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初中阶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阶段,因此,初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言积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重视语言积累。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否,与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丰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才能触类旁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文学科的特质也决定了积累的重要。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哪个没有丰厚的积累?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目标中”又提到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突出了积累在学生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大量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看看过去几年的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不错,而要他们发表即兴的演讲或是用语言描述或是写作文,都表现出言之乏词,句难达意的现象,更别说准确、丰富、优美了。归结一句话,学生学习了六七年语文肚子里能挤出来用的“墨水”还不到一茶杯。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效果不佳。那么,该如何正确进行语言积累呢?
首先,激发兴趣,发挥学生自主积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持之以恒的动力。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乐于积累语言是首要任务。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我想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根本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进去,在学习中自主积累语言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很多课文如《犟龟》、《骆驼寻宝记》、《背影》、《威尼斯商人》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分组分角色合作、参与,进行课本剧排练。课堂上适当让学生表演、模仿,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积累。如果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才能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形成自主自觉进行积累的过程。
其次,重视积累过程,提升积累效果。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的意思,是语言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其中意味。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它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积累中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熟读成诵,就是要求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在体味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如果把学生的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语言的积累还必须做到反复记忆,“温故而知新”,因为学生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借鉴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不断地使积累的语言再现、巩固和提高。
再次,拓展阅读面,开辟积累的广阔天地。
强调积累,要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标》非常重视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艺术营养,在阅读中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形成较好的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教材同步的有关读物,如学习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她的《繁星》、《春水》,学习《公输》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非攻》等,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中外名著等。帮助学生制订长期、短期的阅读计划。长期计划可以是三年,每学期读哪几部中外名著。短期计划,每天读几百字的文章。教师还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从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也。此外,生活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能从生活中习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语言。
最后,重视实践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运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作文密度,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如学习《蟋蟀在时报广场》之后,可以请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介绍文章;开辟“读书”专栏,交流精词妙句;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如学习《犟龟》后可以讨论犟龟是否是个胜利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学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后,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分正方(人类有尾巴是进化)、反方(人类有尾巴是退化)进行辩论,同时可以锻炼口语交际;在复习、总结阶段可以采取成语、格言、诗歌“接龙”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再次语言积累的过程,对积累语言运用的过程,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要以突出语言积累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否,与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丰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才能触类旁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文学科的特质也决定了积累的重要。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哪个没有丰厚的积累?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目标中”又提到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突出了积累在学生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大量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看看过去几年的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不错,而要他们发表即兴的演讲或是用语言描述或是写作文,都表现出言之乏词,句难达意的现象,更别说准确、丰富、优美了。归结一句话,学生学习了六七年语文肚子里能挤出来用的“墨水”还不到一茶杯。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效果不佳。那么,该如何正确进行语言积累呢?
首先,激发兴趣,发挥学生自主积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持之以恒的动力。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乐于积累语言是首要任务。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我想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根本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进去,在学习中自主积累语言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很多课文如《犟龟》、《骆驼寻宝记》、《背影》、《威尼斯商人》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分组分角色合作、参与,进行课本剧排练。课堂上适当让学生表演、模仿,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积累。如果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才能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形成自主自觉进行积累的过程。
其次,重视积累过程,提升积累效果。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的意思,是语言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其中意味。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它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积累中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熟读成诵,就是要求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在体味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如果把学生的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语言的积累还必须做到反复记忆,“温故而知新”,因为学生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借鉴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不断地使积累的语言再现、巩固和提高。
再次,拓展阅读面,开辟积累的广阔天地。
强调积累,要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标》非常重视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艺术营养,在阅读中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形成较好的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教材同步的有关读物,如学习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她的《繁星》、《春水》,学习《公输》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非攻》等,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中外名著等。帮助学生制订长期、短期的阅读计划。长期计划可以是三年,每学期读哪几部中外名著。短期计划,每天读几百字的文章。教师还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从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也。此外,生活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能从生活中习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语言。
最后,重视实践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运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作文密度,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如学习《蟋蟀在时报广场》之后,可以请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介绍文章;开辟“读书”专栏,交流精词妙句;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如学习《犟龟》后可以讨论犟龟是否是个胜利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学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后,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分正方(人类有尾巴是进化)、反方(人类有尾巴是退化)进行辩论,同时可以锻炼口语交际;在复习、总结阶段可以采取成语、格言、诗歌“接龙”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再次语言积累的过程,对积累语言运用的过程,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要以突出语言积累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不断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