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年初和学期末,学校的各种年终考核、考评等评价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评价的项目可谓丰富,从“工作总结”、“综合考核”到“行风评议”“目标考核”,管理、廉政、安全、卫生、环境、文明……无不纳入到考评当中,而且考评项目更有细化趋势;评价形式也五花八门,从“问卷评议”到“座谈评议”……创新做法还不断出现。
为了准备这些考核考评,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从现实语境来看,不少考核考评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少人把考评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根本没有思考考核考评的目的、作用和意义,“走了很久,但忘记了为何而出发”——为考评而考评。
笔者认为,考核考评的宗旨和功能不但不能被淹没,而且应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和意义,让学校的各类考核考评“如镜又如窗”,发挥出“如镜又如窗”的效应和价值。就是说,必须让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从各种“镜面”看到自身的优劣和教育教学的得失,从不同“窗口”获取客观意见和中肯建议;必须让评议人从不同“窗口”看到学校自律程度、实际状况、纠错力度和规范水平,从不同“镜面”及时了解其中的积极价值。只有这样,考核评价才会绽放出管理魅力,帮助育人者及时“正衣冠”,有效提升育人水平;激活校外关注群体的支持热情,不断壮大辅助外力,促进学校及时“明职责”,有效提高规范水平。
首先,教师要对考核评价“心存底线”,将其视作个人成长的“素质镜”而特别用心,将其视作师德表现的“质疑窗”而格外小心。一方面要清晰“敬畏底线”,不仅要画长“态度底线”,正确看待各种评价的价值,勇于倾听获取到的各方意见,而不是把它仅仅看成是应付上级检查的必不可少的表演;还要描粗“度量底线”,要正确对待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怪话、粗话和错话,各种意见和建议未必正确,有的可能与真相大相径庭,甚至存有误会,被評议人要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心态。只有这样,考核评价才会如愿转化成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反馈“谨慎改变”,细心对照各种评议信息,让其成为自身育人能力的助推剂;用心反省自己的施教行为,补齐短板,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和人格魅力;小心呈现自己改变后的“新面貌”,真正发挥出考核评价“镜和窗”的作用。
其次,管理者要对考核评价“心存珍惜”,将其视作催生高效的“规范镜”而分外谨慎,將其视作广开言路的“倾听窗”而格外诚恳。管理者要精心勾勒“管理背影”,校园管理的规范不仅需要丰富自己的视角,在繁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不足、主动完善,更需要在各种评议中借助外在的视角,跳出实践看得失,有机会定格管理工作的每一个“背影”,静下心来审视,放低姿态探讨其优化的方法和途径,切实珍视并利用好这种“规范力”。另外,要用心拓展“倾听渠道”。各种评价活动的开展要充分考虑评价人的参与方式和顾虑,多从他们的角度去考量,多从他们的立场去细化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他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校管理者的诚意,进而从容参与;要充分尊重评价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公布每一项内容,及时感谢每一种声音,及时反馈每一种评价在学校育人实践中的现实价值。
最后,评价主体要对考核评价“心存理性”,将其视作助力教育的“资料窗”而从容待之,将其视作提升自我的“参照镜”而淡定为之。评价过程要多些“从容”,无论评价者是校内的身份,还是校外岗位,在参与过程中,对于评前态度、评中反应、评后效果等不同“窗口”所呈现出的信息要灵活处理,应注意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该适当宽容的应允许存在“差距”,该及时激励的应不吝啬自己的“赏识”,这样的“适度”才有可能让自己的评价变成一种“正能量”。除此之外,参与期望要多些“淡定”,不论是对学校、教师还是自我,都要客观看待,面对“评教相长”这面“对比镜”,在看到彼此良性互动的同时,也应明白任何工作都贵在坚持,不可奢望参与一次就可以“点石成金”、经历一次就可以“脱胎换骨”。
考核评价“如镜亦如窗”,只有各方用心、尊重和呵护,让其彻底走出“装饰”、“忽悠”、“应付”的怪圈,其自身魅力才会真正得到彰显,才会交汇出和谐景致,才不会沦落成校园里“忙碌的一种尴尬”。
为了准备这些考核考评,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从现实语境来看,不少考核考评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少人把考评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根本没有思考考核考评的目的、作用和意义,“走了很久,但忘记了为何而出发”——为考评而考评。
笔者认为,考核考评的宗旨和功能不但不能被淹没,而且应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和意义,让学校的各类考核考评“如镜又如窗”,发挥出“如镜又如窗”的效应和价值。就是说,必须让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从各种“镜面”看到自身的优劣和教育教学的得失,从不同“窗口”获取客观意见和中肯建议;必须让评议人从不同“窗口”看到学校自律程度、实际状况、纠错力度和规范水平,从不同“镜面”及时了解其中的积极价值。只有这样,考核评价才会绽放出管理魅力,帮助育人者及时“正衣冠”,有效提升育人水平;激活校外关注群体的支持热情,不断壮大辅助外力,促进学校及时“明职责”,有效提高规范水平。
首先,教师要对考核评价“心存底线”,将其视作个人成长的“素质镜”而特别用心,将其视作师德表现的“质疑窗”而格外小心。一方面要清晰“敬畏底线”,不仅要画长“态度底线”,正确看待各种评价的价值,勇于倾听获取到的各方意见,而不是把它仅仅看成是应付上级检查的必不可少的表演;还要描粗“度量底线”,要正确对待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怪话、粗话和错话,各种意见和建议未必正确,有的可能与真相大相径庭,甚至存有误会,被評议人要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心态。只有这样,考核评价才会如愿转化成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反馈“谨慎改变”,细心对照各种评议信息,让其成为自身育人能力的助推剂;用心反省自己的施教行为,补齐短板,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和人格魅力;小心呈现自己改变后的“新面貌”,真正发挥出考核评价“镜和窗”的作用。
其次,管理者要对考核评价“心存珍惜”,将其视作催生高效的“规范镜”而分外谨慎,將其视作广开言路的“倾听窗”而格外诚恳。管理者要精心勾勒“管理背影”,校园管理的规范不仅需要丰富自己的视角,在繁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不足、主动完善,更需要在各种评议中借助外在的视角,跳出实践看得失,有机会定格管理工作的每一个“背影”,静下心来审视,放低姿态探讨其优化的方法和途径,切实珍视并利用好这种“规范力”。另外,要用心拓展“倾听渠道”。各种评价活动的开展要充分考虑评价人的参与方式和顾虑,多从他们的角度去考量,多从他们的立场去细化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他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校管理者的诚意,进而从容参与;要充分尊重评价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公布每一项内容,及时感谢每一种声音,及时反馈每一种评价在学校育人实践中的现实价值。
最后,评价主体要对考核评价“心存理性”,将其视作助力教育的“资料窗”而从容待之,将其视作提升自我的“参照镜”而淡定为之。评价过程要多些“从容”,无论评价者是校内的身份,还是校外岗位,在参与过程中,对于评前态度、评中反应、评后效果等不同“窗口”所呈现出的信息要灵活处理,应注意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该适当宽容的应允许存在“差距”,该及时激励的应不吝啬自己的“赏识”,这样的“适度”才有可能让自己的评价变成一种“正能量”。除此之外,参与期望要多些“淡定”,不论是对学校、教师还是自我,都要客观看待,面对“评教相长”这面“对比镜”,在看到彼此良性互动的同时,也应明白任何工作都贵在坚持,不可奢望参与一次就可以“点石成金”、经历一次就可以“脱胎换骨”。
考核评价“如镜亦如窗”,只有各方用心、尊重和呵护,让其彻底走出“装饰”、“忽悠”、“应付”的怪圈,其自身魅力才会真正得到彰显,才会交汇出和谐景致,才不会沦落成校园里“忙碌的一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