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上演的《绝密》,来自于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案,《华盛顿邮报》决意刊登列为“绝密”的内容。巧合的是,一名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披露了“棱镜”行动,引起轩然大波。现实版的“绝密”为《绝密》添了一层现实而荒诞的色彩。我们甚至无法忽视《华盛顿邮报》在这两个故事当中充当的“揭示者”角色,难道这仅仅是巧合?
连着3个晚上,在北京的心脏地带,声名煊赫的天安门广场和曲折的紫禁城西部,成百上千的中外人士聚集于国家大剧院,为了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表演。
国家大剧院深邃的剧场中,两层观众席座无虚席。一些人手持望远镜,还有一部分人无视汉语和中式英语的警示牌,倚靠在看起来摇摇欲坠的栅栏上。然而,所有人来到这里,都是为了一件事: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第一场美国戏剧表演。
2013年7月3日到7月6日,由剧作家杰弗里·考恩(Geoffrey Cowan)与新闻学教授勒罗伊·亚伦(Leroy Aarons)共同创作,美国洛杉矶剧院(LATW)倾力打造的话剧作品《绝密:五角大楼文件之战》(Top Secret: The Battle for The Pentagon Papers),打破了历史、文化,甚至政治的界限。
然而,这并不是《绝密》在中国的第一次演出,早在2011年该剧便已在中国各地剧院上演,包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本次巡演是与乒乓策划团队(Ping Pong Productions)合作,“乒乓”作为一个中国非盈利文化交流公司,旨在促进表演艺术的跨文化交流。该剧已在中国杭州、苏州等一些南方二线城市表演结束,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表演完毕,又要前往重庆涪陵。
LATW作为美国最先进的广播戏剧公司,在戏剧方面已展示出巨大的天赋,在整个美国、欧洲和亚洲都举办过巡展,令人惊讶的是,它最初并非一个巡回剧团。制作总监苏珊·洛文伯格(Susan Loewenberg)澄清,“我们不做大型表演,而是经营电台广播。”自1974年成立以来,LATW已经直播和记录了超过400场表演,很多都是免费发布,公众可通过iTunes、Soundclou等其他多种媒材进行试听。LATW受委托记录的电台剧目也非常多样,从个人性质到高等教育性质不一。
洛文伯格继续说道,“巡演只是宣传我们电台广播音频的一种方式,让LATW之名广为人知,这样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来收听这个节目。”洛文伯格所说的“这个节目”,便是LATW出品,由她本人主持的一个每周电台广播。
这次巡演毫无疑问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除了美国一些主要报纸和博客,巡展还得到了中国媒体的大量报道,洛文伯格将其归功于国家大剧院的演出。
超过20个记者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在地铁车厢、站台和其他交通工具上,关于巡展的广告也随处可见。这次,LATW发现了中国社交媒体的强大力量:仅靠微博宣传,便已获得比上次巡展多得多的观众。
巧合的是,就在话剧上演前的6月,一名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这项2007年启动,代号为 “棱镜”(PR ISM )的高度机密行动此前从未对外公开。“棱镜”曝光,这项直接从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AOL、Skype、YouTube以及苹果在内的这9个公司服务器挖掘数据、收集情报的行动,让身处信息时代的大众人人自危。逃亡香港的斯诺登,更引起了中国人的热切关注和铺天盖地的讨论。
“棱镜”曝光无疑为《绝密》的上演预热了一番,也为剧情本身更添了一层现实而荒诞的色彩。仍在逃避美国、英国等情报、安全单位刑事追捕的斯诺登,则为《绝密》没有讲完的故事,上演了一出现实的情境。我们甚至无法忽视《华盛顿邮报》在这两个故事当中充当的“揭示者”角色,难道这仅仅是巧合?
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绝密》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出戏从伦理和道德方面讲述了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案,其中,《华盛顿邮报》决意刊登列为“绝密”的内容,关系到美国情报部门的安全机密问题。《绝密》探讨了政府力保国家机密、报刊让公众知晓重大事件的责任,也与新闻出版自由遭政府限制的现实密切相关。
《绝密》是靠着缜密的逻辑思维构成的一部剧,剧情发展略显拖沓,但多数人在忍过冗长的铺垫之后,能够在最后的几分钟里得到欣喜,并留下思考:公众知情权和媒体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到底哪个重要?此间分寸又如何拿捏?深陷危机的斯诺登对此态度鲜明:“我知道我的举动会让我经受灾难,但如果联邦政府的秘密法令、不平等赦免以及不可抗拒执行力量等这些支配着我所深爱的世界时,而这些被立即曝光出来,我会非常满足。”
令洛文伯格高兴的是,这次话剧演出的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单身或者已经结婚的年轻人。她说,“情况要比在美国好很多,实际上,令人激动的是观众群体。在美国,让年龄50岁以下的人走进剧院便是一项无上的荣耀。而在中国,像我们这样的戏剧,前来的观众几乎年龄都在40岁以下。”运用刚建立起的中国社交网络媒体,洛文伯格能够吸引一大批中国青年群体,他们对戏剧公司和剧目有着足够的兴趣,也填补了大批的剧院席座。这部与他们切身相关的“现实主义”话剧,更让这个群体与话剧本身有了一种休戚相关的默契。
LATW也为大部分中国观众做了不少准备。整个话剧表演都配有中文字幕,对某些中国观众不熟悉的概念和地名进行解释和描述。LATW还在网上发布资源,详尽介绍了话剧的关键人物、情节及洛杉矶剧院的概况。
强大的年轻粉丝团的存在,机构的宣传,正与剧团通过巡演增加知名度的目标不谋而合。像多数国际企业一样,LAFT正在努力抓住中国市场这块令人垂涎欲滴的肥肉。洛文伯格表示,希望这次巡演为LAFT的广播创造出新的市场,尤其针对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通过此来训练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
尽管现在的效果并不可观,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LAFT已经扫清了一个障碍。这是一个艺术和商业的双重障碍,并可能决定着游戏规则。中国的当代艺术和当代表演都在蓬勃发展,可以看出,从尖锐的《绝密》到独特的巡演和营销策略,LAFT正为其他艺术家进军中国铺路。
连着3个晚上,在北京的心脏地带,声名煊赫的天安门广场和曲折的紫禁城西部,成百上千的中外人士聚集于国家大剧院,为了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表演。
国家大剧院深邃的剧场中,两层观众席座无虚席。一些人手持望远镜,还有一部分人无视汉语和中式英语的警示牌,倚靠在看起来摇摇欲坠的栅栏上。然而,所有人来到这里,都是为了一件事: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第一场美国戏剧表演。
2013年7月3日到7月6日,由剧作家杰弗里·考恩(Geoffrey Cowan)与新闻学教授勒罗伊·亚伦(Leroy Aarons)共同创作,美国洛杉矶剧院(LATW)倾力打造的话剧作品《绝密:五角大楼文件之战》(Top Secret: The Battle for The Pentagon Papers),打破了历史、文化,甚至政治的界限。
然而,这并不是《绝密》在中国的第一次演出,早在2011年该剧便已在中国各地剧院上演,包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本次巡演是与乒乓策划团队(Ping Pong Productions)合作,“乒乓”作为一个中国非盈利文化交流公司,旨在促进表演艺术的跨文化交流。该剧已在中国杭州、苏州等一些南方二线城市表演结束,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表演完毕,又要前往重庆涪陵。
LATW作为美国最先进的广播戏剧公司,在戏剧方面已展示出巨大的天赋,在整个美国、欧洲和亚洲都举办过巡展,令人惊讶的是,它最初并非一个巡回剧团。制作总监苏珊·洛文伯格(Susan Loewenberg)澄清,“我们不做大型表演,而是经营电台广播。”自1974年成立以来,LATW已经直播和记录了超过400场表演,很多都是免费发布,公众可通过iTunes、Soundclou等其他多种媒材进行试听。LATW受委托记录的电台剧目也非常多样,从个人性质到高等教育性质不一。
洛文伯格继续说道,“巡演只是宣传我们电台广播音频的一种方式,让LATW之名广为人知,这样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来收听这个节目。”洛文伯格所说的“这个节目”,便是LATW出品,由她本人主持的一个每周电台广播。
这次巡演毫无疑问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除了美国一些主要报纸和博客,巡展还得到了中国媒体的大量报道,洛文伯格将其归功于国家大剧院的演出。
超过20个记者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在地铁车厢、站台和其他交通工具上,关于巡展的广告也随处可见。这次,LATW发现了中国社交媒体的强大力量:仅靠微博宣传,便已获得比上次巡展多得多的观众。
巧合的是,就在话剧上演前的6月,一名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这项2007年启动,代号为 “棱镜”(PR ISM )的高度机密行动此前从未对外公开。“棱镜”曝光,这项直接从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AOL、Skype、YouTube以及苹果在内的这9个公司服务器挖掘数据、收集情报的行动,让身处信息时代的大众人人自危。逃亡香港的斯诺登,更引起了中国人的热切关注和铺天盖地的讨论。
“棱镜”曝光无疑为《绝密》的上演预热了一番,也为剧情本身更添了一层现实而荒诞的色彩。仍在逃避美国、英国等情报、安全单位刑事追捕的斯诺登,则为《绝密》没有讲完的故事,上演了一出现实的情境。我们甚至无法忽视《华盛顿邮报》在这两个故事当中充当的“揭示者”角色,难道这仅仅是巧合?
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绝密》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出戏从伦理和道德方面讲述了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案,其中,《华盛顿邮报》决意刊登列为“绝密”的内容,关系到美国情报部门的安全机密问题。《绝密》探讨了政府力保国家机密、报刊让公众知晓重大事件的责任,也与新闻出版自由遭政府限制的现实密切相关。
《绝密》是靠着缜密的逻辑思维构成的一部剧,剧情发展略显拖沓,但多数人在忍过冗长的铺垫之后,能够在最后的几分钟里得到欣喜,并留下思考:公众知情权和媒体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到底哪个重要?此间分寸又如何拿捏?深陷危机的斯诺登对此态度鲜明:“我知道我的举动会让我经受灾难,但如果联邦政府的秘密法令、不平等赦免以及不可抗拒执行力量等这些支配着我所深爱的世界时,而这些被立即曝光出来,我会非常满足。”
令洛文伯格高兴的是,这次话剧演出的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单身或者已经结婚的年轻人。她说,“情况要比在美国好很多,实际上,令人激动的是观众群体。在美国,让年龄50岁以下的人走进剧院便是一项无上的荣耀。而在中国,像我们这样的戏剧,前来的观众几乎年龄都在40岁以下。”运用刚建立起的中国社交网络媒体,洛文伯格能够吸引一大批中国青年群体,他们对戏剧公司和剧目有着足够的兴趣,也填补了大批的剧院席座。这部与他们切身相关的“现实主义”话剧,更让这个群体与话剧本身有了一种休戚相关的默契。
LATW也为大部分中国观众做了不少准备。整个话剧表演都配有中文字幕,对某些中国观众不熟悉的概念和地名进行解释和描述。LATW还在网上发布资源,详尽介绍了话剧的关键人物、情节及洛杉矶剧院的概况。
强大的年轻粉丝团的存在,机构的宣传,正与剧团通过巡演增加知名度的目标不谋而合。像多数国际企业一样,LAFT正在努力抓住中国市场这块令人垂涎欲滴的肥肉。洛文伯格表示,希望这次巡演为LAFT的广播创造出新的市场,尤其针对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通过此来训练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
尽管现在的效果并不可观,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LAFT已经扫清了一个障碍。这是一个艺术和商业的双重障碍,并可能决定着游戏规则。中国的当代艺术和当代表演都在蓬勃发展,可以看出,从尖锐的《绝密》到独特的巡演和营销策略,LAFT正为其他艺术家进军中国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