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也特别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加强学科统筹,适时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一、语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人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语文学科知识,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有利于发挥“育情、明理、达意”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4课“孝敬父母长辈”一框时,在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播放了配乐诗朗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提出问题:同学们从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感受到:这首古诗既饱含着母亲对子女情真意切的关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爱的理解,无论子女怎么孝敬都不足以回报母亲的关爱之情、养育之恩。在课堂探究环节,“正确理解孝敬父母的内涵”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部分学生会觉得,我们未成年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孝敬父母是长大以后的事。为了澄清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笔者引入了《论语》中的经典语段: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通过赏析,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孝敬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尊敬、关爱父母,否则与犬马没有差别。在课堂结尾环节,为了引导同学们懂得珍惜当下,从现在开始,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笔者又引用了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随后寄语学生:我们在一天天长大,而父母却在一天天变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善待自己的父母,及时行孝,把真挚的孝心化为无言的行动,让“孝敬”两字恒久芬芳,让自己的将来没有遗憾!
二、数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正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数学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滋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含义,江苏扬州的胡鹤老师便引入了数学学习中的坐标系(如图1所示)。
四个方向代表四种不同的可能性,第一象限代表的是“己所欲,施于人”,学生A举例“我要求自己自习课保持安静,也要求同桌保持安静”,这是正确的;学生B举例“我上课想吃零食,也要求同桌课上吃零食”,又是不正确的。学生由此感悟到:“己所欲,施于人”不完全正确。第二象限代表的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学生C举例“把自己不想穿了的旧衣服捐给有需要的人”,这是正确的;学生D举例“自己不想被别人轻视,自己却总是轻视别人”,又是不正确的。学生由此感悟到:“己所不欲 ,施于人”不完全正确。第三象限代表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E举例“我不想被别人伤害,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这是完全正确的。第四象限代表的是“己所欲,勿施于人”,学生F举例“自己想要看书,却不让同桌看书”,这是错误的;学生G举例“自己总是想上网玩游戏”是错误的,“不让同桌经常上网玩游戏”却又是正确的。学生由此感悟到:“己所欲,勿施于人”也不完全正确。综合上面的逻辑推理,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
三、英语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英语学科知识,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6课“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一框时,为了引导同学们理解“不同民族、国家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事情的处理不尽相同”,笔者围绕“见面招呼”“面对称赞”“请客吃饭”三个主题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台词,创设情境,分别用汉语、英语进行小品表演。同学们经过认真准备,设计出了如下的台词:
▲ 见面招呼
在中国,甲:“你去哪儿?吃饭了吗?” 乙:“去超市买点生活日用品,还没吃饭呢!”
在西方,甲:“Hi, how are you?”乙:“Fine,thank you,and you?” ▲ 面对称赞
在中国,甲:“听君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乙:“哪里,哪里,过奖了!”
在西方,甲:“You are so beautiful!” 乙:“Thank you. And the same to you!”
▲ 请客吃饭
在中国,甲:“周六是我的生日,我请客,中午我们小区对面的饭馆见。”乙:“好的,周六中午见!”席间,甲不停地往乙的碗里添加菜肴,且说道:“多吃点,多吃点。”
在西方,甲:“ Today is my birthday. Do you want to go out for dinner with me tonight? ”乙:“All right! Happy birthday to you!”席间,乙不想喝咖啡,便说:“Could I have a glass of Cola?”甲:“No problem!”
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交流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这些事情上的不同习俗与文化背景。学生通过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体验、交流,生动形象地领悟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囿于生活习俗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处理、解决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生由此也更懂得了: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对待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友好往来。
四、历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生动、深刻的教科书,以史可以资鉴,借助于过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历史学科知识,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2课“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框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重要性”这一教学难点,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朱开群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设计了“倾听历史回声,感悟文化力量” 的话题探讨活动,通过历史知识的巧妙渗透,有效达成了借史明理的目的。
师:请同学们列举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
生1: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师:为什么其他文明古国的前面都有一个“古”字,而中国没有呢?
生2: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
师:请同学们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生3: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赫梯灭亡;古印度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师:那中国呢?
生4:中国尽管古代也曾有外族的入侵,近代也曾屡遭列强的侵略,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从未中断。
师: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一直传承至今,其中文化起了什么作用?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朱老师总结指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其他文明都曾中断。从文化的角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典章制度、共同的伦理仪轨,构成了中国文化最深层、最牢固、最顽强的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这一血脉,不因战火灾难而枯竭,不因朝代更替而断流。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通过这种历史的比较,同学们既深刻地理解了教材中“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这一重要观点,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五、艺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音乐和美术同属艺术,都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一个有声无形,一个有形无声,它们分别以听觉与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艺术学科知识,适时引入经典的音乐与美术作品,往往能够起到激趣、动情、诱思、导行等功效,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9课“众人划桨开大船”时,江苏常州的王佳老师上课前首先给学生欣赏了付笛生演唱的歌曲视频《众人划桨开大船》。按照传统的情境教学模式,听完歌曲,教师可能会让学生直接回答:从歌曲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虽然学生们往往能够准确地说出“团结合作”的道理,但王老师却采用了欣赏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自己演唱一段,没有众合的部分,问学生:“同学们觉得我的演唱和刚才听到的视频演唱有什么区别?”学生:“不热闹,没什么气氛!”教师:“对啊,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划船,这艘船划得快吗?”学生:“划不快!”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演唱,我唱领唱部分,同学们唱众合部分。”
师:“一支竹篙耶”,
生:“吼嘿吼”。
师:“难渡汪洋海”,
生:“吼嘿吼”。
师:“众人划桨哟”,
生:“吼嘿吼”。
师:“开动大帆船”。
生:“吼嘿吼”。
……
这样师生合作演唱,一领众合,比起单纯的听歌曲,更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同样是教学这一课,为了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笔者通过投影展示了如图2所示的一幅漫画,进而请学生探究: (1)天鹅、梭鱼、大虾用尽了力气,但推车还是停留在原地,丝毫不动。为什么?
(2)他们怎样才能把行李运送到目的地?
(3)这幅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对漫画中相关信息的仔细观察与分析感受到:发挥集体的力量,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形成不了合力;发挥集体的力量,必须有共同的行动,每个成员都应该各尽其能发挥所长,主动为集体做贡献。
六、心理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运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需要、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可以有机渗透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理论、经验规律,这样既能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拓展、升华教学主题,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2课“保持乐观心态”一框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保持乐观心态”,笔者引入了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如图3所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随后,笔者以“半杯水”(A)为例说明,如果我们的看法(B1)是:只有半杯水了!那么,我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C1);而如果我们的看法(B2)是:哇,还有半杯水呢!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满心欢喜”的情绪(C2)。从中学生感悟到:保持乐观心态,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的心态都是自己选择的。改变自己的情绪,必须改变自己对事件(事物)的看法(信念)。
当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跨科渗透还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信息技术等其他许多学科。限于篇幅,本文不能一一列举。总之,新课改形势下,课程改革不再单独强调学科知识,而更加重视学科素养与课程的融合发展。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而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语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人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语文学科知识,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有利于发挥“育情、明理、达意”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4课“孝敬父母长辈”一框时,在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播放了配乐诗朗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提出问题:同学们从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感受到:这首古诗既饱含着母亲对子女情真意切的关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爱的理解,无论子女怎么孝敬都不足以回报母亲的关爱之情、养育之恩。在课堂探究环节,“正确理解孝敬父母的内涵”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部分学生会觉得,我们未成年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孝敬父母是长大以后的事。为了澄清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笔者引入了《论语》中的经典语段: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通过赏析,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孝敬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尊敬、关爱父母,否则与犬马没有差别。在课堂结尾环节,为了引导同学们懂得珍惜当下,从现在开始,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笔者又引用了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随后寄语学生:我们在一天天长大,而父母却在一天天变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善待自己的父母,及时行孝,把真挚的孝心化为无言的行动,让“孝敬”两字恒久芬芳,让自己的将来没有遗憾!
二、数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正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数学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滋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含义,江苏扬州的胡鹤老师便引入了数学学习中的坐标系(如图1所示)。
四个方向代表四种不同的可能性,第一象限代表的是“己所欲,施于人”,学生A举例“我要求自己自习课保持安静,也要求同桌保持安静”,这是正确的;学生B举例“我上课想吃零食,也要求同桌课上吃零食”,又是不正确的。学生由此感悟到:“己所欲,施于人”不完全正确。第二象限代表的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学生C举例“把自己不想穿了的旧衣服捐给有需要的人”,这是正确的;学生D举例“自己不想被别人轻视,自己却总是轻视别人”,又是不正确的。学生由此感悟到:“己所不欲 ,施于人”不完全正确。第三象限代表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E举例“我不想被别人伤害,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这是完全正确的。第四象限代表的是“己所欲,勿施于人”,学生F举例“自己想要看书,却不让同桌看书”,这是错误的;学生G举例“自己总是想上网玩游戏”是错误的,“不让同桌经常上网玩游戏”却又是正确的。学生由此感悟到:“己所欲,勿施于人”也不完全正确。综合上面的逻辑推理,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
三、英语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英语学科知识,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6课“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一框时,为了引导同学们理解“不同民族、国家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事情的处理不尽相同”,笔者围绕“见面招呼”“面对称赞”“请客吃饭”三个主题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台词,创设情境,分别用汉语、英语进行小品表演。同学们经过认真准备,设计出了如下的台词:
▲ 见面招呼
在中国,甲:“你去哪儿?吃饭了吗?” 乙:“去超市买点生活日用品,还没吃饭呢!”
在西方,甲:“Hi, how are you?”乙:“Fine,thank you,and you?” ▲ 面对称赞
在中国,甲:“听君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乙:“哪里,哪里,过奖了!”
在西方,甲:“You are so beautiful!” 乙:“Thank you. And the same to you!”
▲ 请客吃饭
在中国,甲:“周六是我的生日,我请客,中午我们小区对面的饭馆见。”乙:“好的,周六中午见!”席间,甲不停地往乙的碗里添加菜肴,且说道:“多吃点,多吃点。”
在西方,甲:“ Today is my birthday. Do you want to go out for dinner with me tonight? ”乙:“All right! Happy birthday to you!”席间,乙不想喝咖啡,便说:“Could I have a glass of Cola?”甲:“No problem!”
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交流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这些事情上的不同习俗与文化背景。学生通过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体验、交流,生动形象地领悟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囿于生活习俗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处理、解决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生由此也更懂得了: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对待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友好往来。
四、历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生动、深刻的教科书,以史可以资鉴,借助于过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历史学科知识,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2课“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框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重要性”这一教学难点,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朱开群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设计了“倾听历史回声,感悟文化力量” 的话题探讨活动,通过历史知识的巧妙渗透,有效达成了借史明理的目的。
师:请同学们列举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
生1: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师:为什么其他文明古国的前面都有一个“古”字,而中国没有呢?
生2: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
师:请同学们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生3: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赫梯灭亡;古印度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师:那中国呢?
生4:中国尽管古代也曾有外族的入侵,近代也曾屡遭列强的侵略,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从未中断。
师: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一直传承至今,其中文化起了什么作用?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朱老师总结指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其他文明都曾中断。从文化的角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典章制度、共同的伦理仪轨,构成了中国文化最深层、最牢固、最顽强的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这一血脉,不因战火灾难而枯竭,不因朝代更替而断流。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通过这种历史的比较,同学们既深刻地理解了教材中“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这一重要观点,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五、艺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音乐和美术同属艺术,都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一个有声无形,一个有形无声,它们分别以听觉与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艺术学科知识,适时引入经典的音乐与美术作品,往往能够起到激趣、动情、诱思、导行等功效,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9课“众人划桨开大船”时,江苏常州的王佳老师上课前首先给学生欣赏了付笛生演唱的歌曲视频《众人划桨开大船》。按照传统的情境教学模式,听完歌曲,教师可能会让学生直接回答:从歌曲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虽然学生们往往能够准确地说出“团结合作”的道理,但王老师却采用了欣赏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自己演唱一段,没有众合的部分,问学生:“同学们觉得我的演唱和刚才听到的视频演唱有什么区别?”学生:“不热闹,没什么气氛!”教师:“对啊,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划船,这艘船划得快吗?”学生:“划不快!”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演唱,我唱领唱部分,同学们唱众合部分。”
师:“一支竹篙耶”,
生:“吼嘿吼”。
师:“难渡汪洋海”,
生:“吼嘿吼”。
师:“众人划桨哟”,
生:“吼嘿吼”。
师:“开动大帆船”。
生:“吼嘿吼”。
……
这样师生合作演唱,一领众合,比起单纯的听歌曲,更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同样是教学这一课,为了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笔者通过投影展示了如图2所示的一幅漫画,进而请学生探究: (1)天鹅、梭鱼、大虾用尽了力气,但推车还是停留在原地,丝毫不动。为什么?
(2)他们怎样才能把行李运送到目的地?
(3)这幅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对漫画中相关信息的仔细观察与分析感受到:发挥集体的力量,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形成不了合力;发挥集体的力量,必须有共同的行动,每个成员都应该各尽其能发挥所长,主动为集体做贡献。
六、心理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运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需要、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可以有机渗透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理论、经验规律,这样既能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拓展、升华教学主题,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2课“保持乐观心态”一框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保持乐观心态”,笔者引入了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如图3所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随后,笔者以“半杯水”(A)为例说明,如果我们的看法(B1)是:只有半杯水了!那么,我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C1);而如果我们的看法(B2)是:哇,还有半杯水呢!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满心欢喜”的情绪(C2)。从中学生感悟到:保持乐观心态,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的心态都是自己选择的。改变自己的情绪,必须改变自己对事件(事物)的看法(信念)。
当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跨科渗透还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信息技术等其他许多学科。限于篇幅,本文不能一一列举。总之,新课改形势下,课程改革不再单独强调学科知识,而更加重视学科素养与课程的融合发展。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而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