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21-02
我园立足于从儿童出发,用游戏精神来引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以满足、推荐幼儿主题成长需求的探究式特色项目活动,构建美丽课程。项目活动更加关注课程的生活性、趣味性、探究性。紧扣“自主”,注重“体验”,强调“内化”,让幼儿在真实的经历中,运用探究、反思、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自我个性化的成长,幼儿的学习更具发展和成长的意义,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
一、开发根源:基于幼儿的兴趣需求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和克伯屈引入了项目方法这一概念,这个方法的流行证明了杨布路厄“如果学习的东西是孩子感兴趣并且关注的事物,孩子能学得很好”这一论断。项目活动的开发根源,就是基于幼儿的兴趣需求。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历史也表明,如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一些深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也倡导过项目活动,陶行知提出的“六解放”跟项目活动的基本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项目活动往往不是一种完全预设的课程,而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构建的课程。
天气渐暖,自由活动时,孩子们纷纷来到室外,聚精会神地在研究着什么:“看呀!这只小蚂蚁好像迷路了!”“哎呀!有只小蚂蚁正在爬树呢!”……我认真倾听着孩子们的话语,孩子们对蚂蚁已有哪些经验?存在哪些困惑?他们还会持续关注蚂蚁吗?若确定“蚂蚁”为研究主题,推进活动深入开展的线索还有哪些?于是我们一起反复地分析、论证和观察着,并持续对幼儿后继的行为进行追踪,尝试捕捉生成“蚂蚁”项目活动的契机。
二、价值取向:着眼幼儿的自然成长
从幼儿的立场改善学习的状态,让幼儿跨越课堂的束缚,挣脱知识记忆的枷锁,呈现更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状态。项目活动将幼儿置身于神秘、斑斓的大自然,丰富的学习环境,真实的体验,启发着孩子多种智能的发展,他们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议题,围绕这个议题,儿童可以进行持续的、深入的探究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有计划的成分,也可能有非计划的成分。一个项目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能使孩子通过动手做,从而学到许多领域的新知识,掌握新的能力。
在活动《寻找小蚂蚁》中,孩子们来到花园里,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寻找它们的踪迹,他们像发现新大陆般幸福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快来看!这两只蚂蚁在用触角说话……孩子们的快乐无法用言语来描述,从中我们寻找到了开发这个课程的价值。
三、实施策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理念上我们都认同教育要以幼儿为主体,而在实践中,常常不自觉地会把幼儿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项目活动倡导教师通过适当的“导”,树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幼儿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课程实施进程中,我们给予了幼儿更多自主空间,对幼儿的需要及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过程和内容,生成新的活动。对幼儿来说,经历不仅是身体的参与,更是心灵的投入,幼儿在经历中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科学活动《不会迷路的小蚂蚁》中,老师提供了各种材料和记录表,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到室外一一验证着自己的猜想,老师和幼儿同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积极、适时的交流、对话能让双方相互分享、相互接纳各自的经验与发现。老师耐心地倾听着,同时又适时地回应着,助推幼儿深入地探索和思考。
四、成效评价:促进师幼的全面发展
项目活动要求教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鼓励儿童跟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幼儿在项目活动中兴趣浓厚,一直维持着最佳的学习探究状态,其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情感态度等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项目活动的积极实践,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同的师幼关系导向,决定了教师的作用和角色的不同,鼓励幼儿自发、持续和深入地探究,它把幼儿当作有特殊需要和兴趣的个体,看作问题的发现者、问题答案的探究者,尽可能让幼儿自己获得信息,并用多种方式表达认识和感受,幼儿既是探究者,又是表达者。在课程内容及其组织上,它注重幼儿的兴趣、生活、延伸和联系。在课程实施上,它注重幼儿的探究活动,关注幼儿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的自由活动。
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追求课程的适宜性和高效性。让幼儿经历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是一种必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蚂蚁王国》项目活动中,幼儿直接到户外寻找蚂蚁,与蚂蚁亲密接触,一次次的探究活动,形成了自己对蚂蚁独特的经验、情感、态度,学会了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思考蚂蚁的各种秘密。这样的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与挑战,把枯燥无味的机械式学习转变成了快乐享受的体验式学习,有效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把项目活动看作园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构建美丽课程,我们正且行且思考着、实践着,只有走进儿童的心灵,还给孩子自己的一百个世界,孩子的眼睛才能越过“围墙”,孩子的脑、眼、手、耳才能真正地动起来,才能用整个的身心去建构自己的心智和人格。
我园立足于从儿童出发,用游戏精神来引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以满足、推荐幼儿主题成长需求的探究式特色项目活动,构建美丽课程。项目活动更加关注课程的生活性、趣味性、探究性。紧扣“自主”,注重“体验”,强调“内化”,让幼儿在真实的经历中,运用探究、反思、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自我个性化的成长,幼儿的学习更具发展和成长的意义,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
一、开发根源:基于幼儿的兴趣需求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和克伯屈引入了项目方法这一概念,这个方法的流行证明了杨布路厄“如果学习的东西是孩子感兴趣并且关注的事物,孩子能学得很好”这一论断。项目活动的开发根源,就是基于幼儿的兴趣需求。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历史也表明,如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一些深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也倡导过项目活动,陶行知提出的“六解放”跟项目活动的基本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项目活动往往不是一种完全预设的课程,而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构建的课程。
天气渐暖,自由活动时,孩子们纷纷来到室外,聚精会神地在研究着什么:“看呀!这只小蚂蚁好像迷路了!”“哎呀!有只小蚂蚁正在爬树呢!”……我认真倾听着孩子们的话语,孩子们对蚂蚁已有哪些经验?存在哪些困惑?他们还会持续关注蚂蚁吗?若确定“蚂蚁”为研究主题,推进活动深入开展的线索还有哪些?于是我们一起反复地分析、论证和观察着,并持续对幼儿后继的行为进行追踪,尝试捕捉生成“蚂蚁”项目活动的契机。
二、价值取向:着眼幼儿的自然成长
从幼儿的立场改善学习的状态,让幼儿跨越课堂的束缚,挣脱知识记忆的枷锁,呈现更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状态。项目活动将幼儿置身于神秘、斑斓的大自然,丰富的学习环境,真实的体验,启发着孩子多种智能的发展,他们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议题,围绕这个议题,儿童可以进行持续的、深入的探究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有计划的成分,也可能有非计划的成分。一个项目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能使孩子通过动手做,从而学到许多领域的新知识,掌握新的能力。
在活动《寻找小蚂蚁》中,孩子们来到花园里,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寻找它们的踪迹,他们像发现新大陆般幸福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快来看!这两只蚂蚁在用触角说话……孩子们的快乐无法用言语来描述,从中我们寻找到了开发这个课程的价值。
三、实施策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理念上我们都认同教育要以幼儿为主体,而在实践中,常常不自觉地会把幼儿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项目活动倡导教师通过适当的“导”,树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幼儿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课程实施进程中,我们给予了幼儿更多自主空间,对幼儿的需要及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过程和内容,生成新的活动。对幼儿来说,经历不仅是身体的参与,更是心灵的投入,幼儿在经历中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科学活动《不会迷路的小蚂蚁》中,老师提供了各种材料和记录表,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到室外一一验证着自己的猜想,老师和幼儿同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积极、适时的交流、对话能让双方相互分享、相互接纳各自的经验与发现。老师耐心地倾听着,同时又适时地回应着,助推幼儿深入地探索和思考。
四、成效评价:促进师幼的全面发展
项目活动要求教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鼓励儿童跟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幼儿在项目活动中兴趣浓厚,一直维持着最佳的学习探究状态,其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情感态度等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项目活动的积极实践,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同的师幼关系导向,决定了教师的作用和角色的不同,鼓励幼儿自发、持续和深入地探究,它把幼儿当作有特殊需要和兴趣的个体,看作问题的发现者、问题答案的探究者,尽可能让幼儿自己获得信息,并用多种方式表达认识和感受,幼儿既是探究者,又是表达者。在课程内容及其组织上,它注重幼儿的兴趣、生活、延伸和联系。在课程实施上,它注重幼儿的探究活动,关注幼儿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的自由活动。
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追求课程的适宜性和高效性。让幼儿经历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是一种必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蚂蚁王国》项目活动中,幼儿直接到户外寻找蚂蚁,与蚂蚁亲密接触,一次次的探究活动,形成了自己对蚂蚁独特的经验、情感、态度,学会了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思考蚂蚁的各种秘密。这样的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与挑战,把枯燥无味的机械式学习转变成了快乐享受的体验式学习,有效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把项目活动看作园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构建美丽课程,我们正且行且思考着、实践着,只有走进儿童的心灵,还给孩子自己的一百个世界,孩子的眼睛才能越过“围墙”,孩子的脑、眼、手、耳才能真正地动起来,才能用整个的身心去建构自己的心智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