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也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冲破狭小的领域,飞向广阔的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想象的契机,充分发掘学生奇思妙想的潜能。
一、利用空白,放飞想象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们往往通过“空白”和“不完满”的形给欣赏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造成更大的刺激效果。小学语文教材现在采用的课文中,有很多是古今中外名家的名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作者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空白”,放飞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两小儿辩日》一文结尾时,写到两小儿曰:“孰为汝多知乎?”便戛然而止,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这时孔子是什么神情?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想孔子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露出尴尬的神色,他会觉得很难为情!人家都说他博览群书,却连小孩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他回家以后一定会多看书,使自己更知识渊博的。”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抓住课文的空白进行想象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还能拓展理解的深度、广度,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的语言技巧。
二、利用插图,拓宽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如同一本连环画,图文并茂,插图都非常精美。这些插图洋溢着童真童趣,与课文段落紧密结合。但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例如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中有一幅插图,画面的内容为:医生正在为阮恒抽血,阮恒双眼紧闭,牙齿紧紧地咬住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他的身旁有几个小伙伴正在关切地注视着他。画面的情景十分感人。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联系课文想象:阮恒献血时,医生可能会向他说些什么呢?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阮恒又会想些什么?这幅图成为了学生想象的凭借。他们通过观察插图,利用插图进行再造想象,既对插图作了补充,又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感受。
三、利用媒体,发散想象
孩子喜欢幻想,但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和有意观察能力较差,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很模糊的、零乱。如果利用媒体的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特点,创设或再现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步骤、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讲到火烧云的形态千变万化,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狮子后,引导学生想象还会变成什么形象。好多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根本就没有看到过火烧云。此时播放事先拍摄的火烧云录象,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定革画面,让他们用几句话来描述图片。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那是猫在捉耗子,它追啊追啊,终于把狡猾的耗子捉到了,猫正把耗子衔在嘴里玩呢;也有的说那是动物们在开运动会,在进行四百米比赛,它们你追我赶,所以人们一会儿看到马,一会儿看到狮子……学生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中,相互启发,感受着创造的快乐。
四、利用音乐,驰骋想象
一段委婉动听的旋律,一首奔放激昂的乐章,一组欢快跳跃的音符,能刺激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几乎突破了一切时空的限制,可以让人的思绪自由翱翔。可以说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声音到画面的过程。音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
在上《第一场雪》的课文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就把《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乐电视引进了课堂,反复引导学生品赏电视荧屏上那美丽的雪景,欣赏那美妙的歌词,理解作者对雪的热爱,赞美之情,然后,想象如果自己置身其中,会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自己和几个小伙伴在雪地里打雪仗,穿着厚厚的棉袄,围着厚厚的围巾,洁白的雪花伴随着大家的欢笑声随风飘扬。有的学生说仿佛来到了奶奶家,和奶奶一起坐在阳光下懒洋洋地晒太阳,祖孙俩快乐地聊着天,半天的时间显得那么短暂。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加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会越来越丰富,就能在思维的天空自由地展翅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一、利用空白,放飞想象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们往往通过“空白”和“不完满”的形给欣赏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造成更大的刺激效果。小学语文教材现在采用的课文中,有很多是古今中外名家的名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作者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空白”,放飞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两小儿辩日》一文结尾时,写到两小儿曰:“孰为汝多知乎?”便戛然而止,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这时孔子是什么神情?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想孔子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露出尴尬的神色,他会觉得很难为情!人家都说他博览群书,却连小孩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他回家以后一定会多看书,使自己更知识渊博的。”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抓住课文的空白进行想象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还能拓展理解的深度、广度,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的语言技巧。
二、利用插图,拓宽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如同一本连环画,图文并茂,插图都非常精美。这些插图洋溢着童真童趣,与课文段落紧密结合。但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例如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中有一幅插图,画面的内容为:医生正在为阮恒抽血,阮恒双眼紧闭,牙齿紧紧地咬住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他的身旁有几个小伙伴正在关切地注视着他。画面的情景十分感人。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联系课文想象:阮恒献血时,医生可能会向他说些什么呢?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阮恒又会想些什么?这幅图成为了学生想象的凭借。他们通过观察插图,利用插图进行再造想象,既对插图作了补充,又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感受。
三、利用媒体,发散想象
孩子喜欢幻想,但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和有意观察能力较差,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很模糊的、零乱。如果利用媒体的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特点,创设或再现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步骤、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讲到火烧云的形态千变万化,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狮子后,引导学生想象还会变成什么形象。好多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根本就没有看到过火烧云。此时播放事先拍摄的火烧云录象,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定革画面,让他们用几句话来描述图片。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那是猫在捉耗子,它追啊追啊,终于把狡猾的耗子捉到了,猫正把耗子衔在嘴里玩呢;也有的说那是动物们在开运动会,在进行四百米比赛,它们你追我赶,所以人们一会儿看到马,一会儿看到狮子……学生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中,相互启发,感受着创造的快乐。
四、利用音乐,驰骋想象
一段委婉动听的旋律,一首奔放激昂的乐章,一组欢快跳跃的音符,能刺激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几乎突破了一切时空的限制,可以让人的思绪自由翱翔。可以说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声音到画面的过程。音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
在上《第一场雪》的课文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就把《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乐电视引进了课堂,反复引导学生品赏电视荧屏上那美丽的雪景,欣赏那美妙的歌词,理解作者对雪的热爱,赞美之情,然后,想象如果自己置身其中,会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自己和几个小伙伴在雪地里打雪仗,穿着厚厚的棉袄,围着厚厚的围巾,洁白的雪花伴随着大家的欢笑声随风飘扬。有的学生说仿佛来到了奶奶家,和奶奶一起坐在阳光下懒洋洋地晒太阳,祖孙俩快乐地聊着天,半天的时间显得那么短暂。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加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会越来越丰富,就能在思维的天空自由地展翅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