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结尾,是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教师用精炼的语言,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归纳总结、转化升华等方式,对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得所学的新知识有效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过程。有效的课堂结尾是课堂的点睛之笔,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结尾;有效
“课堂教学结尾”,是指新授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用精妙、简洁的语言,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归纳总结、转化升华等方式,对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得所学的新知识有效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它是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重视开头胜过结尾,错误的认为只要把重难点突破了,结尾是不重要的,因而一节课常是虎头蛇尾,形式单一,多以总结性谈话草草收场。一位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力争每节课给学生一串项链,而不是几颗散落的珍珠,这足以证明有效的结尾可以提高一堂课的效率。笔者也认为完善精美的课堂结尾,犹如画龙点睛。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情境式结尾,寓教于乐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而且要多认少写。如何让学生识记本堂课的生字,除了在教学中采用优化的教学手段,课尾的巩固学习也很重要。阅读是巩固识字的最佳途径之一。根据艾兵浩斯遗忘曲线和儿童记忆规律,开发无意识在识字上的潜能,在阅读实践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从而达到巩固识字内化吸收、扩大识字面、发展语言、培养阅读能力的效果。[1]
一位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指南针》时,临近课尾,为了再次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字,他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每个小组发了一张故事卡。卡片上的内容是走迷宫:1.小狗要到野外去寻食,它迷路了,你能帮它找到骨头吗?按照以下词语路线,你能很快找到终点的。指南针→炊烟→标志→晴朗→年轮→砍伐→稠稀→黑暗→北京→并且→的确→宽窄→北斗→勺子→极点2.小组合作:你能根据迷宫内容讲一个小故事吗?接下来是一幅迷宫图。这位老师的课尾设计独特,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认识这些词语,才能帮小狗走出迷宫,然后再用这些词语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编故事。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词,又发展了语言,同时把课文里的科学知识编进故事里,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的学习也才是高效的。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深感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草》一课的精彩结尾:
……
师:后两句,我听懂了。你看,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放学回家,把《草》这首诗,背给家里人听。
(掌声中,课结束了。)
于老师在这里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其实,这一变换角色交流,绝不是玩花样,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加大检查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力度,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对诗句的理解、对诗理的感悟,教学效果很扎实。这些孩子在离开课堂之后,肯定对本堂课的学习记忆犹新,把课堂上和老师扮演角色背诵的场景绘声绘色地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这就说明有效的课堂结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虽尽,但仍“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回味无穷。
(三)创设音乐情境,体味意蕴
音乐具有渲染氛围、调动情感的作用,况且很多课文内容本身就与音乐有关。如《二泉映月》主要写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与乐曲意境。在教学结束时,老师再次让学生欣赏这首二胡曲,会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名曲的体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阿炳满腔的悲、恨与爱。这时的乐曲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感知,而是一种专注、鉴赏。再如《夕阳真美》,课文除了写自然界中夕阳的美丽,还有一层寓意,就是通过文末爷爷说的话“夕阳真美呀”体会爷爷当时的心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爷爷年龄虽大却是无比幸福的。这时教师在课尾适时播放歌曲《夕阳红》,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头脑中巩固了对“夕阳真美”的理解,此时的“声教”更胜于“言教”。
二、疑问式结尾,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设计疑问,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北京特级教师吉春亚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在课尾巧妙安排了“猜猜猜”这一环节:大老婆生病时,去世时,二侄子的爸爸犯事时,严监生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孩子们脱口而出:“小气、吝啬”。吉老师笑着说:“错了,他没有小气,反而很大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去读一读这本《儒林外史》吧!
这样的课堂结尾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很愿意去阅读名著。这一设疑激趣、悬念留白式的课堂结尾不露声色地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阅读兴趣激发了起来,使得课堂自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月球之谜》是一篇适合探究阅读的课文。课文介绍了一些关于月球的已解之谜,又罗列了许多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刘学金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他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就是经过精心整合课程资源后的创造。他发给学生“一份小礼物” (月球资料卡片),让学生选择一个未解之谜,用上特定的句式,以小记者的身份来采访月球。
……(生的问题略)
师:同学们,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很多。多少年来,为了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人类近代史上的探秘之旅)
师:(屏幕显示:在未来的探月之旅中,希望看到你的身影!生齐读)这是刘老师,也是所有老师对你们的希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究阅读的起点。在这里,疑问,又成为了这堂课的结点。学生带着疑问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月球,这些问题无疑又是学生新一轮探究学习的起点,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这个课尾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
三、 总结式结尾,提升学生的认识
教师在结课之前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引领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古春艳老师在执教《向命运挑战》时,她是这样设计结尾的:
师:从众多向命运挑战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他们遇到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品质,着实令人感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此时此刻,你不想把发自内心的感受提炼成一句格言吗?
师示范格言: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埋没英雄。 ——古春艳
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自告奋勇到黑板前,有的书写自己的格言,有的画出了象征战胜命运的标志,如拳头等。这一教学设计,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再一次引领他们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凝炼成一句话,既锤炼了语言,又提升了精神。于永正老师《全神贯注》一文的教学,课尾也让学生写名言,记录下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学生们的精彩名言告诉我们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名言:不满足+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成功,若这位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人物品质,领会作者情感,他能写出这样的话吗?学生充满个性的名言,是自发生成的充满活力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才有再生性、增值性,才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生成功能和迁移功能。
四、训练式结尾,锤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尾安排一些写的训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如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完《白鹅》这篇课文,在结课时这样设计: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出示“快乐写话卡”:我是一只 的白鹅。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白鹅》这篇课文是读与写结合的很好范例,课尾的写话过程就是创设由内化到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学生切实地学会语言和表达方法。这个写话练习,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2]
再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在读高尔基“写信教子”部分后,课尾可以安排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学生对本课教学难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也就自然地体现在回信之中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读写结合的好文章,教师要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写一写。有的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写话会出现冷场,课堂活跃的气氛被破坏,其实不然。课堂上有时候需要一份安静,这份安静服务于思考,“我口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写作是思考的再加工和再表达,试想,还有什么收获比这更真实、更深刻呢?
五、辩论式结尾,在碰撞中明辨是非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习中往往会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一些观点需要交锋才能明辨是非。如教学《神奇的克隆》,课尾可引导学生辩论:克隆技术是福音,还是祸患?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克隆技术”:只要把此项技术运用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领域,比如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挽救一些濒危物种等,那“克隆技术”当然是福音了。所有这些,不需要老师直接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洗礼,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乐趣。当然,在选题时,要注意辩论的价值所在。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在课尾提出了“学了课文,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孙悟空,也有学生说喜欢白骨精的不怕困难,爱动脑筋。学生之间的唇枪舌战,使教师手足无措,只是说学生们的视角真是与众不同。其实,学生在辩论时,老师应当成为引领者,适时加以点拨:“白骨精动脑筋是干什么的?”“白骨精不泄气是做好事,还是干坏事?”“可以用杀人吃人来表达孝心吗?”这样一步步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明辨是非,澄清认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有效的课堂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只要认真对待、用心研究,并加以科学运用,就能够像开头那样富有趣味性、精彩性和有效性。灵活多样地选择不同的结尾方法,能与课首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给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耐人寻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鑫.浅谈故事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妙用[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9,(6).
[2]李肖莉,谢玉屏.《白鹅》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师,2005,(1-2).
[3]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结尾;有效
“课堂教学结尾”,是指新授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用精妙、简洁的语言,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归纳总结、转化升华等方式,对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得所学的新知识有效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它是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重视开头胜过结尾,错误的认为只要把重难点突破了,结尾是不重要的,因而一节课常是虎头蛇尾,形式单一,多以总结性谈话草草收场。一位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力争每节课给学生一串项链,而不是几颗散落的珍珠,这足以证明有效的结尾可以提高一堂课的效率。笔者也认为完善精美的课堂结尾,犹如画龙点睛。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情境式结尾,寓教于乐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而且要多认少写。如何让学生识记本堂课的生字,除了在教学中采用优化的教学手段,课尾的巩固学习也很重要。阅读是巩固识字的最佳途径之一。根据艾兵浩斯遗忘曲线和儿童记忆规律,开发无意识在识字上的潜能,在阅读实践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从而达到巩固识字内化吸收、扩大识字面、发展语言、培养阅读能力的效果。[1]
一位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指南针》时,临近课尾,为了再次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字,他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每个小组发了一张故事卡。卡片上的内容是走迷宫:1.小狗要到野外去寻食,它迷路了,你能帮它找到骨头吗?按照以下词语路线,你能很快找到终点的。指南针→炊烟→标志→晴朗→年轮→砍伐→稠稀→黑暗→北京→并且→的确→宽窄→北斗→勺子→极点2.小组合作:你能根据迷宫内容讲一个小故事吗?接下来是一幅迷宫图。这位老师的课尾设计独特,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认识这些词语,才能帮小狗走出迷宫,然后再用这些词语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编故事。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词,又发展了语言,同时把课文里的科学知识编进故事里,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的学习也才是高效的。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深感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草》一课的精彩结尾:
……
师:后两句,我听懂了。你看,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放学回家,把《草》这首诗,背给家里人听。
(掌声中,课结束了。)
于老师在这里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其实,这一变换角色交流,绝不是玩花样,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加大检查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力度,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对诗句的理解、对诗理的感悟,教学效果很扎实。这些孩子在离开课堂之后,肯定对本堂课的学习记忆犹新,把课堂上和老师扮演角色背诵的场景绘声绘色地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这就说明有效的课堂结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虽尽,但仍“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回味无穷。
(三)创设音乐情境,体味意蕴
音乐具有渲染氛围、调动情感的作用,况且很多课文内容本身就与音乐有关。如《二泉映月》主要写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与乐曲意境。在教学结束时,老师再次让学生欣赏这首二胡曲,会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名曲的体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阿炳满腔的悲、恨与爱。这时的乐曲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感知,而是一种专注、鉴赏。再如《夕阳真美》,课文除了写自然界中夕阳的美丽,还有一层寓意,就是通过文末爷爷说的话“夕阳真美呀”体会爷爷当时的心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爷爷年龄虽大却是无比幸福的。这时教师在课尾适时播放歌曲《夕阳红》,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头脑中巩固了对“夕阳真美”的理解,此时的“声教”更胜于“言教”。
二、疑问式结尾,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设计疑问,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北京特级教师吉春亚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在课尾巧妙安排了“猜猜猜”这一环节:大老婆生病时,去世时,二侄子的爸爸犯事时,严监生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孩子们脱口而出:“小气、吝啬”。吉老师笑着说:“错了,他没有小气,反而很大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去读一读这本《儒林外史》吧!
这样的课堂结尾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很愿意去阅读名著。这一设疑激趣、悬念留白式的课堂结尾不露声色地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阅读兴趣激发了起来,使得课堂自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月球之谜》是一篇适合探究阅读的课文。课文介绍了一些关于月球的已解之谜,又罗列了许多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刘学金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他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就是经过精心整合课程资源后的创造。他发给学生“一份小礼物” (月球资料卡片),让学生选择一个未解之谜,用上特定的句式,以小记者的身份来采访月球。
……(生的问题略)
师:同学们,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很多。多少年来,为了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人类近代史上的探秘之旅)
师:(屏幕显示:在未来的探月之旅中,希望看到你的身影!生齐读)这是刘老师,也是所有老师对你们的希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究阅读的起点。在这里,疑问,又成为了这堂课的结点。学生带着疑问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月球,这些问题无疑又是学生新一轮探究学习的起点,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这个课尾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
三、 总结式结尾,提升学生的认识
教师在结课之前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引领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古春艳老师在执教《向命运挑战》时,她是这样设计结尾的:
师:从众多向命运挑战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他们遇到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品质,着实令人感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此时此刻,你不想把发自内心的感受提炼成一句格言吗?
师示范格言: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埋没英雄。 ——古春艳
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自告奋勇到黑板前,有的书写自己的格言,有的画出了象征战胜命运的标志,如拳头等。这一教学设计,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再一次引领他们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凝炼成一句话,既锤炼了语言,又提升了精神。于永正老师《全神贯注》一文的教学,课尾也让学生写名言,记录下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学生们的精彩名言告诉我们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名言:不满足+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成功,若这位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人物品质,领会作者情感,他能写出这样的话吗?学生充满个性的名言,是自发生成的充满活力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才有再生性、增值性,才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生成功能和迁移功能。
四、训练式结尾,锤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尾安排一些写的训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如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完《白鹅》这篇课文,在结课时这样设计: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出示“快乐写话卡”:我是一只 的白鹅。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白鹅》这篇课文是读与写结合的很好范例,课尾的写话过程就是创设由内化到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学生切实地学会语言和表达方法。这个写话练习,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2]
再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在读高尔基“写信教子”部分后,课尾可以安排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学生对本课教学难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也就自然地体现在回信之中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读写结合的好文章,教师要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写一写。有的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写话会出现冷场,课堂活跃的气氛被破坏,其实不然。课堂上有时候需要一份安静,这份安静服务于思考,“我口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写作是思考的再加工和再表达,试想,还有什么收获比这更真实、更深刻呢?
五、辩论式结尾,在碰撞中明辨是非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习中往往会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一些观点需要交锋才能明辨是非。如教学《神奇的克隆》,课尾可引导学生辩论:克隆技术是福音,还是祸患?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克隆技术”:只要把此项技术运用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领域,比如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挽救一些濒危物种等,那“克隆技术”当然是福音了。所有这些,不需要老师直接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洗礼,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乐趣。当然,在选题时,要注意辩论的价值所在。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在课尾提出了“学了课文,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孙悟空,也有学生说喜欢白骨精的不怕困难,爱动脑筋。学生之间的唇枪舌战,使教师手足无措,只是说学生们的视角真是与众不同。其实,学生在辩论时,老师应当成为引领者,适时加以点拨:“白骨精动脑筋是干什么的?”“白骨精不泄气是做好事,还是干坏事?”“可以用杀人吃人来表达孝心吗?”这样一步步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明辨是非,澄清认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有效的课堂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只要认真对待、用心研究,并加以科学运用,就能够像开头那样富有趣味性、精彩性和有效性。灵活多样地选择不同的结尾方法,能与课首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给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耐人寻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鑫.浅谈故事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妙用[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9,(6).
[2]李肖莉,谢玉屏.《白鹅》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师,2005,(1-2).
[3]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