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他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幼儿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那么,教师应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地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设置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感觉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内在动力。情境教学能实现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如:在教歌曲《理发店》时,我组织幼儿准备了小剪刀、小镜子、围裙、眼镜、胡子等道具,将活动室布置成理发店,邀请了我班开理发店的一位家长现场表演理发,在场景中再现理发店里的劳动场面。孩子们在这真实的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了理发店里的劳动场面及推子、剪刀发出短促的“咔嚓”声,同时也帮助幼儿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幼儿学习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了。
二、改变模式,给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
每个幼儿的个体能力、兴趣和爱好有别及对音乐的感受不同,他们的表现方式、水平也不同。如在认识节奏的教学中,我告诉幼儿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等,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了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的滴答声,拍球的咚咚声……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因此,他们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在幼儿对节奏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组织他们用语言来感受节奏。我选了一句儿歌,如“我是小鸡叽叽叽叽叽”,先让幼儿任意说,用不同的方式说,好多幼儿都是雷同的。于是,我来做一个示范,一边说,一边用手打出节奏:
x x x x|x x x x x|x x x x|x xx x x||
我是小鸡 叽叽叽叽叽 我是小鸡 叽叽叽 叽 叽
孩子们也不约而同地跟着模仿,并露出极大的兴趣。这时,我便变换节奏,我说幼儿来打,如:1.x x x x|x xx x x|; 2.x x x x|x x xx x|。这样,老师和幼儿在你说我拍或我说你拍的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非常直观。在活动中,允许幼儿个人创作,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度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三、启发点拨,满足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幼儿踮着脚且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点拨。如:在教歌曲《小树叶》活动中,有个别幼儿在演唱“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心理可害怕”时边唱边笑,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应该用伤心、可怜的表情来唱,而是让幼儿讨论:“如果你离开了妈妈,你的心理会感到怎样?你平时很害怕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的?”幼儿在我的点拨下,通过自己的进一步领悟,很自然地用上了适当的表情。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设置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感觉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内在动力。情境教学能实现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如:在教歌曲《理发店》时,我组织幼儿准备了小剪刀、小镜子、围裙、眼镜、胡子等道具,将活动室布置成理发店,邀请了我班开理发店的一位家长现场表演理发,在场景中再现理发店里的劳动场面。孩子们在这真实的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了理发店里的劳动场面及推子、剪刀发出短促的“咔嚓”声,同时也帮助幼儿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幼儿学习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了。
二、改变模式,给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
每个幼儿的个体能力、兴趣和爱好有别及对音乐的感受不同,他们的表现方式、水平也不同。如在认识节奏的教学中,我告诉幼儿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等,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了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的滴答声,拍球的咚咚声……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因此,他们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在幼儿对节奏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组织他们用语言来感受节奏。我选了一句儿歌,如“我是小鸡叽叽叽叽叽”,先让幼儿任意说,用不同的方式说,好多幼儿都是雷同的。于是,我来做一个示范,一边说,一边用手打出节奏:
x x x x|x x x x x|x x x x|x xx x x||
我是小鸡 叽叽叽叽叽 我是小鸡 叽叽叽 叽 叽
孩子们也不约而同地跟着模仿,并露出极大的兴趣。这时,我便变换节奏,我说幼儿来打,如:1.x x x x|x xx x x|; 2.x x x x|x x xx x|。这样,老师和幼儿在你说我拍或我说你拍的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非常直观。在活动中,允许幼儿个人创作,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度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三、启发点拨,满足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幼儿踮着脚且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点拨。如:在教歌曲《小树叶》活动中,有个别幼儿在演唱“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心理可害怕”时边唱边笑,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应该用伤心、可怜的表情来唱,而是让幼儿讨论:“如果你离开了妈妈,你的心理会感到怎样?你平时很害怕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的?”幼儿在我的点拨下,通过自己的进一步领悟,很自然地用上了适当的表情。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