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站上科创“C位”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i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制造业规模再大,没有科技引领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制造业规模再大,没有科技引领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道出科技创新引领的核心要义。12月11日,青岛市科技局发布“十三五”青岛科技创新工作进展情况。会上,青岛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绪永以“五个着力”概括青岛“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青岛全社会研发费用从244.29亿元增长到294.62亿元,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40.73%增长到53.33%,2019年居全省首位;高新技術企业总数从964家增长到3829家,2019年占到全省1/3;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2019年获省科学技术奖达100项,占全省超四成;2019年引进高端(A类)外籍人才1158人,占全省71%。连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总次数达到9次。据国家信息中心《2020中国创新创业城市生态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青岛位居“双创领跑型城市”第10位。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汇聚而成的建设创业之城的磅礴力量。“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这个关键,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体现了青岛特色产业的前沿水平,昭示了青岛产学研合作的最新成果,彰显了青岛科技创新的实力,也闪耀着科技服务民生的璀璨光芒。青岛正在用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培育更多优质的“城市合伙人”。
  乘法思维着力布局高端平台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青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在科技创新创业的谋篇布局上从未停歇。
  在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方面,“十三五”期间,青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了下潜深度世界纪录;国内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建成;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下线并成功试跑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中科院、山东省、青岛市三方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打造国家级能源创新平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即将投入运行,这里集聚了中科院系统13家涉海研究机构,将打造成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在培育大科学装置群方面,“蓝海101”“东方红3号”“深蓝号”等三艘重量级科考船入列海洋科学考察船队;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设施已由中科院提交国家发改委评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布局产业创新平台方面,五年来,青岛创建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合物新材料、5G高新视频3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以及工业互联网等4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06家,其中新建202家全部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为企业发展增加了信用支撑。此外,青岛引进高端研发机构累计超过50家,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交易合同800余项,孵化科技型企业200余家。
  厚植沃土着力强化产业培育
  科技创新从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它既离不开培育的沃土,又将“反哺”于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青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数据显示,2019年,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金额、企业数,高企所得税减免的金额、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在启动高企上市培育计划方面,青岛建立上市高企培育库,成立高企上市服务联盟,让全社会看到科技致富,投入科技可以产出十倍百倍回报。今年已上市过会6家,还有26家高企启动上市工作。为助力企业克服疫情,青岛提前拨付高企认定和研发投入奖励7.62亿元,惠及企业2900余家。
  在建设一流科技园区方面,青岛高新区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获评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蓝谷建设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做法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在布局科教产融合园区方面,青岛积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促进科技惠及民生方面,五年来,青岛启动三轮疫情防控科技应急攻关,资助病毒核酸检测和非接触式技术等项目研发;实施科技惠民专项行动,布局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筛诊治”一体化体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相隔3000公里成功开展世界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泌尿外科人体手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200个扶贫重点村实现科技指导人员全覆盖。
  在增强科技人才支撑方面,青岛坚持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推进,累计资助8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每个团队给予1000万到1亿元不等的综合资助,支持5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共256人。优化外籍人才服务,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全程网上办理;海尔、青岛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价值倍增着力深化“双招双引”
  投资是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十三五”期间,通过创新这个招式、打法,青岛狠抓项目招引,汇聚创新要素做发展乘法,依托平台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集聚资源配置,让资源要素发生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
  在生物医药领域,青岛引进中科院理化所建设未来大健康技术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合作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支持百洋医药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医疗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
  在高端制造领域,“十三五”期间,青岛与中国工程院在智能新能源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等领域合作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与中科院金属所对接争取中科院“高端轴承自主可控制造”先导专项落地;与北京建工集团在智能建造、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装配式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
  在新材料领域,青岛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共建青岛中科应化航空轮胎研究院,推动中科院“仿生合成橡胶”先导专项落户;支持中科院兰化所孵化项目产业化,高端润滑油脂材料打破国外产品垄断,装机量国内品牌第一。   在信息技术领域,青岛积极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签约落地,打造国家级空间信息产业国际科技创新园;推进“中国智谷”项目,吸引2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落户;引进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声智科技,建设“声与智能融合技术研发基地与产业应用示范中心”。
  同频共振着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科技与经济、城市的深度融合,终极目标在于优化全市创新创业生态,释放城市生命力、成长力和创新力,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城市合伙人”。
  在科技与城市融合方面,10月,青岛举办了2020青岛创新节。此次活动以“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为主题,引进王煜全前哨大会、吴声新物种发布等科创领域顶尖流量品牌,举办半岛科创论坛、工业互联网展、无人机秀等特色活动,吸引来自全国的500多家科技企业、40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参加,10大高科技项目签约落地、带动新增投资500亿元,“科技点亮青岛”活动被央视国际频道向海外直播。
  在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上,青岛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加快科技金融产品扩面增量,组建围绕企业成长发展全周期的“智库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扶持链条;实施科技金融特派员计划,累计辅导企业融资8.03亿元。开展孵化器提升行动。
  在打造标杆孵化器方面,青岛也将平台思维贯穿其中:引进启迪之星注册公司41家、注册资金24.42亿元,与启迪合作设立的离岸孵化器在英国剑桥科技园挂牌;引进华夏基石建设“产业孵化/加速器+上市公司北方总部基地”;引进创业黑马建设独角兽加速基地;引进春光里打造创投生态综合体;引进中国科技开发院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和产业培育平台;创新创业大赛设立深圳赛区,升级为全球赛事。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青岛推进成立半岛科创联盟,协同五市高校院所、企业、创投风投等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建立“局校会商”制度,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推动成立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定向培养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获批山东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
  在发展国际合作平台载体上,建设青岛中日科学城、中德青年科学院,累计设立企业海外研发中心48家、海外联合实验室5家,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家,居计划单列市首位;海尔亚洲研发中心获批全省首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问题导向着力推进流程再造
  要摆脱“跟着别人走”的窘境,就必须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是等来的,必须要依靠自力更生。从科技创新领域推进流程再造,就要将刀刃向“内”发现问题——坚持市场化思维、坚持全链条设计、坚持放到底的原则、坚持从科研工作实际出发,改革科技攻关机制。
  在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面,针对科技资金“撒芝麻盐”问题,青岛改革项目形成机制:50万元以下160个项目全部砍掉,设立局区(市)会商专项,将资金集中到惠民和新兴产业领域;在项目评审中,邀请基金、咨询、企业界人士参加,提高市场眼光对科技项目的考量;实行“以赛代评”,以创新创业大赛结果取代创新创业项目评审,将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作为项目的主要评价标准。
  在完善科研诚信体系方面,青岛弱化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评价指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科技评价体系;将科研诚信要求融入科技计划管理全过程,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者,实行“一票否决”。
  在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方面,青岛大幅压缩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对办理免税的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登记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当天办结,将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理时限由25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两项均达到全国同类城市最短水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4349名,其中高端(A类)外籍人才1004人、占全省60%。从社会各方面综合反响来看,这些制度对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助推了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站在未来看现在,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成为普遍共识。吴绪永表示,未来五年,青岛市将突出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这个核心目标,强化增强城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营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三大支撑,助力打造创业城市、“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强劲大脑”,以顶层设计为“四梁八柱”,以科技型企业为“血肉”,以创新创业生态为“氧气”,下一个五年,青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起势奔跑。
其他文献
数字化时代,芯片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却也是中国信息产业的短板。21世纪开端以来,“方舟”“龙芯”的相继问世,拉开了中国对计算机CPU芯片自主研发的序幕。然而,研发中国“芯”的艰辛,远超先行者们满腔热血的预想。  据统计,2019年,中国芯片进口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外汇支出。从“301调查”到关税清单,再到禁售芯片,作为世界上领先的芯片设计及生产国的美国不仅依靠小小的处理芯片赚
期刊
青岛提出建设创业城市,既是顺应时代所需,也是压力倒逼所需,更是城市发展所需。  2020年,创新成为青岛的高频词汇。从创新节到创业之城,从制度创新到创新创业生态,青岛用创新、创业直面当今激烈的城市竞争,就像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所说,“创新的使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  通过创业之城这个主题,青岛聚集了大量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类创新创业要素,面向更大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剑指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优化营商环境对招商引资和GDP增长十分有利,但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招商引资,也不仅仅是为了GDP增长,而是在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前提下,小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成为城市发展的底气和招牌。  一个国家或者一座城市的经济繁荣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创办和经营企业所面临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简言之也就是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谈论最多的是营商环境。企
期刊
摘 要: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主体,担当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任。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系统的两大重要内容,二者分别从运营管理和科技两方面对企业全面创新起引领作用。在企业中,探讨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以及两者协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 企业成长  中图分
期刊
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成功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未来,市场化改革与融入世界经济的开放还要坚持下去。  在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我们的政策会有什么样的转变?这两个问题是相结合的。  如何理解过去的改革?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构成和形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四十年做一个总结,确实能够看到我们一直坚定地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走,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另一方面,政府这只看得
期刊
城市,从来不是自己选择,而是被时代选择。今天我们选择回望,不单是因为这是一个恰当的节点,更因为过去的一年意味着诸多不易与彷徨。2020年,是风雨如晦、波澜四起的一年,也是危机中寻找先机、于下沉世界中寻找上升通道的一年。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经济大市、首批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惊涛骇浪中,一个巧妙地躲闪,再一个奋力地划桨,稳住了自己的航向。  这一年里,青岛经济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思路、新办法,也
期刊
五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全国前列。2019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6万亿元,同比增长9%。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山东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这项任务标注了山东
期刊
在各类评选中,青岛向来是“拿奖拿到手软”,很少缺席。层出不穷的榜单,见证了2020年青岛的软实力。  爱因斯坦说“忘掉学校所学的,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可以套用一一抛开城市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基础建设,还能让人怀念的魅力就是城市的软实力。  过去一年,青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软实力。不单体现在自然环境、经济环境,还包括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成长环境、创新环境等等,在诸多榜单里可见一斑。  榜单见证实力
期刊
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以集纪录片、文艺片和商业片为一体,是现代社会民众接受信息、认知世界的利器,也是中国跨国文化传播行之有效的手段。  这些天TikTok变成了全球的焦点议题,引发了持续的震动。特朗普行政机构对于这个应用的打压也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客观说,这个应用的全球影响确实是相当巨大的,无论是在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或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风靡世界,成为以中国为
期刊
2021年是双星诞生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1月16日,双星隆重举行“百年双星开启新纪元”启动仪式,“百年双星,志在远方、路在脚下”,“志”的体现是领先,“路”的里程碑是成果。双星用奋斗和创新赢得幸福、赢得尊重!  “一个管理上了轨道的组织,常常是一个令人觉得兴味索然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里,所谓‘引人注目’的事情大概就是为未来做决策,而不是轰轰烈烈地处理过去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