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断完善编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为编辑学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对促进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编辑学的学术术语、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研究范畴四个方面对《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综合阐述,分析了当前编辑学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了创新编辑学理论的有效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编辑学理论;学术术语;理论框架;产学研;研究视角
前言:《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是由编辑学者王振铎先生撰著的,该书主要包括“出版文化史观”、“编辑学理”、“媒体创新”、“编辑出版与教育”和“编辑审读与评论”五部分内容。在该书中,王振铎先生对编辑主体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理论及其完备的学科体系作为本书的唯一发展脉络,彰显了编辑学研究理论的创新性,具有崭新的研究视角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对编辑学学科的发展形成了有力指导。
一、《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的创新之处
(一)学术术语的创新
在《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中,王振铎先生依据语言文字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创新了“媒体间性”学术术语的使用,并就此展开编辑学理论创新的讨论,同时,作者由西方的“主体交互性”理论引申出“编辑主体交互创新论”,创新了“媒体间性”一词的使用。他指出,传统的电视、广播、书刊和报纸与现代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充满交互性,具有复杂的内部联系,这就是“媒体间性”的主要内涵。通过创新“媒体间性”一词的使用,使得编辑学从职业层面向理论层面转化,实现了对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将编辑学理论与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表明了我国的编辑学理论创新发展又上一个新台阶[1]。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创新编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编辑学理论创新构建的必然手段和必经之路。在《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中,王振铎先生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他认为,在建立一门新学科的过程中,应注重借鉴相关学科的发展经验和优秀成果,基于此思想的指引下,作者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通过横向嫁接的方式,应用于编辑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编辑学创新的良好基础。
例如,王振铎借鉴了符号学和讯息传播原理,认为应该从符号学的视角看待编辑学活动,同时,他还指出,人类善于采集和处理各种讯息,应在编辑学学科构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原理[2]。
(三)理论框架的创新
理论框架的创新是《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创新的重要表现。在该书中,作者论述了加强编辑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不同媒体的活动规律,得到编辑学界的广泛认同。曾经有编辑学者在中国编辑学会年会中提出编辑学理论创新的构建这一课题,鼓励学者积极攻关,争取在编辑学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但尚未付诸实践。王振铎在《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中重点围绕编辑学理论创新的构建方法进行阐述,打破传统的将编辑与媒体分离的思维定性,从出版、编辑学理、媒体创新、编辑教育和编辑评论等方面对编辑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将不同的媒介编辑规律纳入到编辑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囊括了编辑学的本质属性,又包含了媒体活动的一般规律,构建了崭新的编辑学理论框架[3]。
(四)研究范畴的创新
编辑学研究范畴的创新也是《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的新颖之处。在该书中,王振铎先生重点对编辑主体、编辑风格、编辑活动进行了论述,思路严谨清晰又不失见地。
例如,作者在对编辑风格进行论述的过程中,突破了之前学者对编辑风格认识的局限,将编辑活动的整体性作为研究视角,并指出编辑主体和编辑活动是影响编辑风格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媒体受众需求和媒介风格也随编辑风格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再如,作者基于编辑客体的视角提出了媒介产品质量的概念,并着重对媒介产品质量的内涵、构成进行了综合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作者摒弃了此前编辑单纯就媒介质量进行研究的方式,以编辑课题的视角对媒介产品质量进行审视和评价,实现了对媒介产品质量内在机理的挖掘[4]。
二、当前编辑学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编辑学研究视角狭窄
编辑学研究视角过于狭窄是当前编辑学理论构建的首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媒体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媒体的种类和数量均有限,大多数人民群众依靠报纸和广播获知讯息,电视的普及率较为低下,未能对社会民众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媒介的存在只是为了充当国家的宣传工具,各级媒体之间缺乏有力的竞争,受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当时编辑学的研究视角过于狭窄,编辑学研究机构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服务机关报台的需要,注重自上而下的传播讯息,虽然传播的讯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具有明显的传播本位倾向,不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机关的认同感。尽管在后期的编辑学理论中一直强调读者的重要性,但如何从读者兴趣的视角进行编辑,却未进行深入地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编辑和媒体的种类、结构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编辑业务克服了服务于机关报台的单一发展模式,媒体的生存环境也有所改善,编辑的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从过去的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增加了讯息传播中介、媒体受众、传播技术、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印象,编辑的选题、撰稿、排版和节目制作等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编辑和媒体不再处于独立的运行系统,形成了具有开放性的编辑业务。因此,在对编辑学理论进行创新构建的过程中,应基于开放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的眼界,建立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编辑学理论体系[5]。
(二)编辑学研究内容匮乏
编辑學研究内容匮乏是编辑学理论创新过程中的又一难题。在计划经济时代,狭义的编辑工作一直将选题、撰稿、改稿和版面设计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上述内容在编辑学教材中大约占据三分之二的比例,对于媒体的产品类型,定位和总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却极少涉猎,部分编辑学教材在绪论中对编辑学方针进行简单介绍,未能充分认识到编辑学方针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能具备较强的编辑能力。同时,部分教材碍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未能基于媒体与媒体受众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对“组织报道”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使得编辑人员在实际的报道中产生认知分歧,出现失误操作现象。 (三)编辑学研究业务滞后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编辑和媒体的发展也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传统的编辑观念和操作规范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对编辑工作的发展要求。例如,在现阶段,在新闻标题制作、版面设计和内容编排等方面均与传统的编辑工作产生较大出入,甚至出现与原来编辑操作背道而驰的现象,这就要求编辑学研究内容不断创新,增强对编辑理论的归纳和总结,摆脱编辑学研究业务滞后性的束缚。现阶段,通过在编辑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编辑的内容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对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创新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创新编辑学理论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产、学、研立体发展理论体系
第一,为了提升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性,编辑学界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立体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在加强学术界、教育界和出版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对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和构建,这也是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编辑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通过对国内外编辑活动和出版活动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编辑学理论构建的良好基础,就编辑学的学科性质而言,在对编辑学理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将编辑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对编辑学理论进行重构,并结合编辑学本身的特点,实现对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编辑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是基于编辑学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同时与出版企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出版企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实现对编辑学发展的带动作用,反过来,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也能够对出版企業的发展形成推动作用。因此,在编辑学理论的创新过程中,应加强编辑学界与出版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出版企业的丰富编辑经验,使编辑人员能够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参透编辑的一般规律,实现对编辑能力的提升,搭建编辑学界、教育界和出版企业的沟通桥梁。
第三,应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现阶段,大多高校的编辑专业大多委派学生进入出版企业实习,但学生受编辑能力和编辑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并不能满足出版单位的实际发展需要,同时,由于学生的实习一般在高校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年,因此,一旦发现学生编辑能力的培养与出版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符,也为时过晚。因此,在建设编辑学理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出版单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完善的编辑人才培养计划,在高校教学的全过程贯穿编辑实习。同时,出版企业应与高校联合出资,建立具有企业性质的编辑专业学生实习企业,如文化传媒公司和图书策划公司,使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就能够进入企业实践操作,培养编辑能力,既能够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实现对自身编辑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辑学理论体系
第一,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辑学理论体系是编辑学理论发展的创新性要求。编辑与出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必须依靠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才能够促使编辑学的理论知识被不断应用于编辑学的实践过程中,促使编辑人员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编辑人员应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编辑、出版、传播、印刷和发行的了解,通过对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已有的编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为编辑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编辑素质。
第二,应加强学术界、教育界和出版单位的对话,建立稳定的编辑专业实习基地。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使高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出版单位的现状、市场状况、媒体受众、读者需求以及出版单位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有所了解,准确把握编辑选题、排版和版面设计的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师生协作,也能够为出版企业策划出独具创意的出版产品和学术理论,进而转化为出版企业的强大发展动力。此外,通过学生在出版企业实习,能够利用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丰富经验,结合书本理论知识给与的灵感,还能够实现对编辑理论的提炼,从而转化为学科内容,对编辑实践形成指导。
(三)开拓编辑学产学研对话的多元路径
第一,要重视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在进行编辑学理论创新构建的过程中,既需要加快建立产、学、研的立体发展体系,又需要充分认识到出版管理部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编辑学理论构建方面,更需要出版管理部门的平衡与协调。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编辑学界和出版界要不断加深对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加强与出版行政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而占据较大的主动权,为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的出版市场具有特殊性,出版行政对出版方向和编辑发展方向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协调编辑部门和出版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现阶段产、学、研联动机制建立困难的问题,实现对编辑学界科研的强力支持。
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创新编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企业、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合作,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培养创新型编辑学人才。在此基础上,优化编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借鉴其他学科体系的建设经验,开拓编辑学产学研对话的多元路径,有利于促进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因此,在创新编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评《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J].中国出版,2012,24:66.
[2]任瑶瑶.2014年编辑学研究论文述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205:87-91.
[3]周国清,朱美琳.2015年编辑学研究十大观点[J].编辑之友,2016,02:10-14.
[4]杨珺,杨春艳.建校园微信媒体平台创学生实践新路——新闻编辑学实践教学的理念突破与方法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S1:74-75.(2016-05-16).
[5]李云雅.浅析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J].采写编,2016,02:95-96.
【关键词】:编辑学理论;学术术语;理论框架;产学研;研究视角
前言:《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是由编辑学者王振铎先生撰著的,该书主要包括“出版文化史观”、“编辑学理”、“媒体创新”、“编辑出版与教育”和“编辑审读与评论”五部分内容。在该书中,王振铎先生对编辑主体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理论及其完备的学科体系作为本书的唯一发展脉络,彰显了编辑学研究理论的创新性,具有崭新的研究视角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对编辑学学科的发展形成了有力指导。
一、《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的创新之处
(一)学术术语的创新
在《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中,王振铎先生依据语言文字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创新了“媒体间性”学术术语的使用,并就此展开编辑学理论创新的讨论,同时,作者由西方的“主体交互性”理论引申出“编辑主体交互创新论”,创新了“媒体间性”一词的使用。他指出,传统的电视、广播、书刊和报纸与现代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充满交互性,具有复杂的内部联系,这就是“媒体间性”的主要内涵。通过创新“媒体间性”一词的使用,使得编辑学从职业层面向理论层面转化,实现了对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将编辑学理论与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表明了我国的编辑学理论创新发展又上一个新台阶[1]。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创新编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编辑学理论创新构建的必然手段和必经之路。在《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中,王振铎先生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他认为,在建立一门新学科的过程中,应注重借鉴相关学科的发展经验和优秀成果,基于此思想的指引下,作者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通过横向嫁接的方式,应用于编辑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编辑学创新的良好基础。
例如,王振铎借鉴了符号学和讯息传播原理,认为应该从符号学的视角看待编辑学活动,同时,他还指出,人类善于采集和处理各种讯息,应在编辑学学科构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原理[2]。
(三)理论框架的创新
理论框架的创新是《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创新的重要表现。在该书中,作者论述了加强编辑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不同媒体的活动规律,得到编辑学界的广泛认同。曾经有编辑学者在中国编辑学会年会中提出编辑学理论创新的构建这一课题,鼓励学者积极攻关,争取在编辑学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但尚未付诸实践。王振铎在《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中重点围绕编辑学理论创新的构建方法进行阐述,打破传统的将编辑与媒体分离的思维定性,从出版、编辑学理、媒体创新、编辑教育和编辑评论等方面对编辑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将不同的媒介编辑规律纳入到编辑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囊括了编辑学的本质属性,又包含了媒体活动的一般规律,构建了崭新的编辑学理论框架[3]。
(四)研究范畴的创新
编辑学研究范畴的创新也是《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的新颖之处。在该书中,王振铎先生重点对编辑主体、编辑风格、编辑活动进行了论述,思路严谨清晰又不失见地。
例如,作者在对编辑风格进行论述的过程中,突破了之前学者对编辑风格认识的局限,将编辑活动的整体性作为研究视角,并指出编辑主体和编辑活动是影响编辑风格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媒体受众需求和媒介风格也随编辑风格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再如,作者基于编辑客体的视角提出了媒介产品质量的概念,并着重对媒介产品质量的内涵、构成进行了综合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作者摒弃了此前编辑单纯就媒介质量进行研究的方式,以编辑课题的视角对媒介产品质量进行审视和评价,实现了对媒介产品质量内在机理的挖掘[4]。
二、当前编辑学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编辑学研究视角狭窄
编辑学研究视角过于狭窄是当前编辑学理论构建的首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媒体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媒体的种类和数量均有限,大多数人民群众依靠报纸和广播获知讯息,电视的普及率较为低下,未能对社会民众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媒介的存在只是为了充当国家的宣传工具,各级媒体之间缺乏有力的竞争,受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当时编辑学的研究视角过于狭窄,编辑学研究机构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服务机关报台的需要,注重自上而下的传播讯息,虽然传播的讯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具有明显的传播本位倾向,不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机关的认同感。尽管在后期的编辑学理论中一直强调读者的重要性,但如何从读者兴趣的视角进行编辑,却未进行深入地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编辑和媒体的种类、结构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编辑业务克服了服务于机关报台的单一发展模式,媒体的生存环境也有所改善,编辑的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从过去的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增加了讯息传播中介、媒体受众、传播技术、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印象,编辑的选题、撰稿、排版和节目制作等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编辑和媒体不再处于独立的运行系统,形成了具有开放性的编辑业务。因此,在对编辑学理论进行创新构建的过程中,应基于开放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的眼界,建立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编辑学理论体系[5]。
(二)编辑学研究内容匮乏
编辑學研究内容匮乏是编辑学理论创新过程中的又一难题。在计划经济时代,狭义的编辑工作一直将选题、撰稿、改稿和版面设计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上述内容在编辑学教材中大约占据三分之二的比例,对于媒体的产品类型,定位和总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却极少涉猎,部分编辑学教材在绪论中对编辑学方针进行简单介绍,未能充分认识到编辑学方针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能具备较强的编辑能力。同时,部分教材碍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未能基于媒体与媒体受众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对“组织报道”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使得编辑人员在实际的报道中产生认知分歧,出现失误操作现象。 (三)编辑学研究业务滞后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编辑和媒体的发展也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传统的编辑观念和操作规范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对编辑工作的发展要求。例如,在现阶段,在新闻标题制作、版面设计和内容编排等方面均与传统的编辑工作产生较大出入,甚至出现与原来编辑操作背道而驰的现象,这就要求编辑学研究内容不断创新,增强对编辑理论的归纳和总结,摆脱编辑学研究业务滞后性的束缚。现阶段,通过在编辑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编辑的内容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对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创新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创新编辑学理论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产、学、研立体发展理论体系
第一,为了提升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性,编辑学界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立体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在加强学术界、教育界和出版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对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和构建,这也是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编辑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通过对国内外编辑活动和出版活动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编辑学理论构建的良好基础,就编辑学的学科性质而言,在对编辑学理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将编辑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对编辑学理论进行重构,并结合编辑学本身的特点,实现对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编辑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是基于编辑学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同时与出版企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出版企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实现对编辑学发展的带动作用,反过来,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也能够对出版企業的发展形成推动作用。因此,在编辑学理论的创新过程中,应加强编辑学界与出版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出版企业的丰富编辑经验,使编辑人员能够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参透编辑的一般规律,实现对编辑能力的提升,搭建编辑学界、教育界和出版企业的沟通桥梁。
第三,应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现阶段,大多高校的编辑专业大多委派学生进入出版企业实习,但学生受编辑能力和编辑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并不能满足出版单位的实际发展需要,同时,由于学生的实习一般在高校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年,因此,一旦发现学生编辑能力的培养与出版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符,也为时过晚。因此,在建设编辑学理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出版单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完善的编辑人才培养计划,在高校教学的全过程贯穿编辑实习。同时,出版企业应与高校联合出资,建立具有企业性质的编辑专业学生实习企业,如文化传媒公司和图书策划公司,使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就能够进入企业实践操作,培养编辑能力,既能够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实现对自身编辑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辑学理论体系
第一,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辑学理论体系是编辑学理论发展的创新性要求。编辑与出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必须依靠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才能够促使编辑学的理论知识被不断应用于编辑学的实践过程中,促使编辑人员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编辑人员应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编辑、出版、传播、印刷和发行的了解,通过对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已有的编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为编辑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编辑素质。
第二,应加强学术界、教育界和出版单位的对话,建立稳定的编辑专业实习基地。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使高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出版单位的现状、市场状况、媒体受众、读者需求以及出版单位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有所了解,准确把握编辑选题、排版和版面设计的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师生协作,也能够为出版企业策划出独具创意的出版产品和学术理论,进而转化为出版企业的强大发展动力。此外,通过学生在出版企业实习,能够利用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丰富经验,结合书本理论知识给与的灵感,还能够实现对编辑理论的提炼,从而转化为学科内容,对编辑实践形成指导。
(三)开拓编辑学产学研对话的多元路径
第一,要重视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在进行编辑学理论创新构建的过程中,既需要加快建立产、学、研的立体发展体系,又需要充分认识到出版管理部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编辑学理论构建方面,更需要出版管理部门的平衡与协调。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编辑学界和出版界要不断加深对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加强与出版行政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而占据较大的主动权,为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的出版市场具有特殊性,出版行政对出版方向和编辑发展方向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协调编辑部门和出版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现阶段产、学、研联动机制建立困难的问题,实现对编辑学界科研的强力支持。
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创新编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企业、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合作,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培养创新型编辑学人才。在此基础上,优化编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借鉴其他学科体系的建设经验,开拓编辑学产学研对话的多元路径,有利于促进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因此,在创新编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评《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J].中国出版,2012,24:66.
[2]任瑶瑶.2014年编辑学研究论文述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205:87-91.
[3]周国清,朱美琳.2015年编辑学研究十大观点[J].编辑之友,2016,02:10-14.
[4]杨珺,杨春艳.建校园微信媒体平台创学生实践新路——新闻编辑学实践教学的理念突破与方法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S1:74-75.(2016-05-16).
[5]李云雅.浅析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J].采写编,2016,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