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选修教材使用瓶颈的途径:精选,整合,拓展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84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经推出即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但随着高考语文改革等原因,目前选修教材的使用出现了瓶颈。为此,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例,分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现状:机械使用,没有选修特色
  1.教材使用必修化
  虽然说选修教材强调一个“选”字,但是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是要参加高考的,于是“以高考为参照物,能对学生高考直接发生作用”就成了“选修”教材进入语文课堂的唯一标准。那些对高考不产生直接作用或者作用不明显的教材一律沦为“自修”。虽然我们一直批评那种“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的想法和做法,但是高考的实际导向作用是任何学校和师生都无法回避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使用什么选修教材上,学生没有选择权,教师没有选择权,学校也没有选择权,基本上由高考决定。笔者调查了江苏各地选修教材的课堂教学使用情况,基本是大同小异,《〈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这5种选修教材和高考试卷最贴近,分别对应了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上的“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这两大板块,成为选修教材中的必修教材。
  2.教材使用机械化
  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选修课的安排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认真考虑学生的要求和实际水平。选修课不能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付考试的辅导课。”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和学校、教师实际水平的限制,学校、教师在使用选修教材时,无论是对教材选文的处理还是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基本没有自己的特点,大都是机械使用。如在对选修教材选文的处理上,基本上是打“*”的课文不讲不教,每个单元第一篇精讲精练。这样处理教材的方式没有任何特色,和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教师和学校要摒弃眼前单纯的应试教育的功利目的,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灵活使用选修教材,在高考和选修教材之间构建一座完美和谐的桥梁。
  3.教材使用低效化
  课程改革要减轻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负担。但是从现实来看,目前的课程设置与此精神背道而驰。从数量上来说,课改前一学期一本书,改革后一学期至少两本书。如笔者所在地区教研室划定的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范围为《写作》《〈史记〉选读》和《实用阅读》,而时间为9个星期。撇开《写作》和《实用阅读》不说,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史记〉选读》的教学内容。
  苏教版《〈史记〉选读》(2008年6月第3版)共分八个专题,选自《史记》的文章19篇,其中不打“*”的讲读课文10篇,其余9篇为自读课文。《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虽然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本质上它是史学著作不是文学作品,因此《〈史记〉选读》的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文言文,一篇讲读课文一般需要3节课,有些课文如《太史公自序》甚至需要4-5节课,而实际教学中一周语文课也就4-5节。况且,19篇《〈史记〉选读》的课文就是给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估计也要一学期才能学完,要在7周内教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能挑选几篇文章教学,而抛弃了大量的文章,这就造成了选修教材使用的低效化。
  二、思考:如何高效使用教材
  1.精选课文
  虽然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不能选择使用哪本教材,但我们可以在既选教材中进行大胆取舍。选修课程模块多,不少选修教材容量大,教材教不完是客观事实,但带着学生把重点篇目基本学完是可能的。因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材只是一个平台、一个材料,教材的取舍权在师生手里。为此,有些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有些课文可以一带而过,有些课文就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学。
  16个模块的苏教版选修教材都是“文章选集”,教材的编写以人文话题为基本构成单位,一篇篇文章通过一个个话题形成一个个单元。按照这样的标准来选文,为选择而选择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因而选文泛化也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本校、本班的具体学情对选文大胆取舍,精选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文章进行教学。
  如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2007年7月第2版)共六个专题,分别为“活生生的这一个”“难以忘怀的事”“是什么让我们感动”“文字绘出的图画”“人与物的对话”“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一共选了32篇散文。几年使用下来,老师和学生认可度比较高的文章是《我的母亲》《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画人记》《把栏杆拍遍》《可以预约的雪》《想念地坛》等几篇。有些文章可以不选,也可让学生课后自读即可。
  2.整合教材
  在使用选修教材的时候,许多老师缺乏相应的课程意识,没有勇气对选修教材进行取舍,也不敢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实际上,选修教材的使用应当突出师生的自主选择性和个性,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可以使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教学的内容更加有效,教学的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我们在对选修教材进行整合的时候,首先要对选修教材进行整体把握,选择适宜的篇目,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切合点”,再根据“切合点”合理整合教材。“切合点”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而定,如时代、体裁、作者、题材、风格等。如教学《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时可以采取以“共同的作者”为中心的方式将韩愈的几篇文章集中起来组成新的学习专题——“韩愈专题”,以《柳子厚墓志铭》为中心,以高一学过的《师说》(苏教版必修一)一文带动《祭十二郎文》《原毁》《进学解》三篇课文的学习;根据“相似的内容”的组元方式,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为中心,带动《黄州快哉亭记》《后赤壁赋》等课文的学习。再如《唐诗宋词选读》的编排主要是以时间为序,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诗词作者、风格、内容、情感等加以整合,设计成不同的模块,比如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整合成“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将杜甫和李清照的诗词整合成“诗词中的爱国泪”“文人的月亮情结——唐诗宋词中的月亮”等。通过整合选修教材,优化选修教学的内容,化散为整,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迁移,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3.拓展资源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局限于一本本的选修教材。既要使用好选修教材,更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适当进行拓展,开发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资源,增强教学的张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很多,有很多老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里笔者只想就学生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谈点想法。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搭建适合学生参与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参与,并对参与的学生多给予正面的评价,让学生的参与成果得到展示。如《语言规范与创新》专题三,是以“尊重并善待汉字”作为人文话题的,在教学时可以以导语中的“尊重汉字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善待汉字就是善待我们的文化”为契合点,从文本“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汉字的造字法”切入探讨,设计“汉字之祖话仓颉”“错别字的五种成因”“纠正错别字的招数”等话题,将教室变成学生相关成果展示室或者活动室,让学生讲汉字的故事,找生活中的错别字,举办错别字纠正大赛、汉字听写大赛,办“啄木鸟”小报等,整个学习课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活动,积极体验,充分展示。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求知,在求知中提升,充分开发出学生身上的资源,是一种有效的选修教学方式。
  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诚然,教材只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凭借,选修教学的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离开了教学实际,再好的教材也是空中楼阁。开设好语文选修课程,使用好选修教材,既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要和艺术挂上号,体现的是一种学科教学追求的境界;能艺术地教学语文,则显现出艺术及其手法的价值意义。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联想  当了四十几年的高中语文老师,用过的语文教材不少于七八种,教的学生也从“50后”一直到“90后”都有,可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构想过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以及怎样才算艺术地教学语文,总觉得艺术是属于殿堂级的,而教书则是课堂上的。因此,在我所撰写的论文中,“教学艺术”这个短
期刊
肥硕的猪站立着,端着酒杯和一群人谈笑风生,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描写是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庄园》里的一个场景。在窗外动物们瞠目结舌的表情中,那头站立着的名叫拿破仑的猪在小说的结尾成功学会了喝酒、打牌,优雅地和人类碰杯,欢庆动物和人类的友好合作。作为猪,拿破仑实现了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的不可思议的飞跃,追寻拿破仑直立行走的线索,实际上是清理动物庄园的“革命叙事”。 在造反的“革命”语境中拿破仑奇妙的故事意味
期刊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是2016年新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上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取代了《斜塔上的实验》一文。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来看,新入选的这篇课文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新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慧眼独具与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阿加西斯是美国博物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是鱼类和冰川学的大师。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老师和学者,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自然历史研究的发展,阿加西斯湖就
期刊
前段时间,我为几所农村初中联合举办的作文竞赛阅卷,那些竞赛者的文采倒也值得称道;但剥去包装的“外衣”,究其素材,却总有一种矫情伪饰、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感觉。学生写作应该表露真实内心世界,表达真实情感,而不仅仅是讨好老师,赚取分数。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总是力求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性情”。  一、解放孩子,还其“真我”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核心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我平时
期刊
对诗词的感悟理解,因人而异,感觉到了的,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感悟。关于诗词欣赏,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分析,达到让学生深悟的目的。  一、理清诗文脉络用“题目切入法”  从题目切入,就是利用题目与文本的呼应关系,抓关键词。诗以言志,诗题是作者诗文的总领,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入文。如杜甫《旅夜书怀》可以设计:诗中何处看出是在羁“旅”之中?诗人如何写出
期刊
一、基于学生阅读困惑设计教学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目中有人”我理解为及时把握学情,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起点及对文本的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认为教师在授课前应引导学生充分浸润文本,在学生自主与文本初步对话后,立足学生的阅读困惑设计教学。由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阅读体验才能步步深入。  预习课文时,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集中在:1.小男孩为什么是“
期刊
那是一次语文教学交流课,我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为了打破文言文教学“清冷”的僵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了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我确实花了不少工夫;课堂也的确激起了“层层浪花”,以致于我也得到了“瞬间的满足”。  课前备课时,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让这堂课“出彩”,如何让听课的老师“点头称道”;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将设计的重心放在课堂的“热效应”上,以求形成师生互动局面。据此,课前我是又录
期刊
一、唐宋传奇高中校本化教学的几个问题  首先,如何选择文本的问题。古代对唐宋传奇的研究,大抵只限于零星的论述。尤其是对于志怪、传奇的区分问题,历来就很模糊。鲁迅是第一个对唐宋传奇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研究的人。他因有感于明清人汇编古代小说“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于是“发意匡正”,继《古小说钩沉》之后编集《唐宋传奇集》,书末附有《稗边小缀》1卷,对各篇的作者和版本作了考证说明。汪辟疆整理的《唐人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回顾这一路成长的风景,一个问题始终萦绕于胸,那就是“怎样教语文”,虽然一直苦苦寻觅,但我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无意间翻开《金刚经》《心经》等佛教经典,经过一番研读之后,对于“怎样教语文”的问题似乎有所感悟。  一、语文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即传授智慧  要回答好“怎样教语文”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我看来,语文的本质就是一种以语文的思
期刊
重读《我的叔叔于勒》,我深深感慨,莫泊桑不愧为“短篇小说巨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叙事视角,这是十九世纪小说家常用的叙事技巧,但被莫泊桑运用得尤其巧妙,在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细读小说,我发现小说中于勒叔叔给菲利普夫妇的来信还有意想不到的叙事功能,而查考数十年来国内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研究,并无人对此关注。因此,本文拟就小说中出现的“信”来粗浅地探讨它的叙事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