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翻译学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方式,而关联理论这一指导交际的认知理论对翻译富有极强的解释力。本文将讨论关联理论目前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对翻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关联 翻译 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05-02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人依据自己的认知语境把自己的话语信息和交际意图用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听话人则要根据说话人明示的信息和自己的认知语境提取最佳关联,经过推理明确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斯泊伯和威尔逊的学生格特(Gutt)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解释。他在1991年发表的题为《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的博士论文中指出,翻译属于语言的解释性用法,翻译就是尝试运用一种语言去表示别人用另一种语言所说或所写的内容。因此,一方面,作为解释性用法的翻译必然要求忠实于原文。另一方面,作为言语交际行为的翻译又要求获得话语间的最佳关联。他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概念, 通过重构动态的语境,使译文读者对译本进行动态的推理,并获得最佳的相似性。文学读本通常对语境有着更强的依赖,并且它区别于科技翻译,除了对交际和信息意图的要求之外,还对语言的表现力和语境效果有一定的期待,因而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译文读本和译文读者的语境关联。通过在文学翻译中运用关联理论,国内学者发现关联翻译理论对于文学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一、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民族语言中的精华。它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英语习语可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俚语等,其结构既有短语、又有分句、还有句子。了解掌握英汉习语是学习研究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联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习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习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在习语的翻译中,语境并不指话语交际双方外部环境的某一个部分,如某话语前后的语段、环境情况、文化因素等等,而是指交际双方关于世界的假设的一部分,即认知环境。具有相似或相同认知环境的习语可采用直译法,如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Money makes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也有很多习语,它们产生于不同英汉语认知环境,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却是相通的。如果译语中存在对应含义的相似的谚语,原文作者使用谚语的意图是让读者了解其意义,则可以使用套译的办法,即套用目的语中相似的的谚语。如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有更高的要求,期盼对源语的文化语境有所了解,则可使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It takes more than one cold day for the river to freeze three feet deep. (The problem has?been brewing for quite some time.)
二、从关联理论视角看修辞的翻译
1、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Derrida(1982)指出,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隐喻是把热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于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表述方式,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比喻的认知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在表达同一概念意义时可能会用不同的喻体去理解人类的知识或经验,因为喻体的选择有赖诸多主客观因素。因为只依靠上下文是很难理解比喻的含义,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注意语境的重构和信息的明示。
本喻体相同采取直译法自不必说,如as busy as bees,象蜜蜂一样忙碌,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喻体不同时可换用目标语言中对应的比喻,建立等值的最佳关联。如班门弄斧to teach fish to swim;如果目标语中没有对应含义的比喻,出现文化空白和缺失,就需要采用解释或直译加意译,乃至加注的方法, 如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
2、双关语
双关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巧妙地利用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现象,使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两层不同的意义,从而使语言活泼有趣、诙谐幽默,起到旁敲侧击、借题发挥的效果。由于双关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翻译双关语面对的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
关联理论在处理双关语翻译的语言形式障碍时体现的是解释指导意义。关联理论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语言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赵彦春2003)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对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的选择译,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风格。即双关语的翻译多采用意译或直译加解释的办法。
3、仿词
仿词是仿拟修辞格的一种,是“仿造现成的词语,临时创造的言语新词。”(冯庆华1997)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在形式上和原文相似,在内容上又有一定新意。仿词使用比例较高的是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如:鸳鸯: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第46回)
仿词的翻译是一个逐渐脱离原文语境到达并进入译文语境的过程,在仿词的翻译过程中,关联无时无刻不起着作用。译者应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与译文的关联,具体可采用直译加注,增译,省译。如晴雯:什么‘花姑娘’ ‘草姑娘’我们自然有道理。(第52回) Never mind about this‘Miss’or that‘Miss’.为弥补语言形式上的美感可使用重复、押韵、双关等修辞手段,或者更进一步,利用译语中的音效词汇手段,变为译语中的仿词,使关联效果更为完善。如上句的另一译文I don’t see that Miss Aroma -or Miss Sweetscents or Miss Smellypots.
三、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
任何民族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征,中国的古典诗词尤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文化性。中国古代诗歌以精练的语言反映生活,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人生,把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激情熔铸于鲜明的语言之中,寄寓于诗人精心选择的形象之内,“文有尽而意有余”。而其内在包含的种种意象和关系,给对翻译形成了一道难题。关联性是针对话语的语境效果而言的,中国古诗中各种词语所引发的意象在整首诗的认知语境中带给中国读者的关联,与给英文读者带来的意象关联往往是不同的,而文化意象的传达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
诗歌翻译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认知语境对意象的关联影响。在遇到有不同指向含义的意象时,应该根据认知语境作出相应的调整,通常可以适当的增译,用简短的说明性语言点明该意象的文化内涵。当遇到独特的文化意象,译者无法找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关联时,最好是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既表明源语作者的信息意图也表明了交际意图,前提是要求译者对独特的意象有良好认知能力。
四、从关联理论看小说的翻译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幅时代的画卷,它通过艺术语言反映复杂的历史背景、鲜明的地方文化、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韵味十足的地方方言(黄振华,林美玫2006)。由于小说的特点使得另一时代、另一认知语境下的读者在理解原文时有一定困难,也使小说的跨语际翻译有一定难度。
小说翻译的关键在于跨文化认知语境和最佳关联的重构,在于文化信息和交际意图的传达,在译文中实现语用等效。如小唐铁嘴:哎哟,他妈的是你,小刘麻子!来,叫爷爷看看! (《茶馆》第二幕)英若诚的译本为:Tang the Oracle Jr: Oh, shit!It’s you, Pock-mark Jr! Come. Let me give you the once-over!
关联理论对于打破只停留在文字层面上的翻译是极为重要的,它从认知角度明确了翻译的本质,完善了翻译的交际功能。总之,根据关联理论译者应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将原文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在译文能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基础上,如果要表现源语文化特征,增强异域感,可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形象或表达方法;如果要减少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困难,译者应改换原文的形象,通过意译传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Sperb D&D.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
[2]Gutt Em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1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郑珊珊.关联翻译理论及其对古诗英译的启示[J].皖西学院学报,2006
[5]艾如兰,侯涛.关联理论对英汉科技翻译技巧的解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关联 翻译 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05-02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人依据自己的认知语境把自己的话语信息和交际意图用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听话人则要根据说话人明示的信息和自己的认知语境提取最佳关联,经过推理明确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斯泊伯和威尔逊的学生格特(Gutt)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解释。他在1991年发表的题为《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的博士论文中指出,翻译属于语言的解释性用法,翻译就是尝试运用一种语言去表示别人用另一种语言所说或所写的内容。因此,一方面,作为解释性用法的翻译必然要求忠实于原文。另一方面,作为言语交际行为的翻译又要求获得话语间的最佳关联。他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概念, 通过重构动态的语境,使译文读者对译本进行动态的推理,并获得最佳的相似性。文学读本通常对语境有着更强的依赖,并且它区别于科技翻译,除了对交际和信息意图的要求之外,还对语言的表现力和语境效果有一定的期待,因而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译文读本和译文读者的语境关联。通过在文学翻译中运用关联理论,国内学者发现关联翻译理论对于文学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一、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民族语言中的精华。它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英语习语可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俚语等,其结构既有短语、又有分句、还有句子。了解掌握英汉习语是学习研究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联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习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习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在习语的翻译中,语境并不指话语交际双方外部环境的某一个部分,如某话语前后的语段、环境情况、文化因素等等,而是指交际双方关于世界的假设的一部分,即认知环境。具有相似或相同认知环境的习语可采用直译法,如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Money makes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也有很多习语,它们产生于不同英汉语认知环境,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却是相通的。如果译语中存在对应含义的相似的谚语,原文作者使用谚语的意图是让读者了解其意义,则可以使用套译的办法,即套用目的语中相似的的谚语。如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有更高的要求,期盼对源语的文化语境有所了解,则可使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It takes more than one cold day for the river to freeze three feet deep. (The problem has?been brewing for quite some time.)
二、从关联理论视角看修辞的翻译
1、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Derrida(1982)指出,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隐喻是把热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于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表述方式,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比喻的认知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在表达同一概念意义时可能会用不同的喻体去理解人类的知识或经验,因为喻体的选择有赖诸多主客观因素。因为只依靠上下文是很难理解比喻的含义,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注意语境的重构和信息的明示。
本喻体相同采取直译法自不必说,如as busy as bees,象蜜蜂一样忙碌,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喻体不同时可换用目标语言中对应的比喻,建立等值的最佳关联。如班门弄斧to teach fish to swim;如果目标语中没有对应含义的比喻,出现文化空白和缺失,就需要采用解释或直译加意译,乃至加注的方法, 如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
2、双关语
双关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巧妙地利用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现象,使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两层不同的意义,从而使语言活泼有趣、诙谐幽默,起到旁敲侧击、借题发挥的效果。由于双关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翻译双关语面对的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
关联理论在处理双关语翻译的语言形式障碍时体现的是解释指导意义。关联理论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语言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赵彦春2003)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对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的选择译,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风格。即双关语的翻译多采用意译或直译加解释的办法。
3、仿词
仿词是仿拟修辞格的一种,是“仿造现成的词语,临时创造的言语新词。”(冯庆华1997)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在形式上和原文相似,在内容上又有一定新意。仿词使用比例较高的是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如:鸳鸯: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第46回)
仿词的翻译是一个逐渐脱离原文语境到达并进入译文语境的过程,在仿词的翻译过程中,关联无时无刻不起着作用。译者应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与译文的关联,具体可采用直译加注,增译,省译。如晴雯:什么‘花姑娘’ ‘草姑娘’我们自然有道理。(第52回) Never mind about this‘Miss’or that‘Miss’.为弥补语言形式上的美感可使用重复、押韵、双关等修辞手段,或者更进一步,利用译语中的音效词汇手段,变为译语中的仿词,使关联效果更为完善。如上句的另一译文I don’t see that Miss Aroma -or Miss Sweetscents or Miss Smellypots.
三、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
任何民族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征,中国的古典诗词尤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文化性。中国古代诗歌以精练的语言反映生活,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人生,把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激情熔铸于鲜明的语言之中,寄寓于诗人精心选择的形象之内,“文有尽而意有余”。而其内在包含的种种意象和关系,给对翻译形成了一道难题。关联性是针对话语的语境效果而言的,中国古诗中各种词语所引发的意象在整首诗的认知语境中带给中国读者的关联,与给英文读者带来的意象关联往往是不同的,而文化意象的传达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
诗歌翻译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认知语境对意象的关联影响。在遇到有不同指向含义的意象时,应该根据认知语境作出相应的调整,通常可以适当的增译,用简短的说明性语言点明该意象的文化内涵。当遇到独特的文化意象,译者无法找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关联时,最好是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既表明源语作者的信息意图也表明了交际意图,前提是要求译者对独特的意象有良好认知能力。
四、从关联理论看小说的翻译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幅时代的画卷,它通过艺术语言反映复杂的历史背景、鲜明的地方文化、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韵味十足的地方方言(黄振华,林美玫2006)。由于小说的特点使得另一时代、另一认知语境下的读者在理解原文时有一定困难,也使小说的跨语际翻译有一定难度。
小说翻译的关键在于跨文化认知语境和最佳关联的重构,在于文化信息和交际意图的传达,在译文中实现语用等效。如小唐铁嘴:哎哟,他妈的是你,小刘麻子!来,叫爷爷看看! (《茶馆》第二幕)英若诚的译本为:Tang the Oracle Jr: Oh, shit!It’s you, Pock-mark Jr! Come. Let me give you the once-over!
关联理论对于打破只停留在文字层面上的翻译是极为重要的,它从认知角度明确了翻译的本质,完善了翻译的交际功能。总之,根据关联理论译者应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将原文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在译文能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基础上,如果要表现源语文化特征,增强异域感,可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形象或表达方法;如果要减少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困难,译者应改换原文的形象,通过意译传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Sperb D&D.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
[2]Gutt Em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1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郑珊珊.关联翻译理论及其对古诗英译的启示[J].皖西学院学报,2006
[5]艾如兰,侯涛.关联理论对英汉科技翻译技巧的解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