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的生命之魂孕育、发展于整个中华文化,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与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中住宅的影响和以庄老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与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形态中园林的影响都是深巨的,而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形态的规则形(指住宅)和自由形(指园林)的组合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的文化与哲学内涵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文化;哲学内涵
1、前言
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也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而谈到美学当然就离不开哲学,从建筑的角度,我们不妨这样推理:建筑显现的是文化,建筑中的文化又必然会具象出时代的美学,而美学的机制就是哲学。
2、建筑的文化与哲学内涵
2.1从建筑风格看建筑与哲学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这一结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如果我们从历史性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所谓希腊建筑、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建筑、巴洛克建筑及现当代建筑等,显然已把人类的发展史十分物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当然,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化和概念化的东西,最主要的应是特定的建筑风格,也可以说我们是从建筑的风格美中把握了历史。这正如黑格尔所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众所周知,当建筑被加进美学及其审美元素时,就已具有了社会意识形式的色彩,谈到社会意识,当然也就来源于社会的物质存在,而社会物质存在建筑中的外化就是其特定的风格,风格所包含着的无疑是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当然,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和哲学的机制也就蕴涵其中了,所以,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就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建筑风格。即使是从共时性的角度去看,建筑及其风格仍然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与特定的社会状况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处于同时期的建筑尽管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仍存在着差异,譬如,虽然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各国的建筑却各具特色。这充分说明某种建筑风格或风格建筑的出现与形成,绝非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2.2从中国传统民居看建筑与哲学
在林林总总的建筑风格体系中,中国的传统民居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精巧玲珑、艺匠外露、内外混成、山水花草无一不给人以视觉上的平和感。如果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是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民居在选址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很显然,这样的原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其效果不言自明。当然,所谓负阴抱阳,有山有水,其完全可以通过建筑的布局,即通过层数、层高、地坪的前低后高及左右翼呈环抱形来体现。这不仅是指大的宫殿,即使是小小的院落仍能负阴抱阳,院为阴、屋为阳,由此也就暗合了阳实阴虚的传统文化观念,当然从中也就凸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大气。
另外,中国传统民居在室外环境的设计中也体现出了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之生态精神,如将内院看作是人与自然协同共生、融通相处的最佳场所,于是,大户人家叠石理水、植树种花、曲径通幽;即使是小户人家,也要圈地为落、种花养草、架满苍藤,以此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汇。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民居还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瓶插、山石等点缀,将自然景色巧妙地加以人工修饰,并将之提升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个重要风格内容,从而也就更加说明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小中见大、假中窥真、近中透远的风格意境。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民居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真切地显示出了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中所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尊重。
2.3从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看建筑与哲学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自然与社会的连锁反应,致使哲学不得不深刻反思科学技术的“双面剑”意义,于是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范畴,旨在提醒和引导人们在当代必须关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及长远性。这种思想在建筑领域的拓展,就是要求当代规划师和建筑师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参考功效、审美与自然生态要素的组合,也即可持续性及长远性,并把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其实,古代的城市建设对于自然环境的可利用性及条件制约性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敏锐,因为人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或者说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直至今天,虽然自然科学和营造技术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在城市建设中,自然生态要素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气候要素,是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布局乃至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著名建筑学家欧金斯就认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气候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参数,气候越特殊就越需要用规划来反映。另外,地形地貌等环境同样是城市建设中所应尊重和利用的自然生态要素。只有如此才能使得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在空间上达到和谐组合、相互衬托,形成特定城市的个性建筑及其艺术特色。
然而,笔者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就当今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来看,“可持续性发展”的哲学思想似乎并没有明显凸现,甚至可以说,短视行为和短期效应仍然占据着城市建设的主导。这主要表现在,随着大规模的经济腾飞,一方面城市建设大面积的突飞猛进,而另一方面却很少顾及自然生态要素的约束性和长期性的要求,致使千城一面,个性全无,也就是所谓的城市建筑趋同,有的甚至已破坏了原有城市极富特色的空间景观及气流循环,成为事实上的“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在此呼吁,我们已到了去思考“或创造美或践踏美”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应了那句指责:昨天的贫民正在创造今天的城市,而今天的城市正在走向明天的废墟。
结语:
当代建筑哲学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促使人类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的问题。在我们开始建筑哲学思考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从历史上继承一些普遍的哲学问题,而且要面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也许不一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一定会对建筑科学的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建筑哲学正有待人们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福熙.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1-108.
[2]李行,趙俊义.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建筑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报告[J].新建筑,2006(3):13
【关键词】建筑文化;哲学内涵
1、前言
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也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而谈到美学当然就离不开哲学,从建筑的角度,我们不妨这样推理:建筑显现的是文化,建筑中的文化又必然会具象出时代的美学,而美学的机制就是哲学。
2、建筑的文化与哲学内涵
2.1从建筑风格看建筑与哲学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这一结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如果我们从历史性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所谓希腊建筑、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建筑、巴洛克建筑及现当代建筑等,显然已把人类的发展史十分物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当然,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化和概念化的东西,最主要的应是特定的建筑风格,也可以说我们是从建筑的风格美中把握了历史。这正如黑格尔所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众所周知,当建筑被加进美学及其审美元素时,就已具有了社会意识形式的色彩,谈到社会意识,当然也就来源于社会的物质存在,而社会物质存在建筑中的外化就是其特定的风格,风格所包含着的无疑是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当然,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和哲学的机制也就蕴涵其中了,所以,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就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建筑风格。即使是从共时性的角度去看,建筑及其风格仍然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与特定的社会状况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处于同时期的建筑尽管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仍存在着差异,譬如,虽然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各国的建筑却各具特色。这充分说明某种建筑风格或风格建筑的出现与形成,绝非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2.2从中国传统民居看建筑与哲学
在林林总总的建筑风格体系中,中国的传统民居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精巧玲珑、艺匠外露、内外混成、山水花草无一不给人以视觉上的平和感。如果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是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民居在选址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很显然,这样的原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其效果不言自明。当然,所谓负阴抱阳,有山有水,其完全可以通过建筑的布局,即通过层数、层高、地坪的前低后高及左右翼呈环抱形来体现。这不仅是指大的宫殿,即使是小小的院落仍能负阴抱阳,院为阴、屋为阳,由此也就暗合了阳实阴虚的传统文化观念,当然从中也就凸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大气。
另外,中国传统民居在室外环境的设计中也体现出了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之生态精神,如将内院看作是人与自然协同共生、融通相处的最佳场所,于是,大户人家叠石理水、植树种花、曲径通幽;即使是小户人家,也要圈地为落、种花养草、架满苍藤,以此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汇。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民居还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瓶插、山石等点缀,将自然景色巧妙地加以人工修饰,并将之提升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个重要风格内容,从而也就更加说明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小中见大、假中窥真、近中透远的风格意境。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民居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真切地显示出了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中所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尊重。
2.3从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看建筑与哲学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自然与社会的连锁反应,致使哲学不得不深刻反思科学技术的“双面剑”意义,于是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范畴,旨在提醒和引导人们在当代必须关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及长远性。这种思想在建筑领域的拓展,就是要求当代规划师和建筑师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参考功效、审美与自然生态要素的组合,也即可持续性及长远性,并把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其实,古代的城市建设对于自然环境的可利用性及条件制约性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敏锐,因为人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或者说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直至今天,虽然自然科学和营造技术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在城市建设中,自然生态要素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气候要素,是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布局乃至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著名建筑学家欧金斯就认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气候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参数,气候越特殊就越需要用规划来反映。另外,地形地貌等环境同样是城市建设中所应尊重和利用的自然生态要素。只有如此才能使得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在空间上达到和谐组合、相互衬托,形成特定城市的个性建筑及其艺术特色。
然而,笔者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就当今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来看,“可持续性发展”的哲学思想似乎并没有明显凸现,甚至可以说,短视行为和短期效应仍然占据着城市建设的主导。这主要表现在,随着大规模的经济腾飞,一方面城市建设大面积的突飞猛进,而另一方面却很少顾及自然生态要素的约束性和长期性的要求,致使千城一面,个性全无,也就是所谓的城市建筑趋同,有的甚至已破坏了原有城市极富特色的空间景观及气流循环,成为事实上的“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在此呼吁,我们已到了去思考“或创造美或践踏美”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应了那句指责:昨天的贫民正在创造今天的城市,而今天的城市正在走向明天的废墟。
结语:
当代建筑哲学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促使人类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的问题。在我们开始建筑哲学思考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从历史上继承一些普遍的哲学问题,而且要面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也许不一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一定会对建筑科学的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建筑哲学正有待人们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福熙.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1-108.
[2]李行,趙俊义.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建筑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报告[J].新建筑,200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