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杨杨 剪刀舞处纸生花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gaoy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畅杨杨在很多人眼里的“怪咖”,一个特别帅气的小伙,性格却像“小闺女”、“老婆婆”,一天到晚描花剪纸;同龄人都在忙着打工挣钱,而他却守着老家不挪窝,走哪儿都揣把剪刀。
  确实,被称为“90后剪纸哥”的畅杨杨,的确和同龄人活的都不一样,他将剪纸“剪”成了自己的事业,作为“孟津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他从2011年开始整理相关资料,申报“孟津民间剪纸”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在2015年,“孟津民间剪纸”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
  今天的畅杨杨在剪纸圈已经颇有名气,也开了自己的工作室。说到孟津剪纸,没人不知道畅杨杨,很多人都慕名来买他的作品。但畅杨杨从未停歇,他深知,传承是对剪纸艺术的最好发展。
  “剪纸是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我的梦想是通过我的努力建一个陈列馆,让更多人了解剪纸,更多年轻人爱上剪纸,把这门古老的艺术好好传承下去。”畅杨杨说,剪一幅作品动辄几十天,但他一点也不觉得寂寞,因为喜欢,心里有一股劲儿。

在别人看来,他不务正业


  1991年3月,畅杨杨出生在孟津县横水镇的一个小村莊。奶奶是刺绣、剪窗花的高手,两个姐姐对此无动于衷,他却表现出了浓厚的好奇心和特殊天分。七八岁的时候,畅杨杨就会剪很多种花花草草了,剪好后蘸上面汤贴得满屋子都是,妈妈看了嫌脏,为此还打过他一顿。
  “我从小就静,不喜欢打打闹闹,愿意动手做点小东西。”畅杨杨说,村里的男孩子爱下河摸鱼、游泳,他却经常围着老太太们晒太阳听曲儿。下雨了捏泥人儿,奶奶绣花他跟着剪花样,家里蒸馒头他也爱揪一团面捏个猪啊狗啊的,甚至还给姐姐家的孩子做过一双布鞋。
  年龄再大点,家里人就不乐意看他这样“不务正业”了。“我天天说他托生错了,该是个女娃子。”母亲韩巧恨铁不成钢,数落儿子说,“男孩子净做这老婆婆活儿”!
  尽管家人反对,畅杨杨却乐在其中,不仅在家里剪纸,还把剪刀带到了学校,经常在才艺比赛中获奖。因为这项文静的爱好,一些调皮的同学笑话他像女生,给他取各种各样的绰号。“我不理会那些,剪纸让我开心快乐。”畅杨杨说,他最喜欢美术课,可以尽情地画画剪纸,一旦被别的课挤占,他心里就很难受。
  事实上,比失去美术课更严重的事也发生过——他的剪纸爱好一度被中断。高中尚没毕业,畅杨杨不情愿地跟着老乡去深圳打工。这是村里年轻人的普遍出路,打工挣钱,然后结婚生孩子。他第一份工作是安装电子元件,但没干多久就跑回了家。
  “我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为了一个月两千多块钱,背井离乡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畅杨杨跟父母谈判,“你们现在年龄大了,我陪着你们一起住二三十年,剪剪纸心里也快乐。”那时候,他并没有想过靠剪纸生活,只是不愿意丢掉自己从小的爱好。
  这是畅杨杨第一次与家里发生激烈冲突。母亲不肯让步,“觉得剪纸不是正经活儿,人家都打工挣钱,咱去弄这将来咋办?”她回忆说自己当时发愁得很,既担心儿子的前途,又心疼儿子夜里一两点还在剪纸。

“剪”出一片新天地


  在与家人发生几番争执之后,畅杨杨还是妥协了。第二次出门打工是在离家不远的郑州。他闲下来就重操旧业,还把一幅表现孟津年俗的作品寄到了山西朔州,参加剪纸大赛。
  后来作品获奖了,奖金是300元。畅杨杨几乎忘了参赛这回事,乍惊乍喜之下,激动地要去现场领奖。从郑州到太原车票120元,再到朔州100元,来回车费就得400多。韩巧劝儿子:“不用去了,让人把钱打你卡上吧。”
  如今回头想,畅杨杨庆幸自己的犟脾气和“不听话”。“在朔州,我看了很多优秀作品,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剪纸老师,年轻人学剪纸的少,他们都鼓励我好好学,指导我怎么发展。”畅杨杨说,以前剪纸是图好玩的,此后才认识到剪纸艺术的内涵,找到了方向和奔头。
  2011年,畅杨杨彻底放弃打工,专注于剪纸艺术。他眼力好,心思活,手上功夫也快,作品颇受好评。费功夫最多的16米洛阳牡丹长卷,囊括了30多种形态各异的牡丹花,画面精美华贵。他到网吧搜牡丹资料,用手机拍下图片,回家琢磨如何画如何剪,前后历时5个月,痴迷程度让韩巧担心“他会用坏脑子变成个憨子”。



  更痴的是,畅杨杨出门必随身携带剪刀。去外地参加展览,他经常被火车站的安检扣下,每次都要拿出剪纸作品反复解释,对方才会用胶带把剪刀捆上几层再放行,有时解释不通还会被没收。
  渐渐地,不少人知道了孟津有个会剪纸的小伙子。2012年底,有人慕名到畅杨杨家里,出2000元拿走了4幅剪纸。韩巧不敢相信儿子不务正业的“老婆婆活儿”能换成钱,直到买主走了还惴惴不安:“咋弄这么多钱,要不退给人家点吧。”
  而畅杨杨内心已经下定决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最有意义,把剪纸发展成自己的事业也是可以的。就这样,畅杨杨就开始着手于这份不被家人看好的“工作”。
  既然要把剪纸发展成自己的事业,畅杨杨急需专业方面的剪纸知识,他拜访民俗学者、剪纸艺术家、看有关剪纸的书籍文章,感受老一辈的剪纸风格和经验,临摹一些民间剪纸作品,直到现在,每天10个小时以上的剪纸时间是他的标配。
  剪纸的创作,一种是不脱稿,就是在纸上画好稿后,修改稿到满意为止再剪,大多数剪纸创作者都会采用这样的创作方式。另一种是脱稿,就是不画图样,凭眼睛和心里的想法在纸上直接剪,减掉后就不能改,所以难度很大,考验的是创作者剪纸功底。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现在的畅杨杨,脱稿剪纸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难度。一般的高手,脱稿也就剪单个形象,而畅杨杨能脱稿剪复杂的大场面人和物。
  每个剪纸艺人都有自己的剪纸风格,但是畅杨杨没有,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剪纸仅仅局限于民俗传统等传统领域的创作,他想要创新,历史文化、现代元素都是他创作的题材。
  如今,不断有人慕名上门求购畅杨扬的作品,而韩巧也不再担心儿子难以谋生。
  剪纸之余,畅杨杨开始致力于在世老艺人作品和资料的搜集工作,他已整理出近20位的资料。“我喜欢剪纸,也想为剪纸做点事情。希望二三十年后能建一个展馆,把优秀的剪纸艺术展示给更多人。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小时候喜欢剪纸只是觉得有意思,通过比赛结识前辈,才认识到剪纸是门什么艺术,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想去挖掘、整理、发扬。”畅杨杨说,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现在,他义务为多所小学上剪纸课。
  用畅杨杨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天不会饿死瞎眼的鸟,更何况是人。”19岁到27岁,8年的坚守,他把自己热爱的剪纸变成了事业,他更想把剪纸这个民间工艺更好的传承下去,为剪纸工艺注入年轻的血脉,这也是畅杨杨学习剪纸的初衷。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更加趋于成熟,越来越重视在设计创意中寻求精神上的归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
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质量是衡量一个公路建设工程的重要标准,其技术质量的控制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关系着公路的使用寿命以及正常交通运转,也关系着人们的生
6月18~21日,中核集团在闽项目亮相在福州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展会上,中核集团以“发展清洁能源,助力海西发展”为主题,重点推介了三代自主核电品牌“华龙一
10 0例均根据病史 ,典型症状 ,鼻镜检查 ,变应原皮试等确诊为变应性鼻炎 ,男 72例 ,女 2 8例 ;16~ 5 8岁 ,平均 35岁。病程2~ 2 0年 (平均 5 4年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
工匠精神不僅仅是“制造业之魂”,更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在国家提出“工匠精神”的同时,《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以艺术修复、手艺传承为主题的纪录片广受关注。那么,近期我国又有哪些令人瞩目的光影片语?“工匠精神”,总理这样说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6年度,“工匠精神
期刊
编者按:同大多数老国有企业相比,许继集团无论从其行业背景还是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并不特殊.许继的前身许继电器厂,是1970年作为三线企业从黑龙江阿城迁至河南许昌的老国有
路基和路面是公路工程项目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公路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路面所承载的交通压力和运输压力是非常巨大的,长时间持续性的运行过程中,不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014年5月4日,宁德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成为我国大陆第19台、福建省第2台在运核电机组。宁德3、4号机组预计2015年前后相继建成发电。
市域轨道交通迅速发展,其连接主城区及周边重点城镇,线路长敷设范围广.金华-义乌-东阳市域轨道交通位于浙江中部,丘陵分布众多.沿线东阳、横店及高铁新城等城镇建设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