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红安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红安精神仍然具有非常丰富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红安精神 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 先进性
红安,原名黄安,1931年12月由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由“黄安”改名为“红安”。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十四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据统计,参加革命的每三个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是红安人,每四名牺牲的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位是红安籍英烈。她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县,“二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十四万英雄儿女的鲜血和生命染红了红安的大地熔铸了伟大的红安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红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红安精神的价值取向
(一)坚定的革命信念
坚定的革命信念是革命力量的源泉,也是红安精神的灵魂。红安的革命者坚信什么?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必定胜利。当革命处于轰轰烈烈的高潮时期,红安人民以“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革命热情投入革命战争,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当革命处于白色恐怖的低潮时期,红安人民不怕杀头、不怕灭九族、不怕连累诸亲六眷,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坚持战斗,靠的是什么?靠的仍然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这种执著坚韧的理想信念,经过严酷斗争的锤炼,历久弥坚,气贯长虹,在动员组织全体民众团结一致投入革命战争,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号召力。
(二)顽强的战斗作风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在当时战争的环境下,连续行军、连续作战、顶酷暑、冒严寒、喝脏水、吃脏饭,几天几夜睡不上觉是家常便饭。然而,红安革命者不畏艰难困苦、不畏战斗残酷,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困难,敢于同强敌作斗争,不怕死不要命。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作风正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红安革命斗争相结合,在红安革命者身上战线出来的高贵品质和革命气节,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无数优秀红安儿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义薄云天、气壮山河,从而使党获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三)高尚的思想品质
“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这是红安革命者无产阶级生死观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还是在日寇“三光”铁蹄的蹂躏下,面对敌人血淋淋的屠刀,在决定个人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中的许多人总是把生存的希望让给同志,让给群众,以自己的牺牲换取革命群众的生存和安全。这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红安精神最闪光、最难能可贵之处。
(四)无私的奉献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这个军队之所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是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红安革命前辈们为了全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参加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在革命岗位上他们不图地位高低、不计个人得失、舍身忘己、一心一意为革命作出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源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源于高度自觉的历史责任,这就是红安精神的核心和主要特征。
上述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了光照千秩的红安精神。它凝聚着革命前辈的心血,是在革命斗争的烈火中锤炼的泱泱中华的民族魂,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火花,它是老一辈红安共产党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红安精神,必将激励我们战胜艰难险阻,践行“三个代表”,向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二、弘扬红安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一)弘扬红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靠科学发展观统领
红安精神中蕴含的科学发展思想要素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红安革命先辈们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造就大批治党治国治军高级将帅的人才思想;按人民战争的客观规律办事、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和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都是构成科学发展理论思想素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成果,是统领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新中国的建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使中华民族数千年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创建成为可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极大地推动了和谐社会创建的工作进程。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和当今时代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看,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由于诸多发展条件上的制约,它还是一个探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艰难和曲折的过程。完成如此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价值和能动作用,把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坚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整个社会领域的共同发展和全面进步,而不是仅仅用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去衡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发展原则,从全局的高度和发展的向度上,及时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提升人在社会发展中应享有的公平与正义,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因此,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才能推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弘扬红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靠精神力量的支撑
伟大的红安革命斗争产生了崇高的红安精神、崇高的红安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红安革命先辈们,无论是在轰轰烈烈的前线战场,还是在默默无闻的后方工作岗上,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只要是党的需要、革命工作需要,无论在哪里,都忘我工作,始终都保持和发扬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历史和现实是相通的,虽然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在变化,但红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仍然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巨大的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性的伟大事业。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包括红安精神在内,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起着凝聚思想、提升道德、引导舆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之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全体人民精神上的主心骨。才能筑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了,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我们就能同甘共苦、和衷共济、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奋斗。
(三)弘扬红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靠利益关系的调整
红安革命前辈们参加革命,不仅不是为了挣钱养家,而且都舍得弃家不管,舍得掉脑袋。这种不图名利,只图贡献的牺牲精神,就是红安革命战争时期,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这种把人作社会价值观的主体,把人的精神作用作为处理利益关系价值追求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和谐社会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表现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荣共生。达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表现为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诚信的人际交往。达到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安宁有序;三是政府与公民的和谐,表现为个体与群体、个体与整体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和谐互动。达到民主法治、平等友爱。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这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主流。但是,应当客观的、清醒的、冷静地看到,在基本协调、稳定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各类关系和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尤其是人民内部的某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既有不安定的隐患,也有不和谐的因素、集中表现在收入差距持续拉大;阶级、阶层加速分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群体性事件大幅度上升等。这是我国经济转轨、经济转型、多种矛盾集中凸现的结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呈现的形式虽然不同。其实质是多种利益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机制。要引导社会大众正确面对各种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向增长均衡、机会均等、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成员结构从“葫芦型”向“橄榄型”转变,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四)弘扬红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靠党员先进性传承
红安精神,是红安共产党人追求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践行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用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她缘于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今天,我们传承和发扬红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要把党自身建设好,使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政治本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发展、改革在内,从低度和谐向高度和谐逐步转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党性意识和亲民意识。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牢记宗旨、谨记职责、知民所想、察民所虑、亲民所爱、为民所需。在多做亲民、富民、安民、利民的好事实事中体现先进性。要通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在稳定中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会始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只有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才能在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过程中保持社会和谐,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 红安精神 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 先进性
红安,原名黄安,1931年12月由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由“黄安”改名为“红安”。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十四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据统计,参加革命的每三个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是红安人,每四名牺牲的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位是红安籍英烈。她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县,“二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十四万英雄儿女的鲜血和生命染红了红安的大地熔铸了伟大的红安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红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红安精神的价值取向
(一)坚定的革命信念
坚定的革命信念是革命力量的源泉,也是红安精神的灵魂。红安的革命者坚信什么?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必定胜利。当革命处于轰轰烈烈的高潮时期,红安人民以“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革命热情投入革命战争,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当革命处于白色恐怖的低潮时期,红安人民不怕杀头、不怕灭九族、不怕连累诸亲六眷,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坚持战斗,靠的是什么?靠的仍然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这种执著坚韧的理想信念,经过严酷斗争的锤炼,历久弥坚,气贯长虹,在动员组织全体民众团结一致投入革命战争,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号召力。
(二)顽强的战斗作风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在当时战争的环境下,连续行军、连续作战、顶酷暑、冒严寒、喝脏水、吃脏饭,几天几夜睡不上觉是家常便饭。然而,红安革命者不畏艰难困苦、不畏战斗残酷,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困难,敢于同强敌作斗争,不怕死不要命。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作风正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红安革命斗争相结合,在红安革命者身上战线出来的高贵品质和革命气节,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无数优秀红安儿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义薄云天、气壮山河,从而使党获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三)高尚的思想品质
“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这是红安革命者无产阶级生死观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还是在日寇“三光”铁蹄的蹂躏下,面对敌人血淋淋的屠刀,在决定个人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中的许多人总是把生存的希望让给同志,让给群众,以自己的牺牲换取革命群众的生存和安全。这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红安精神最闪光、最难能可贵之处。
(四)无私的奉献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这个军队之所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是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红安革命前辈们为了全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参加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在革命岗位上他们不图地位高低、不计个人得失、舍身忘己、一心一意为革命作出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源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源于高度自觉的历史责任,这就是红安精神的核心和主要特征。
上述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了光照千秩的红安精神。它凝聚着革命前辈的心血,是在革命斗争的烈火中锤炼的泱泱中华的民族魂,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火花,它是老一辈红安共产党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红安精神,必将激励我们战胜艰难险阻,践行“三个代表”,向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二、弘扬红安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一)弘扬红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靠科学发展观统领
红安精神中蕴含的科学发展思想要素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红安革命先辈们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造就大批治党治国治军高级将帅的人才思想;按人民战争的客观规律办事、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和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都是构成科学发展理论思想素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成果,是统领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新中国的建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使中华民族数千年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创建成为可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极大地推动了和谐社会创建的工作进程。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和当今时代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看,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由于诸多发展条件上的制约,它还是一个探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艰难和曲折的过程。完成如此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价值和能动作用,把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坚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整个社会领域的共同发展和全面进步,而不是仅仅用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去衡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发展原则,从全局的高度和发展的向度上,及时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提升人在社会发展中应享有的公平与正义,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因此,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才能推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弘扬红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靠精神力量的支撑
伟大的红安革命斗争产生了崇高的红安精神、崇高的红安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红安革命先辈们,无论是在轰轰烈烈的前线战场,还是在默默无闻的后方工作岗上,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只要是党的需要、革命工作需要,无论在哪里,都忘我工作,始终都保持和发扬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历史和现实是相通的,虽然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在变化,但红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仍然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巨大的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性的伟大事业。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包括红安精神在内,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起着凝聚思想、提升道德、引导舆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之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全体人民精神上的主心骨。才能筑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了,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我们就能同甘共苦、和衷共济、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奋斗。
(三)弘扬红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靠利益关系的调整
红安革命前辈们参加革命,不仅不是为了挣钱养家,而且都舍得弃家不管,舍得掉脑袋。这种不图名利,只图贡献的牺牲精神,就是红安革命战争时期,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这种把人作社会价值观的主体,把人的精神作用作为处理利益关系价值追求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和谐社会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表现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荣共生。达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表现为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诚信的人际交往。达到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安宁有序;三是政府与公民的和谐,表现为个体与群体、个体与整体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和谐互动。达到民主法治、平等友爱。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这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主流。但是,应当客观的、清醒的、冷静地看到,在基本协调、稳定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各类关系和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尤其是人民内部的某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既有不安定的隐患,也有不和谐的因素、集中表现在收入差距持续拉大;阶级、阶层加速分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群体性事件大幅度上升等。这是我国经济转轨、经济转型、多种矛盾集中凸现的结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呈现的形式虽然不同。其实质是多种利益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机制。要引导社会大众正确面对各种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向增长均衡、机会均等、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成员结构从“葫芦型”向“橄榄型”转变,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四)弘扬红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靠党员先进性传承
红安精神,是红安共产党人追求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践行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用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她缘于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今天,我们传承和发扬红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要把党自身建设好,使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政治本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发展、改革在内,从低度和谐向高度和谐逐步转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党性意识和亲民意识。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牢记宗旨、谨记职责、知民所想、察民所虑、亲民所爱、为民所需。在多做亲民、富民、安民、利民的好事实事中体现先进性。要通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在稳定中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会始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只有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才能在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过程中保持社会和谐,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