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四重四轻”的问题,即重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学习,轻直接经验获取;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这些问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累、很难。因此,我们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为人人轻松学习有用的数学,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一、创设民主氛围,提供创新的土壤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是学生创新能力凸显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凸显、发展。例如,教学《分解质因数》这一课,在反馈“如何把24分解质因数”时,我请做得快的同学上黑板板书,板书情况如下:书写非常端正工整,答题步骤及答案无可挑剔。集体订正时,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做题迅速、正确、工整,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今后书写时最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这时,一个同学突然举手,我让他说说有什么问题,他大声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从右往左写是一种创新,你不是经常要我们多创新,常创新吗?”我怔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肯定了他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贝解及想法,同时引导大家来讨论,这算不算是一种创新?许多同学都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二、大胆质疑。撒播创新的种子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凸显创新的灵魂。
例如,分析“杨树的棵数比松树多1/5”与“松树的棵数比杨树少1/5"的意义是否一样时,部分学生思维定势,加以认可,而大部分学生对其迷惑不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杨树的棵数比松树多10棵,可以改成松树的棵树比杨树少10棵,而把“10棵”换成“1/5"后却不能改了,其奥妙到底在哪儿呢?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一部分学生列举两个数,并列式计算比较;另一部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析、推理,终于弄清了顺叙与逆叙的关系。标准量变了,结果自然也变了,若不改变题意,换一种说法,需转化“1”。如此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三、积极求异,拓宽创新的渠道
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求异思维是从同样的已知条件、问题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不强求一个理解,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思想。这种思维形式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活,个性张扬,具有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求异,在概念教学中变换叙述方式,在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拓宽学生灵性凸显的渠道。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某工程队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20%。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为了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提问:“这道题看谁的解法多,方法新颖?”一席话激起学生思维千层浪。有的学生列式为(240-240×20%)÷(240×20%÷3),240÷(240×200%÷3)-3;有的学生说,“将公路总长看作‘1’,列式为1÷(200%÷3)-3”;有的学生说,“与倍比问题联系起来,列式为3×[(1-20%)÷20%]”;有的学生说,“与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思路联系起来,列式为3÷20%-3"。由于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创造光芒的智慧火花。
四、动手操作。点燃创新的火花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每个学生创设和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请看一位教师教《十几减9》一课的精彩片段——
师:13-9怎样算?
生:可以用摆圆片的方法算。
师:好!你们动手摆摆看。(巡视)
生:从13里面去掉9,一个一个地减。(演示)
生:从10里面去掉9,剩下1个跟3个合起来是4。(演示)
生:从13里面去掉10,把多减的1个跟剩下3个合起来是4。(演示)
生:Zk 13里面去掉3,剩10。再从10里面去掉6,剩下4。(演示)
生:9个和4个合起来是13,从13里面减去9应该是4。(演示)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摆圆片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计算13-9,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争取得更多的智慧星。
以上教学过程,教者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让学生动手摆圆片,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思维过程,追求算法多样化,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经常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
五、通过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灵动凸现的翅膀。例如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6页的思考题:求一个不规则零件的体积和表面积。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讨论、交流,产生了多种新的解法。
第一种:把原图形切分成两个长方体,再转动拼起来就成了一个规则的长方体。列式为:3×10×(2+1,5)=105(立方厘米);
第二种:把原图形切分成两个长方体,再移动拼成一个长方体。列式为:(5+2)×1.5×10=105(立方厘米);
第三种:把原图形剪成两个同样大的图形,倒过来拼成一个空心的长方体。列式为:(3+1.5)×5×5-1.5×1×5=105(立方厘米)。
由此看出,课堂中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剪拼、旋转摆放,完成对问题的“形象重组”,并引发对问题的再思考,从而引出创新的高潮,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经常启迪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思维灵活性大,洞察力强,并富有敏捷性、独创性、变通性。 总之,数学课堂要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超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充满活力的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实践,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责 编 林 剑)
一、创设民主氛围,提供创新的土壤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是学生创新能力凸显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凸显、发展。例如,教学《分解质因数》这一课,在反馈“如何把24分解质因数”时,我请做得快的同学上黑板板书,板书情况如下:书写非常端正工整,答题步骤及答案无可挑剔。集体订正时,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做题迅速、正确、工整,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今后书写时最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这时,一个同学突然举手,我让他说说有什么问题,他大声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从右往左写是一种创新,你不是经常要我们多创新,常创新吗?”我怔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肯定了他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贝解及想法,同时引导大家来讨论,这算不算是一种创新?许多同学都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二、大胆质疑。撒播创新的种子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凸显创新的灵魂。
例如,分析“杨树的棵数比松树多1/5”与“松树的棵数比杨树少1/5"的意义是否一样时,部分学生思维定势,加以认可,而大部分学生对其迷惑不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杨树的棵数比松树多10棵,可以改成松树的棵树比杨树少10棵,而把“10棵”换成“1/5"后却不能改了,其奥妙到底在哪儿呢?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一部分学生列举两个数,并列式计算比较;另一部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析、推理,终于弄清了顺叙与逆叙的关系。标准量变了,结果自然也变了,若不改变题意,换一种说法,需转化“1”。如此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三、积极求异,拓宽创新的渠道
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求异思维是从同样的已知条件、问题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不强求一个理解,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思想。这种思维形式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活,个性张扬,具有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求异,在概念教学中变换叙述方式,在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拓宽学生灵性凸显的渠道。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某工程队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20%。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为了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提问:“这道题看谁的解法多,方法新颖?”一席话激起学生思维千层浪。有的学生列式为(240-240×20%)÷(240×20%÷3),240÷(240×200%÷3)-3;有的学生说,“将公路总长看作‘1’,列式为1÷(200%÷3)-3”;有的学生说,“与倍比问题联系起来,列式为3×[(1-20%)÷20%]”;有的学生说,“与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思路联系起来,列式为3÷20%-3"。由于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创造光芒的智慧火花。
四、动手操作。点燃创新的火花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每个学生创设和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请看一位教师教《十几减9》一课的精彩片段——
师:13-9怎样算?
生:可以用摆圆片的方法算。
师:好!你们动手摆摆看。(巡视)
生:从13里面去掉9,一个一个地减。(演示)
生:从10里面去掉9,剩下1个跟3个合起来是4。(演示)
生:从13里面去掉10,把多减的1个跟剩下3个合起来是4。(演示)
生:Zk 13里面去掉3,剩10。再从10里面去掉6,剩下4。(演示)
生:9个和4个合起来是13,从13里面减去9应该是4。(演示)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摆圆片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计算13-9,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争取得更多的智慧星。
以上教学过程,教者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让学生动手摆圆片,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思维过程,追求算法多样化,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经常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
五、通过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灵动凸现的翅膀。例如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6页的思考题:求一个不规则零件的体积和表面积。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讨论、交流,产生了多种新的解法。
第一种:把原图形切分成两个长方体,再转动拼起来就成了一个规则的长方体。列式为:3×10×(2+1,5)=105(立方厘米);
第二种:把原图形切分成两个长方体,再移动拼成一个长方体。列式为:(5+2)×1.5×10=105(立方厘米);
第三种:把原图形剪成两个同样大的图形,倒过来拼成一个空心的长方体。列式为:(3+1.5)×5×5-1.5×1×5=105(立方厘米)。
由此看出,课堂中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剪拼、旋转摆放,完成对问题的“形象重组”,并引发对问题的再思考,从而引出创新的高潮,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经常启迪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思维灵活性大,洞察力强,并富有敏捷性、独创性、变通性。 总之,数学课堂要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超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充满活力的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实践,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责 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