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想养老,那是等死
在人们的想象中,世界给予一个本该早已丧失劳动能力的84岁老人的行为空间不会太多了,书法、太极、收藏、疾病、广场舞、抚今追昔、安享晚年、天伦之乐。游本昌似乎打破了这一切“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活动范畴,他要“老有所为”,作为一个演员,他还在工作,甚至还在探索人生的某种可能性,因为他还在思考“一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价值,他到底要成什么样的人”。
游本昌反感社会对年迈之人就该去养老的判断,“那种状态我是接受不了的,我觉得对我来说是等死。这不是等死吗?而且这个状态未必是好的,因为它始终有一个对死亡的恐惧。”
即便老当益壮,有着烈士暮年的雄阔壮心,他还是时常被纳入老艺人晚景凄惨的煽情传闻中,成为人们感怀唏嘘的对象。就在今年4月份,“济公”游本昌“住进养老院现状悲凉”的新闻还甚嚣尘上,最后不得已他只能亲自录制视频出来辟谣。他说其实只是陪伴老两口多年的保姆因为离乡八载,春节回家探亲,自己和老伴儿才不得已住了一次养老院而已,且事情早已是几年前的旧闻,“进养老院好啊,一切都有人照顾啊,而且我们也是亲自体验一下养老院到底是怎么回事。”
84岁的游本昌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他浑厚、响亮的声音出现在演出现场,足以盖过全场的年轻演员。对游本昌来说,现在的生活就是工作,二者已经没有什么界限。睡眠时间也不固定,就在采访前一天,他躺下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半,“反正是一昼夜至少得四个小时睡眠,有的时候五个小时,有的时候六个小时,有的时候七个小时,甚至有的时候八个小时,一宿的睡眠,但是四个小时到八个小时就够了,只要是醒了就够了,只要醒了就可以起来工作。”
但起床后,游本昌有个在戏剧学院读书时就保持下来的“晨练”习惯,“这个像演员的梳头洗脸一样,每天不能间断,因为这是基本功。我从头到脚一套,就是做活动,每一个关节,抻筋,自己按摩呀、揉呀、抻呀,这样的一种运动,从头到脚每个部分几乎都要动,要让每一个关节都要处在一种柔韧可驾驭的状态之下。”这种对身体的高度自律和警惕,证明了游本昌并不是盲目地追求“老有所为”,“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工具、材料呀,就是我們的车船,你的车船不需要保养吗?保养、维护和使用方面要小心。”“老爷车自己开,心里要有数,这个就是和毛主席说的打持久战一样,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辩证关系,拼搏精神和注意健康的辩证关系,有的时候需要铆铆劲,有的时候就是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而不弛是不行的,弛而不张也不行。”
这样看起来,似乎衰老对游本昌而言根本不是问题,他强调“要忘了自己的年龄,不要去想这些问题。”怎么会没想过?年轻时也想过,但就是“想尽量延长我的艺术生命,我没有想过什么老了退休休息,我没有这种想法。”也正如游本昌说的,“老”对他只意味着一个可能,就是“死亡”。
人们忍不住要问,游本昌毕竟已经年逾80岁,在跟年轻人保持同等的精力和体力去工作时不会感到累吗?他却眯起眼睛率真地反问:“累难道不正常吗?”
80岁卖房办剧团
近些年,虽然游本昌零星参演过几部电影,但他筛选剧本依旧严格,因为他不想重复,他觉得自己“还有潜力”,更重要的是,“舞台才是演员的艺术,而影视是导演的艺术,导演要观众看谁就得看谁。”
为了能够主导自己的艺术作品,突破现实藩篱,2012年,80岁的游本昌决定自己做话剧,成立“游本昌艺术团”,相当于耄耋之年重新“创业”,代价是他卖掉了房子。对于这个在常人看来颇为冒险的举动,游本昌显得十分坦然:“钱是干嘛用的,钱是手段呀?美国导演科波拉,他不是第一部电影挣的钱全部投入第二部?那有什么,这很正常很能理解的呀,钱是手段不是目的,人要站在钱上考虑问题,而不是趴在钱底下考虑问题,那叫财奴,你站在钱上你是财主,这钱为我所用,服从我的人生目的,服从我的追求。”
卖房筹钱组建了自己的剧团后,游本昌又开始操持剧团的日常运营,他要为24个团员负责,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打工者,都是北漂,也是想一步一步奋斗,我认为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有一年“游本昌艺术团”去台湾演出,台湾当地的费用是由对方承担,但回程的差旅包括演员的劳务、器材设备的运输都要剧团自己负责,游本昌才不得已接了一个广告,“用‘济公’的形象我从来没有乱接过广告,但是这个广告我要做,为什么?它正好把我们这个费用解决了。”在游本昌看来,千金散尽也是“来自济公还于济公,来自济公用于济公,哪里来哪里去,十方来十方去。”到如今,剧团步入第四个年头,每年的话剧演出收入已经能够和支出持平。
除了养活剧团遭遇的种种现实问题,游本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够“以文艺化导人心,我要集合一批有共同理想、有共同语言的专业人士,大家到一起创作一点像样的作品,弘扬真善美,这是我们作为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我们的使命,我们的担当”。
游本昌回忆,“我在1987年到新加坡去演出,那新加坡财团的一个头头那是多少亿的资产,但是记者问到我的时候,我说我并不羡慕他,我说因为刚才我跟他一起站在大楼底下,经过的新加坡人,一见到我都喜欢,就跟我握手,要我签名跟我合影,他就被晾在边上,那我的这个价值他多少亿的财产他能换来吗?我有我的价值,他有他的价值。”“济公”不仅改变了游本昌的命运,还让他自身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个角色教化了我,改变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艺术观,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他渐渐开始明白“济公”二字的分量,在五十多岁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早已成型的时候,竟然被一个角色全部回炉重铸,他甚至总结出几句字诀,“济公济公济世为公,济世为公其乐融融,以我为重烦恼重重,真心济公自在其中。”
游本昌最喜欢陈毅的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已经没什么理由不乐观了。”他眯起眼睛悠然一笑,济公相就回来了。就连接下来要带着剧团国内国外往来巡演,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早已怡然自得,“我姓游,游走人生,游走人间,哈哈哈……”
的确,游本昌的样貌已不单是一个“游本昌”能概括的了,他有一个时代积攒的醇厚风骨,也有一代老艺人的磊落光华,更有欢喜佛济公的慷慨任侠,他总有本领像“鞋儿破帽儿破”的济公那样,于复杂俗世中为自己寻个笑看红尘的台阶,或许也是因歌里唱的那样,“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
摘编自网易娱乐
在人们的想象中,世界给予一个本该早已丧失劳动能力的84岁老人的行为空间不会太多了,书法、太极、收藏、疾病、广场舞、抚今追昔、安享晚年、天伦之乐。游本昌似乎打破了这一切“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活动范畴,他要“老有所为”,作为一个演员,他还在工作,甚至还在探索人生的某种可能性,因为他还在思考“一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价值,他到底要成什么样的人”。
游本昌反感社会对年迈之人就该去养老的判断,“那种状态我是接受不了的,我觉得对我来说是等死。这不是等死吗?而且这个状态未必是好的,因为它始终有一个对死亡的恐惧。”
即便老当益壮,有着烈士暮年的雄阔壮心,他还是时常被纳入老艺人晚景凄惨的煽情传闻中,成为人们感怀唏嘘的对象。就在今年4月份,“济公”游本昌“住进养老院现状悲凉”的新闻还甚嚣尘上,最后不得已他只能亲自录制视频出来辟谣。他说其实只是陪伴老两口多年的保姆因为离乡八载,春节回家探亲,自己和老伴儿才不得已住了一次养老院而已,且事情早已是几年前的旧闻,“进养老院好啊,一切都有人照顾啊,而且我们也是亲自体验一下养老院到底是怎么回事。”
84岁的游本昌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他浑厚、响亮的声音出现在演出现场,足以盖过全场的年轻演员。对游本昌来说,现在的生活就是工作,二者已经没有什么界限。睡眠时间也不固定,就在采访前一天,他躺下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半,“反正是一昼夜至少得四个小时睡眠,有的时候五个小时,有的时候六个小时,有的时候七个小时,甚至有的时候八个小时,一宿的睡眠,但是四个小时到八个小时就够了,只要是醒了就够了,只要醒了就可以起来工作。”
但起床后,游本昌有个在戏剧学院读书时就保持下来的“晨练”习惯,“这个像演员的梳头洗脸一样,每天不能间断,因为这是基本功。我从头到脚一套,就是做活动,每一个关节,抻筋,自己按摩呀、揉呀、抻呀,这样的一种运动,从头到脚每个部分几乎都要动,要让每一个关节都要处在一种柔韧可驾驭的状态之下。”这种对身体的高度自律和警惕,证明了游本昌并不是盲目地追求“老有所为”,“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工具、材料呀,就是我們的车船,你的车船不需要保养吗?保养、维护和使用方面要小心。”“老爷车自己开,心里要有数,这个就是和毛主席说的打持久战一样,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辩证关系,拼搏精神和注意健康的辩证关系,有的时候需要铆铆劲,有的时候就是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而不弛是不行的,弛而不张也不行。”
这样看起来,似乎衰老对游本昌而言根本不是问题,他强调“要忘了自己的年龄,不要去想这些问题。”怎么会没想过?年轻时也想过,但就是“想尽量延长我的艺术生命,我没有想过什么老了退休休息,我没有这种想法。”也正如游本昌说的,“老”对他只意味着一个可能,就是“死亡”。
人们忍不住要问,游本昌毕竟已经年逾80岁,在跟年轻人保持同等的精力和体力去工作时不会感到累吗?他却眯起眼睛率真地反问:“累难道不正常吗?”
80岁卖房办剧团
近些年,虽然游本昌零星参演过几部电影,但他筛选剧本依旧严格,因为他不想重复,他觉得自己“还有潜力”,更重要的是,“舞台才是演员的艺术,而影视是导演的艺术,导演要观众看谁就得看谁。”
为了能够主导自己的艺术作品,突破现实藩篱,2012年,80岁的游本昌决定自己做话剧,成立“游本昌艺术团”,相当于耄耋之年重新“创业”,代价是他卖掉了房子。对于这个在常人看来颇为冒险的举动,游本昌显得十分坦然:“钱是干嘛用的,钱是手段呀?美国导演科波拉,他不是第一部电影挣的钱全部投入第二部?那有什么,这很正常很能理解的呀,钱是手段不是目的,人要站在钱上考虑问题,而不是趴在钱底下考虑问题,那叫财奴,你站在钱上你是财主,这钱为我所用,服从我的人生目的,服从我的追求。”
卖房筹钱组建了自己的剧团后,游本昌又开始操持剧团的日常运营,他要为24个团员负责,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打工者,都是北漂,也是想一步一步奋斗,我认为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有一年“游本昌艺术团”去台湾演出,台湾当地的费用是由对方承担,但回程的差旅包括演员的劳务、器材设备的运输都要剧团自己负责,游本昌才不得已接了一个广告,“用‘济公’的形象我从来没有乱接过广告,但是这个广告我要做,为什么?它正好把我们这个费用解决了。”在游本昌看来,千金散尽也是“来自济公还于济公,来自济公用于济公,哪里来哪里去,十方来十方去。”到如今,剧团步入第四个年头,每年的话剧演出收入已经能够和支出持平。
除了养活剧团遭遇的种种现实问题,游本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够“以文艺化导人心,我要集合一批有共同理想、有共同语言的专业人士,大家到一起创作一点像样的作品,弘扬真善美,这是我们作为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我们的使命,我们的担当”。
游本昌回忆,“我在1987年到新加坡去演出,那新加坡财团的一个头头那是多少亿的资产,但是记者问到我的时候,我说我并不羡慕他,我说因为刚才我跟他一起站在大楼底下,经过的新加坡人,一见到我都喜欢,就跟我握手,要我签名跟我合影,他就被晾在边上,那我的这个价值他多少亿的财产他能换来吗?我有我的价值,他有他的价值。”“济公”不仅改变了游本昌的命运,还让他自身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个角色教化了我,改变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艺术观,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他渐渐开始明白“济公”二字的分量,在五十多岁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早已成型的时候,竟然被一个角色全部回炉重铸,他甚至总结出几句字诀,“济公济公济世为公,济世为公其乐融融,以我为重烦恼重重,真心济公自在其中。”
游本昌最喜欢陈毅的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已经没什么理由不乐观了。”他眯起眼睛悠然一笑,济公相就回来了。就连接下来要带着剧团国内国外往来巡演,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早已怡然自得,“我姓游,游走人生,游走人间,哈哈哈……”
的确,游本昌的样貌已不单是一个“游本昌”能概括的了,他有一个时代积攒的醇厚风骨,也有一代老艺人的磊落光华,更有欢喜佛济公的慷慨任侠,他总有本领像“鞋儿破帽儿破”的济公那样,于复杂俗世中为自己寻个笑看红尘的台阶,或许也是因歌里唱的那样,“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
摘编自网易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