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薄荷味的食物吃起来会觉得凉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ping121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颗薄荷糖入口,清凉的感觉就弥漫开来。是薄荷成分像冰块一样给口腔降温了吗?其实不是的,是薄荷成分“欺骗”了你的大脑。
  我们的口腔中分布着传递冷觉的神经细胞,它们的细胞膜上有一种负责感测低温的受体——TRPM8受体。这是一种由蛋白质构成的离子通道。正常情况下,这些通道都是关闭的。当口腔温度降低时,它们就会开启,阳离子便能进入神經细胞,最终将信号传递给大脑,让大脑感到凉意。薄荷中含有的薄荷醇虽然不能降低口腔温度,却可以与TRPM8受体结合,使神经细胞中传递冷觉的通道打开,给大脑制造“好凉”的错觉。
  (摘自《奥秘》2020年第4期,旺仔糖荐)
其他文献
山东济南有一支“元老篮球队”。与一般的篮球队不同,这支篮球队的队员平均年龄67岁,有的队员年龄甚至超过了90岁。从2012年篮球队成立至今,球队6次参加全国比赛,拿过3次冠军和1次亚军,不少网友称赞他们是老年“灌篮高手”。  球队队员徐英粒对记者介绍,2012年,他和另外几个队员组织成立了这支篮球队,当时共有40余人,以退休人员为主。“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篮球场地建得越来越多。我们都是篮球爱好
期刊
“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对起源于晚清的民间手工艺品“毛猴”,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如是介绍。玉兰花花蕾(辛夷)做毛猴的躯干,知了猴壳(蝉蜕)做它的四肢和脑袋,剪剪贴贴间,一个两三厘米高、活灵活现的猴子就出现了。它们或于桌前下象棋,或围炉吃瓜,或娶亲、喝茶、吃火锅……像人一样出现在各色场景中,浓缩百态人生。  据说世间第一个毛猴出自北京一个药铺伙计之手,后来毛猴
期刊
广井政昭出生在日本的一个陀螺世家,从小就对陀螺有极大的兴趣,10岁时就能独自做出陀螺。家人为了他的学业,不让他在陀螺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但学习之余,他仍会悄悄地研究陀螺,他的内心还藏着一个要做出一流陀螺的梦想。大学期间,成绩优异的他为了做陀螺还特意深入研究了力学。  大学毕业后,广井政昭听从家人的安排,从事了一项与陀螺毫不相干的工作。但只干了3年,他就毅然辞掉了让他感到索然无味的工作,专心致志地
期刊
我对国内许多建筑,如陕北的窑洞、云贵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等都非常感兴趣,但印象最深的是昆明的一种古老建筑形式—一颗印。  为什么叫“一颗印”呢?這种住宅形式类似北京的四合院。由于整个宅院外观方方正正,远观和俯瞰均如一颗印章“盖”在地上,所以当地人称这种建筑形式为“一颗印”。  对老昆明人来说,“一颗印”是最能撩动他们内心深处怀旧情愫的建筑载体。  在昆明市内的顺城街,我看到很多“一颗印”老建筑。随
期刊
2020年,公安部发布了一项新措施:小型汽车驾驶证申领取消70周岁上限。对70周岁以上人员申领驾驶证的,增加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等能力测试,且需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提交体检证明。新措施于2020年11月20日起实施。专家提醒:老年人要想开车,不妨平时多练练反应能力。  “开车需要驾驶者拥有快速处理路上出现的各种状况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下降,反应能力会相应降低,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体育锻
期刊
膏藥是家庭中常用的一种外用制剂,具有使用便捷、价格低廉、疗效明显等特点。当身上酸痛不已的时候,很多患者都会自己贴个膏药,却并不知道膏药怎样贴才合适。外贴膏药虽简单易行,但其中的学问也不少。  选药要对症  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不可随意使用。很多人认为膏药相比口服药安全,贴了即便治不好病也贴不坏人,所以在使用膏药的时候往往不会那么谨慎,只要看着差不多对症,就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使用。在膏药的
期刊
选购时  到正规的超市或农贸市场选购。选购时可使用一次性手套或在手上套上塑料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冷冻冰鲜食品。购买预包装冷冻冰鲜食品时,要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确定食品在保质期内。购物后要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洗手前,双手不要碰触口、鼻、眼等部位。购买境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时,要关注海关的食品检疫信息,做好外包装消毒。  清洗加工时  保持廚房和各种用具的清洁,处理食材
期刊
我们平时说“衣服脏了”,大多指的是衣服沾上果汁、油污以及袖口、领口发黄这种肉眼可见的脏污,或穿久了有异味等。然而衣服上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脏”,也需要及时清洗消毒,否则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常见的衣物污染有三种来源:  1.加工源:衣物原材料生产、印染加工、制作储运过程中,常会接触甲醛、芳香胺、PAEs(邻苯二甲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化学物质。它们附着在衣物上,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刺激神经及皮膚
期刊
79岁的吴江还要为老伴做一把伞,庆贺老伴80岁生日。两人结婚快60年了,吴江还一直照着老习惯,称老伴为“菊姐”。两人青梅竹马。十七八岁时,吴江还常在菊姐家的窗下学鹧鸪叫,三长两短,听到暗号,菊姐就会溜出来跟他约会。  约会的大部分时间,菊姐都在帮吴江还做油纸伞、做斗笠、做竹椅、做竹篮和竹匾。吴家世世代代是篾匠。他家所在的浙西山区有丰富的竹材,竹制的器具纤细又轻巧,充满了山野气息。  60年倏忽而过
期刊
小时候,我在故乡常见到一种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绿色的叶片,长长的,状如鸢尾的叶子,鳞茎上抽出数个花茎,开粉红的花,一朵高过一朵,花朵形似喇叭。忘了听谁说叫“水仙”,很好听的名字,我便一直认为那就是水仙。  后来离乡10余年,再没有见过故乡那种花。今年回乡,在邻居门前又见到那种花,用手机软件查询,才知道一直被我误认为是水仙的花叫“唐菖蒲”。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令我对水仙有一种深厚的好
期刊