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宁静”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q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次语文教学交流课,我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为了打破文言文教学“清冷”的僵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了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我确实花了不少工夫;课堂也的确激起了“层层浪花”,以致于我也得到了“瞬间的满足”。
  课前备课时,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让这堂课“出彩”,如何让听课的老师“点头称道”;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将设计的重心放在课堂的“热效应”上,以求形成师生互动局面。据此,课前我是又录音又录像,又上网搜索剪辑江涛唱的《愚公移山》主题曲,并做成精致的课件;还根据课文内容分配角色,让学生撰写现代版《愚公移山》课本剧的台词,然后又让学生花了一周时间去排练,师生忙得不亦乐乎!
  课堂上,学生听了我精心准备的《愚公移山》的主题曲,欣赏了精致的课件画面,兴趣盎然,我真是高兴极了。接着,我让学生完成了自由读、齐读、疏通文意几个程序化的“菜单”,终于推出我的主菜单——现代版《愚公移山》课本剧表演,全班同学被逗得哈哈大笑,听课的老师也连连拍掌,课堂上笑声掌声不断……这时,我听到一个男生在下边激动地大喊:“愚公,好玩!”一边叫还一边手舞足蹈。旁边的一名女同学冷冷地说:“有什么好玩的,都不知学了什么。”我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灵机一动,决定让学生来化解刚才那个男生对愚公的评论,临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愚公愚否?智叟智否?”“课”上到这里,又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热膨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下面自发地热烈讨论起来,有意识地从文中找到“愚公愚否”的理由,并形成了两大阵营,掀起了课堂辩论赛的高潮。至此,学生完全自由地出入于文本和生活之中,准确把握了愚公形象。整节课上完,听课老师的评价甚高:“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课本剧表演艺术水平较高”“这节课师生进行了平等对话,课堂气氛好”“这个班的学生素质较高,教师的素养高”……
  听了这些话,我没有丝毫的欣喜,相反,我的心也随着课堂中的那阵“咯噔”,一下悲凉起来。听课老师不清楚,为了这节课,我花了那么多工夫,纯粹是为了迎合听课老师的意愿,为了追求课堂的轰动“热效应”,生硬地、造作地让课堂热闹起来。我忘了思考:这节课到底应该用什么支撑学生的兴趣?我所预设的现代版课本剧与文本内容关系大不大?我为什么去做那个课件,仅仅是为了课堂上的热闹吗?我的这种文言文教学是否引导学生站在作者创作立场上去解读文本?
  要不是课上那名女同学的话惊醒了我,我恐怕到现在还在为那节课沾沾自喜呢。热闹的背后我进行了冷静的思考:这节课,我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且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不计成本地去准备;其次,这节课,我的课堂预设都着眼于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课前我精心安排的课本剧、录音、录像就是为了掀起课堂的“热效应”,所有的一切都操纵在我这个“权威”手里,完全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上课的一切程序化操作都是“表演”给听课老师看的,唯独课堂上那两名同学的对话让我“越轨”了,临时就问题讨论问题,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课的主人,才掀起了这节课真正的高潮,课堂终于凸现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课堂教学是求表面的“繁荣热闹”,还是丰富的“宁静”呢?毋庸置疑,应该是经过“宁静”思考的课堂。说实话,我以前开公开课往往都会设计成热闹的课堂,创设师生互动平台,这节课使我明白了,教师要自觉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民主地、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尽可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要打破教师“尊重自己”的预设,师生的阅读要尊重文本,不要游离文本甚至曲解文本。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做现代版的“愚公”式教师,让学生再次站在“悬崖”上。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准确、高效地接受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不应该仅仅着眼于课堂上的“热闹”,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用慧眼、用心灵去解读文本,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师生双丰收的有效效应。
  回首这次教学的“意外事故”,我受益匪浅,心灵经历“宁静”后愈加丰富。我深切地领悟到课堂教学不是表面的“热效应”,而是经过“丰富而宁静”思考的机智课堂,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对话,是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有效的解读。宁静致远,这也将是我毕生追求的教学至境!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
其他文献
曾经听一位老师的课,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紧扣住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回答堪称“完美”,但是课堂气氛相当沉闷。事后问一学生,其回答令人吃惊:“他不愿回答我们提出的‘另类’问题,他赞同的答案都是我们从参考书中得来的。”细细想来,这恐怕就是程东文老师所说的“向心式聚拢”课堂,一节课删去多余枝叶,只留下主干。这样的课看起来主题明确,干净利索,但被削枝减叶,还美观吗?这样的课看似上得流畅、干脆,但教
期刊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该文只有68个字,娱情山水,濡墨染彩。它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朝夕动静、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文辞清丽,幽静隽雅,抒情议论,融为一体。[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细品之,该文中有着作者作为道学家独特的审美感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借景传“禅”,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秘密,启发众生消除杂念,从而做到清净无染。文中
期刊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屈指一数,我已从教24个年头。回头看看身后的“串串脚印”,我不无感慨。读书,让我在生活、工作中时时回归童真;读书,让我在焦躁迷惘时保持平静淡定;读书,让我一路成长,不断前行。  一、自我读书,在阅读、反思中积累  多年来,我养成了每天都读书的习惯。面对林林总总的教学刊物,我有些应接不暇,总是认真地阅读、筛选。至今,我仍钟情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上海教育》等期
期刊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一种旅游。如今自驾成为旅游首选,其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早已深入人心,自主选定旅游线路,自主做好准备,自主寻找风景,个性化游玩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把自驾游嫁接到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以阅读自驾的方式展开阅读旅程,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体会阅读和生命的美好。  一、自驾游:按图索骥  自驾游,要先定好路线,做好各种
期刊
语文教学要和艺术挂上号,体现的是一种学科教学追求的境界;能艺术地教学语文,则显现出艺术及其手法的价值意义。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联想  当了四十几年的高中语文老师,用过的语文教材不少于七八种,教的学生也从“50后”一直到“90后”都有,可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构想过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以及怎样才算艺术地教学语文,总觉得艺术是属于殿堂级的,而教书则是课堂上的。因此,在我所撰写的论文中,“教学艺术”这个短
期刊
肥硕的猪站立着,端着酒杯和一群人谈笑风生,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描写是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庄园》里的一个场景。在窗外动物们瞠目结舌的表情中,那头站立着的名叫拿破仑的猪在小说的结尾成功学会了喝酒、打牌,优雅地和人类碰杯,欢庆动物和人类的友好合作。作为猪,拿破仑实现了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的不可思议的飞跃,追寻拿破仑直立行走的线索,实际上是清理动物庄园的“革命叙事”。 在造反的“革命”语境中拿破仑奇妙的故事意味
期刊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是2016年新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上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取代了《斜塔上的实验》一文。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来看,新入选的这篇课文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新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慧眼独具与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阿加西斯是美国博物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是鱼类和冰川学的大师。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老师和学者,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自然历史研究的发展,阿加西斯湖就
期刊
前段时间,我为几所农村初中联合举办的作文竞赛阅卷,那些竞赛者的文采倒也值得称道;但剥去包装的“外衣”,究其素材,却总有一种矫情伪饰、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感觉。学生写作应该表露真实内心世界,表达真实情感,而不仅仅是讨好老师,赚取分数。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总是力求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性情”。  一、解放孩子,还其“真我”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核心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我平时
期刊
对诗词的感悟理解,因人而异,感觉到了的,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感悟。关于诗词欣赏,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分析,达到让学生深悟的目的。  一、理清诗文脉络用“题目切入法”  从题目切入,就是利用题目与文本的呼应关系,抓关键词。诗以言志,诗题是作者诗文的总领,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入文。如杜甫《旅夜书怀》可以设计:诗中何处看出是在羁“旅”之中?诗人如何写出
期刊
一、基于学生阅读困惑设计教学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目中有人”我理解为及时把握学情,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起点及对文本的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认为教师在授课前应引导学生充分浸润文本,在学生自主与文本初步对话后,立足学生的阅读困惑设计教学。由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阅读体验才能步步深入。  预习课文时,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集中在:1.小男孩为什么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