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劳动教育已重新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系统部署和顶层设计,要求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和家庭社会各层面各阶段。高职院校是面向服务、管理、生产一线职业岗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是输送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渠道[1]。因此,聚焦并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内容,是构建更高水平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36-02
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不尊重和鄙视劳动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被弱化,劳动的育人价值逐渐被忽视,劳动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2]所以,党中央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思政课程、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专业课程等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一、高职劳动教育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一)高职劳动教育的必然性
高职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础,并能促进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共同构成全面教育体系,体现全方位育人价值,这是新时代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高职学生摆脱错误劳动观念束缚、抵御负面价值观念冲击、破解时代发展难题、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表达。当前,高职劳动教育被家庭软化、学校弱化、社会淡化,学生在劳动的情感态度、伦理责任、创新思想、技能和意识等方面较为缺乏;劳动与教育脱节现象明显,侧重技能与知识传授,忽视劳动品质的塑造,劳动教育或被视为体力劳动和技艺学习,或被异化为娱乐活动,或沦为惩罚手段。
(二)高职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提升综合素质,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对接。二是高职院校实现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通过劳动教育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劳动技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实践,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炼坚韧不拔的劳动意志、锤炼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情感[2]。
二、高职劳动教育的特点
(一)高职劳动教育应凸显创新性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主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顺应科学技术发展潮流,优化和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满足社会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新时代的劳动不局限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其内涵延展到科学研究、管理服务、虚拟商品生产等方面,而这些都要依靠专业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来解决问题,丰富创造性劳动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与创新教育相融合,增加创新创意、专业服务、科技实践类活动比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创造性劳动的意识。[3]
(二)高职劳动教育应体现差异性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和专业特点方面。与中小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更强的接受能力,思维更加活跃,更富有主见,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存在易受群体活动影响、思考问题片面等问题。相较于普通高校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而言,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具有一定高等教育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两者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劳动教育重点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结合职业特点开展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主题的专题教育,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企业锻炼等活动,强化职业责任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三)高职劳动教育应具有协同性和融合性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以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协同性和融合性特征。将家庭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社会劳动教育的多样化融合起来,从而形成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职能,拓宽劳动教育的平台途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求,共同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树立“融入式”劳动教育理念,思想上要达成共识,资源上要实现共享,目标上要形成同向,政策上要形成同向,行动上要凝聚合力;将劳動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4]新时代要求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高校为弥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这块短板,必须要建构自己的劳动教育体系,也为劳动教育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夯实基础。[5]
(四)高职劳动教育应做到因地制宜
高职院校要根据所在地区和学校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条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形式多样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场所等,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可安排学农学药的学生到相应的农田、药材种植基地等进行劳动实践,也可确定一批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机构等实践场所,让学生去参加生产劳动或进行服务性劳动。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协调辖区内的工厂、农场、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开放实践场所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适合的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党团组织应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等。多方力量共同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断深化并落地生根。 三、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
(一)劳动价值观培养是高职劳动教育的核心和切入点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以自身内在价值标准为导向,经过劳动这一实践活动,形成的对劳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劳动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以及其劳动态度、劳动行为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价值观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尊重和理解劳动的价值,即劳动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了人与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弘扬劳模精神,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以辛勤劳动为荣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主张和论述为劳动价值观培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動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精神培养是高职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
所谓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劳动的热爱态度、精神状态和自觉性。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后天习得性和持久性,为了促进劳动行为和习惯的更好养成,开展劳动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拥有的劳动精神,这一直是我国劳动教育非常重视并着力培养的基本劳动态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则是担此历史重任的先锋力量和主力军,但他们普遍缺乏对艰苦劳动生活的体验,存在不愿劳动、怕苦怕累、期望不劳而获等问题。所以,培养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诚实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精神是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6]
(三)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劳动教育的着力点
劳动技能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是机器化生产的显著特征,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而劳动技能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平台,构建专业劳动技能培养体系,高效地开展劳动技能教育。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劳动知识,为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在过程中强化劳动纪律,培养自律能力;学习专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提高操作熟练度;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最终提升学生综合劳动知识技能。[4]
(四)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劳动教育必须恪守的教育目标
工匠精神是人与劳动的合金,是高度凝练的劳动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以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的真谛,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职业素养的精神支柱并成为劳动教育的标杆。一是要以工匠精神涵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必须要有热爱劳动的品质、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的韧劲和钻劲,需要工匠精神的感召,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并将其转化为劳动技能学习的持久性能量。二是要以弘扬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之一。在校园生活中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了解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并与自身劳动技能的学习联系起来,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实训和实践课程,让学生体验工匠精神的实用之处;组织工匠精神报告会或各种工匠精神体验活动,将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创造与践行工匠精神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冯长征.加强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2020(1).
[2]吴军.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阐述[J].职业技术教育,2020(4).
[3]刘晓,王联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探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导刊(中旬刊),2020(11).
[4]毛平,黄金敏.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特征及实效性路径研究[J].中国事业技术教育,2020(12).
[5]卢心悦.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6]梁琴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0.
[关键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36-02
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不尊重和鄙视劳动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被弱化,劳动的育人价值逐渐被忽视,劳动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2]所以,党中央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思政课程、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专业课程等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一、高职劳动教育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一)高职劳动教育的必然性
高职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础,并能促进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共同构成全面教育体系,体现全方位育人价值,这是新时代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高职学生摆脱错误劳动观念束缚、抵御负面价值观念冲击、破解时代发展难题、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表达。当前,高职劳动教育被家庭软化、学校弱化、社会淡化,学生在劳动的情感态度、伦理责任、创新思想、技能和意识等方面较为缺乏;劳动与教育脱节现象明显,侧重技能与知识传授,忽视劳动品质的塑造,劳动教育或被视为体力劳动和技艺学习,或被异化为娱乐活动,或沦为惩罚手段。
(二)高职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提升综合素质,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对接。二是高职院校实现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通过劳动教育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劳动技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实践,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炼坚韧不拔的劳动意志、锤炼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情感[2]。
二、高职劳动教育的特点
(一)高职劳动教育应凸显创新性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主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顺应科学技术发展潮流,优化和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满足社会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新时代的劳动不局限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其内涵延展到科学研究、管理服务、虚拟商品生产等方面,而这些都要依靠专业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来解决问题,丰富创造性劳动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与创新教育相融合,增加创新创意、专业服务、科技实践类活动比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创造性劳动的意识。[3]
(二)高职劳动教育应体现差异性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和专业特点方面。与中小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更强的接受能力,思维更加活跃,更富有主见,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存在易受群体活动影响、思考问题片面等问题。相较于普通高校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而言,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具有一定高等教育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两者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劳动教育重点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结合职业特点开展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主题的专题教育,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公共服务、社会实践、企业锻炼等活动,强化职业责任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三)高职劳动教育应具有协同性和融合性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以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协同性和融合性特征。将家庭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社会劳动教育的多样化融合起来,从而形成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职能,拓宽劳动教育的平台途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求,共同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树立“融入式”劳动教育理念,思想上要达成共识,资源上要实现共享,目标上要形成同向,政策上要形成同向,行动上要凝聚合力;将劳動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4]新时代要求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高校为弥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这块短板,必须要建构自己的劳动教育体系,也为劳动教育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夯实基础。[5]
(四)高职劳动教育应做到因地制宜
高职院校要根据所在地区和学校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条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形式多样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场所等,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可安排学农学药的学生到相应的农田、药材种植基地等进行劳动实践,也可确定一批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机构等实践场所,让学生去参加生产劳动或进行服务性劳动。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协调辖区内的工厂、农场、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开放实践场所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适合的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党团组织应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等。多方力量共同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断深化并落地生根。 三、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
(一)劳动价值观培养是高职劳动教育的核心和切入点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以自身内在价值标准为导向,经过劳动这一实践活动,形成的对劳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劳动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以及其劳动态度、劳动行为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价值观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尊重和理解劳动的价值,即劳动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了人与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弘扬劳模精神,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以辛勤劳动为荣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主张和论述为劳动价值观培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動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精神培养是高职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
所谓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劳动的热爱态度、精神状态和自觉性。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后天习得性和持久性,为了促进劳动行为和习惯的更好养成,开展劳动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拥有的劳动精神,这一直是我国劳动教育非常重视并着力培养的基本劳动态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则是担此历史重任的先锋力量和主力军,但他们普遍缺乏对艰苦劳动生活的体验,存在不愿劳动、怕苦怕累、期望不劳而获等问题。所以,培养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诚实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精神是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6]
(三)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劳动教育的着力点
劳动技能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是机器化生产的显著特征,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而劳动技能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平台,构建专业劳动技能培养体系,高效地开展劳动技能教育。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劳动知识,为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在过程中强化劳动纪律,培养自律能力;学习专业劳动工具的使用,提高操作熟练度;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最终提升学生综合劳动知识技能。[4]
(四)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劳动教育必须恪守的教育目标
工匠精神是人与劳动的合金,是高度凝练的劳动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以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的真谛,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职业素养的精神支柱并成为劳动教育的标杆。一是要以工匠精神涵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必须要有热爱劳动的品质、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的韧劲和钻劲,需要工匠精神的感召,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并将其转化为劳动技能学习的持久性能量。二是要以弘扬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之一。在校园生活中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了解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并与自身劳动技能的学习联系起来,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实训和实践课程,让学生体验工匠精神的实用之处;组织工匠精神报告会或各种工匠精神体验活动,将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创造与践行工匠精神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冯长征.加强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2020(1).
[2]吴军.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阐述[J].职业技术教育,2020(4).
[3]刘晓,王联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探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导刊(中旬刊),2020(11).
[4]毛平,黄金敏.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特征及实效性路径研究[J].中国事业技术教育,2020(12).
[5]卢心悦.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6]梁琴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