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真情 激起共鸣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何以“疯”?何以“傻”?因为演员和观众都动了真情,前者着魔于“行骗”,后者沉迷于“受骗”。与演戏一样,作文也须具有真情实感。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情感真挚,才能扣人心扉,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而流连不舍乃至拍案称绝。所以近代学者王国维盛赞“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那么何谓“情感真挚”?就是指文章能自然而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饰感。作文要做到“情感真挚”,写作时务必掌控好如下三个重要环节:
  首先,摄取素材,提炼真情
  日常生活如涓涓流水,既平淡无奇,又复杂多变,而只要有一双“慧眼”,就不难从平静的生活中发现情感涟漪。因此在摄取素材时,应当善于从中提炼真情。要想提炼真情关键要做到三点:
  一是找到“动情物”。这些“动情物”,大至山川田野、天空海洋,小到花鸟草虫、书籍照片,只要能引发人的翩翩联想,激起人情感的波澜,便都可以纳于笔下;二是抓住“触发点”。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刺激,尤其是某种强烈情感的爆发,往往都有其特定的“触发点”(或者称之为“情感的兴奋点”)。它可能是某种自然场景和社会现象,也可能是突然出现的一个人或物,还可能是人的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可以紧扣其中的某一触发点,以之为媒介,抒发真情;三是升华“情感度”。只有那些纯洁高尚的情感,才能收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因此,文章必须杜绝平淡乏味、虚假失真、消极庸俗的情感。而对于那些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初步体验到的原始而粗略的情感,还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精心锤炼、艺术加工,使之达到符合真善美的定位,“为情造文”。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其中“动情物”自然是“西北高原的白杨树”。作者为何对它“动情”?从行文中可见,当汽车行驶在“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而又不免有些“单调”的高原上的时候,一株或三五株“傲然挺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扑入视野,他的情绪刹那间由“恹恹欲睡”而变为“惊奇地”“一叫”。这便成为“触发点”,由此引起了文章的情感抒发。于是,“白杨树”在他的眼中,其生存的环境美:西北高原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明丽而又鲜艳;其自身的形态美:笔直的干枝“一律向上”,宽大的叶子也“片片向上”,树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其内在的气质美: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由树及人,驰骋联想,将一腔礼赞之情提升:“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其次,进入角色,倾注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情动而辞发”之后的产物。那如何“情动而辞发”呢?首要条件是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作者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境界,或系情于人,或注情于景,或寄情于事,或融情于理,写山则情满于山,状海则情溢于海,如此才能令读者“披文以入情”,开怀处则抚掌大笑,伤感
  处则黯然涕下,愤激处则拍案而起。文坛上此类轶事
  数见不鲜。汤显祖创编著名戏剧《牡丹亭》时,曾经把自己当作剧中的丫环春香,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哀伤而用衣袖掩面,大放悲声。巴金写作长篇小说《家》时,曾经屡次为主人公觉新的多舛命运而声泪俱下,以致搁下笔来久久难以续写。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先得哭,才能在别人的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这正是对文学巨匠们为什么在运思行笔时那样神摇意夺、忘怀自身的最恰切的诠释。
  最后,运用技法,释放真情
  真挚感情的倾吐和流露,不能不讲求一定的技法。如果文章能够运用巧妙的技法,不仅能将真情释放得更加淋漓,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其常见技法主要有三:
  第一,化虚为实,凸显真情。化虚为实就是将作者的主观情感寓于客观物象之中,经由物象的触发,唤醒作者或作品人物藏在心中的某种感情,让它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描摹紫藤萝,先写“一片”:“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继而写“一树”:“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再写“一穗”:“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后写“一朵”:“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在作者刻意绘制的这幅繁茂而辉煌的紫藤萝图里,每一笔每一画都让人领悟到她对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社会景象的讴歌之情。
  第二,刻画细节,传递真情。细节堪称文章生命的微细胞,成功的细节刻画常常能臻于“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例如朱自清在《背影》里以细腻的笔触,逼真再现了父亲为他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在外貌和动作的细节描写中,一个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抒情议论,点染真情。在写人、叙事、状物的基础上,适当作抒情议论,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不仅能够揭示出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所状之物的本质,更可以豁然拉开读者情感的心幕。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时候,小弗朗士心间骤然如霹雳震撼:“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就这样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主人公的这一段抒情式的独白里,无限依恋与无比懊悔犹如江流翻滚,一泻千里!令人深切感受到有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勃发。
其他文献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同济大学博士田俊涛利用暑假帮助环卫工父母扫马路。对于田博士的这一行为,有人赞赏或肯定,也有人质疑或否定,认为田博士扫马路大材小用、有失体面……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期刊
【文题亮相】  ①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荀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③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胡宏)  ④坏事都是聪明人干的,笨人做不出最坏的事来。(刘墉)  ⑤宁选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优无德之辈。(李开复)  ⑥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
期刊
为何花儿还未到灿烂的花季就凋零?为何鸟儿还未飞抵广阔的天际就死于猎人的枪口?为何星辰还未铺满夜空就迎来晨曦?为何我还未将你深深刻在心里,你就像云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初三那年,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备战中考。为了能让我们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化学老师让我们自己备课,然后讲给其他同学听,讲课的顺序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很不幸,我抽到一号。虽然我平时大大咧咧的,但让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讲课,我真的还是会很胆怯
期刊
从城里医院回到老屋,母亲躺在了炕上。  屋内阴凉,母亲盖上了被子,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天花板。一片岑寂。墙上的年画,柜上的杯子,箱子上的衣物,角落里的鞋子,以原来的姿势站卧,安安静静。唯有柜上的时钟的声音,异常清晰,冷峻如往。老屋,就这样容留了从医院归来的母亲。医生说,躺过春天和夏天,她的身体才有望恢复,不再疼痛。  无法行走的母亲躺在老家的土炕上,而屋外,春天正在发生。  地里,大片大片的青麦正
期刊
【技法指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对主题的探究,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1.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2.借助文章的标题探究主题。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有的标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借助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
期刊
告别冬的寒冷,挣脱雪的凄清,又是一年春草碧。阳光丽日,伴春风莅临;春雨晶露,使希望丛生。  柔枝嫩芽,把鲜花和笑脸映衬。茂林修竹,使故乡更显静谧、康宁。  山,还是那些崇山。岭,还是那道峻岭。光秃秃的裸岩,如今缀满了青松、翠柏、红枫、果林。白云与翠鸟齐飞,歌声与泉水共鸣。  党的惠民政策,改变了家乡亲人们的衣食住行。  老奶奶穿上唐装,一下子变年轻;老爷爷穿上西服,吼楚腔不亚于影视明星;小伙子个个
期刊
对与错,是与非,我们该如何判断?人情与世故,我们该不该通、应不应懂?公交车上的老人没有位置坐,我们该不该让座?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我们能不能扶?  人世间有多少悲欢离合,生活中就有多少不尽如人意。当你怀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时,对方给予你的不一定是礼貌的微笑或感谢的话语,有可能是冷眼相对,甚至是得寸进尺。  曾看到过一则报道:一辆公交车上,一位女士给一对母女让座,下车后发现自己的手机落在
期刊
夢恋故土,年复一年。赤子之心,初衷不变。那山、那水,萦绕脑际。那村、那人,永驻心田。  山不高蕴厚土,岭不险藏清泉。春花簇簇,枝枝竞艳;彩蝶翩翩,处处流连。鸟儿追逐红霞,掠过双肩。莺鹊齐鸣,与松风唱和。怪石嶙峋,芳草连绵。  秋有果,香又甜。苹果红如女儿脸,柿子高高挂树巅。大枣悬半空,风一吹掉一串。  每至春和景明,柔风香软,阳光灿烂。撑一支长篙,轻吻红莲;驾一叶飞舟,丈量水天。  山有山的雄浑,
期刊
2018年3月5日上午,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最佳影片属于《水形物语》,那么这部影片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呢?故事发生在1963年,时值冷战期间,哑女艾丽莎在政府实验室里工作,是那里的一名清洁女工。年幼时,一场大病夺走了艾丽莎的声音,之后她都在沉默之中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一天,实验室里拉响了高度戒备的警报,一个神秘的装满了水的罐子被送了进来,艾丽莎震惊地发现,罐子里关着一个半人
期刊
【文题呈现】  改革开放后,党对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极为重视。2004年全面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鼓励农村承包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进城落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用赋体文的形式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不限,题材不限。含正能量。  生逢盛世,国运昌隆。彩霞明蔚,云披霓虹。看远山劲舞,翠染奇峰。万山捧日,枫竞火红。  十九大喜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