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解说、没有主持,这是一部完全靠镜头说话的京城日记。4月2日18:20,《今日京华》在北京卫视开播。自此天天准时与京城观众相约5分钟。50天来,在精心的镜头、高清的画面带来的娓娓讲述中,更多的人看到了北京的魅力与美好。
让大家看了节目后感叹:北京还有这样的事儿和这样的地儿!今天的京城在这里定格
创办《今日京华》之初,北京卫视掌门人徐滔力主将其做成北京的“影像日记”。
50天来,这部“日记”一天天地记过来。其中有北京人熟悉得似乎不能再熟悉的东西:“老街新貌”系列把镜头对准北京三条最有名的商业街——西单、王府井和前门的昨天与今天;“时尚聚集区”系列聚焦什刹海、南锣鼓巷和三里屯的变迁;“北京民间工艺瑰宝”回溯“燕京八绝”:牙雕、玉雕、景泰蓝……但播出时却令观众耳目一新。比如南锣鼓巷中的餐饮,西餐馆的“宫保鸡丁比萨”、“葱爆羊肉比萨”、“北京烤鸭比萨”;小店里的“创可贴吧”等。
这部日记不是私密的,它很“得瑟”地向世人展示北京。以至很多身处北京却无暇了解它的变化的人看了节目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北京还有这么好的事物、这么好的地方,我怎么竟然不知道!
《今日京华》让观众真切地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沿革和变化。比如“中国科技馆”、国展和亚运村车市,昨天和今天两相比照,更见今日的进步与美好。一个很突出的例证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在遗址公园建成之前,那里曾经是垃圾填埋场。而今却为了北京的一个“绿肺”,这种巨大的变化此次通过影像传递观众,赏心悦目。
《今日京华》最不愁的就是拍什么。截至记者发稿时,节目的排播已经到了6月底!“这个城市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太多值得拍的东西!”栏目副制片人华建雄说。受访中他还感慨,北京很多地方,比如北宫国家森林公园、大兴南海子公园,“都很美,但是这么美的地方要么你忙没有时间去,要么两三年前去过,所以并不知道它有多大变化。看了这个节目你就更知道,北京真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
华建雄说,北京“这个城市本身干变万化,既传统又时尚,既占老又年轻。”这让《今日京华》也有了丰富的色彩。有观众说,看《今日京华》获得的印象是多彩、变幻的,它有时清新、安静,引人回味;有时却又激昂、活泼,让人兴奋。
没有解说、没有主持。就靠镜头说话5分钟的节目还挺难做
《今日京华》就像一个小纪录片,但却非常有个性——它既没有主持人、也没有解说词。“说话”的只有画面,辅以字幕。由此,这个节目对镜头拍摄的要求无形中就高了很多。
北京卫视是高清播出,加上频道追求精品的意识,给栏目组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这样的节目在国内比较少,省级台专门做一档日播的城市宣传片式的节目,实际是开了一个先河,是一种创新。”华建雄说。
5分钟很短,但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你要说什么、从几个角度去体现。”镜头的要求非常高,最具体的就是一组片子必须要有几个逐格镜头(即把类似荷花盛开、乌云滚动、日出日落、幼芽出土…的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动作,用几秒钟的时间展现在银幕上。),还要有两种以上的光线变化。比如白天一种、晚上一哥中;晴天一种、雨天一种。所以每个片子不可能一天拍成——编导前期采访至少两天,纯拍摄两天,加上后期编辑制作3天,一个5分钟的小片子足足要花上7天的时间!
因要求“苛刻”,拍片的制约因素也特别多。比如赶上阴天,拍出来的东西不好看,所以就要等天气转好再拍。
《今日京华》里除了音乐,“出声”的只是相关人士的讲述。组里要求,人选上“一定要极致”。“他必须是一个非常牛的见证者或亲历者,或者是能代表这个地方的!”
拍西单时,节目采访的是国泰照相馆的一位退休摄影师。采访一开始他就说了一句:“我和西单50年了!”拍三里屯时采访到了第一位在三里屯开酒吧的人;拍宋庆龄故居,记者采访的是宋庆龄生前的朋友、90多岁的苏菲女士。华建雄说得很坚定:“我们就是要采访最顶级、最极致的!”
能往死里磕、能负重、能走长路、能熬夜节目背后的坚守和眼泪
女记者张媛是笑盈盈地坐到记者对面的,而两天前,她刚刚为拍片的事急得哭了一场。
这个还有些孩子气的80后已经是1岁孩子的妈妈了。因为采访拍摄太忙,她不得不把弦子送回家乡的妈妈家照看。拍摄、做片子,常常从早晨忙到深夜。
在《今日京华》,编导大都是和张媛差不多大的80后。采访制片人李峙冰、副制片人华建雄,让记者感到,这是一个负重前行的队伍。“9个编导,承担一档7天的日播节目,时间很紧,压力很大。但是没有一个人扛不住!”
《今日京华》的记者都有“往死里磕”的能力和毅力。制片人说,《今日京华》开播以来打得最艰苦的一仗发生在3月30日,一个周五。那天在五棵松,是北京金隅队夺冠的最后一战;在工体,是北京对天津的足球赛,两场赛事节目组都想拍到。可作为非体育媒体,又是临时加入采访,要想进门谈何容易?节目迅速“调集兵力”,两路记者从周二至周五一直在想办法进入赛场。女记者罗筱筱守在体育局,另一路找台里体育中心请求帮助。两路记者还都找了场馆方,通过各种渠道要到负责人电话,很“讨厌”地一天打七八个电话,颇有“死磕”的架势。结果,精诚所至,两路记者双双如愿!
《今日京华》的记者还必须能吃苦,不久前有个编导拍鸟巢的国际马术大师赛,拍摄时来回走了无数圈,第二天脚面肿了,连鞋都穿不进去;负责后期制作的女孩郑伟有一天发着高烧来了,她说:我在家里不踏实,没着没落的!还是过来踏实!
艰苦的付出没有白费。每天18:20播出的《今日京华》,平均收视率达1.7-1.8。有三周居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第一,其余几周均位居第二。
开播仅仅一个多月的节目正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知晓,同时也受到了相关领导、业内同行的首肯和关注。
采访结束,女记者张媛又急急出发,去为第二天拍摄天坛“踩点”了。走前,她对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喜欢这份工作,在《今日京华》我很有荣耀感,因为我仰视它,它拍了很多很美好的东西,让人了解和喜欢我们这个城市!”
让大家看了节目后感叹:北京还有这样的事儿和这样的地儿!今天的京城在这里定格
创办《今日京华》之初,北京卫视掌门人徐滔力主将其做成北京的“影像日记”。
50天来,这部“日记”一天天地记过来。其中有北京人熟悉得似乎不能再熟悉的东西:“老街新貌”系列把镜头对准北京三条最有名的商业街——西单、王府井和前门的昨天与今天;“时尚聚集区”系列聚焦什刹海、南锣鼓巷和三里屯的变迁;“北京民间工艺瑰宝”回溯“燕京八绝”:牙雕、玉雕、景泰蓝……但播出时却令观众耳目一新。比如南锣鼓巷中的餐饮,西餐馆的“宫保鸡丁比萨”、“葱爆羊肉比萨”、“北京烤鸭比萨”;小店里的“创可贴吧”等。
这部日记不是私密的,它很“得瑟”地向世人展示北京。以至很多身处北京却无暇了解它的变化的人看了节目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北京还有这么好的事物、这么好的地方,我怎么竟然不知道!
《今日京华》让观众真切地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沿革和变化。比如“中国科技馆”、国展和亚运村车市,昨天和今天两相比照,更见今日的进步与美好。一个很突出的例证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在遗址公园建成之前,那里曾经是垃圾填埋场。而今却为了北京的一个“绿肺”,这种巨大的变化此次通过影像传递观众,赏心悦目。
《今日京华》最不愁的就是拍什么。截至记者发稿时,节目的排播已经到了6月底!“这个城市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太多值得拍的东西!”栏目副制片人华建雄说。受访中他还感慨,北京很多地方,比如北宫国家森林公园、大兴南海子公园,“都很美,但是这么美的地方要么你忙没有时间去,要么两三年前去过,所以并不知道它有多大变化。看了这个节目你就更知道,北京真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
华建雄说,北京“这个城市本身干变万化,既传统又时尚,既占老又年轻。”这让《今日京华》也有了丰富的色彩。有观众说,看《今日京华》获得的印象是多彩、变幻的,它有时清新、安静,引人回味;有时却又激昂、活泼,让人兴奋。
没有解说、没有主持。就靠镜头说话5分钟的节目还挺难做
《今日京华》就像一个小纪录片,但却非常有个性——它既没有主持人、也没有解说词。“说话”的只有画面,辅以字幕。由此,这个节目对镜头拍摄的要求无形中就高了很多。
北京卫视是高清播出,加上频道追求精品的意识,给栏目组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这样的节目在国内比较少,省级台专门做一档日播的城市宣传片式的节目,实际是开了一个先河,是一种创新。”华建雄说。
5分钟很短,但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你要说什么、从几个角度去体现。”镜头的要求非常高,最具体的就是一组片子必须要有几个逐格镜头(即把类似荷花盛开、乌云滚动、日出日落、幼芽出土…的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动作,用几秒钟的时间展现在银幕上。),还要有两种以上的光线变化。比如白天一种、晚上一哥中;晴天一种、雨天一种。所以每个片子不可能一天拍成——编导前期采访至少两天,纯拍摄两天,加上后期编辑制作3天,一个5分钟的小片子足足要花上7天的时间!
因要求“苛刻”,拍片的制约因素也特别多。比如赶上阴天,拍出来的东西不好看,所以就要等天气转好再拍。
《今日京华》里除了音乐,“出声”的只是相关人士的讲述。组里要求,人选上“一定要极致”。“他必须是一个非常牛的见证者或亲历者,或者是能代表这个地方的!”
拍西单时,节目采访的是国泰照相馆的一位退休摄影师。采访一开始他就说了一句:“我和西单50年了!”拍三里屯时采访到了第一位在三里屯开酒吧的人;拍宋庆龄故居,记者采访的是宋庆龄生前的朋友、90多岁的苏菲女士。华建雄说得很坚定:“我们就是要采访最顶级、最极致的!”
能往死里磕、能负重、能走长路、能熬夜节目背后的坚守和眼泪
女记者张媛是笑盈盈地坐到记者对面的,而两天前,她刚刚为拍片的事急得哭了一场。
这个还有些孩子气的80后已经是1岁孩子的妈妈了。因为采访拍摄太忙,她不得不把弦子送回家乡的妈妈家照看。拍摄、做片子,常常从早晨忙到深夜。
在《今日京华》,编导大都是和张媛差不多大的80后。采访制片人李峙冰、副制片人华建雄,让记者感到,这是一个负重前行的队伍。“9个编导,承担一档7天的日播节目,时间很紧,压力很大。但是没有一个人扛不住!”
《今日京华》的记者都有“往死里磕”的能力和毅力。制片人说,《今日京华》开播以来打得最艰苦的一仗发生在3月30日,一个周五。那天在五棵松,是北京金隅队夺冠的最后一战;在工体,是北京对天津的足球赛,两场赛事节目组都想拍到。可作为非体育媒体,又是临时加入采访,要想进门谈何容易?节目迅速“调集兵力”,两路记者从周二至周五一直在想办法进入赛场。女记者罗筱筱守在体育局,另一路找台里体育中心请求帮助。两路记者还都找了场馆方,通过各种渠道要到负责人电话,很“讨厌”地一天打七八个电话,颇有“死磕”的架势。结果,精诚所至,两路记者双双如愿!
《今日京华》的记者还必须能吃苦,不久前有个编导拍鸟巢的国际马术大师赛,拍摄时来回走了无数圈,第二天脚面肿了,连鞋都穿不进去;负责后期制作的女孩郑伟有一天发着高烧来了,她说:我在家里不踏实,没着没落的!还是过来踏实!
艰苦的付出没有白费。每天18:20播出的《今日京华》,平均收视率达1.7-1.8。有三周居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第一,其余几周均位居第二。
开播仅仅一个多月的节目正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知晓,同时也受到了相关领导、业内同行的首肯和关注。
采访结束,女记者张媛又急急出发,去为第二天拍摄天坛“踩点”了。走前,她对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喜欢这份工作,在《今日京华》我很有荣耀感,因为我仰视它,它拍了很多很美好的东西,让人了解和喜欢我们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