今所有学科的结构洞,已经成了人们未来社会生活无法避开的话题。从目力所及的无人商场、无人酒店、无人驾驶汽车,到未来后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架构、职业模式、经济运转模式都会在奇点时刻爆发彻底的变革,甚至引发就业大崩溃……
撕裂人類历史这块巨布的现象
作者井上智洋,为日本驹泽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在大学期间,作者学的是计算机科学,这为他通过交叉学科的视角,发起“AI社会论研究会”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探索宇宙起源方面有重大发现,他是机器叛变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崛起时,或许就是人类终结之时”。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也发出了同样的担忧。微软公司此前曾推出过一款网络聊天人工智能TAY,它通过在推特上与人类互动,能进行自主学习,并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在其后来的言论中,出现了赞美希特勒以及宣泄仇恨的内容,还出现了不少粗俗下流的脏话。当然这只是一款聊天工具,不会对人类产生物理攻击,但如果未来产生了恶意的人工智能具有控制联网或者被安装在机器人身上的话,它就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
除了上述诸多隐患,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还有“技术性失业”这个问题。所谓“技术性失业”,说的就是类似银行引进ATM机后,导致窗口人员失业。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危机的来临。曾经离不开柜台服务员的超市,已经开始推出自助支付服务,酒店服务员被无人酒店的送餐机器人所替代,未来公交、出租车行业很可能被无人驾驶替代,各种机器人开始陆续取代人类的工作……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百年前的凯恩斯“技术性失业”,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技术性失业,当然伴随的是技术创新和劳动转移。而今,面临就业危机的不是脑力劳动者,也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从事“事务性劳动”的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的减少,低、高收入者的增加,被劳动市场称为“两极分化”,这种变化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牛津大学的卡尔·弗瑞和迈克尔·奥斯本,在《就业的未来》论文中,对702种职业,计算了10—20年后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的可能性,将职业分为“创造性”“社会性智慧”“认知操作”三类,认为需要认知及操作技能的行业将所剩无几,美国近半数的职业在10-20年期间将有70%的概率被机器取代。当AI发展到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时候,毋庸置疑,相对于人类,企业会倾向雇佣AI或者雇佣搭载AI的机器人。
奇点到来前的世界科研图谱
计算机智力水平超过人类这个时间点,通常被称为奇点,这个概念出现在美国著名发明家雷·库兹韦尔的著作《奇点临近》(2005年)中。“奇点”原本是个数学和物理学用语,技术上的奇点和物理学阐释的奇点的共通处在于:现有的法则无法预测,也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用库兹韦尔的话来说,那就是“撕裂人类历史这块巨布的现象”。
随着人类医疗技术的进步,库兹韦尔认为,未来15年内人类将会每年都延长一年以上的寿命,只要不出现意外情况,人类就可以再活1000年—2000年,这听起来很像是天方夜谭,但它已经在最顶尖的研究中初露端倪。例如,往2岁大的小白鼠体内注入NAD这种化合物,就可以使它回到6个月的生理状态。这就相当于把60岁的老太变成20岁的年轻女孩。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未来退休的年龄恐怕不断推后,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那么就业岗位从何而来呢?
为了搞清楚经济即将发生的变化和重构,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来介绍未来人工智能会如何变化。从2015年开始,世界各国围绕强人工智能的研发展开了竞争,目前其研发模式分为全脑架构和全脑仿真。“全脑架构”是指将新皮质、基底核、海马体等大脑各部分的功能作为程序(模块)进行复原,之后将其整合;“全脑仿真”是指将全部的大脑神经系统网络构造(或者是将大脑全部细化到分子级别)进行扫描,然后再在计算机上复制。“全脑仿真”是指意识上传,库兹韦尔主张使用纳米机器人扫描人类大脑,欧洲的“人类大脑计划”和美国的“国际大脑计划”目前正在使用各自的方法解析大脑的全貌。日本早在2013年便启动了“全脑架构项目”,其方法是将人脑的海马体、基底核、新皮质等各部分的功能作为程序进行再现与结合。相对来说,日本方案可执行性更强。但作者认为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会有无法与人类匹敌的领域,尤其在震撼人心的艺术创作上。人工智能无法了解人类潜在的欲望和感性,“触及灵魂的工作无法归结于大脑的物质性”。因此,就人类的职业角度而言,作者认为应该通过国际公约禁用全脑扫描的方式,只用全脑架构方式进行AI开发,以维护世界和平。这样,至少在21世纪的前半期,还能为人类的创造性工作留下机会。
全面机械化经济时代职场变局
作者认为2045年左右,日本经济将会十分接近全面机械化经济,届时可能还会有10%的人在工作。他将资本主义定义为“工人使用机器进行商品生产的经济”,到了全面机械化经济时代,不再是工人使用机器,而是机器摆脱人工进行自主生产。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某些工作或许会作为娱乐或休闲方式保留下来,但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劳动将会消失,成为“脱劳动化社会”。那么,到了这个阶段,人类的收入将会从何而来呢?为了简单起见,作者将人类分为劳动者和资本家,劳动者是指以劳动赚取资本的人,而资本家是工厂、店铺及公司的所有者或者提供运营资金的人,一个靠工资,一个靠利息和分红。届时劳动者可能毫无收入,其面临失业的话题不可避免。
由于未来人类寿命的延长,地球上物质、能源、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期待的商品价格很难为零。在作者提出的全机械化经济社会中,即使没有工人,资本家也毫不担心,他们会全面投入机器来进行商品生产与销售,购买商品的也是资本家,于是即使劳动者都饿死了,资本家除了收入减少有遗憾外,并没有其他担心。届时,作者预言,围绕工作减少,全社会的劳动者将卷入“工作之战”的激烈争夺战中。因此,作者提出了写就本书的主旨,提倡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收入制度”,就是不论收入水平而向所有人无条件发放最低生活费……
掩卷而思,笔者认为,在这个人工智能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前瞻课题。只有这个前瞻课题研究透彻了,有了良性的社会托底,社会发展的后劲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编辑: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