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是当前"大眾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重要课题,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文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战略口号,大学生就业难、创业艰已然成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不仅是个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依托,更牵动着每个家庭,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能够维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1.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就业创业方面的工作经验,对成都市内几所高校内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这些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态、创业愿景和就业期待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梳理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1.1面对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
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城镇新增劳动力增加,二是农村富裕劳动力过剩,三是下岗失业人员问题严重,四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几何增长,待就业人数存量大。不同院校、专业、学历和地域的大学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呈现出高校间、学历、学科、地域之间的不平衡。
调查中发现,未就业学生中50.3%的学生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认为能够在毕业前顺利找到工作,40.9%认为在毕业前就业难度大,心里十分着急,仅8.8%的学生感到悲观,对毕业前就业不抱希望;在“新时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你对就业做好准备了吗”的选择中,69.8%的同学选择了有一些准备;在“假如你在毕业时为找到工作,你会怎么办?”,33.4%的学生选择到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继续寻找就业机会,43.7%的学生选择考研,22.9%的学生选择回家寻找就业机会。由此说明,在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能理性地去对待。
1.2就业渠道单一,就业状况差异较大
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就业渠道主要以参加各类选拔考试和各种招聘会作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渠道单一。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方向日趋多元化,考研族、创业族、出国族、校漂族纷纷出现。学生中的就业状况差异较大,不同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存在差异,抽样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理工类学生签约率为42.7%,远远超出其他专业毕业生,同一专业学生由于学校和个体差异,在薪酬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1.3就业观念没有转变,对就业收入预期较高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偏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当被问及“当你没有被你想去的企业录用,而被另外一家你不是很想去的企业录用时,你会怎么办?”,有53.3%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拒绝这家企业,放弃这份工作”,有29.4%选择了“先去这家企业,适当的时候再跳槽”,有17.3%选择了“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再去”;有近一半的学生的收入预期在每月5000元以上。学生们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
1.4大学生创业热情不够高,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够,创业行业范围狭窄
创业是一种高水平就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创业热情目前还不高,仅有34.7%的大学生有意愿创业,在这些有意愿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当中有59.7%的大学生选择IT行业,有27.8%的大学生选择创意产业和零售业,12.5%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行业。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创业困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社会关系、资金匮乏、缺少专业技能、存在风险、没有合适创业项目是阻碍他们创业的困难,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学生们已经认识到创业的门槛在逐渐提高;由于对创业的困难有相对的的了解和认识,许多大学生希望政府和学校在资金、创业培训和开业指导、市场需求方面的服务和信息对他们创业提供帮助。另外,对于政府和学校鼓励和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在校大学生也了解不多,据调查,对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很了解的占5%左右,只是知道有这么回事的占到60%,其他的表示没有合适的信息渠道去了解这些。
1.5创业教育呼声高效果差,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一些创业课堂、创业竞赛、创业导师、创业孵化器等纷纷走进学生中间。但目前的创业教育模式依然没有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框架,往往呼声高、效果差。很多高校尤其是省属及以下高校并没有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缺乏专业的、系统化的设计和引导,远没有上升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创业空间有局限,学生综合竞争力较低,缺乏实战经验,缺乏创业的基本素质,加之高校产业化水平有限,产学研机制欠缺,创业型师生人才都极为匮乏。
2.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在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有以下问题:第一,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工作预期偏高,就业渠道比较单一,就业状况差异较大;其次,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就业定位不准确;第三,当前大学生缺乏创业热情,对创业政策缺乏了解,缺乏创业条件。
根据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从大学生自身出发,自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借助各方资源,尽最大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教育。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提高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水平
帮助学生就业、創业,提升其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是关键,提高服务能力水平是重点。高校首先应高度重视并健全组织网络,其次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抓住主线和重点,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另外要有一支专业的服务和引导的教师队伍,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档、不缺位。 一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择业观。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需求,通过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摒弃高低贵贱、铁饭碗的传统观念,正确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临时就业再择机,阶段性就业再学习,弹性就业再摸高的新理念,引导他们到中小企业等人才稀缺行业就业,合理避开热门行业,切忌眼高手低,正确引导同学们返乡创业,自主创业,灵活创业。
二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当期大学生要么有业不就,要么无业可就。他们往往是就业观念的偏差和自我就业能力素质有限,因此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除了正确的择业观,能力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引导,强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科学组织实施素质训练,设计素质培训内容,建立分类指导、计划性指导、考核性指导培训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要重视加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服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就业单位用人挑、选人难,而大学生却很难找到自己设想的理想岗位,这很大的原因是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高校应通过高校联盟、新媒体、调查问卷等多重形式为学生创造就业创业空间。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服务甚至发动学生不断分享工作和创业机会,让学生和就业单位都能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真正实现双向选择、灵活选择。
二、创业精神与就业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有想法的大学生向优秀企业家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拼搏精神。其次,创造机会、构筑平台,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创业大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到就业基地实习,为大学生以后创业积累实地经验。最后,强化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要在思想道德、专业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强化,鼓励大学生学有余力的时候,多参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团活动,积极担任学生干部,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等,切实提升自己就业能力。
三、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引导,让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引导大学生科学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活动载体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将学生的生产实践及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优化升级,让学生强化实践环节的效果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同时通过讲授、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分享成功案例。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性引导,让同学们做好充分的职业心理准备,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客观的职业理念,重视学生科研团队的产业化指导,加大对学生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职业生涯规划到职业能力培养再到职业心理激励,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找准定位。
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整合资源、广开渠道、沟通信息等就业工作
学校应当在稳固之前已经建立的就业渠道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学生就业、创业新模式。根据学校自身的地理优势、学科优势、政策优势等,建立和固化长期就业单位的合作機制,例如,与相关单位在相同领域开展多方科研合作,加强与相关单位的相互了解。提前派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会等。学校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科技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引导和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社会和学校资源,提高学校的产业化水平和能力,搭建学生就业创业的“绿色通道”。
五、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激励机制,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
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是当前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应充分发挥平台搭建、铺路搭桥的作用,主动争取、挖掘、利用、共享各种社会资源,使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场所、培训、资金和其他方面的信息都能向大学生开放,都能被大学生利用,形成大学生就业帮扶的合力。高校应当满怀对大学生的深情,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百分百的努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奋发进取,迎难而上,切实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抓紧抓好,力争使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效。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引导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当前创业的绝佳环境,充分理解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就业创业观念,让他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一展风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海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求实,2009(6),276—277.
[2]叶松庆.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18—19.
[3]肖红伟,李林荣,张朝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9(1):40—48.
作者简介:
朱凯,1983.3 ,男,黑龙江五常,汉,硕士,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战略口号,大学生就业难、创业艰已然成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不仅是个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依托,更牵动着每个家庭,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能够维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1.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就业创业方面的工作经验,对成都市内几所高校内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这些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态、创业愿景和就业期待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梳理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1.1面对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
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城镇新增劳动力增加,二是农村富裕劳动力过剩,三是下岗失业人员问题严重,四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几何增长,待就业人数存量大。不同院校、专业、学历和地域的大学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呈现出高校间、学历、学科、地域之间的不平衡。
调查中发现,未就业学生中50.3%的学生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认为能够在毕业前顺利找到工作,40.9%认为在毕业前就业难度大,心里十分着急,仅8.8%的学生感到悲观,对毕业前就业不抱希望;在“新时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你对就业做好准备了吗”的选择中,69.8%的同学选择了有一些准备;在“假如你在毕业时为找到工作,你会怎么办?”,33.4%的学生选择到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继续寻找就业机会,43.7%的学生选择考研,22.9%的学生选择回家寻找就业机会。由此说明,在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能理性地去对待。
1.2就业渠道单一,就业状况差异较大
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就业渠道主要以参加各类选拔考试和各种招聘会作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渠道单一。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方向日趋多元化,考研族、创业族、出国族、校漂族纷纷出现。学生中的就业状况差异较大,不同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存在差异,抽样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理工类学生签约率为42.7%,远远超出其他专业毕业生,同一专业学生由于学校和个体差异,在薪酬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1.3就业观念没有转变,对就业收入预期较高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偏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当被问及“当你没有被你想去的企业录用,而被另外一家你不是很想去的企业录用时,你会怎么办?”,有53.3%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拒绝这家企业,放弃这份工作”,有29.4%选择了“先去这家企业,适当的时候再跳槽”,有17.3%选择了“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再去”;有近一半的学生的收入预期在每月5000元以上。学生们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
1.4大学生创业热情不够高,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够,创业行业范围狭窄
创业是一种高水平就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创业热情目前还不高,仅有34.7%的大学生有意愿创业,在这些有意愿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当中有59.7%的大学生选择IT行业,有27.8%的大学生选择创意产业和零售业,12.5%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行业。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创业困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社会关系、资金匮乏、缺少专业技能、存在风险、没有合适创业项目是阻碍他们创业的困难,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学生们已经认识到创业的门槛在逐渐提高;由于对创业的困难有相对的的了解和认识,许多大学生希望政府和学校在资金、创业培训和开业指导、市场需求方面的服务和信息对他们创业提供帮助。另外,对于政府和学校鼓励和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在校大学生也了解不多,据调查,对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很了解的占5%左右,只是知道有这么回事的占到60%,其他的表示没有合适的信息渠道去了解这些。
1.5创业教育呼声高效果差,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一些创业课堂、创业竞赛、创业导师、创业孵化器等纷纷走进学生中间。但目前的创业教育模式依然没有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框架,往往呼声高、效果差。很多高校尤其是省属及以下高校并没有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缺乏专业的、系统化的设计和引导,远没有上升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创业空间有局限,学生综合竞争力较低,缺乏实战经验,缺乏创业的基本素质,加之高校产业化水平有限,产学研机制欠缺,创业型师生人才都极为匮乏。
2.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在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有以下问题:第一,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工作预期偏高,就业渠道比较单一,就业状况差异较大;其次,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就业定位不准确;第三,当前大学生缺乏创业热情,对创业政策缺乏了解,缺乏创业条件。
根据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从大学生自身出发,自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借助各方资源,尽最大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教育。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提高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水平
帮助学生就业、創业,提升其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是关键,提高服务能力水平是重点。高校首先应高度重视并健全组织网络,其次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抓住主线和重点,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另外要有一支专业的服务和引导的教师队伍,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档、不缺位。 一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择业观。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需求,通过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摒弃高低贵贱、铁饭碗的传统观念,正确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临时就业再择机,阶段性就业再学习,弹性就业再摸高的新理念,引导他们到中小企业等人才稀缺行业就业,合理避开热门行业,切忌眼高手低,正确引导同学们返乡创业,自主创业,灵活创业。
二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当期大学生要么有业不就,要么无业可就。他们往往是就业观念的偏差和自我就业能力素质有限,因此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除了正确的择业观,能力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引导,强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科学组织实施素质训练,设计素质培训内容,建立分类指导、计划性指导、考核性指导培训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要重视加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服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就业单位用人挑、选人难,而大学生却很难找到自己设想的理想岗位,这很大的原因是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高校应通过高校联盟、新媒体、调查问卷等多重形式为学生创造就业创业空间。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服务甚至发动学生不断分享工作和创业机会,让学生和就业单位都能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真正实现双向选择、灵活选择。
二、创业精神与就业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有想法的大学生向优秀企业家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拼搏精神。其次,创造机会、构筑平台,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创业大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到就业基地实习,为大学生以后创业积累实地经验。最后,强化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要在思想道德、专业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强化,鼓励大学生学有余力的时候,多参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团活动,积极担任学生干部,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等,切实提升自己就业能力。
三、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引导,让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引导大学生科学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活动载体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将学生的生产实践及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优化升级,让学生强化实践环节的效果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同时通过讲授、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分享成功案例。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性引导,让同学们做好充分的职业心理准备,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客观的职业理念,重视学生科研团队的产业化指导,加大对学生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职业生涯规划到职业能力培养再到职业心理激励,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找准定位。
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整合资源、广开渠道、沟通信息等就业工作
学校应当在稳固之前已经建立的就业渠道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学生就业、创业新模式。根据学校自身的地理优势、学科优势、政策优势等,建立和固化长期就业单位的合作機制,例如,与相关单位在相同领域开展多方科研合作,加强与相关单位的相互了解。提前派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会等。学校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科技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引导和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社会和学校资源,提高学校的产业化水平和能力,搭建学生就业创业的“绿色通道”。
五、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激励机制,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
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是当前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应充分发挥平台搭建、铺路搭桥的作用,主动争取、挖掘、利用、共享各种社会资源,使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场所、培训、资金和其他方面的信息都能向大学生开放,都能被大学生利用,形成大学生就业帮扶的合力。高校应当满怀对大学生的深情,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百分百的努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奋发进取,迎难而上,切实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抓紧抓好,力争使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效。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引导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当前创业的绝佳环境,充分理解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就业创业观念,让他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一展风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海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求实,2009(6),276—277.
[2]叶松庆.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18—19.
[3]肖红伟,李林荣,张朝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9(1):40—48.
作者简介:
朱凯,1983.3 ,男,黑龙江五常,汉,硕士,成都理工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