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表述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营造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1.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作文课的自由,包括学生选材的自由、感情表达上的自由和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教师要更少地限制,让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如同样是写一件事,教师如果把话题限定在“洗衣服”或“洗碗”之类的老套话题,学生肯定不会太有兴趣;但如果教师放开限制,让他们写意见自己最想做的事,学生兴趣就会提高了,且有的可写。
2.少一些技巧,多一些漫谈
淡化技巧训练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写作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与此不同的是,《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淡化技巧的同时,《新课标》又强调了另一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对学生情感和素材内容的积累又是非常重视。
二、创造激发表达欲望的话题
1.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提高表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钥匙。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有了交流的朋友。学生一起玩,共同的兴趣越多话题越多,越是讲不完,越讲兴趣越浓,带出来的交谈对象也越多,这便是一个良性循环。作文课堂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越上表达交流的越多?那是因为教师没有去关注学生们兴趣的焦点,没有把握住他们流行的话题,学生自然提不起表达的兴趣来。
2.抚摸孩子情感的软骨,强化表达的冲动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这是当前作文的一个通病。怎样让学生真情地表达?那便是轻轻抚摸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心中的温情,触发学生富于情感特色的回忆,从而强化学生表达的冲动。学生是人,也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当他们的情感被激活时,比成人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喜形于色。他们或泪流满面,或喜笑颜开,或忧伤失望,或振奋自信。这要求教师创造一个适当的氛围(情境)和话题。
三、唤起学生对写作对象的细腻体验和独特感受
1.关注生活,培养情感的感受能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但人与人对生活的感受差异极大。同样面对瀑布,李白会产生绚烂热烈夸张的强烈感受,叶圣陶则会产生“如烟、如雾、如尘”的空濛柔和之感,朱自清却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潭里,有了“女儿绿”的优柔温和的感受。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往往难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教师提醒学生去关注生活,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发展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利用音乐、影视作品来诱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体验,让学生用言语来描述,在描述中深化这种感受,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感受能力的发展。
2.阅读引导,丰富学生的体验
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对生活感受丰富、细腻、深刻的作品,易于触发学生的心灵,读一部好书,无异于学生的心灵受一次洗礼。因此,阅读是激发、培养情感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把握学生心理,选取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易于触动心弦的内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作品形式,诱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然后进行相应的写作。这样读写互动,逐层深入。
3.扩大视野,积累丰富的素材
扩大生活视野,对丰富写作素材和感悟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多开展實践活动,通过亲自经历丰富生活感受;二是间接地增加生活阅历,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或是对社会现象的调查等。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力才会增强,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那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
总之,只要教师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精髓,根植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就会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相信不久就一定会看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一片灿烂春光。
一、营造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1.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作文课的自由,包括学生选材的自由、感情表达上的自由和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教师要更少地限制,让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如同样是写一件事,教师如果把话题限定在“洗衣服”或“洗碗”之类的老套话题,学生肯定不会太有兴趣;但如果教师放开限制,让他们写意见自己最想做的事,学生兴趣就会提高了,且有的可写。
2.少一些技巧,多一些漫谈
淡化技巧训练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写作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与此不同的是,《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淡化技巧的同时,《新课标》又强调了另一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对学生情感和素材内容的积累又是非常重视。
二、创造激发表达欲望的话题
1.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提高表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钥匙。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有了交流的朋友。学生一起玩,共同的兴趣越多话题越多,越是讲不完,越讲兴趣越浓,带出来的交谈对象也越多,这便是一个良性循环。作文课堂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越上表达交流的越多?那是因为教师没有去关注学生们兴趣的焦点,没有把握住他们流行的话题,学生自然提不起表达的兴趣来。
2.抚摸孩子情感的软骨,强化表达的冲动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这是当前作文的一个通病。怎样让学生真情地表达?那便是轻轻抚摸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心中的温情,触发学生富于情感特色的回忆,从而强化学生表达的冲动。学生是人,也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当他们的情感被激活时,比成人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喜形于色。他们或泪流满面,或喜笑颜开,或忧伤失望,或振奋自信。这要求教师创造一个适当的氛围(情境)和话题。
三、唤起学生对写作对象的细腻体验和独特感受
1.关注生活,培养情感的感受能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但人与人对生活的感受差异极大。同样面对瀑布,李白会产生绚烂热烈夸张的强烈感受,叶圣陶则会产生“如烟、如雾、如尘”的空濛柔和之感,朱自清却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潭里,有了“女儿绿”的优柔温和的感受。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往往难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教师提醒学生去关注生活,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发展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利用音乐、影视作品来诱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体验,让学生用言语来描述,在描述中深化这种感受,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感受能力的发展。
2.阅读引导,丰富学生的体验
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对生活感受丰富、细腻、深刻的作品,易于触发学生的心灵,读一部好书,无异于学生的心灵受一次洗礼。因此,阅读是激发、培养情感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把握学生心理,选取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易于触动心弦的内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作品形式,诱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然后进行相应的写作。这样读写互动,逐层深入。
3.扩大视野,积累丰富的素材
扩大生活视野,对丰富写作素材和感悟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多开展實践活动,通过亲自经历丰富生活感受;二是间接地增加生活阅历,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或是对社会现象的调查等。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力才会增强,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那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
总之,只要教师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精髓,根植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就会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相信不久就一定会看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一片灿烂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