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流传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2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本文试着对古诗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以情悟情”、“美学古诗,增强诗情”、“多方式滋养诗情”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培养 生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44-02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方法枯燥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多半采用的是解释题目,了解诗人,解释难懂的字,翻译全诗,最后背诵全诗的方法,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使意蕴悠远的古诗精华被翻译成索然无味的小菜,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想象,也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过程化的教学模式扫荡殆尽,古诗文课堂教学便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2.讲授途径单一,缺乏真情实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从现在学习古诗的现状看,还局限于课堂。教师同样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也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课堂如一潭死水,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关于强调量,学诗兴趣丧失
  自从新课标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诵,学生在其中毫无审美体验,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培养策略探讨
  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1.以情悟情
  古诗中强调“诗贵言志”,古人大都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美好的情感都需要教师自己去领悟,并用自己对古诗的感悟去架起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情感的桥梁。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调控能力,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
  2.美学古诗,增强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1)吟唱
  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诗就有这种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吟唱。只有有感情地吟誦,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演诗
  古诗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可以在采用表演的方式。如古诗《寻隐者不遇》中,学生想象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3)画诗
  画家用线条表达思想情感,诗人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
  (4)写诗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3.多方式滋养诗情
  古诗底蕴深厚,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宽知识面,“以一带多”
  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2)巧用趣用
  别让积累的诗句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 “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游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3)生成活动
  活动既是我们学习古诗文化的教学理念,又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不断生成的活动中才能不断滋养学生的诗情。如组织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等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古诗渗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园,品味了学诗的情趣,释放了学生的智慧,更是滋养了学生的诗情。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是强化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的重要载体。强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既是该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下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重要倡导。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知识内容忽略德育教育的问题,造成二者相割裂、相脱节,制约了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本文主要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和渗透德育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量明显增加,这就要求低年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文学习上。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学生自我学习热情不高,只是机械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依然盛行,这样就要求教师应对这种教学弊端,积极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阅读 识字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通过小学课程教学能够初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世界观和认知观,本文通过分析情境教学基本概念及对小学教育的作用,指出情境导向下小学课程设计方向。  【关键词】小学课程 学习情境 设计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51-02  课程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小学作为我国基础义
期刊
【摘要】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对于幼儿的学习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必要性与注意问题进行分析,从坚持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具有针对性以及通过课程推动幼儿的认知四个角度详细分析,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在开展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游戏化 必要性 推动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于传统教育教学形式产生了冲击和挑战,课例教学法既尊重了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作用,也提升了教师在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符合我国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转型需要。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课例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当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构建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中历史课堂对教学立意不够重视,许多历史课堂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立意。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研究构建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改进,应当提倡在实际教学中的多样性、积极性和时代性等。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中,让学生喜欢从心中爱上学习,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无限潜能。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立意 探讨  【中图分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引领和支配其他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促进初中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63-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
期刊
【摘要】小学生写话教学指导中,一线教师对写话素材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比较困惑,本文针对这一困惑提出应立足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本资源,实现写话课堂的转型。  【关键词】写话教学 课堂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80-02  新的核心素养引领下,必定产生新的课堂形态,课程要转型,课堂也要转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转型的灵魂所在
期刊
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经在各地开始使用,除了开本大了,插图美了,经典选文回归、部分时文退出这些显性的变化之外,能明显感觉到的是统编教材的文本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于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中呈现的内容性“单元提示”,统编本则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从“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两方面组织单元结构,根据这个单元结构形成一条贯穿整单元、整套教材的线索,这条线索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需要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教育的灵魂,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应当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结合、目标一致性与评价标准差异性结合、实践主题统一性与实践形式多样性结合、实践形式传统化与实践载体网络化结合等基本原则。  【关键词】新时代 工匠精神 思政课实践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