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事件关联性的建构——以第七回为讨论中心

来源 :红楼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涉及从不同层面构建小说事件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小说第七回叙事的多方面关联,为深入理解小说碎片化叙事的一些不宜察觉的特征,包括理解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
其他文献
《红楼梦》“大旨言情”,其中贯穿全书、带有共性的是“爱而不得”,各种不同的表现构成多声部共奏.按照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书中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世俗型、自然型、超越型三种.世俗型人物是主体,以荣宁两府第四代妯娌王熙凤、李纨、尤氏、薛宝钗为代表,她们行为方式不同,但都有着不幸的婚姻和命运;自然型人物以林黛玉为代表,追求诚挚的感情和人生的诗意,不谐于俗而青春早逝;超越型人物则以贾宝玉为代表,无视门第、财富等世俗差别,由色悟空,遁入空门.在所有人都“爱而不得”的背后,是末世所呈现的道德沦丧、社会失序、体系崩溃.
学界认为清朝刑部“部权特重”的三法司权力格局是顺治之后形成的现象.本文证明“部权特重”在顺治时期就已经形成.在明朝三法司中,“部权特重”的现象就已出现.清朝在学习明制过程中,进一步加重了刑部权力.顺治元年到三年,刑部垄断了京师现审案件的审判和直省重罪案件的复核,其审判权达到巅峰,而且此后刑部对非死罪案件的审判权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自顺治四年起,三法司开始核拟直省死罪案件.顺治十二年,三法司核拟京师和直省死罪案件的程序基本确定.至此,在审判权上,清朝三法司中刑部“部权特重”的格局基本定型.三法司审判权的变化表
清人韩菼《楝亭记》中有“自其先公董三服官来江宁”一句,胡适误将“董三”看作人名,始终未得确解.今据文献,可证“董三服官”即掌织造之意.
探究图甲制在基层社会的运行,精细的图甲个案分析不可或缺.清代萍乡安长一图有明确的地域范围,其中分布着身份、来源各异的人群,形成了更为扁平、流动性强的“大户—子户”结构.为应对赋役与社会失序,安长一图设立了多层次、复合性的会社组织,包括义图、保甲会、团练会、义仓等.其设置公共基金,以轮流负责、共同管理、公开透明的方式经营,通过合祀祖先的仪式塑造共同认同.由此,涣散的安长一图成为一个归属感强、整合性高的社区,足以应对图甲的日常运行及社会失序.图甲制的运行是在政府主导的社会结构下由民间社会组织维系,民间的力量及
1922年8月9日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寓所被捕.巡捕搜获大量物证,起诉陈独秀违规经营出版事务,并指控陈独秀参与共产党,策划工人暴动.8月18日法租界会审公廨判定陈独秀违反印刷律,没有深究其他罪名.这一轻判表面源于舆论压力,实则是法租界当局既试图维护社会秩序,又力求在中国国内政争中保持中立,避免成为反帝运动攻击的对象.权衡之下,法方决定以退谋进,释放陈独秀后升级了对他和中共组织的监视,以期获取更多情报,蓄谋打击中共的革命活动.较之“一大”前后,1922年陈独秀案审结后法租界的政治环境一度非常严峻,危及中共的生
新亚述时期存在着较多的奴隶买卖活动,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亚述人形成了格式固定的买卖契约.这些契约对奴隶的价格、数量、身体状况以及违约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证买卖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奴隶买卖活动中,普通自由民是交易的主体人群,各级官吏和富裕商人等群体也频繁参与其中.人们购买奴隶除了作为劳动力使用之外,也把他们作为妻子或儿子等家庭成员,承担起缔结婚姻、延续世系和财产继承等多种功能.
洪武三年开科取士,至六年停罢,是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初次实施.活跃于元明之交的浙东人士郑真,因洪武五年乡试中式,保存了该时期科举运作较为丰富的史料.郑真的成功,是宋元以来浙东治经传统在明初的绝响.从郑真的科举实践中,可见明初士人赴试方式、发解手续、选官过程等具体情形.郑真科举前后个人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明初国家政治动员下,科举群体的境遇与地方科举文化的变迁.郑真的个案表明,科举制度在洪武初年与再复后存有一定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依据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文献对古代海湾不同区域的记载,结合海湾考古发现,探讨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与海湾交往的历史、政策变化的表现及原因,指出获取资源是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与海湾关系最主要的内容.古代两河流域国家通过参与控制海湾贸易活动、军事掠夺和征服、设置统治机构、确立宗主国—附属国关系等不同方式达成获取海湾资源的目的 .另外,古代两河流域国家对外战略的变化、古代两河流域的王权观念以及海湾地区自身政治演进的水平也是影响古代两河流域国家对海湾政策的因素.
高质量发展阶段论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判定,在此理论和经验背景下,我们应当改进对工作环境的概念设计,突破发展社会学旧理论的束缚.“高质量工作环境”这一新概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它的本征属性,在宏观发展模式和微观工作环境之间建立理论联系,以增强全社会对工作环境问题的敏感性,拓展工作环境研究的宏观视野.
基层社会建设有赖于治理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即组织效能的活跃与持续提升.民国乡村建设实验的“菏泽模式”建立了一套以“乡农学校”为权力中心的实行“全面责任制”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该模式下,菏泽实验县实施民众“自卫训练”赋能政权建设,树立基层权力组织权威,在政权和民众之间建立权益关联和政治认同;以“精神陶炼”重塑乡村道德氛围,强化意识形态服从和文化认同;以“互助合作社”连接民众生产生活需求,进行公共资源分配.这一模式适应了转型时期社会条件的变化,重建了基层社会秩序,各项社会改革举措卓有成效.在当时抗战趋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