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牧民张培伟收养的伊犁小雪豹从遥远的天山西部伊犁来到了天山东部的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也就是新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5月5日,天山野生动物园动物管理部部长郝建新介绍说,一雌一雄两只小雪豹正在接受例行的隔离检疫,隔离检疫期大约35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负责人史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等隔离期结束后,将考虑适时进行野放训练。至于选择什么地点进行野化训练,他谨慎表示:“要等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后再作决定。”
“我特别牵挂它们”
“我特别牵挂它们。它们不在我身边,我挺不习惯的。也不知道它们到新地方后怎么样了。”在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的山上捡到小雪豹,误当斑猫养的牧民张培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5月3日,两只小雪豹离开张培伟家时,他还特地秤了两只雪豹的体重,一只38公斤,另一只32公斤。
张培伟估计小雪豹到了新地方后,会有几天不吃东西。他说他曾经在家中做过试验,让别人给小雪豹投喂鸡肉,结果,小雪豹就是不肯吃。“除非我和我的家人给它们投食,否则,它们拒绝进食。”张培伟说。
小雪豹的离开也影响了张培伟的心情:“舍不得呀,它们都跟我生活了快一年了,我们互相熟悉得就像家里人一样了!”
张培伟原本打算跟着小雪豹一起到它们的新家来看看的,但当时未得到林业部门的同意。张培伟说,无论如何,过些天,他会赶到乌鲁木齐去看望小雪豹。
“当时未考虑异地安置”
自2008年5月10日张培伟捡到小雪豹,到2009年5月3日林业部门的正式安置,中间间隔了将近一年时间。有专家认为,这实际上已经使得小雪豹失去了最佳的野放训练时机。
此前,记者了解到,2008年冬天,新疆林业厅曾派专人去接小雪豹,但未有结果。那么,为何小雪豹到现在才得以重新安置呢?
史军表示,2008年7月,他们接到牧民报告后,就立即派专人到牧民家中了解情况,给小雪豹检查身体。考虑到当时小雪豹只有几个月大,年幼体弱,不适合长途搬迁,而且,小雪豹一直生活在牧民家中,跟牧民产生了信任和感情,一下子让不熟悉的人接管它们,会对它们造成恐慌,不利于它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当时没有考虑异地安置小雪豹的事”。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张培伟曾向林业部门提出给予20万元的补偿。他的家人称,饲养小雪豹喂掉了至少1800只鸡。但未得到回应。张也曾跟雪豹基金组织有关人士有过接触,希望雪豹基金会能给予帮助,他表示长期饲养雪豹,“在人力和经费上已遇到困难”。但也未得到回应。张培伟还曾试图借助媒体的影响力,获得一定的捐款,以便能够继续喂养雪豹,但在众多媒体质疑他捡拾饲养小雪豹的合法性之后,这个愿望也随之落空。
5月5日,张培伟告诉记者,伊犁州林业部门已经口头承诺,要给他出具一份官方的书面意见,肯定其饲养小雪豹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承诺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至于补偿的数目,张说,“目前还不知道。”
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伊犁州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主任努尔玛提,向他求证上述事宜的真实性,他表示“无可奉告。”
“野化之路陷两难处境”
一些关心此事的网民认为,造成小雪豹在人工环境中长大,跟张培伟最初的无知有直接关系(误将小雪豹当斑猫养),小雪豹因此丧失野外生存能力,“张是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还有网民说,“也说明目前政府对于雪豹的保护宣传还远远不够。”而小雪豹被长期滞留在伊犁,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恰当的安置,则是“各方利益博弈所致”。伊犁想把小雪豹留在当地,“不排除拿小雪豹要项目的想法”,“也不排除将小雪豹作为公园展览或公园之间交换的期许”。
记者就此向伊犁州林业部门求证时,有关负责人没有对此表态。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马鸣则对小雪豹野化之路表示:“并不很乐观。”马鸣是目前国内连续数年在野外跟踪研究雪豹为数不多的专家,他带领的课题组摸清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部分区域雪豹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状况。
他认为,小雪豹的野化,“面临两难的处境”。他说,雪豹是高山物种,要进行野化训练,至少应选择在2500米到3000米的海拔高度,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野化训练基地。同时,野化训练也需要专业人员,这就需要足够多的前期投入。“而我们在专业人员和专门经费上,恐怕都存在困难。”
“野化的过程也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马鸣举例说,国外有一位专家试图野放一只荒漠豹,该专家一直跟踪训练了4年多,到现在也未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野放。再比如野马的野放训练,从人工繁育之初到现在已持续了20多年,虽然有一批野马在野外生活了数年,但到现在仍不能说已经完全成功。
马鸣说,野生动物天生具备一定的野性,但在人工环境下长大的小雪豹的野性如何?这需要有个正确的评估。“到底能否野化,进行野化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要有个科学的评估,然后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马鸣说,从专业立场看,他目前还不能武断地说能不能野放,要不要野放。“这要看有无野放的能力”。他认为这个“能力”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看小雪豹本身的情况,还要看各方为野放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他希望此事能引起国家的重视,在经费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5月5日,天山野生动物园动物管理部部长郝建新介绍说,一雌一雄两只小雪豹正在接受例行的隔离检疫,隔离检疫期大约35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负责人史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等隔离期结束后,将考虑适时进行野放训练。至于选择什么地点进行野化训练,他谨慎表示:“要等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后再作决定。”
“我特别牵挂它们”
“我特别牵挂它们。它们不在我身边,我挺不习惯的。也不知道它们到新地方后怎么样了。”在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的山上捡到小雪豹,误当斑猫养的牧民张培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5月3日,两只小雪豹离开张培伟家时,他还特地秤了两只雪豹的体重,一只38公斤,另一只32公斤。
张培伟估计小雪豹到了新地方后,会有几天不吃东西。他说他曾经在家中做过试验,让别人给小雪豹投喂鸡肉,结果,小雪豹就是不肯吃。“除非我和我的家人给它们投食,否则,它们拒绝进食。”张培伟说。
小雪豹的离开也影响了张培伟的心情:“舍不得呀,它们都跟我生活了快一年了,我们互相熟悉得就像家里人一样了!”
张培伟原本打算跟着小雪豹一起到它们的新家来看看的,但当时未得到林业部门的同意。张培伟说,无论如何,过些天,他会赶到乌鲁木齐去看望小雪豹。
“当时未考虑异地安置”
自2008年5月10日张培伟捡到小雪豹,到2009年5月3日林业部门的正式安置,中间间隔了将近一年时间。有专家认为,这实际上已经使得小雪豹失去了最佳的野放训练时机。
此前,记者了解到,2008年冬天,新疆林业厅曾派专人去接小雪豹,但未有结果。那么,为何小雪豹到现在才得以重新安置呢?
史军表示,2008年7月,他们接到牧民报告后,就立即派专人到牧民家中了解情况,给小雪豹检查身体。考虑到当时小雪豹只有几个月大,年幼体弱,不适合长途搬迁,而且,小雪豹一直生活在牧民家中,跟牧民产生了信任和感情,一下子让不熟悉的人接管它们,会对它们造成恐慌,不利于它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当时没有考虑异地安置小雪豹的事”。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张培伟曾向林业部门提出给予20万元的补偿。他的家人称,饲养小雪豹喂掉了至少1800只鸡。但未得到回应。张也曾跟雪豹基金组织有关人士有过接触,希望雪豹基金会能给予帮助,他表示长期饲养雪豹,“在人力和经费上已遇到困难”。但也未得到回应。张培伟还曾试图借助媒体的影响力,获得一定的捐款,以便能够继续喂养雪豹,但在众多媒体质疑他捡拾饲养小雪豹的合法性之后,这个愿望也随之落空。
5月5日,张培伟告诉记者,伊犁州林业部门已经口头承诺,要给他出具一份官方的书面意见,肯定其饲养小雪豹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承诺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至于补偿的数目,张说,“目前还不知道。”
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伊犁州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主任努尔玛提,向他求证上述事宜的真实性,他表示“无可奉告。”
“野化之路陷两难处境”
一些关心此事的网民认为,造成小雪豹在人工环境中长大,跟张培伟最初的无知有直接关系(误将小雪豹当斑猫养),小雪豹因此丧失野外生存能力,“张是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还有网民说,“也说明目前政府对于雪豹的保护宣传还远远不够。”而小雪豹被长期滞留在伊犁,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恰当的安置,则是“各方利益博弈所致”。伊犁想把小雪豹留在当地,“不排除拿小雪豹要项目的想法”,“也不排除将小雪豹作为公园展览或公园之间交换的期许”。
记者就此向伊犁州林业部门求证时,有关负责人没有对此表态。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马鸣则对小雪豹野化之路表示:“并不很乐观。”马鸣是目前国内连续数年在野外跟踪研究雪豹为数不多的专家,他带领的课题组摸清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部分区域雪豹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状况。
他认为,小雪豹的野化,“面临两难的处境”。他说,雪豹是高山物种,要进行野化训练,至少应选择在2500米到3000米的海拔高度,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野化训练基地。同时,野化训练也需要专业人员,这就需要足够多的前期投入。“而我们在专业人员和专门经费上,恐怕都存在困难。”
“野化的过程也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马鸣举例说,国外有一位专家试图野放一只荒漠豹,该专家一直跟踪训练了4年多,到现在也未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野放。再比如野马的野放训练,从人工繁育之初到现在已持续了20多年,虽然有一批野马在野外生活了数年,但到现在仍不能说已经完全成功。
马鸣说,野生动物天生具备一定的野性,但在人工环境下长大的小雪豹的野性如何?这需要有个正确的评估。“到底能否野化,进行野化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要有个科学的评估,然后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马鸣说,从专业立场看,他目前还不能武断地说能不能野放,要不要野放。“这要看有无野放的能力”。他认为这个“能力”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看小雪豹本身的情况,还要看各方为野放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他希望此事能引起国家的重视,在经费上给予相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