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次语文教学交流课,我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为了打破文言文教学“清冷”的僵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了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我确实花了不少工夫;课堂也的确激起了“层层浪花”,以致于我也得到了“瞬间的满足”。
课前备课时,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让这堂课“出彩”,如何让听课的老师“点头称道”;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将设计的重心放在课堂的“热效应”上,以求形成师生互动局面。据此,课前我是又录音又录像,又上网搜索剪辑江涛唱的《愚公移山》主题曲,并做成精致的课件;还根据课文内容分配角色,让学生撰写现代版《愚公移山》课本剧的台词,然后又让学生花了一周时间去排练,师生忙得不亦乐乎!
课堂上,学生听了我精心准备的《愚公移山》的主题曲,欣赏了精致的课件画面,兴趣盎然,我真是高兴极了。接着,我让学生完成了自由读、齐读、疏通文意几个程序化的“菜单”,终于推出我的主菜单——现代版《愚公移山》课本剧表演,全班同学被逗得哈哈大笑,听课的老师也连连拍掌,课堂上笑声掌声不断……这时,我听到一个男生在下边激动地大喊:“愚公,好玩!”一边叫还一边手舞足蹈。旁边的一名女同学冷冷地说:“有什么好玩的,都不知学了什么。”我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灵机一动,决定让学生来化解刚才那个男生对愚公的评论,临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愚公愚否?智叟智否?”“课”上到这里,又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热膨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下面自发地热烈讨论起来,有意识地从文中找到“愚公愚否”的理由,并形成了两大阵营,掀起了课堂辩论赛的高潮。至此,学生完全自由地出入于文本和生活之中,准确把握了愚公形象。整节课上完,听课老师的评价甚高:“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课本剧表演艺术水平较高”“这节课师生进行了平等对话,课堂气氛好”“这个班的学生素质较高,教师的素养高”……
听了这些话,我没有丝毫的欣喜,相反,我的心也随着课堂中的那阵“咯噔”,一下悲凉起来。听课老师不清楚,为了这节课,我花了那么多工夫,纯粹是为了迎合听课老师的意愿,为了追求课堂的轰动“热效应”,生硬地、造作地让课堂热闹起来。我忘了思考:这节课到底应该用什么支撑学生的兴趣?我所预设的现代版课本剧与文本内容关系大不大?我为什么去做那个课件,仅仅是为了课堂上的热闹吗?我的这种文言文教学是否引导学生站在作者创作立场上去解读文本?
要不是课上那名女同学的话惊醒了我,我恐怕到现在还在为那节课沾沾自喜呢。热闹的背后我进行了冷静的思考:这节课,我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且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不计成本地去准备;其次,这节课,我的课堂预设都着眼于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课前我精心安排的课本剧、录音、录像就是为了掀起课堂的“热效应”,所有的一切都操纵在我这个“权威”手里,完全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上课的一切程序化操作都是“表演”给听课老师看的,唯独课堂上那两名同学的对话让我“越轨”了,临时就问题讨论问题,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课的主人,才掀起了这节课真正的高潮,课堂终于凸现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课堂教学是求表面的“繁荣热闹”,还是丰富的“宁静”呢?毋庸置疑,应该是经过“宁静”思考的课堂。说实话,我以前开公开课往往都会设计成热闹的课堂,创设师生互动平台,这节课使我明白了,教师要自觉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民主地、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尽可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要打破教师“尊重自己”的预设,师生的阅读要尊重文本,不要游离文本甚至曲解文本。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做现代版的“愚公”式教师,让学生再次站在“悬崖”上。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准确、高效地接受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不应该仅仅着眼于课堂上的“热闹”,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用慧眼、用心灵去解读文本,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师生双丰收的有效效应。
回首这次教学的“意外事故”,我受益匪浅,心灵经历“宁静”后愈加丰富。我深切地领悟到课堂教学不是表面的“热效应”,而是经过“丰富而宁静”思考的机智课堂,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对话,是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有效的解读。宁静致远,这也将是我毕生追求的教学至境!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
课前备课时,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让这堂课“出彩”,如何让听课的老师“点头称道”;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将设计的重心放在课堂的“热效应”上,以求形成师生互动局面。据此,课前我是又录音又录像,又上网搜索剪辑江涛唱的《愚公移山》主题曲,并做成精致的课件;还根据课文内容分配角色,让学生撰写现代版《愚公移山》课本剧的台词,然后又让学生花了一周时间去排练,师生忙得不亦乐乎!
课堂上,学生听了我精心准备的《愚公移山》的主题曲,欣赏了精致的课件画面,兴趣盎然,我真是高兴极了。接着,我让学生完成了自由读、齐读、疏通文意几个程序化的“菜单”,终于推出我的主菜单——现代版《愚公移山》课本剧表演,全班同学被逗得哈哈大笑,听课的老师也连连拍掌,课堂上笑声掌声不断……这时,我听到一个男生在下边激动地大喊:“愚公,好玩!”一边叫还一边手舞足蹈。旁边的一名女同学冷冷地说:“有什么好玩的,都不知学了什么。”我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灵机一动,决定让学生来化解刚才那个男生对愚公的评论,临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愚公愚否?智叟智否?”“课”上到这里,又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热膨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下面自发地热烈讨论起来,有意识地从文中找到“愚公愚否”的理由,并形成了两大阵营,掀起了课堂辩论赛的高潮。至此,学生完全自由地出入于文本和生活之中,准确把握了愚公形象。整节课上完,听课老师的评价甚高:“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课本剧表演艺术水平较高”“这节课师生进行了平等对话,课堂气氛好”“这个班的学生素质较高,教师的素养高”……
听了这些话,我没有丝毫的欣喜,相反,我的心也随着课堂中的那阵“咯噔”,一下悲凉起来。听课老师不清楚,为了这节课,我花了那么多工夫,纯粹是为了迎合听课老师的意愿,为了追求课堂的轰动“热效应”,生硬地、造作地让课堂热闹起来。我忘了思考:这节课到底应该用什么支撑学生的兴趣?我所预设的现代版课本剧与文本内容关系大不大?我为什么去做那个课件,仅仅是为了课堂上的热闹吗?我的这种文言文教学是否引导学生站在作者创作立场上去解读文本?
要不是课上那名女同学的话惊醒了我,我恐怕到现在还在为那节课沾沾自喜呢。热闹的背后我进行了冷静的思考:这节课,我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且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不计成本地去准备;其次,这节课,我的课堂预设都着眼于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课前我精心安排的课本剧、录音、录像就是为了掀起课堂的“热效应”,所有的一切都操纵在我这个“权威”手里,完全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上课的一切程序化操作都是“表演”给听课老师看的,唯独课堂上那两名同学的对话让我“越轨”了,临时就问题讨论问题,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课的主人,才掀起了这节课真正的高潮,课堂终于凸现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课堂教学是求表面的“繁荣热闹”,还是丰富的“宁静”呢?毋庸置疑,应该是经过“宁静”思考的课堂。说实话,我以前开公开课往往都会设计成热闹的课堂,创设师生互动平台,这节课使我明白了,教师要自觉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民主地、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尽可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要打破教师“尊重自己”的预设,师生的阅读要尊重文本,不要游离文本甚至曲解文本。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做现代版的“愚公”式教师,让学生再次站在“悬崖”上。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准确、高效地接受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不应该仅仅着眼于课堂上的“热闹”,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用慧眼、用心灵去解读文本,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师生双丰收的有效效应。
回首这次教学的“意外事故”,我受益匪浅,心灵经历“宁静”后愈加丰富。我深切地领悟到课堂教学不是表面的“热效应”,而是经过“丰富而宁静”思考的机智课堂,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对话,是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有效的解读。宁静致远,这也将是我毕生追求的教学至境!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