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好抒情性散文,关键在于做到“情真意切”。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集》中指出“假象尽辞,敷陈其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抒情散文的创作中不妨以象传意,借助意象渲染主题,让我们来看一篇月考作文。
何处见炊烟
李小岑
目光忽然停留在一幅画作上——
画中夕阳下,小村庄上空曳着袅袅炊烟,显得宁静而安详。这生火做饭的场景透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温暖。刹那间,我仿佛嗅到了香葱嫩韭的味道,一些关于味觉的记忆蛰伏多年后忽地一个激灵,爬上脑海,像斑斑驳驳的老胶片电影一格一格地演绎着……
那是多久前的事了啊——
数九寒冬里,一家子的人常热热闹闹地挤着吃火锅。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上了桌,一屋子的人“唰”一下伸长了脖子,个个垂涎三尺,馋相毕露。待锅盖一揭,一股浓香随着热气立即漫溢开来,钻入鼻中、喉中和根根血管中,霎时袪走了严寒。此时,谁也顾不上客气了,争先恐后地下筷子。水灵的大白菜咬起来“咔嘣”响,香脆无比;白豆腐温润嫩滑,入口即化;肉片、肉丸最受青睐,一眨眼功夫就没有了影儿。还有蘑菇、黑木耳、粉丝、油果子、豆腐皮……美味无比。只听见满屋子“咝溜溜”“咕噜噜”的声音,吃得可带劲儿!家里人爱吃辣,撒了红椒还不够,还要蘸些辣油,抹点辣酱,也顾不得形象,一个个辣得吐舌头瞪眼睛,直呼过瘾,模样煞是有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挺艰难,美其名曰“火锅”,事实上只是粗糙的大杂烩,可人人都像吃了一桌山珍海味般享受。
在那个年代,生活这根骨头往往要被反复舔舐与啃咬后才能咂摸到些隐约的肉味,但即使是这若有似无的肉味也足以令人感到富足。
记得那时有个与父亲私交甚好的叔叔,在部队里时曾是个大厨。父母常向他讨教厨艺,请他们一家来我们家吃饭,厨房里两家的大人将锅碗瓢盆弄得叮叮咣咣响,聊上些部队里时的趣闻,爽朗地笑上几阵子,香味就飘出来了……
一次酒酣之际,叔叔忽然感慨:“这世上最舒服的事就是好好吃顿饭了。”“这有什么难的——”我插嘴道,“您以后常来我家吃饭不就行了!”叔叔大笑起来,摸摸我的头:“你还别说,这好好吃顿饭还真不是桩简单事……”
搬过几回家,住进现在的楼里也有近三年了,说是邻居,有的至今尚未打过照面,碰见了有些面熟的,点个头也就算了。早晨出门“啪”一声,晚上回来“啪”一声,其余时间家家门户紧闭。
亲人们这几年来为了学业、工作也都各奔东西。有时难得在佳节聚一次,都会找个环境舒适的饭店订桌菜,一家人彬彬有礼地坐着,哪里还有当年“筷子仗”的风采。从头至尾都谈论着房子、车子、股票……分明露着攀比的意味,一桌子饭菜几乎成了摆设,这些菜同当年的大杂烩相比,称之为“珍馐美味”实不为过,然而偏偏看了叫人没食欲,怎么吃也没了当年的快乐和暖意。
是否珍馐遍尝后,生活的味蕾开始迟钝,只剩下麻木与漠然,抑或是现在的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却缺了最关键的那味作料。吃饭成了最最末了的事。不禁想起那位叔叔的话,“好好吃顿饭还真不是桩简单事……”
如今看到这幅画上的袅袅炊烟,想到一家人在傍晚时分团聚,享受家的温馨,品尝饱含爱意的食味,恐怕任何的疲累都烟消云散了吧,一股久违的暖意湿润心头。可这袅袅炊烟是否会断在这幅画中,成为岁月永远的缅怀……
点评这位同学将过去与现在的生活进行对照,表达了其对过往生活的缅怀。“炊烟”是象,但其间所蕴含的恬淡、温馨、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才是象外之意,当炊烟不再袅袅,何处是家园?
在写作中,对文章描述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借助意象进行升華,阅读者能透过文章表面浅显的意思而看到作者要表现的深层主旨,理解写作者精心描摹的深意,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开启心灵之窗,构建隽永之境。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在散文的写作中,如何借助意象提升亮点呢?
一、 感悟生活——化抽象为具体。
意象源于自然、生活,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和我们的生活情感是息息相关的。审视这些物象,往往能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活真谛。在行文中选择恰当的意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杨艳莉同学写的《绿色的心》,写绿色应该是心的本色,当我们面对逆顺,面对成败,面对荣辱,以超然的态度、倔强的性格、善良真诚的品格来保持心的本色,文中写道:
如果说生命只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搏动的心便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春花。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时候,鹅黄隐约,新绿悄绽,昭示着生命的勃勃,那是旭日般的青春;阳春三月,杏花春雨时节,桃红柳绿,柔风拂雨,飘扬着自然的伟力,那是如火的中午;晚春四月,芳菲渐尽之际,远山幽径,柳暗花明,辉煌着黄昏的执著,这是晚春的暮年……
“不行春风,难得春雨”,生命之绿需要的是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
坚韧、真挚、达观是青年一代所应具备的品质。“绿色的心”就是青春的心,作者巧妙地借用“春”,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拥有青春之心对于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一草一木总关情,以具象喻理,表达对生活的品味与深邃的思考,文章亦富蕴情感,岂不两妙。
二、 抒发情感——言在此意在彼。
情乃抽象之物,抒发情感,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所谓间接实质就是依托具体的物象。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知如何间接抒情,因而难以写出含蓄凝练、富有深情的文章。下面是赵莹同学习作的一段,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瑟瑟秋风拍打着形单影只的树,忧伤的树叶被无情的冷风揪着耳朵打着旋,飘向无人的地方。发黄的树叶带着遗憾离开母体,坠落在冷冰冰的水泥地上。似乎秋和悲生来就是姐妹。无论是落叶飘零,还是草黄疏浅都能够被演绎成一个又一个的“悲”字。冷风萧瑟,繁花不再,似乎梦中只剩下那条阴暗而漫长的小巷,那个打着雨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还有那堵墙,那棵柳树,似乎也在悠悠地向每个步入梦境的旅人叙说着他们的故事。秋天,天是那样高,连星星都是空落落的。瞧!那串抵住烟囱的星星,就是秋天朦胧的眼睛……
作者以秋为情感的承载物,通过描绘萧瑟的秋色来渲染内心的离愁,就连梦中的回忆也无不浸染了秋景的悲凉。文章的抒情不是直接流露,而是以景衬情,这里的所写之“景”,即为客观之“象”,借助生动的景象来渲染内心的情感,言在此意在彼,使文章饱含着浓郁的情感特质。
(作者:吴祥华,南京市高淳高级中学)
何处见炊烟
李小岑
目光忽然停留在一幅画作上——
画中夕阳下,小村庄上空曳着袅袅炊烟,显得宁静而安详。这生火做饭的场景透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温暖。刹那间,我仿佛嗅到了香葱嫩韭的味道,一些关于味觉的记忆蛰伏多年后忽地一个激灵,爬上脑海,像斑斑驳驳的老胶片电影一格一格地演绎着……
那是多久前的事了啊——
数九寒冬里,一家子的人常热热闹闹地挤着吃火锅。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上了桌,一屋子的人“唰”一下伸长了脖子,个个垂涎三尺,馋相毕露。待锅盖一揭,一股浓香随着热气立即漫溢开来,钻入鼻中、喉中和根根血管中,霎时袪走了严寒。此时,谁也顾不上客气了,争先恐后地下筷子。水灵的大白菜咬起来“咔嘣”响,香脆无比;白豆腐温润嫩滑,入口即化;肉片、肉丸最受青睐,一眨眼功夫就没有了影儿。还有蘑菇、黑木耳、粉丝、油果子、豆腐皮……美味无比。只听见满屋子“咝溜溜”“咕噜噜”的声音,吃得可带劲儿!家里人爱吃辣,撒了红椒还不够,还要蘸些辣油,抹点辣酱,也顾不得形象,一个个辣得吐舌头瞪眼睛,直呼过瘾,模样煞是有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挺艰难,美其名曰“火锅”,事实上只是粗糙的大杂烩,可人人都像吃了一桌山珍海味般享受。
在那个年代,生活这根骨头往往要被反复舔舐与啃咬后才能咂摸到些隐约的肉味,但即使是这若有似无的肉味也足以令人感到富足。
记得那时有个与父亲私交甚好的叔叔,在部队里时曾是个大厨。父母常向他讨教厨艺,请他们一家来我们家吃饭,厨房里两家的大人将锅碗瓢盆弄得叮叮咣咣响,聊上些部队里时的趣闻,爽朗地笑上几阵子,香味就飘出来了……
一次酒酣之际,叔叔忽然感慨:“这世上最舒服的事就是好好吃顿饭了。”“这有什么难的——”我插嘴道,“您以后常来我家吃饭不就行了!”叔叔大笑起来,摸摸我的头:“你还别说,这好好吃顿饭还真不是桩简单事……”
搬过几回家,住进现在的楼里也有近三年了,说是邻居,有的至今尚未打过照面,碰见了有些面熟的,点个头也就算了。早晨出门“啪”一声,晚上回来“啪”一声,其余时间家家门户紧闭。
亲人们这几年来为了学业、工作也都各奔东西。有时难得在佳节聚一次,都会找个环境舒适的饭店订桌菜,一家人彬彬有礼地坐着,哪里还有当年“筷子仗”的风采。从头至尾都谈论着房子、车子、股票……分明露着攀比的意味,一桌子饭菜几乎成了摆设,这些菜同当年的大杂烩相比,称之为“珍馐美味”实不为过,然而偏偏看了叫人没食欲,怎么吃也没了当年的快乐和暖意。
是否珍馐遍尝后,生活的味蕾开始迟钝,只剩下麻木与漠然,抑或是现在的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却缺了最关键的那味作料。吃饭成了最最末了的事。不禁想起那位叔叔的话,“好好吃顿饭还真不是桩简单事……”
如今看到这幅画上的袅袅炊烟,想到一家人在傍晚时分团聚,享受家的温馨,品尝饱含爱意的食味,恐怕任何的疲累都烟消云散了吧,一股久违的暖意湿润心头。可这袅袅炊烟是否会断在这幅画中,成为岁月永远的缅怀……
点评这位同学将过去与现在的生活进行对照,表达了其对过往生活的缅怀。“炊烟”是象,但其间所蕴含的恬淡、温馨、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才是象外之意,当炊烟不再袅袅,何处是家园?
在写作中,对文章描述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借助意象进行升華,阅读者能透过文章表面浅显的意思而看到作者要表现的深层主旨,理解写作者精心描摹的深意,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开启心灵之窗,构建隽永之境。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在散文的写作中,如何借助意象提升亮点呢?
一、 感悟生活——化抽象为具体。
意象源于自然、生活,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和我们的生活情感是息息相关的。审视这些物象,往往能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活真谛。在行文中选择恰当的意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杨艳莉同学写的《绿色的心》,写绿色应该是心的本色,当我们面对逆顺,面对成败,面对荣辱,以超然的态度、倔强的性格、善良真诚的品格来保持心的本色,文中写道:
如果说生命只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搏动的心便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春花。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时候,鹅黄隐约,新绿悄绽,昭示着生命的勃勃,那是旭日般的青春;阳春三月,杏花春雨时节,桃红柳绿,柔风拂雨,飘扬着自然的伟力,那是如火的中午;晚春四月,芳菲渐尽之际,远山幽径,柳暗花明,辉煌着黄昏的执著,这是晚春的暮年……
“不行春风,难得春雨”,生命之绿需要的是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
坚韧、真挚、达观是青年一代所应具备的品质。“绿色的心”就是青春的心,作者巧妙地借用“春”,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拥有青春之心对于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一草一木总关情,以具象喻理,表达对生活的品味与深邃的思考,文章亦富蕴情感,岂不两妙。
二、 抒发情感——言在此意在彼。
情乃抽象之物,抒发情感,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所谓间接实质就是依托具体的物象。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知如何间接抒情,因而难以写出含蓄凝练、富有深情的文章。下面是赵莹同学习作的一段,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瑟瑟秋风拍打着形单影只的树,忧伤的树叶被无情的冷风揪着耳朵打着旋,飘向无人的地方。发黄的树叶带着遗憾离开母体,坠落在冷冰冰的水泥地上。似乎秋和悲生来就是姐妹。无论是落叶飘零,还是草黄疏浅都能够被演绎成一个又一个的“悲”字。冷风萧瑟,繁花不再,似乎梦中只剩下那条阴暗而漫长的小巷,那个打着雨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还有那堵墙,那棵柳树,似乎也在悠悠地向每个步入梦境的旅人叙说着他们的故事。秋天,天是那样高,连星星都是空落落的。瞧!那串抵住烟囱的星星,就是秋天朦胧的眼睛……
作者以秋为情感的承载物,通过描绘萧瑟的秋色来渲染内心的离愁,就连梦中的回忆也无不浸染了秋景的悲凉。文章的抒情不是直接流露,而是以景衬情,这里的所写之“景”,即为客观之“象”,借助生动的景象来渲染内心的情感,言在此意在彼,使文章饱含着浓郁的情感特质。
(作者:吴祥华,南京市高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