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域下的诗歌读写大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它包括三大基本理论:关联理论、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视域下,我们的教学得遵循“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旨归”的设计原则[1],采用大单元教学,力争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上获得较大发展”。[2]
   一、搭建单元框架
   大单元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全局意识,高屋建瓴。以九上第一单元诗歌教学单元为例。
   (一)设计目标驱动的大任务
   部编教材相对于人教版的碎片化教学,更注重单元整合教学。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是项目的“心脏”,而“驱动性问题”就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便于展开活动、实践活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设置最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可操作性较强,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参与。驱动性问题直指关键能力——怎么读诗,如何写诗。在“我为你读诗”活动中,你如何向全班同学推荐一首现代诗,来表达你对祖国的热爱和节日的祝福?在“我为你写诗”活动中,请你写一首现代诗送给祖国或亲人。这两个驱动性的问题统领“诗歌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二)把握学科特质的大概念
   “现代诗歌”是语文教材的大概念,可以从“意象”“意境”“意蕴”“语言陌生化”“情感基调”等小概念着手。“意象”就是饱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意境”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暖色调的意象,常表达积极向上、欢欣喜悦的情绪。如杜甫的《绝句》中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个意象,构成了一幅明丽的春景图,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境。冷色调的意象,常表达孤寂凄凉或清幽淡雅的情怀。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借助“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杨柳””长亭””孤帆””浮云”等意象一般抒发离别之思,”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等意象一般象征着高洁隐逸的情怀。陌生化的语言,不同于我们的常规语言,往往采用通感、新颖的修辞、节奏排列、句式杂糅等方式呈现,造成灵动的诗韵。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赋予春风人的行为,仿佛春风用一支画笔给江南大地染上了绿色,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情基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基本的情感倾向,感情基调有悲哀、欢快、忧愁、喜悦、寂寞、热烈、深沉、奔放、闲适、昂扬奋进、豪迈、婉约、清丽、缠绵等。
   二、诗歌大单元读写教学设计
   (一)针对鉴赏任务,开展群文阅读
   1.初步阅读,自主建构。
   统编教材九上第一单元任务一是“学习鉴赏”。要求“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五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以“活动任务单”为学习指南,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作业本为教学扶手,学生自主分工,自主合作,自主进入学习状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捕捉初读感受,把握感情基调,分析诗歌意象,关注诗歌语言及表现形式,自主赏析。
   2.深层阅读,探究内涵。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核心知识的建构。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路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目标,二者紧密关联。因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把握住指向这个单元的核心知识(概念)。”[3])
   (1)抓住关键字词,加深对文句的理解。如《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句中的“望”字器宇不凡,所“望”之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既展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美丽,又体现了力挽狂澜的毛主席胸襟宽广的气魄。
   (2)着眼诗中意象,推敲其蕴涵的诗意。如《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土地”,象征遭受日寇蹂躏的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化身为“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片土地,饱含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
   (3)关注诗歌陌生化的语言,跳跃思维。如《你是人间四月天》与《我看》两首诗中,“笑響点亮了四面风”采用通感的手法,由听觉到视觉到触觉,赋予抽象的风以灵气和生命力;“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白莲”句式杂糅,意蕴丰富,令人联想。在陌生化的语言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炽热的爱。
   (二)针对朗诵任务,巧做活动设计
   1.回顾朗诵技巧。重温重音、停连、节奏、语速、韵律等朗读技巧。
   2.做好朗诵设计。
   (1)选诗作,定目标。从《艾青诗选》或《泰戈尔诗选》中任选三到五首诗,组内朗读交流,最终确定一首诗准备朗诵。
   (2)查资料,明诗意。自由朗读诗歌不下三遍,记下最初的感受;按照诗歌鉴赏的方法,借助网络相关资料,初步赏析诗歌,理解诗的内涵;再次记下自己对这首选读诗作的深度理解。
   (3)用技巧,学朗诵。欣赏名家朗诵作品,初步感知朗诵的情感、语气、语调、节奏、表情、态势等;回顾朗诵技巧,设计朗读脚本。如《沁园春·雪》中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朗读时站位要高,沉稳大气,豪情万丈,语速舒缓。“千”“万”“冰”“雪”等字要重读,“飘”字声音延长,给人一种茫茫大雪在迎风飘扬的动态美。
   (4)我朗诵,展风采。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朗诵,互相评价、交流,互相提升。
   3.举办朗诵比赛。
   (1)做好赛前准备:制作节目单,推选主持人,邀请评委;
   (2)正式朗诵比赛。主持人操持整个比赛现场,评委对照要求,给学生相应评分。    (三)针对写作任务,尝试诗歌创作
   1.以作业本为抓手,唤醒诗意。
   (1)通过冥想,睁开诗眼。让学生在课堂,冥思一分钟,把心中所想如实写下来。
   (2)捕捉诗意,为意赋形。学生将自己所写的词句,筛选、归类,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确定写作方向,为需要表达的情感寻找相应的意象,进行联想与想象。
   (3)小組传阅,共同修改。将写好的小诗,在小组内读读、评评、改改,发现诗作的亮点与不足。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略作指导:领着学生走进校园,寻找秋日风情的意象;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秋天的图片,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思;以“香樟树”“桂花”“银杏叶”“枫叶”等为意象,写上三五行小诗。
   2.教师传授要诀,指导诗歌创作。
   (1)分行排列多思量。
   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诗句的分行形成了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分行别具匠心,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分行,并从中获得诗意的快乐。如学生习作“金黄的桂花藏在碧绿的树叶里,见有人沉醉于她的芳香,偷偷地笑”。可以这样分行:金黄的桂花/藏在碧绿的树叶里/见有人/沉醉于她的芳香/偷偷地笑。分行后,诗的韵味就浓了,节奏感增强了,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大了。
   (2)学习格律通美感。
   闻一多先生对于“诗的格律”提出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论断。诗的行、节的排列,平仄、对偶、押韵的艺术,往往会给诗歌营造美的氛围。如《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长句与短句结合,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结构美、音乐美。学生在创作诗歌时,只要在押韵和停顿方面稍加关注,诗作读起来就会有一种音韵美。同样,上面学生的习作也可以改为押韵的。如“金黄的桂花/依偎着枝叶婆娑的树杈/她弥散的芳香/惹得众人夸”。修改后的诗行押“a”韵。学生通过对比,初步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
   (3)热爱生活触诗情。
   激发学生的诗情,就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一片树叶、一株小草、妈妈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个微笑等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写诗的素材。教师创作氛围,让学生带着一颗对生活的热爱,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能寄托情感的意象,让“爱”与“希望”在自己的诗行中流淌。教师设计一个话题——“幸福”,让学生去捕捉生活的点滴幸福。如学生自作1:“我看着妈妈的眼睛/那里面深藏着小小的我/我问妈妈/妈妈,我的眼睛里有您吗/您笑靥如花”。学生习作2:“我躺在软软的草坪上/闭上眼/沐着阳光/与大地的呼吸相契合”。经过教师的指点,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4)诗歌创作情要真。七年级下册写作指导《学习抒情》中提出“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指出“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诗歌创作,贵在情真,不可矫揉造作。情到真处,诗作才有可读性。只有融入真情的诗歌才能感动自己,打动读者。
   3.互评创作共提升。
   (1)小组互评,推荐优秀习作。
   (2)仿作同题或表现形式相同的诗歌一首。小组互评。
   (3)展示两位同学模仿《我看》的习作,让同学们从情感、意象、语言、形式、主题等多角度去评价。
   “课堂教学的成效,主要不是靠教师在课堂教学现场的发挥,甚至也不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才能,而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周密考量。”[4]统编教材的单元教学,必须是整合大单元教学,紧抓学科的大概念,设计驱动性的大问题。在“语用学”视域下,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课内课外兼容,实践体验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初中语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145.
   [2]章新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年第11期.
   [3]章新其.努力构建语文教学的单元整体——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想象的魅力》教学及阐释[J].语文建设,2021年1月(上半月).
   [4]王荣生.语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J].语文建设,2020.9(上半月).
  张立云,浙江省慈溪市鸣鹤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要以课标为准绳。本文试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角度来审视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基于课标的一点认识   1.新课标有关“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说明。   ①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知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②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   ③引导学生
期刊
接受心理学是研究审美接受的心理机制、功能、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研究对现实美的接受心理和对文艺作品的接受心理。在语文教学中,若要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展开文本细读,那么就要避免直接灌输和语法、修辞学有关的知识,而要利用接受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关注学生的接受心理过程,从感知、理解、深刻领悟这三个过程入手,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感知:把握整体特征  
期刊
支架式教学就是将教师比喻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通过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教学方法与线索,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向上攀登,最终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让学生能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有所思考,在主动探究下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理论与方法。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形成的,該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比喻为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相关阅读的目标有: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与之相适应的“统编版”教材已陆续投入使用。教材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现实问题是:学生方面,缺乏阅读动机和有阅读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时而生。其中,单元整体教学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获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实施。实施的单元整体教学,主要指的是将原本独立的文本有机整合起来,找出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展开文本的学习和探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并未对单元整体教学形成正确认知,影响了单元整体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基于此,深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内涵,找出其与语文教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中的重要板块,也是学生语言素养得到以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在语文教学当中,单篇阅读依然占据重要位置,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围绕单一文本进行教学,这无疑使得课堂呈现单一化,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思路,更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由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效地去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并思考群文阅读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一、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分析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意义   “群文閱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